查看原文
其他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生物100 2023-02-13

点击上方“生物100”进入公众号,再点右上角三个点,将本公众号设为标星即可及时收到推送消息了。精彩内容,第一时间送达。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目前,人类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种。但是,随着抗生素在医学、农牧业等领域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及残留有抗生素的废弃物向环境中的排放等,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了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来源可以分为“体外形成”和“体内形成”。前者是通过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使细菌获得了耐药性,或者是细菌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与细菌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并且这种耐药性是可以遗传的;后者则是细菌在接触抗生素的过程中,为了抵抗抗生素的杀伤作用,而在体内产生的耐药性,这往往是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论哪种来源,耐药基因最初大多是因细菌发生突变而产生的,其耐药机制包括产生蛋白酶直接降解抗生素;使细菌细胞壁的渗透性发生改变,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进行修饰以抑制抗生素的作用;等等。例如,最早在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的耐药基因blaTEM-1blaTEM-2blaSHV-1,通过表达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对其产生耐药性。

2010年8月,医学杂志《柳叶刀 感染病学》(Lancet Infections Diseases )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出现新的抗生素耐药机制: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该报告称发现了携带耐药基因blaNDM-1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这些细菌对除土霉素和黏菌素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高度的抗性,而blaNDM-1基因表达产生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 (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 NDM-1)。更严重的是,在调查的大多数样本中,blaNDM-1基因位于细菌的质粒上,这使得它很容易在细菌菌株之间发生水平转移,导致人类面临“超级细菌”的威胁。
虽然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但抗生素仍是人类与细菌等病原体斗争的有力武器,我们不希望看到抗生素的时代会因耐药菌的出现而终结。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既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在日常生活中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洁用品,在农牧业中控制抗生素的用量;还要加强预防和控制,釆取措施阻断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并加快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或找到治疗耐药菌感染的其他途径。
摘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教师用书
相关阅读:

植物的抗逆性

新人教版必修2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用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作目的基因是如何产生抗病转基因植物的?

用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病毒的复制酶基因作目的基因如何产生抗病植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