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经济新闻

美国GDP大幅上修,魔鬼藏在细节里【附投票】

丨星话大白丨 大白话时事 2023-07-16
6月29日,美国商务部再次上调了一季度的GDP数值,最终美国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
其实最早美国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速是1.1%。
然后5月26日,美国商务部就对一季度GDP增速修正过一次,把一季度GDP增速从1.1%,上调至1.3%。
然后6月29日,是再次上调至2%。
正常来说,每个国家公布的GDP初值,和最终修正值,偏差不会太大。
美国是5月26日就已经修正过一次,结果6月29日还进行了这样大幅度上调修正,显得有些异常。
更加诡异的是,美国今年1-4月的用电量全面下跌。
其中,居民用电同比下降5%,商业用电同比下降0.7%,工业用电同比下降2.1%。
正常来说,用电量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用电量和经济发展,一般是呈现正比关系。
比如,我国前四个月用电量增长3.4%,经济增长4.5%。
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2%,但用电量却下降了2.7%。
这个就不太正常。
(1)魔鬼藏在细节里
按照美国的说法,这次之所以大幅度修正上调GDP增速,主要是个人消费支出相比之前上调了0.4个百分点。
按贡献度计算,个人消费支出给一季度GDP增长贡献2.79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个人消费支出”的强劲上调修正,才让美国一季度GDP从1.3%,大幅上调到2%。
这就有很多猫腻。
1、一般这样的统计是有很多历史经验,不大可能出现如此巨大幅度的修正。
2、美国由于高通胀叠加美联储激进加息,当前消费整体比较萎靡,为何反倒变成“个人消费支出”强劲,让美国一季度增长超预期?
但很矛盾的是,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6月只有64.4,远低于疫情爆发前平均100左右的数值。
也就是说,当前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只有疫情前的60%。
为何美国一季度还能“个人消费支出”强劲?
魔鬼藏在细节。
我查了下美国一季度GDP贡献度的细分选项,结果发现,对一季度GDP增长贡献比重最大的行业是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
一看到这个,我就明白美国一季度GDP为何要有如此大的上调修正了。
我瞬间就联想到了美国在疫情常态化后,面临的庞大数量人群的“冠”问题。
美国公开的一季度GDP贡献的大项里,只是简单说了“个人消费支出”贡献度最大。
然而,贡献度最大的“个人消费支出”里,细分贡献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
而在此之前,哈佛大学教授David Culter在2022年7月曾经估算,长新冠相关的额外“医疗保健支出”达到约5280亿美元。
按照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去年8月的一项研究估计,美国有1600万的长新冠患者,其中有200万-400万人因为长新冠失业。
那么这5280亿美元的额外医疗保健支出,平摊到1600万长新冠患者,每人要负担3.3万美元的额外医疗保健支出。
这部分的额外“医疗保健支出”,自然就通过“个人消费支出”,传导到GDP上了。
需要注意,这还只是说“长新冠”所带来的额外“医疗保健支出”,而那些平时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得不接受的治疗费用,都还没有算进去。
也难怪,美国一季度的“医疗保健支出”,可以直接给一季度2%的增速里,贡献了其中0.61%的增速。
也难怪,美国一季度明明用电量下降,结果经济还增长。
也难怪,美国可以在消费萎靡的情况下,还显得“个人消费支出”强劲。
这其实也会导致美国实际消费会更加萎靡。
因为很多人把平时的消费,都被“医疗保健支出”占用了。
由于美国的医疗费用极其昂贵,所以美国人基本是得买商业保险,所以,长新冠患者的治疗费用越昂贵,反倒会显得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很强劲。
这就是隐藏在美国一季度大幅上调修正背后的魔鬼细节。
美国去年的医疗支出占GDP比例是19%,比2019年的16.9%,又有了大幅度上升。
医疗产业可以说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不管是存量,还是增量,都成为美国GDP最主要贡献来源。
(2)长新冠对经济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哈佛大学教授David Culter去年7月的这份报告。
我把摘要机翻一下,给大家看看。
美国疾控中心对于长新冠的定义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持续超过4周。
更保守的定义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一种或者多种症状持续超过12周。
常见的长新冠症状包括:虚弱和疲劳、呼吸短促、肌肉疼痛、脑雾、心率异常等等。
David Culter教授这篇研究,主要是对长新冠可能造成的经济成本进行估算。
更早之前,David Culter教授曾经和美国前财长Lawrence Summers估算长新冠造成的经济成本是2.6万亿美元。
但这篇2022年7月的论文里,David Culter教授认为长新冠造成的经济成本已经上升到3.7万亿美元。
之所以上调,是因为长新冠人群的数量,比他们一开始预计的要更多。
David Culter教授把这3.7万亿的长新冠经济成本,分为三大部分。
1、生活质量降低,占总成本59%,即2.195万亿美元。
2、收入减少,达9970亿美元。
3、额外医疗保健支出,5280亿美元。
这里,只有这个额外医疗支出,会让GDP短期增加。
需要注意,布鲁金斯学会还有报告认为,David Culter教授的估算并不完整,因为没有包括生产力下降,即由于照顾他人或带病工作而造成的经济影响。
从长期来看,长新冠对经济的影响,是负面为主。
额外医疗支出,对GDP短期上升的效果,是属于杀鸡取卵的效果。
比如,长新冠患者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还要额外增加医疗支出,这基本只是短期买卖。
等时间一长,很多比较严重的长新冠患者,就会面临无力支出的局面,到时候美国GDP可能就会脱水,现回原形。
(3)长新冠对就业的影响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的Dasom Ham,在2022年7月7日,也发了一份报告,细分研究了,长新冠对长途司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出现长新冠的长途司机,相比未感染人群,就业可能性降低 10 %。
2、长途司机出现长新冠后,相比未感染人群,平均工作时间减少 50%。
3、就业状况和工作时间受到更大影响。
我去年也分析过,新冠疫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扰动影响。
按照美国就业统计口径,因长新冠而无法就业的人群,是归类到“放弃工作”人群里,也不算做失业人口。
所以,所以长新冠人数越多,美国失业率反而就越低。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过去这两年,美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比疫情前要低1%左右。
美国适合工作人口是2.64亿人,劳动参与率是将劳动人口除以适合工作人口。
美国过去两年劳动参与率一直比疫情前低1%,意味着有大约260万的劳动力缺口。
而这跟布鲁金斯研究报告里提到,有200万-400万人因为长新冠而无法就业,这跟美国过去两年的劳动力缺口数据,刚好吻合。
并且,在劳动力参与率仍然低于疫情前的情况下,美国失业率却只有3.4%,低于疫情前的3.5%,创最近几十年来新低。
这说明,美国1600万长新冠患者里,有大约200万-400万严重到无法就业,这导致美国过去两年出现约300万的劳动力缺口。
鲍威尔在去年12月1日,于布鲁金斯学会的讲话,也承认美国存在320万人的劳动力缺口。
其中有200万跟超额退休有关,而超额退休跟新冠感染对老年人生活和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也有关系。
并且这部分因长新冠无法就业的人群,被归到“放弃工作”,而不计入失业人群,这导致美国失业率过去一年一直处于历史最低区间。
同时,由于存在300万左右的劳动力缺口,导致美国就业市场异常繁荣。
包括美国非农就业统计,是一个人打3份零工,会算作3个就业人口,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这两年美国非农就业动不动就是超预期大增。
再加上,大量老人死亡和长新冠带来的超额退休,空出不少岗位,也让24岁-54岁的劳动参与率上升至83.4%,已经超过疫情前。
这跟整体劳动参与率低于疫情前,形成鲜明对比,已经充分说明,美国当前整体劳动参与率低,主要就是长新冠对55岁以上人群影响所带来的的超额退休导致的。
美国媒体在今年1月30日,也有报道称,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上的作用“被低估”
这是纽约州最大的工人赔偿保险公司——纽约州保险基金(NYSIF)最近的一项研究,大约 18% 的长期感染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一年多没有重返工作岗位。
NYSIF 表示,另有 40% 的人在感染后 60 天内返回工作岗位,但仍在接受治疗,这带来了工作时间减少、生产力下降和其他工作场所住宿等挑战。
报告称:“如果进行广泛反思,这些发现可以解释,自大流行出现以来许多职位空缺和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原因。”
所以,我去年分析美国劳动参与率低于疫情前,是长新冠导致的,该报告是支持这个观点。
NYSIF 报告审查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提交的 89107 项工伤赔偿索赔。
保险公司批准了3139 项与新冠感染相关的索赔,其中 977 项涉及根据某些标准定义的长新冠。
这是纽约州保险基金(NYSIF)的报告,因为保险公司要去赔偿,这样的报告是十分严谨的,包括NYSIF对长新冠的赔偿认定标准,也很严格。
NYSIF表示,工人必须失业或接受治疗至少 60 天才能算作长新冠患者,并不是你说自己是长新冠,就能拿到保险赔偿。
国内某些人经常说长新冠是“心理作用”,这显然是严重偏离事实。
该报道最后也认同我去年一个观点,长新冠会增加美国通胀压力。
因为长新冠带来的劳动力缺口,会让美国就业市场异常繁荣,从而加剧工资通胀螺旋,会让服务业通胀更加顽固。
另外,NYSIF还发现,因长新冠而无法重返工作岗位的人,失业时间越长,返回工作岗位的可能性就越小。
最后,该报告提到一个数字,在不考虑任何与保险相关的承保范围的情况下,普通人的长期新冠医疗费用约为每年 9000 美元。
这就可以解释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何美国一季度GDP贡献比重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
同时再强调一下,这种长新冠通过额外医疗支出,对GDP的短期“贡献”,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
由于长新冠患者工作时间减少,甚至失业,导致收入减少,同时又要额外支出,这会让长新冠患者大幅缩减非必要消费支出。
长新冠患者越多,整个社会非医疗消费需求就会越萎靡。
从长期来看,长新冠对经济的影响,是负面居多的。
(4)尽快对长新冠系统研究
相比美国,我们在长新冠领域的研究,还非常少,甚至还有某些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动辄就说“对长新冠深入研究还为时尚早
这种说法是很离谱的。
虽然按照英国和美国的数据,在经过较长时间后,长新冠比例整体会维持在3%-7%的比例。
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放在庞大人口基数下,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但现在我们没有一个公开权威、准确的长新冠数字。
我也只是通过每周日的读者投票,粗略统计了我读者群体的长新冠比例。
从3月份至今,我读者群体的长新冠比例,是从10%,一路下降到现在5%左右。
从上图可知,在3月到4月,这段疫情低谷期,长新冠比例一直下降,从10%,下降到接近4%。
这说明,大部分长新冠患者,随着时间推移,是可以“自愈”。
但4月底出现新一波疫情后,一部分长新冠患者,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治愈。但同时又有一部分新增感染者,加入到长新冠患者人群里。
最终,就让长新冠患者的比例,整体维持在5%左右震荡。
而这也符合英美一些长新冠的统计数据,按照英美的数据,他们长新冠患者数量占总人口比例,大致就是在3%-7%之间。
所以,我们并没有显得比较特殊。
对于长新冠的研究,应该尽快进行。
这样才能让长新冠患者,能尽快康复,尽量减小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要搞清楚,长新冠对经济的实际影响,才能有办法针对性去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要持续做这方面个人统计,不断发文章呼吁社会重视疫情的原因。
新冠疫情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的无视,而消失。
无视客观存在的疫情,只会放大伤害。
正视疫情,才能尽可能降低伤害。
另附每周日发起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投票。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