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 看达里湖冬捕,吃康熙最爱的鱼

2016-02-05 郎麟 好食记


这是食记君为您分享的第103期匠心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haoshiji001关注。


零下三十度,在户外会是怎样的感受?冬捕节现场的达里湖上,零下三十度的寒冷里,却显得格外火热。


这片曾被舌尖2探访过的秘境,当数量壮观、肥美的鱼儿在渔网中蹦跳,那种丰收的喜悦和对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1)


想必大多数人对冬捕的印象,来自《舌尖上的中国》。吉林查干湖上,在经验丰富的渔把头判断中,下网、走网、拉网,水底的世界被打捞起来。那一派壮观的景象里,人们收获着自然的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捕捞上岸的鱼被渔工抛在卡车里


冬捕,顾名思义,在冬季里捕鱼,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据说,以查干湖为代表的冬捕可以追溯到辽代。


辽代建立者契丹是游牧民族,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辽建国后,皇帝保持居无常所,四时迁徙的旧俗,设行帐称“捺钵”,后来用“捺钵”指代在这一时期的活动。


到辽圣宗时,四季捺钵有了固定的地点和制度。其中春捺钵,就在适合放鹰、捕天鹅大雁,以及“凿冰钩鱼”之所。


这位辽圣宗,喜吃“冰鱼”,于是周围随从就得非常有经验地找到鱼群聚集处,凿冰钩鱼。


钩鱼开始以前先派人于河上、下游截鱼,以防逃散。钩得头鱼,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助兴。


“凿冰钩鱼”的盛会从皇家传入民间,从简单的钩鱼到有计划的捕鱼,逐渐成为一种渔业生产方式。现在,冬捕因保留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在正常的渔业生产之外,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成为一种旅游观光活动。


和吉林的查干湖冬捕相比,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的达里诺尔湖,也有令人着迷的冬捕风情。与查干湖不同的是,达里湖的冬捕是民间传统到官方认定的过程。


(2)


达里湖全称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的第二大内陆湖,辽时称“鱼儿海”,元时称“捕鱼儿海”,清时称“达儿大湖”。从元代开始,史籍中出现了达里湖捕捞活动记载。最早记载这一事件的,就是那位在金庸武侠小说里为人熟知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丘处机当时西行赴上都,经过达里湖畔时,看到“始有人烟聚落,多以耕钓为业”。至于从官方认定中将捕鱼作为生计,则出现在康熙年间,“上以蒙古地方大雪,命理藩院遣官阅堪牲畜倒毙、缺食穷困人等……有达里诺尔……诸水,可先教其捕鱼为食”。


从此史料里可见,大雪造成灾害,康熙此举是为了赈灾施救。后来,因为关内人入关,抢夺捕鱼权,帮派斗争频繁,清政府曾几次下令禁止在达里湖捕鱼。直到道光年间,允许当地牧民捕鱼,以提取赋税。


▲达里湖冬捕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延续到新中国建国后,达里湖设立渔场,捕捞权由民间收回国有,渔工成为冬捕活动的主体。及至2011年8月14日,达里湖冬捕习俗正式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该区渔业的一件盛事。


而从2006年开始,每年冬季的“达里湖冬捕节”,则成为了克什克腾旗这个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符号。吸引着游客们的,是神秘的祭祀仪式和精彩的捕捞场面。


(3)


零下三十度,在户外会是怎样的感受?


冬捕节现场的达里湖上,用木栏杆围成的祭祀场地中间有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冰洞。冰洞旁边堆放着一张大渔网,冰洞前供桌上摆放着祭祀品。祭祀仪式大致有喇嘛祈福、舞龙表演、渔把头祭湖醒网,渔工喝壮行酒几部分。


▲祭祀仪式中的舞龙表演队


祈福和祭湖醒网,是蒙古族湖神崇拜的信仰体现,让湖神保佑,同时唤醒渔网上沉睡的神灵。


舞龙表演则是民间祭祀仪式里对龙王的崇拜,蒙古族在后期受到满、藏以及汉族文化的影响,有了龙王崇拜。当地民间传说故事《姊妹湖》里,就认为达里湖住着海龙王敖海。


▲供奉着龙王牌,希望得到龙王保佑


整场祭祀,都是为了祈祷今年捕鱼获得丰收。


对于经验丰富的渔把头来说,他们知道河水注入处没有结冰,附近氧气充分,冰层下的温度有4摄氏度左右,正是鱼群聚集的地方。因此在这里打下入网口。


▲一两米宽,几十厘米厚的冰层被拖走,露出入网口


所谓深水下网,浅水出网,一般会在相隔几里的地方打下出网口。入网口大概有6平米左右,从入网口开始,两侧每间隔40米都要打下一个冰层厚度、直径30厘米左右的冰眼,称为拨杆洞,一直连接到出网口,形成一个六边形。


这时,七八个男人扛着一根40米长的木杆,尾部拖着200多米长的绳子,渔工称为网绠的。从入网口最近的冰眼穿入,网绠后面连接的就是长800多米,宽10多米,重量达到几吨的大网了。


形象点来说,要从入网口的冰眼穿到出网口,这木杆就像是一根超大的绣花针。渔工练的是冰下穿针引线的功夫,要靠直觉和简单的矫正工具以及大叉子作为助推器,才能保证木杆子带着网绠,网绠带着大网在冰下准确布网。



▲卡车拉来网绠和大网,渔工们利用简单的矫正工具保证木杆沿正确的弧线拉网


“穿针引线”是耗费体力的活,往往会持续5个小时,当两侧的木杆带着大网到出网口合拢后,就到了激动人心的拉网阶段了。一般一网都有上万斤的鱼,能装满一辆或两辆拖拉机的后斗箱。


看着数量壮观、肥美的鱼儿在渔网中蹦跳,那种丰收的喜悦和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


▲捕鱼圆满完成,渔工高兴地冲着镜头举起一条鱼


(4) 


达里湖冬捕的鱼,并没有查干湖的鱼大,但这里的鱼好在全是自然繁殖,并且因为处于高寒地带,又是盐碱湖,在这里生存的鱼,只有两种。一种是鲫鱼,一种是华子鱼。


达里湖的华子鱼,学名瓦氏雅罗鱼,是一种稀有的鱼种,七年才生长到15厘米左右,500克重的华子鱼已经是湖中极品。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第六集秘境里,每年春季,那些逆流而上通向贡格尔河产卵的鱼,就是达里湖的华子鱼。


《王国维遗书》上记载“每三、四月间,自达里诺尔湖溯河而上之鱼,堵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过。”这些逆流而上产卵的华子鱼,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每年春季华子鱼都要逆达里湖而上产卵


在半苏打型碱水中自然成长的华子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每年冬捕出来的华子鱼,根本不愁销路。


虽说冬捕上来的华子鱼,清蒸最能保持它鲜淳的原味,但在当地,华子鱼更多的是这两种吃法:


一种只加食盐抹匀鱼身,再放任何调料都是多余。待稍稍浸入,下油锅急火慢煎,直到两面焦黄,捞出盛盘,咬一口,酥脆香嫩,再来一碗热奶茶,美味至极。


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大锅炖鱼。据说也跟康熙有关,当年康熙来到草原,从达里诺尔湖捕鱼后,又在草原上采集了白蘑、山花椒一起烹制。鲜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开,并说吃了这里的鱼,朕便不想天下的鱼了。回到京城后,仍念念不忘,以后又多次派人来捕鱼,飞马送入京城。


▲清蒸华子鱼和大锅炖华子鱼,试试更爱哪一种?


美食总会有很多传说故事。但寒冷的天气里,不管是捕鱼归来的渔工,还是看冬捕到此的游客,加葱姜蒜、白蘑、山花椒炖一锅华子鱼,咕嘟咕嘟的热气冒着,香味扑鼻,吃上一口,再小酌几杯,你会深深理解康熙的感叹。


文|郎麟

编|张慧子


作者简介


郎麟

自由撰稿人,广告策划人。云集传播和云集图书馆创始人,长期从事品牌服务和书店、创业空间的推广。

微信公号:老狼请客




『点击蓝色字样,查看往期系列』


匠心好食|这世上,总有一些美食,像小太阳

匠心好食|三十年的功夫,河南人的一碗清真烩面

老字号|葛记焖饼:老葛常坛

匠心好食|还记得金水河畔的伊府面吗?

新年,与董叔共饮一杯好茶

匠心好食|我爱你,就像大枣爱黍米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观素文化创意工作室。

欢迎转发朋友圈,欢迎提供美食线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留言微信后台或发邮箱:1572889817@qq.com

或者加微信zhzdym进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