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字号|葛记焖饼:老葛常坛

2016-01-27 孙岩岩 好食记


这是食记君为您分享的第95期匠心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haoshiji001关注。



念念不忘·郑州味儿


因为一个人,我们会爱上一座城。

因为一道美食,我们会在这城里扎根。

那一道道流传不衰的美食,

构成了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消费史。

沿着这清晰的脉络,

我们可以触摸到属于这个城市的温度。


从1月25日起,好食记推出“念念不忘·郑州味儿”系列。让我们用岁月发酵的呈堂证供,为这个城市生生不息的美食做传。为我们记忆中相互陪伴的老日子做传。


系列之三『葛记焖饼


这是一道生于北京,而植根郑州的美食

融合了几多老郑州人对过往的记忆

在郑州屈指可数的老吃食里

葛记焖饼占有一席之地

有味道,有故事,有回忆

也因此留住了几代老郑州人的心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1)


郑州的第二场雪落下,一下子让这座城的气温飙到了最低。


周一的中州大道被堵了个水泄不通。任屹偏就不趟这浑水,选择了骑自行车上班。伴着清脆的车铃声到达经一路葛记焖饼馆,仿若《老炮儿》胡同里的感觉,带那么点京味。


对!任屹,一半满族血统,一口京腔,与葛可、葛斌同为葛记焖饼的第四代传人。目前跟随三舅葛志明,打理太姥爷留下的这个百年老字号焖饼馆。


聊起自家的焖饼,任屹滔滔不绝,他口中葛记焖饼似乎不单单是一道美味,而是顺着这焖饼一路走下来的各种新鲜事儿。


▲第四代传承人任屹站在贴有自己长辈照片的墙前,与长辈一样,他也衷心热爱自家的焖饼事业


烙饼,又称千层饼。在中国北京、天津、河北一带属于家常饼。上至达官贵人,下至百姓家中,家家都有烙饼用的鏊子。午时各家各户喜欢烙饼做午餐,这种传统的饮食习惯从明清时期就已存在。


葛记焖饼的饼丝用的就是这传统的烙饼。可是这坛子肉却是葛记的独门绝活儿。


葛记的坛子肉焖饼有上百年历史,2009年,葛记焖饼还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葛记坛子肉焖饼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名小吃


(2)


葛记焖饼的故事,还要从晚清末年说起。


葛记焖饼的创始人葛明惠,生于1882年,他10岁进北京珂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深得王爷喜欢。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慢慢也学到一些烹饪技巧。


清朝时期,满人属于贵族,爱好就是一个“玩”字,骑射美食样样精通。葛明惠格外喜欢烹饪,私下里,自己做得一道好菜——坛子肉。


一天夜里,王爷忙外公务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想要吃点东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看到厨房中午剩下的烙饼,他取来自己做的坛子肉,用绿豆芽打底,当即为王爷做了一盘坛子肉焖饼。又用榨菜、芫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吃后赞不绝口。


至此,这道坛子肉焖饼便成了王爷府中的家常饭。


▲葛明惠的机灵和好手艺成就了这道王府菜


民国初年,战乱纷纷,清政府没落,满人被赶出京城。一批回了长白山老家,另一批南下投亲靠友。1922年,葛明惠就携带家眷来到郑州,投奔在这里的堂兄。


在郑州,葛明惠开过茶馆,摆过小摊,还卖过北京炸酱面,但都因生意不好而关门大吉。在走投无路之时,他想到了自己曾经为王爷做的那盘坛子肉焖饼。


1926年,在老郑州北乔家门,葛明惠的餐馆开张了。店名“北京葛记饭莊”,主营“坛子肉焖饼”。


当年,葛明惠的第一坛子炖肉开盖,肉香飘满了整条街。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溢。


葛明惠的坛子肉焖饼馆天天客座满门,异常热闹,直到今日。


(3)


郑州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当年在郑州建铁路的异乡人很多。那年头,开饭店做生意的极少,从北方来的异乡人,下了火车能吃上一盘葛记的坛子肉焖饼,那种满足感让他们至今难忘。


当年,为吃一盘葛记焖饼,蹲在店门口吃饭的情景,对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食客来说,都是一段有味道的记忆。


程楠是一个郑州长大的北京姑娘,当年爷爷从北京铁路局被调派到郑州工作。程楠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爷爷讲起当年郑州乔家门的葛记焖饼:“满满一盘焖饼,可以吃得饱饱的,特别是那坛子肉可真香啊。”


只是这老北京的美食,除了葛记,就是在北京都吃不到。后来,每次程楠的爷爷来郑州,总会去葛记吃盘朝思暮想的坛子肉焖饼。


1987年,因旧城改造葛记焖饼曾一度销声匿迹。1989年,郑州市饮食公司决定恢复传统风味,由第三代传人葛永志在南乔家门恢复字号开设门店。关键的生产环节都由葛氏家族成员操作,从而保证了焖饼的质量,不少到郑州的“老北京”也寻迹前来品尝。


京味十足的葛记焖饼,生于北京,却开始了植根于郑州的漫漫长路。


时间的脚步来到今日,葛记焖饼依然红火。



▲京都老葛坛子焖饼馆是郑州“老三记”之一


(4)


在经一路上的葛记焖饼店,当人们还堵在上班路上的时候,后厨师傅刘孝忠已经烙好了七十多张大饼。推开制饼工作室的大门,一股浓重的烤饼油香味扑面而来。


一张张烙好的饼摊放在案,烙饼完成。如小指宽的饼丝在抖落后,一层层分开,又薄又透。



▲不费多时,饼丝就已占据操作板的大部分空间


可别小看了这烙饼,“薄如纱,透如纸,韧如丝,色如金”是来判断一张烙饼好坏的标准,葛记焖饼的烙饼张张如此。



▲烙饼虽然厚实,却层层分明


做坛子肉的张国伟师傅,是第三代传人葛永志的大徒弟。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和这坛子肉混在一起。



▲成日与坛子肉“厮混”的张国伟师傅,谈起坛子肉的做法胸有成竹


张国伟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块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煨至烂熟。肉炖好,开坛时浓香四溢。


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其肉香醇厚,肥而不腻,其饼柔软适口。焖饼时配菜除用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


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爽口。



▲煮肉、入坛、焖饼,伴着饼丝和坛子肉的香味,一盘佳肴就这么出锅了


葛记焖饼上桌,料香迎口是一大特色。口中有料香的回甜感,咸香过后是略带微甜的醇美。


那个年月缺油水,葛记的坛子肉焖饼吸引了不少食客。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低脂低油开始成为健康饮食的新标准。


为此,葛记焖饼研发了鸡蛋焖饼、牛肉焖饼等更加丰富的品类。


▲葛记焖饼在传统上做出改良,新食客才能变成坛子肉焖饼的老食客


话说当年王爷府中配焖饼的香菜清汤,也被改成了现在店中点击率颇高的红豆粥。除了红豆温润的脾性,更重要来碗甜汤更解焖饼的油腻感。


让任屹倍感惊讶的是,这碗红豆粥曾一度盖过焖饼的风头,成为店里的畅销单品冠军。


▲吃完葛记焖饼,再来碗红豆粥美哉


(5)


在任屹的引荐下,我们见到了葛记焖饼的第三代传人葛永志。


如今66岁的葛永志并没有像同龄的老人那样在家歇着了,直到今天他依然坚持每天去伏牛路的店里,处理杂事,管理后厨。


周末的傍晚,伏牛路上的葛记焖饼馆早早就热闹起来。按照惯例,葛永志下午五点半上班,前脚进店,后脚一堆事儿就跟着来了。


老人头发快要白完,行动都开始变得不那么灵便。但是,在后厨简陋而狭小的办公室里,他一刻不停。


葛永志说,平时晚班比较忙,早班可能要轻松一点。但是每天最重要的事儿,其实是尝焖饼。


每天葛记焖饼做出的第一锅坛子肉焖饼,葛永志都要第一个品尝,把控味道。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他说:“我的祖父和父亲以前也是这样,传到我这一代,依然如此,葛记焖饼百年来味道始终如一的原因,就在于这每早一尝。”



▲尽管年岁已不小,葛永志仍站在把控味道的前列


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葛永志,对自家焖饼也是深有感情。说起自己第一次吃焖饼的感觉,他显得挺激动:“当年我能吃两盘,吃完以后一天都不饿,那感觉就像过年似的。”


采访葛永志的时候,他一刻没停下手中的活,直到小妹葛素芳来店里接班,他才长舒一口气打趣道:“终于解放了”。


以前我们也曾走访过不少老字号,遇到许多老字号面临无法传承下去的危机,他们中大多子女因为累或是不赚钱而放弃了。而葛记焖饼家族却恰好相反。


葛永志告诉我:从祖父开店起初,就是母亲烙饼,父亲管前厅,祖父管后厨。


一直到现在,葛记焖饼馆都是整个家族在齐力打理,他们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这个老葛家共同的产业。


葛记焖饼家族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一盘坛子肉焖饼,是葛家人最幸福的牵挂和责任


别罢葛永志,穿过葛记焖饼馆人声鼎沸的大厅,踏出大门的那一瞬间,才发现门外已是黑夜与寒冷。


回头再看葛记焖饼馆里四季如春的鼎盛。才明白,是这有记忆的吃食儿和忠诚的食客们,温暖了这透彻心扉的冬。


文|孙岩岩

编|张慧子


『匠心地图,想去品尝美味的伙伴们看这里』

匠心地图

高记葛记焖饼

四川郑州市 建设路与伏牛路交叉口向南50米路东





『点击蓝色字样,查看往期系列』


匠心好食|还记得金水河畔的伊府面吗?

新年,与董叔共饮一杯好茶

匠心好食|我爱你,就像大枣爱黍米

匠心派|硬汉冯建忠

老字号|豆腐脑打擂台,鸡汁儿的最feel

匠心好食|那些年,鲁迅和梁实秋心水的土豪鸡蛋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观素文化创意工作室。

欢迎转发朋友圈,欢迎提供美食线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留言微信后台或发邮箱:1572889817@qq.com

或者加微信zhzdym进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