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时事

其他

普京专访都说了什么?

最近有个事情引发西方舆论轰动。就是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塔克·卡尔森对普京进行专访。这个长达2小时的专访视频在X平台上播放,就引发轩然大波。仅仅在X平台上,该专访视频就有1.8亿的浏览量,可以说马斯克的X平台是力推该专访视频。普京这个专访视频,让民主党构建的舆论霸权破防,让深陷信息茧房的西方民众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同时,共和党这样不遗余力推动这个专访视频,也可以看做是共和党对民主党发动的又一次攻击,也标志着美国内部斗争越发激烈。我也去看了下这个专访视频,内容非常长,文字版有2.8万字。我这篇文章来先来跟大家梳理一下普京这个专访视频的内容,到底都讲了什么,会让西方舆论如此破防。视频开头有一大段是普京在介绍乌克兰从何而来?以这个视频的播放量,可以说相当于普京跟西方民众上了一堂历史课。考虑到不少美国民众对自己国家短暂历史都了解不多,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更是匮乏。所以普京才会花整整1/6篇幅来讲历史。普京是从俄罗斯建国开始讲,说862年被认为是俄罗斯建国之年。然后882年,俄罗斯形成两个中心:基辅和诺夫哥罗德。接着普京介绍一大段俄罗斯领土的变迁历史,大概是说以莫斯科为中心,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之后,包括基辅在内的俄罗斯南部地区开始被欧洲正在崛起的中心吸引,一开始是立陶宛大公国,然后有波兰-立陶宛王国。以及波兰人一直对这个地区人口进行波兰化,波兰在该地区引入这样一个观念:他们并不完全是俄罗斯人,因为他们住在边境地区,所以他们是乌克兰人。最初,"乌克兰人"这个词意味着一个人生活在边疆,"靠近边境",或者从事边境工作,并不意味着任何特定的族群。这是普京说的原话内容。然后普京讲到了比较关键的1654年,俄国和波兰爆发持续13年的战争。俄波战争的结果是,包括基辅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东岸都归属俄国,而整个第聂伯河西岸则仍属于波兰。这成了普京拿来论证他观点的重要依据。普京说,“即使我们追溯到1654年,当这些领土回归俄罗斯帝国时,那里也只有三四个州属于现在的乌克兰,也没有任何黑海沿岸地区。”普京称,是苏联时期,列宁给苏维埃乌克兰分配了土地,即使这些领土以前从未被称为乌克兰,包括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获得的整个黑海沿岸,而事实上,这部分领土与乌克兰从未有过任何历史联系。俄罗斯在俄土战争中得到这些领土时,它们曾被称为“新俄罗斯”。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列宁就是这样创建乌克兰的。普京还表示,二战后乌克兰不仅得到了波兰战前领土的一部分,还获得了部分匈牙利领土和部分罗马尼亚领土。乌克兰是按照斯大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造国家。普京说到这的时候,主持人卡尔森还试图给普京挖个坑。卡尔森问“您对欧尔班说过,他可以从乌克兰那里拿回部分土地吗?”普京则回答称,
2月12日 下午 10:46
其他

美债估计要出大问题了

最近,随着美国海量发债,美债收益率持续飙涨。作为全球资产价格之锚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持续飙升到了4.6%,这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收益率飙升,就意味着美债价格大跌。10年期美债期货价格已经从2020年140元的峰值,一路暴跌到现在107。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之所以被称为资产价格之锚,是因为其收益率飙升,会导致其他资产估值下降。所以,随着10年期美债收益率7月以来的这波飙升,美股和A股等金融市场,都出现一波下跌。纳斯达克在7月之后,有一波明显的下跌。A股在8月4日之后,由于北向资金持续流出,A股也有一波持续阴跌。而过去这两个月,北向资金之所以一改之前流入为主的模式,变成这样持续卖卖卖,跟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涨,是有一些关联。我在两年前就提醒过,一旦美联储激进加息到后半段,北向资金会从买买买,变成卖卖卖,我们需要提防北向资金这种转变,所带来的一些风险。包括,当前美债收益率飙涨的原因,我在今年1月28日催稿费的文章里,就已经详细分析过。这篇文章,我认为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标题直接写《今年投资周期的重要参考》。当时这篇文章,我已经提前跟大家预警过,一旦美国在6月提高债务上限,有可能成为压垮美国流动性的稻草。因为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就会海量发债。而当前是美联储加息缩表周期,美债就少了美联储这个大买家,那么美国海量发债就只能市场来承担,这就会导致美债市场流动性紧张,更严重点就会导致美债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那么会表现为美债收益率飙涨,那么美国就得用更高利率去发债。这是我过去半年已经分析过很多次了。现在回过头看,基本是已经要开始应验。(1)美债流动性危机美债的流动性危机,这就是美国金融市场的死穴。我觉得这个还是挺容易预判到的。这里可以梳理一下逻辑。1、因为美国今年财政恶化,美国2023财年前9个月的财政收入下跌了11%,而支出增加了10%。一边是税收下降导致财政收入下降,一边还扩大支出,这自然使得美国财政赤字恶化。美国2023财年前11个月的财政赤字为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2、财政赤字扩大,就意味着美国要海量发债。特别是今年1月,美国就触及31.4万亿美元上限,这使得上半年美国基本没有发债。这导致美国今年原本全年至少要发的2万亿美元债务,得集中到下半年去发,那么自然会加剧美债市场的流动性紧张。3、由于美联储当前还在加息缩表周期,美联储不亲自下场购债,那么美国政府海量发债,就需要市场投资者买单,那么假如市场投资者购买力度没那么大,就会导致美债价格下跌,美债收益率上涨。这是我为什么,敢在今年1月,就预判美国下半年的美债市场会有流动性紧张的压力,也认为美债市场下半年可能会出现大问题。这个逻辑链条,基本从年初美债触及上限时,就已经决定好的,所以美债当前的问题,这更多是可预见的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鹅。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过去这几个月,拼命找我们见面谈话,并且每次谈话之后,美国就搞各种制裁。因为我们没买美债,美国就试图搞层层加码,但显然我们并不吃这一套。只要我们坚持不大幅增持美债,那么当前美债的压力就很难得到缓解。因为我们是当前世界上,唯一手里还有大把美元可以买美债的。我们外汇储备3.16万亿美元,持有美债8218亿美元,占我们外汇储备26%;相比之息,日本虽然是美债第一大持有国,但问题是,日本1.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有1.11万亿美元去买了美债,也就是日本央行手头其实只有1400亿美元的流动现金,万一日元汇率继续大幅贬值,日本央行可能就得被迫抛售美债,来稳定汇率。除非美国强行要求日本不能抛售减持美债,但那样一来,日元汇率可能会继续大幅贬值。除了日本之外,欧洲显然已经没有余力去增持美债,去年俄乌冲突,已经让大量欧洲资本回流美国,欧洲基本是快被榨干了。所以,美国是一直想让我们来增持美债。但就美国现在这种对我们各种制裁的不友好态度,我们显然也不可能这个时候去大幅增持美债。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大幅增持美债,不是那种一个月一两百亿的正常波动,别看到我们个别月份增持个一两百亿,就喊着接盘。有时候也只是市场正常波动而已。我们是否有开始增持美债,得看一个长期趋势,比如,要是在半年时间里,连续增持上千亿美元,那就确实是增持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我们是连续3年增持了5000多亿美元的美债。当时美债只有9万亿美元规模。现在美债有33.1万亿美元的规模。所以,现在美债危机,也不是我们去增持个几千亿美债就能解决的。以当前美债的流动性压力来看,起码得有自己增持上万亿美元,才能缓解美债压力。显然,我们也没有那个能力去给美债接盘,我们不想增持美债,也没能力去这样大幅增持美债。(2)海量发债美债现在已经飙到33.1万亿美元。5月底的时候,美债还卡在31.4万亿美元上限。6月初松开债务上限后,美国财政部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净增加了1.7万亿美元的债务。要注意,这还只是债务净增加额。考虑到美国现在只能靠借新还旧来维持,所以美国实际上还发行了大量债券来借新还旧。所以,单单过去一个月,美国财政部就发行了有大约1.5万亿美元的国债。而且这还是在美联储缩表的情况下,去这样海量发债,跟2020年美联储无限印钞是不一样的。现在美联储缩表,仍在继续,而且最近还有点加速缩表的意思。虽然美联储缩表是以“到期不续”的方式来减持美债,但因为美联储“到期不续”,而美国只能“借新还旧”,美联储不续的华,美国新发行的国债,就得市场买单。这种情况下,美国过去4个月,国债净增加1.7万亿美元,过去一个月就发行1.5万亿美元的海量债务。就这样,美债收益率又怎么可能不涨?美债价格又怎么能不跌?所以,这是一头灰犀牛。做空美债是今年比较有确定性的事情。几个月前,华尔街投资大佬Bill
2023年9月28日
经济

牛市促进消费?

最近我们为了促进消费,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比方说,8月1日,央行、外汇管理局召开下半年工作会议,其中提到“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是在正式会议上提出的,比起7月14日,由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在发布会上说的“支持和鼓励”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显然是力度要大很多。过去这半个月,没看到有银行积极主动去响应。那么自然就有了“指导”。这也侧面说明,当前的提前还款热潮,已经某种程度影响了消费,所以才会从这方面着手,来促进消费。这对于很多还承受5.5%以上高利率的首套房刚需群体来说,如果存量房贷利率能下调到目前普遍4%以下的利率,确实会有较为明显的减轻负担效果。从宏观层面来看,也会对促进消费起到积极效果,所以,我对于调整首套房的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是双手双脚支持。不过,最近打着促进消费旗号,舆论上各种奇奇怪怪的说法也不断出现。比如,我看到网络舆论上,就开始流行一种说法,就是呼吁拉动一波牛市,来促进消费。我寻思着,A股历史上的每一波牛市,都是中产财富绞肉机,啥时候可以通过拉动牛市来促进消费了?(1)牛市不能促进消费虽然这话可能会得罪一些正在炒股的朋友,不过我还是得跟大家泼个冷水。拉一波牛市,不但不能促进消费,反而会虹吸社会资金,一旦在牛市过后爆发股灾,不但促进不了消费,反而可能因为财富蒸发,而让消费更加萎靡。并且在当前这个国际形势下,假如出现所谓的大牛市,就可以让过去6年持续布局的外资,获得超额利润,并趁机获利出逃,这可能导致严重的资金外流,对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015年的教训,是历历在目,我们一定要冷静。我可以理解正在炒股的朋友,基于自身利益需要,对于呼吁牛市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不过股市起起落落,并不以我们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尊重股市内在运行规律,重视客观存在的风险。炒股最忌讳无视风险,只盯着潜在收益。我们需要明白,A股的定位从来都是用来给企业融资,而不是股民的提款机。八亏一平一盈的定律,在A股是非常明显的。很多人在熊市里,不会亏太多。反倒是牛市,才是很多人栽大跟头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要觉得牛市一来,大家就可以大赚钱,股民手里有钱了,就能促进消费了。这是对股市非常不了解的人,或者对人性非常不了解的人,才会得出的想当然结论。这种想当然,是设想,在牛市带来前,买进去,在牛市顶峰获利了结,这样赚一波就跑,钱赚到手就可以促进消费。然而,人性的贪婪注定,当牛市到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想的并不是及时获利了结,赚一波就跑。而是在狂热的赚钱效应面前,完全失去理智,不断追加投入。大多数普通人,在牛市里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牛市爆发前,很少关注股市。牛市初期,开始关注,投入少量的钱。牛市中期,账户出现浮盈,尝到了甜头,开始加倍投入。牛市末期,狂热赚钱效应,恨不得不所有身家财富都砸进去。甚至,很多人在牛市爆发末期,才会开始疯狂加杠杆,在贪婪驱使下,丧失对风险的基本警觉,就为了能多赚一些。而往往这个时候,是股市最狂热,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于是,当散户们普遍把身家财富都投进股市里的时候,股灾往往就会伴随牛市而来。然后散户因为牛市初期投入不多,一开始赚的钱,远不够股灾里损失的。我们永远不要指望牛市来促进消费,也不要指望让大多数人能靠股市赚到钱去促进消费。股市的常态是非理性的、是狂热的、是盲目的。在这种非理性常态下,大多数人是很难长期靠股市赚到钱,亏钱才是常态。奢望大多数股民能都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望。只有少数比较理性的散户能长期赚到钱,这个比例,不管何时,都是小比例的。2015年的大牛市,很多人是在牛市末期,看着周围融资的人疯狂赚钱,最后也丧失理智,也开始开通融资账户,上杠杆加码。这些在牛市末期上杠杆的人,基本都在2015年股灾里,面临爆仓的风险,这不是亏点本金而已,而是直接亏掉所有本金,还被强平。所以,我是不知道那些说让发动一波牛市来促进消费的人是怎么想的。那么多历史教训摆着。(2)其他案例我们也可以来看看,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大牛市,是如何虹吸社会资金。1986年到1990年,我国台湾省的股市,也出现疯狂的大牛市,3年暴涨12倍,股指从1000点左右,暴涨到1.2万点。在整整3年的牛市时间里,台湾省可谓是全民炒股,因为当时台湾股市热得发烫,可以说闭着眼睛随便买一只股票,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收益。在1990年3月的泡沫顶峰时,台北股市活跃交易账户,牛市初期不到60万,激增到600万,当时台湾省基本每个家庭都有炒股。台湾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飙升到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为76亿美元。在牛市过程里,大家见面聊天,就是问你今天赚了多少,大家也确实出手阔绰,好像股市真能促进消费。当时很多人台湾人也辞职去炒股,很多家庭主妇也因为炒股变成了富太太。然而,牛市过后,伴随着股灾。台湾股市是在1.2万点的峰值,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跌到了2596点,跌幅达到80%。而且,台湾在3年牛市里,过程有过3波腰斩式回撤,但每一次回撤腰斩后,总能再创出新高,继续往上涨,这也使得在牛市过程里抄底的人,每次都能获得超额利润,这也让不少人形成了路径依赖,在股市一大跌,就会跑进去抄底。但牛市一旦切换为股灾,抄底就是无底洞。当时台湾股市从1.2万点跌下来,很多人在8000点抄底,在6000点抄底,想着都跌了一半了,总不能再跌了吧,结果仍然还是一路下跌,又跌了一半。许多人屡次抄底,越抄亏越多,很多人就是这样,即使逃了1.2万点的大顶,提前获利了结了,也往往会在抄底过程里,把牛市里赚到的钱,都亏出去。经过这场股灾洗礼后,台湾人民也总算认清了现实。那些辞职炒股的人,也只能重新找工作。并且,在牛市里出手阔绰的人们,在股灾里只能加倍拮据。所以,牛市促进消费只是一种幻觉,凡事都有代价,只不过这个代价是什么时候支付而已。在牛市里,股民总会觉得股市是提款机,赚钱特别容易。只有股灾,才能让股民认清股市不是提款机。在股市里,账户浮盈都是虚的,最终能把钱赚到手,放进口袋里的人,是少之又少。类似案例,在日本身上也体现得很清楚,日本同样也是在90年代泡沫破裂之前,出现一波疯涨的大牛市。当时日本也差不多是1986年开始疯涨,从1.3万点,一路涨到3.89万点,3年涨了3倍。但90年代泡沫破裂,也让日本股市从3.89万点,连续跌了13年,一直跌到2003年的7603点才止跌。当时牛市来得有多爽,股灾也会有多痛。这直接导致日本人一整代人是谈股市色变,对股市敬而远之。一直到2010年后,随着年轻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日本股市才恢复起色。日本股市,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涨过1990年的泡沫高点,可见当时日本股市泡沫化有多严重。股市涨涨跌跌,在疯涨过后,通常都会伴随着暴跌,越疯狂的牛市,随后的股灾也会越惨烈。可能还有人会说到美股。那么美股长期走牛,能促进消费吗?这个倒是有研究认为,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股市上涨和居民消费,的确存在正向关系,平均1美元的股市财富增长,可以带来3-5美分的消费支出的增长。然而,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美国股市虽然连续走牛十几年,但股市上涨和消费增长,就脱离了联系。美国的消费率,在过去十几年,并没有因为股市上涨而上涨,而是水平波动。这是因为,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欧美进入无限量化宽松时代,股市上涨更多只是让大资本和大股东获益,普通人从中获益比例很小。所以,哪怕是美股这样的长牛股市,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也并不是很强。耶鲁大学考尔斯基金会,曾对14个主要发达国家的股市涨跌和消费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只发现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微弱证据。意思是股市上涨,对消费的促进效果,只是微弱的。(3)理性正视风险股市通常随着经济发展,有一条估值上升主轴。但因为人们的非理性、情绪化、狂热,往往会让股价一直在围绕着上升主轴在剧烈来回波动。在牛市里,股市估值会严重高估,在熊市里,股市估值也会严重低估。这都是基于人们的非理性、情绪化,才能让股市有这样的估值偏离,也才给一些大资金,有割韭菜的机会。另外,当前我们的实际情况,其实比起30多年前上述两个案例,要更复杂。我们当前面临经济转型,而且外部地缘形势风险仍然比较大,美国对我们仍然还是一副竭力打压的态度,而且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重大的地缘要素需要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股市如果贸然发动所谓全面牛市,出现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化,那么等于是我们主动躺到了美联储收割镰刀之下。就好比当前的日本股市一样,被美国资本刻意疯狂拉高,但只有拉高,才能用极低的成本来布局做空。而且,2018年随着MSCI纳入A股,就有大量的北向资金通过沪深港通买入A股。目前,外资通过北向资金净买入A股的总额是1.96万亿元。而由于外资买入的个股在过去这6年大都出现较大涨幅,截止今年第一季度,外资持有A股总市值为3.49万亿元。A股当前总市值为85万亿元,外资持股占比为4.1%,虽然看起来占比不大,但要注意,外资在A股的持仓是通过北向资金进来,而通过北向资金进来的这些外资,并没有外汇限制。也就是,外资通过北向资金进来,是随时可以卖出走人。这使得,我们一旦在现阶段发动一波大牛市,那么等于是给外资一个十分好的获利了结的机会。到时候股市在疯狂的成交量下,外资这么庞大的体量,才有机会获利了结,要不然像之前每天成交量比较萎靡,外资想要撤,也撤不了。从2016年至今,A股就处于大量发行新股的状况。2016年,A股还只有3000支股票。而现在,A股已经有5000支股票。7年的时间发行了2000支股票,平均每年差不多发行了300支股票,我们每年的融资额,基本都是位居世界首位,都超过美股。所以,我们当股市的体量是远超过2015年。2015年牛市巅峰的5178点时,当时A股总市值也才60万亿左右。而现在A股总市值是85万亿元。假如,A股当前发动所谓的大牛市,那么市场资金成交量会疯狂放大,日均量能得从现在1万亿规模,飙升到3万亿的规模,才能支撑所谓的牛市。如此海量成交,势必会虹吸社会资金。这对我们经济和金融稳定,其实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当前美联储还在加息周期的现阶段下,假如出现所谓牛市,就是把脖子主动凑给美联储收割。美国是现在最希望看到我们资产价格泡沫化,这样他们才有收割的机会。反倒是之前A股半死不活的状态,让美国资本难以下手。凡事有利有弊,得取决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问题。当然,从我们股民自身利益角度来说,股民当然都希望A股能给力一些,不要半死不活。但我们如果从整体角度来看,至少在美联储当前磨刀霍霍的现阶段,A股半死不活反而还会好一些。当然,最理想状态,是A股能长期走慢牛,跟美股一样走个十年长牛,那确实可以某种程度去促进消费。然而,A股的情绪化和极端化特点,决定A股大多数时候,要么暴涨、要么暴跌,不然就是长期横盘半死不活的。A股总是喜欢直接一步到位,想要A股比较有序的慢腾腾往上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当然,我也不认为A股会一直半死不活的。其实,当前影响A股资金信心的,仍然还是那件悬而未决的大事。没有大资金会想要在发动牛市的途中,突然爆发某件大事,结果牛市可能就会夭折,那前期发动的资金就会血亏。大资金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我个人是一直跟大家说,当我们解决那件大事的时候,虽然股市可能出现短暂大跌,但这基本就是下一轮大牛市的起始点,也是最低点,也就是我一直跟大家说的历史大底。因此,我认为,当我们完成大事的时候,才是下一轮真正牛市开始的起始点。现在显然还没有,可能得等到2025年前后才有机会。有炒股的朋友,可能还是得再熬两年。没炒股的朋友,就不要轻易进场,只要你不进场,股市涨跌都跟你没关系。不用着急,继续慢慢等历史大底就是。其实,7月会议那句“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更多也只是因为前段时间A股成交量确实太萎靡了,如果坐视不管,有可能会出现新的股灾,所以我们才会说“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当前对A股的态度也比较明确,不希望股市疯涨,但也不希望股市暴跌。所以,今年A股大概率也只有波段行情,没有所谓全面牛市行情。这个波段行情的意思就是,如果股市出现一波大行情之后,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该获利了结的时候,就得及时获利了结,别贪,别总想着有牛市,省得老坐过山车。“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这句话主要也是提振市场信心,不至于说就要发动牛市行情。但市场的解读,往往就是这样情绪化的。你说个1,市场就能给你解读成10。对此,我们也是需要理性看待。人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非理性倾向,人总是会有情绪化倾向,这个在股市里会特别明显。股市很容易放大我们人性的弱点,放大我们的贪婪,会让我们更情绪化。比方说,前几天,舆论还都在痛骂A股半死不活,现在又都是到处高呼牛市的声音。显得十分情绪化、极端化。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在股市里真正长期赚到钱,就需要克服我们人性的弱点,尽量去克服贪婪,避免情绪化操作。所以,关于股市的文章,通常我都是以提示风险、泼冷水为主。因为我们舆论对于股市,总是只强调收益,而忽略风险提示,只会放大情绪化,而缺少理性的泼冷水声音。现在整个世界经济大环境都不景气,我们和美国的地缘博弈还在不断激化。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确实还得更加重视风险。我并不反对大家炒股,但我希望大家在炒股的同时,能提高风险意识,别只盯着潜在收益看。股市毕竟是一个高风险场所,安全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最后再强调一下,金融市场是一个混沌系统,没有人能100%预判对未来,所谓牛市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是谁说会有牛市,就能一定有牛市,反之也同理。对于股市,任何人的观点都只能是参考,不要对任何人盲信盲从,包括对我也一样,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是对的。而且,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没有可以一概而论的投资建议。我的原则是不涉及具体投资建议,我只能分享一些宏观方向上的个人看法。投资是涉及到切身利益,我们得为自己钱包负责。所以我们无论何时,都得多多独立思考,自主决策。我的其他短评,点此阅读《每日短评丨欧洲央行鸽派官员认为无需再加息;巴菲特:无需担心美国国债评级下调;英国央行将关键利率上调25个基点(8月4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8月4日
经济新闻

美国GDP大幅上修,魔鬼藏在细节里【附投票】

6月29日,美国商务部再次上调了一季度的GDP数值,最终美国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其实最早美国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速是1.1%。然后5月26日,美国商务部就对一季度GDP增速修正过一次,把一季度GDP增速从1.1%,上调至1.3%。然后6月29日,是再次上调至2%。正常来说,每个国家公布的GDP初值,和最终修正值,偏差不会太大。美国是5月26日就已经修正过一次,结果6月29日还进行了这样大幅度上调修正,显得有些异常。更加诡异的是,美国今年1-4月的用电量全面下跌。其中,居民用电同比下降5%,商业用电同比下降0.7%,工业用电同比下降2.1%。正常来说,用电量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用电量和经济发展,一般是呈现正比关系。比如,我国前四个月用电量增长3.4%,经济增长4.5%。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2%,但用电量却下降了2.7%。这个就不太正常。(1)魔鬼藏在细节里按照美国的说法,这次之所以大幅度修正上调GDP增速,主要是个人消费支出相比之前上调了0.4个百分点。按贡献度计算,个人消费支出给一季度GDP增长贡献2.7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个人消费支出”的强劲上调修正,才让美国一季度GDP从1.3%,大幅上调到2%。这就有很多猫腻。1、一般这样的统计是有很多历史经验,不大可能出现如此巨大幅度的修正。2、美国由于高通胀叠加美联储激进加息,当前消费整体比较萎靡,为何反倒变成“个人消费支出”强劲,让美国一季度增长超预期?但很矛盾的是,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6月只有64.4,远低于疫情爆发前平均100左右的数值。也就是说,当前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只有疫情前的60%。为何美国一季度还能“个人消费支出”强劲?魔鬼藏在细节。我查了下美国一季度GDP贡献度的细分选项,结果发现,对一季度GDP增长贡献比重最大的行业是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一看到这个,我就明白美国一季度GDP为何要有如此大的上调修正了。我瞬间就联想到了美国在疫情常态化后,面临的庞大数量人群的“长新冠”问题。美国公开的一季度GDP贡献的大项里,只是简单说了“个人消费支出”贡献度最大。然而,贡献度最大的“个人消费支出”里,细分贡献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而在此之前,哈佛大学教授David
2023年7月15日
其他

布林肯访华结果分析

这次布林肯最终还是见到了他最想见的人。这个还是比较超出我预期,我之前是预期布林肯这次最多只能见到王主任。我之所以会有这个预期,主要是我感觉美国方面做出一些实质性妥协和让步可能性不太高。我也提到过,如果布林肯这次态度能比较好,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让步,才有机会见到更高层级的人。所以,下午看到布林肯的新闻,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方面是做了什么妥协和让步。其次,就是美国当前内部的债务危机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要不然布林肯也不会这么着急的想要跟我们见面。不过我看到,我们网络上还是有一些人,一看到这次见面,就反而到处刷我们怎么怎么样。这个我还是有必要强调一下,着急的是美国,又不是我们。要妥协也是美国妥协,而不是我们。想跟我们见面的是布林肯,那我们肯定是要用见面这件事情,换来一些筹码。我们不会让布林肯在没有付出一些筹码的情况下,就轻易跟布林肯见面。这是可以从本次布林肯访华的很多细节看出来。比如,一直到今天早上,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布林肯今天行程安排里,下午是只有“与北京交流计划校友进行圆桌对话、见驻美使团员工及家属、参加美国商界领袖圆桌会议”等活动。美国公布的这个布林肯今天行程安排,还在美国国务院网站上挂着。所以,可以明确的是,见面这事情,是直到今天早上还没有敲定。有可能是跟王主任见面谈完后,这事情才算敲定。这个还有一个细节。昨天秦外长会见布林肯的通稿里,并没有提到布林肯说了什么。正常情况下,我们通稿里是会把对方说的一些话里,我们还比较认可的部分,写到通稿里。这说明,昨天布林肯跟秦外长见面说的话,除了双方维持同意沟通的部分之外,其他布林肯说的话,我们基本不认可。不过,今天王主任会见布林肯的通稿里,倒是提了几句布林肯说了什么。其中提到“布林肯介绍了美方看法,表示美方致力于重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确定的议程,期待同中方加强沟通,负责任管控分歧,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这说明,今天跟王主任见面,布林肯的态度比昨天要好多了。我个人是猜测,估计昨天布林肯态度不太好,我们没有安排今天见面,所以美国方面早上公布的行程里,下午并没有见面。不过,布林肯因为着急要见面,所以早上会谈的态度就好多了。当然,除了态度之外,应该还是有其他一些实质性让步。所以才有了下午的见面。这也是双方互相试探的极限施压。当然,这仅仅只是个人看法,实际情况如何,我们谁也不知道,也都只能根据已知一些事实和蛛丝马迹去推理猜测。但比较确定的是,我们一开始应该是并没有安排见面。这个也可以从布林肯的接机规格看出来。昨天布林肯下飞机,地上连红毯都没有,倒是有红线。有意思的事,美国驻华大使馆在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对这张照片特意选取了一个楼梯带有红毯的照片,然后照片里没有包括地面部分,看上去好看一些。可见,美国方面对这个外交礼仪的细节,还是挺在意的。另外,接机的一共五人,上前跟布林肯握手的,其中一人是我方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一人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打算见布林肯,就不会在接待规格上去冷处理。至少,我们是会根据布林肯在这两天里,跟秦外长和王主任的会谈,去决定到底见不见。所以,见面只能说明,布林肯方面是满足了我们一些要求。我注意到,昨天和今天早上的通稿里,我方是有两处提到要求。其中昨天通稿里是说“秦刚就台湾问题等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阐明严正立场,提出明确要求。秦刚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风险,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将不支持“台独”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今天早上通稿里则是说“王毅要求美方停止炒作“中国威胁论”,取消对华非法单边制裁,放弃对中国科技发展打压,不得肆意干涉中国的内政。”这其中,布林肯能满足哪些要求,就得具体看美国后续的言行,听其言,观其行。我个人是不太信任美国能说到做到。去年11月跟拜登见面,也说了所谓的“四不一无意”,本来双方关系也在去年11月见面后,有所缓和,但到了今年2月,因为气球事件里美国方面歇斯底里的表现,让双方各层级沟通渠道冻结。以至于秦外长在昨天通稿里都直接说,“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当然,我们也不会低估美国人出尔反尔的可能性,过去这五年的交锋,我们对于美国言行不一的问题,已经充分认知。我相信,我们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对美国抱有幻想。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见个面双方就谈妥了,中美之间积累的诸多核心利益的矛盾就迎刃而解,这个显然是并不现实的。见个面,只能说是双方恢复了高层级的沟通渠道,至于后续要怎么谈,谈得如何,都是要后续经过一系列漫长的接触和谈判才行。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布林肯此行最大的成果,就是维持了双方各层级的沟通渠道,给后续美国其他官员来华,铺平道路。我估计,未来几周,包括耶伦在内的美国各部门部长会陆续来华。他们才是谈判的具体对象。晚上,关于下午会见布林肯的通稿也出来了。布林肯转达了拜登一些话,这说明布林肯此行最大目标,就是这次见面。然后布林肯主要就是重申“美方致力于重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确定的议程。美方遵守拜登总统作出的承诺,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制度、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期待同中方开展高层交往,保持畅通沟通,负责任地管控分歧,寻求对话交流合作。”这个就是去年11月,拜登见面时提到的“四不一无意”,布林肯这次等于是重申会落实去年巴厘岛会晤确定的议程。综合来看,本次布林肯访华,最大成果就是恢复了双方沟通渠道,特别是为后续双方继续“谈”铺路。把中美关系从建交以来最低谷的状态,恢复到去年11月巴厘岛会晤后的状态,仅此而已。去年11月巴厘岛会晤之后,中美关系也没有说一下子就冰释前嫌,都谈妥了。现在自然也没有。我们这次跟布林肯见面,虽然美国那边肯定是态度上有一些软化,甚至可能做了一些口头的承诺和让步,但也不代表美国做了多大的实质性妥协。包括美国这次通稿里,都只字不提以往提烂的那些说法,而只是用比较模糊的说法,比如美国通稿里是说“布林肯提出了一些令人关切的问题”,“布林肯明确表示,美国将始终捍卫美国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观,并与其盟国和伙伴合作,推进我们对一个自由、开放和维护基于国际规则的秩序的世界的愿景。”这些主要是美国给自己贴金的说法,但美国以往对我们一些造谣污蔑,美国这次都没有写在通报里,这个也是之前比较少见的。但布林肯虽然有可能做出一些让步,只是这个让步可能也并不大。毕竟就算布林肯想做更大的让步,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也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我们也不要对美国能做什么妥协,报太高的期待。毕竟,这也只是一次见面。那种把一次见面,就解读为双方做了重大妥协,中美关系要彻底向好,这还是不太靠谱。其实像这次见面的座位排序,还是很有讲究。以往,像2017年9月,我们也有会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当时的座位布局,是比较传统的圆环式。但这次会谈的座位布局,则是方形桌子,我们居中,然后右手边是美方人员,左手边是中方人员。然后布林肯在会谈视频里,就给人一种在认真听讲的感觉。外交仪礼都是得看细节,这种座位布局也已经表明我们的态度,见是见了,但对于美国是否言行一致,我们显然也并不信任。大家并不用担心,这见了一面,我们就怎么怎么样,或者上了美国的当。美国现在因为自身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特别是未来半年,美国要海量发债至少1万亿美元以上,所以美国才着急找人买美债,态度上不得不有一些软化。包括未来几周,耶伦可能会是最快访华的下一个美国高级官员,这也是因为耶伦是美债危机最着急的人。到时候耶伦大概率会跑过来兜售美债,跟2009年当时国务卿希拉里跑来中国兜售美债,是同一个道理。2009年,希拉里说“通过继续支持美国债券,中国正在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会一起同甘共苦”。但后面大家也知道,我们在2008年-2011年,大幅增持了5000多亿美元的美债后,2012年奥巴马第二任期一开始,就对我们大幅转向,中美关系也开始了长期恶化。第一波恶化,是2012年开始,到2016年南海对峙危机里达到一个峰值,这是打的阶段。然后2017年,随着特朗普上任并访华,当时中美关系一度也有一个缓和期,进入谈的阶段。第二波恶化,是从2018年开始,特朗普对我们发动贸易战,双方一直持续鏖战到2020年1月,才暂告一段落。随后,因为疫情危机,还有美国大选,让美国2020年并没有精力对付我们,进入到谈的阶段。第三波恶化,是2021年拜登上任后,整体延续了特朗普的风格,甚至变本加厉的来对付我们,双方就又进入打的阶段。这一回合,是一直到2022年11月,随着巴厘岛会晤,拜登做出“四不一无意”的承诺后,双方才又进入谈的阶段。而这次谈的阶段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到了今年2月,就因为气球事件,双方关系进入到螺旋恶化阶段,以至于都到了建交以来最低谷的状态,这是又进入打的阶段,这属于第四波恶化了,也属于加速螺旋恶化。如果双方不制止,这种螺旋恶化,比较容易局势失控,要避免局势失控,这也符合我们利益,这也是我们会同意布林肯访华的根本原因。我们自身也有管控局势的需要。所以,这次布林肯访华,最主要成果,就是让双方重新回到了今年2月被中断的“谈”的阶段。所以,我们是可以发现,我们和美国打打谈谈,也不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而是从2012年就已经在开始长期打打谈谈。只不过2018年的整体打打谈谈烈度不高,民众没怎么感知到。2018年随着贸易战激化了双方核心利益矛盾,才让民众普遍能感知到中美关系变差。但中美关系打打谈谈实际上也是已经持续了十来年了。其实再往前追溯,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70年代,我们和美国的关系,一直处于较大周期的反复之中。比如,上世纪80年代我们和美国关系很好,但到了90年代,就又进入交恶期。直到911事件发生,让美国战略转向反恐战争,没精力对付我们,双方关系才又有所好转。但在2006年,美国也有试图对我们收割的动作。结果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让美国后院失火,美国奥巴马上任后,为了度过危机,只能对我们访问,请求我们买美债。所以,2008年-2011年,我们跟美国关系也不错。奥巴马前两年自己亲自承认,如果不是次贷危机,他会对我们态度更强硬。结果,2012年奥巴马第二任期刚开始,就搞所谓重返亚太,怂恿日本跟我们交恶。所以,我们看中美关系的发展时,如果能把视角和格局拉大一些,可以看到我们和美国是长期处于打打谈谈的状态。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跟大家强调,我们不要一跟美国交恶,进入打的阶段,就觉得我们和美国要老死不相往来,双方要彻底脱钩。也不要一跟美国进入谈的阶段,就觉得双方一下子就谈妥了,双方冰释前嫌。这种听风就是雨,比较极端化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前舆论现况,我们身处其中,是比较容易被带歪节奏,但我们也还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比较理性辩证去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美国试图长期遏制我们发展的意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很难扭转。所以,对于中美关系长期走向,我们得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但同时,当前我们和美国打打谈谈是常态,不管是打的阶段,还是谈的阶段,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双方既不会一下子脱钩,也不会一下子和好,我们还是得有持久战的准备。这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自我预期管理。这样不管未来我们和美国,是打,是谈,我们都可以有比较充分的心理预期,避免心态失衡。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另外,昨晚投票因为是重发,所以我这里也例行隔天发一下投票,大家还没有投票的,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参与投票。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闲聊(6月17日)

今天请假休息一天,先把每周末的投票附上。本次投票,对所有选项的描述做了优化,统计内容不变,主要就是描述和排序进行了优化。投票选项主要区分3个因素:(1)感染时间,分为:1、“去年—4月23日”(第一波感染)2、“4月24日—6月10日”(第二波感染,上周之前)3、(6月11日—至今)(最近7天内感染)(2)感染次数:分为首次感染、二次感染,还有新加了三次感染选项,因为最近有读者反馈出现了三阳。(3)已痊愈和未痊愈:7天内感染还未痊愈的,不当做长新冠,超过7天还未痊愈的,才有长新冠标识。我觉得这样优化后,大家投票应该更清楚直观,选项也更细化。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投票,具体结果明天晚上会分析。另外,周四关于美联储暂停加息的事情,我在做视频的时候,有做了一些之前文章没有的补充分析。我这里也把补充分析附上。6月15日凌晨,美联储最新议息会议是没有加息。这是美联储连续10次加息后,首次暂停加息。这次暂停加息并不意外,市场早有预期。但让市场意外的是,这次议息会议的点阵图也显示,今年底美联储终端利率预期是5.6%,这意味着美联储虽然6月暂停加息,但至少应该还有两次加息。而早在两个月前,市场就单方面预期美联储下半年降息的预期,市场基于这个预期都开始提前交易。那现在美联储点阵图说下半年还要再加息两次,跟市场预期出入还是很大。不过需要注意,这里仍然存在美联储预期管理和市场预期的博弈。这也是过去半年一直上演的事情,就是美联储虽然还一直说要继续加息,但市场却已经不怎么信,仍然继续我行我素的进行单方面预期。比如,5月底美联储就释放了虽然6月不加息,但下半年还有可能加息的预期。但市场仍然我行我素的持续上涨。所以,周三晚上,美股虽然在公布议息结果后有一波跳水,但后面很快又涨了会来。市场显然仍然不太相信美联储的预期管理。究竟最终是美联储预期管理靠谱,还是市场单方面预期更准确,还是取决于下半年美国的通胀数据。美联储鲍威尔在加息后的记者会上称,几乎所有美联储决策者认为今年应该适当进行进一步的加息。之所以美联储整体态度还如此强硬,主要也是美国当前虽然通胀大幅下降,但这主要是石油价格大跌所带来的结果。刨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率,回落情况并不理想。而美联储决策更多是看核心通胀率。当前美国核心通胀率还有5.3%,远高于4%的通胀率,这说明美国当前服务业通胀仍然比较严重。所以,下半年主要看美国的核心通胀率数据,是进一步回落,还是出现反弹。如果下半年美国核心通胀率继续回落,甚至直接回落到2%的正常通胀目标,那么美联储就可能不再加息,甚至降息。但如果下半年美国核心通胀率出现反弹,那么美联储还是有再加息的可能。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比尔盖茨与布林肯,铁打的资本,流水的国务卿

今天有个新闻,就是比尔盖茨来华,并受到我们最高规格接待。之前马斯克来华,我们已经是高规格接待,有三名部长会见了马斯克。这次对比尔盖茨的接待规格是更高。其实这个倒也不奇怪,因为比尔盖茨跟我们见面是有很多先例。比如,2003年,比尔盖茨来华,也同样受到我们最高规格接待。此外,2006年,去美国访问的时候,还去了比尔盖茨家里。所以,要从美国这么多资本派系里,选一个人来做一个表态,那么比尔盖茨是比较适合的对象。这件事情,妙就妙在,我们在6月16日跟比尔盖茨见面,而6月18日布林肯就要访华。这两件事情的时间点这么接近,自然会让人产生联想,背后是透露一些信息。现在跟现在美国政府没啥好谈的,还不如跟美国资本直接对话。这次见比尔盖茨,就提到“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希望两国人民友好下去。”这是不是有潜台词说,我们并没有寄希望于美国政府。需要注意,本来2月布林肯就可以访华,而且当时如果布林肯访华,考虑到是借助去年11月见面的东风,中美关系还处于短暂缓和期,所以今年2月气球事件之前,外媒是一直在炒作,布林肯可能见到他最想见的人,来为拜登访华做铺垫。但因为气球事件,美国歇斯底里的应对,导致中美沟通冻结了3个月时间。虽然当前双方重启沟通,但这次布林肯想要见他最想见的人,显然已经不太可能了。本身布林肯的级别,就达不到他最想见的人那一层级。所以,我们不见,是完全按照外交礼仪,对等接待,美国也完全挑不出任何毛病。美国国务卿,是美国国务院的首长,在美国内阁的部长顺位里排名第一,在美国行政官员的权利排序里,是仅次于总统和副总统,排名第三。从美国总统继任顺序来说,国务卿是排第四。考虑到现在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就是一个吉祥物的定位。所以,理论上来说,布林肯访华,是可以见到比部长级更高一级的。但这仅仅只是从级别来说,从业务范围来说,美国国务卿是跟外交部部长对等。最初,美国国务卿也是主要忙国内事务,但后来随着美国对外扩张,特别是美国霸权建立后,美国几乎把国际事务,当做美国事务。于是,美国国务卿就变成专职于外交,然后美国国务院的很多国内职责,也都剥离给单一部门。不过,美国现在也还是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美国国务卿会主要负责国际事务,也是美国霸权的体现。所以,接待布林肯,通常会有比较灵活的接待规格波动。要按照级别去接待,那么比部长高一层级去接待,也是很正常。要按照业务范围,由外交部长去接待,也是十分合理。那么布林肯能见到谁,也可以作为某种态度的体现。要是布林肯来之后,态度能好一些,可能还有一点点机会见到更高层级的人。但要是布林肯来之后,态度还是很糟糕,那我们也只能对等接待。我们历史上倒是有过高规格接待美国国务卿的先例。比如2009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是都见了。而2018年蓬佩奥访华,则只有外交部长和外事办主任与之见面。估计布林肯这次也是这个待遇。所以,我们如何接待美国国务卿,取决于中美关系如何。如果中美关系好,有高规格接待国务卿,是很正常的。但中美关系不好,自然不会有高规格接待,只有对等接待。特意在布林肯来之前,直接去见比尔盖茨,已经是再明确不过的意思。要说级别对等,那比尔盖茨也没达到相应级别,我们这样高规格接待比尔盖茨,就是为了表态。跟现在美国政府没啥好谈的,还不如跟美国资本直接对话。我个人是估计,布林肯这次访华最多只能见到王主任这一层级。本来布林肯理论上还有可能见到最高层级的人,18日那天刚好要出访德国,不在家。至于布林肯最想见的人,大概率是见不到。假如让布林肯见到了,那么就说明后续拜登是有可能访华。要是布林肯没见到,那么拜登访华这件事情,就不会有下文。这次布林肯访华,美方通稿也只是说见“高级别官员”,还没有明确说会见到谁。这其实也是外媒最近几天比较关注一个焦点,就是在讨论布林肯能见到谁。但美国一直没有正面回应。倒是这两天,美国方面一直在调低对访问预期的调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是说,这次布林肯访华将“讨论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对于负责任地管理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的重要性。他还将提出受到关切的双边问题、全球和地区事务,以及在共同的跨国挑战方面的潜在合作。”所以,我昨天也分析过,布林肯这次访华,最大成果估计就是维持了双方高级别沟通的渠道。其实,我们看布林肯过去这两年多的所作所为,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业务能力并不太好的人。布林肯比较适合在下面具体执行做事,而不适合自己独当一面,成为某个领域的一把手。比如,布林肯前段时间跑去访问沙特,本来是有求于沙特,但布林肯还非要当着沙特王储的面,继续大谈人权问题。结果,沙特一回头就跟我们签了百亿订单,并且说要加大对我们的投资合作,并且不仅限于基建。所以,布林肯是一个有点绣花枕头的角色。这样的人当美国国务卿,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好事。这次,比尔盖茨见了布林肯想见的人,要是布林肯自己见不到,这布林肯回国后,估计也很难交差,美国那些政客估计能笑话布林肯一段时间。这布林肯的老脸也不知道往哪搁。不过,估计布林肯自己也无所谓。毕竟,最近美国爆出关于布林肯的“花边绯闻”,已经让布林肯颜面尽失。所以,对于布林肯访华,估计也就是走个过场。现在美国政府有精神分裂症,以前还只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撕裂问题。拜登团队则是内部山头林立,拜登自己说话都不管事,就更别说拜登手下这些人。在拜登团队能统一自己内部声音,做到说话算话之前,我们跟美国政府这些人,都没啥好谈的。我们现在的策略,明显是转向多跟美国资本接触沟通。当然,我们也不是美国任何资本,都会接触。比如,之前摩根大通CEO来华,就没有被我们高规格接待。然后摩根大通CEO在离开大陆后,就直接去了对岸。我们现在接触沟通的,比如马斯克,比尔盖茨,都有个特点,就是他们都长期在美国舆论上,去帮中国说好话。而且,马斯克属于新兴产业资本。比尔盖茨虽然早在28年前就成为世界首富,但比尔盖茨也算新兴互联网资本,不属于美国的老牌资本。我们统一战线的风格,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个过程里,是要明确区分谁是敌人,谁是可以团结的力量。美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严重的撕裂。虽然美国两党在对我们态度上是一致的敌视。很多人都说,美国是伪装成国家的公司,资本才是美国的主人。这句话有些道理。不过,美国的资本派系也是错综复杂,有很多不同派系,它们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而我们当前和美国经济利益是互相依赖,美国也有很多资本在我们这里有巨大利益。利益,会驱使这些资本,在对待我们态度上,保持基本的务实和理性。所以,我们是有条件去分化美国内部一些资本派系。这虽然无法扭转美国当前整体对我们的敌视态度,但至少也能增加点美国的内耗。所以,现在与其跟这些说话不算话的美国政客浪费时间,还不如多跟一些还比较务实的美国企业家沟通,可能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去潜移默化改变一些事情。而且,像布林肯,可能明年再干一年就要退下去了。很多事情,也不是布林肯现在能说的算。美国国务卿是走马观灯的不停换,但像比尔盖茨和马斯克这样的美国资本,他们的影响力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找他们接触沟通,也相对省事一些。但我们对这些美国资本,肯定也不能100%信任,也不能对他们有过高期望值,因为他们归根结底还是扎根于美国,最终只会服务于美国的利益。资本归根结底都是逐利的。我们现在多跟美国企业家接触,更多只是表态。1、我们愿意跟对华务实的人谈,我们一直致力于维护中美关系。2、中美关系恶化的责任在美国政客身上,如果美国政客不能改变态度,那也没啥好谈,顶多维持沟通渠道,做给世界看。最后,我今天在查希拉里2009年访华的资料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让我有些感慨,这十几年过去了,美国都没点长进,还是在到处找人给美债接盘。2009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时表示,美国希望中国能够继续购买美国债券,这能帮助美国经济重回正轨。当时希拉里说“通过继续支持美国债券,中国正在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会一起同甘共苦”结果希拉里这话说完,仅过了3年,奥巴马就在2012年自己第二任期,对我们大幅转向,中美关系开始长期恶化。美国政客的嘴,骗人的鬼。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布林肯6月18日访华

14日晚上8点半,我们也宣布了布林肯将于18日-19日访华。本来今年2月,布林肯就可以访华,但因为气球事件,布林肯推迟了访华,美国把气球事件本来这样一个很小的事情,上纲上线,还击落了气球,搞了一出闹剧。然后我们这边就采取对美国冷处理的态度,从2月开始,双方各层级沟通基本处于冻结状态。一直到5月10日,我们王毅主任和美国沙利文在维也纳进行会谈后,双方才重启了各层级的沟通。随后就有了美国前段时间一直释放风声布林肯要来访华。一直到昨晚,布林肯访华这件事情在折腾了快半年后,总算是落地,有了一个结果。有一个细节,我们宣布这件事情的通稿十分简洁,就一句话,只是描述这件事情本身,然后加了个前缀“经中美双方商定”,而不是“邀请”。这跟冯德莱恩访华的宣布通稿,采用同样的描述,当时冯德莱恩访华,也是说“经中欧双方商定”。其次,从美国过去这一段时间不断说要访华来看,显然这次是美国那边更着急要来,而不是我们。另外,美国还在宣布通稿了,做了点小文章。美国通稿里是说,6月16日至21日访问中国和英国。是把英国给捎带上了,然后把访问时间给扩充了。我们通稿里是说18日-19日访华,只有两天行程。那么正常是19日离开中国,就前往伦敦,20日-21日是访问英国。那么16日-17日,布林肯在干嘛?答案是在飞往中国的路上。布林肯是16日晚上从美国出发,18日早上到北京。布林肯特意把出发时间算上,显得自己访问行程比较长。把这点小心思都用上了,可见美国现在内部斗争有多激烈。不单单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撕裂。更关键是拜登团队内部的斗争也很激烈。这其中,布林肯和沙利文是主要两个斗争点。布林肯这个国务卿,当了两年多了,但政绩平平,存在感很弱。就连这次重启对华沟通,还是让沙利文抢了头筹。对于布林肯这次来华,能谈出些什么,大家最好是别抱什么期待。这更多就是双方在对外做一个姿态,表明双方还是有沟通渠道,有在保持沟通,还没有进入新冷战状态。现在中美博弈斗争异常激烈,美国对华氛围一直很糟糕,这是短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关键是,当前双方的核心利益矛盾,并没有看到解决的可能性。美国不可能放弃美国霸权。我们也不可能放弃发展。那么双方必然要互相斗争,这是难以避免的。同时,我们也不要觉得,双方要斗争,就得老死不相往来,就得完全断绝关系,就得脱钩。现在中美经济互相高度依赖,脱钩都会对双方造成经济上的毁灭性打击。耶伦在6月13日才刚说,与中国脱钩将是灾难性的。但我们也不要觉得,我们或者美国,其中一方很快就会妥协,就不斗了。耶伦说与中国脱钩是灾难的全文里,还仍然说“去风险,可以。脱钩,绝对不行。”我之前也分析过很多次,美国这个所谓去风险,就是过去几年去中国化的又一个迷惑性说法。因为脱钩这个说法太吓人,把美国的盟友都有点吓到,特别是欧洲盟友。所以,美国去年搞一个即竞争又合作的说法,今年抛出所谓去风险化,目的都是忽悠欧洲盟友跟他一起去中国化。所谓去风险,就是长期软脱钩。美国觉得现在跟我们脱钩,是灾难性的,这种灾难性,美国就觉得是风险。美国的强盗思维就是,我看你不爽,我可以打你,但你不能还手。如果你还手,并且能伤害到我,那么就会有风险。所以,美国的去风险,就是要达到一个长期最终效果,“我看你不爽,我可以打你,并且你还手伤害不了我,我可以随意欺负你”,这就是美国所谓没风险的状态。只要美国继续维持这种霸凌思维,那么我们和美国的长期斗争就很难结束。所以斗争必然是长期、反复的,打打谈谈才是常态。速胜论和速败论都是不可取的,还是得有持久战的准备。我们舆论上,一直有一个现象,就是比如布林肯访华,舆论上就马上一堆中美关系要缓和,甚至一堆人说“谈妥了”之类的。这个很多是资本市场在进行“讲故事”环节,配合股市走势炒作。我们看看就行了,千万别当真。其实看看布林肯这次访华前,美国都在干什么,我们也应该清楚,这次布林肯访华,最大成果就是维持双方高层级沟通渠道,不至于沟通冻结,仅此而已。美国前一段时间,一直在污蔑我们在古巴搞某些活动。这个首先是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首先污蔑造谣我们在古巴怎么怎么样。然后,白宫和五角大楼首先出来辟谣,说没有这事情。结果到了6月12日,反倒是布林肯站出来改口,参与污蔑我们在古巴怎么怎么样,进行舆论炒作。还有,6月12日,美国将中国31家航空相关企业团体列入实体清单。美国嘴巴一直说不跟我们脱钩,一直说要访华,但一边手上还是不停的进行这种伤害双方关系的霸凌行为。我们太多人,一看到访华,就觉得双方关系是不是好转。但缺乏这种长期打打谈谈的意识。在双方关系之前冻结了3个月的情况下,双方能恢复沟通,就已经很不容易,但被某些人渲染得好像双方关系破冰,就会马上进入蜜月期一样。这还是比较缺乏“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容易出现误判。在双方昨晚先后宣布布林肯访华的事情前,双方还进行了一次通话。这次通话内容,基本也是给布林肯这次访华,提前打了个样。我们总体意思就是,既然你要来,那态度就给我好一点。此外,我们也就我们最核心关切的问题,阐明了严正立场,我们态度上并没有任何软化。另外,我方通稿里,并没有提到布林肯说了什么。美方对昨天通话的通稿内容则非常简单,只有一句话。“国务卿讨论了保持开放沟通渠道以负责任地管理美中关系以避免误判和冲突的重要性,讨论了一系列双边和全球问题,并明确表示美国将继续利用外交接触来提出关切领域和潜在合作领域。”其核心意思就是,我们还有保持沟通。另外,美国方面一直说,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避免冲突和失控。但这句话,也有一些舆论陷阱。我们都知道,美国最喜欢拱火,俄乌冲突就是美国拱火的结果。包括美国当前也一直在拱火东亚局势。但美国一边拱火,一边说要跟我们保持沟通,避免误判和冲突。美国这是在故作姿态,通过舆论来渲染,美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美国是在努力避免冲突,美国没有在拱火。美国一直找我们沟通,强调避免冲突,实际上也是在掩盖美国拱火的事实,方便未来美国拱火达到目的时,把冲突爆发的黑锅扣在我们身上,然后撇清美国自己的责任。对于美国这种舆论陷阱,我们也要辨明。另外,美国前段时间才刚提高了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下周就要重建TGA账户余额,意味着美国下周开始就要海量发债。美国急需找人多买点美债。布林肯虽然并不是主管这方面,但布林肯这次访华可能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后续美国其他人能访华去铺路,比如耶伦后面访华。之前本来耶伦和美国商务部长,都有想赶紧访华的意思。但因为布林肯没有访华,他们也不好绕在布林肯之前访华。毕竟布林肯名义上还是排在他们前面的领导。要是让耶伦先访华,布林肯面子就丢光了。所以,这次布林肯赶紧访华,后续耶伦和其他人才能把访华提到日程。后面我们要是看到耶伦很快宣布访华行程,也不用感到奇怪。总的来说,我们当前和美国打打谈谈才是常态。去年大部分时间,双方都在打的周期,然后去年11月,双方见面后,进入到谈的周期。到了今年2月,因为气球事件,双方又进入打的周期。到了5月,因为美债压力,美国扛不住了,双方又进入谈的周期。仅此而已。进入谈的周期,不代表双方就马上冰释前嫌了。双方现在是核心利益的矛盾,不是一两次谈,就能谈拢的。只要没谈拢,那么过一两个月继续打起来,是很正常的。只有其中一方彻底打不下去了,双方才有真正和谈的可能。对此,我们最好是做好预期管理。舆论比较容易极端化。谈的时候,就觉得双方马上要谈妥。打的时候,就觉得马上要引爆火药桶。现在这个舆论氛围里,要是缺乏独立思考,长期随舆论极端化,很容易精神分裂,忽左忽右。要吸取去年8月的教训,不要事先把预期值拔太高。不管这个预期值是往哪个方向拔,目前拔太高都是不太靠谱的。双方斗争是长期而复杂的,处于缠斗的状态。所以,我们还是得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美联储暂停加息、美股、AI,一些思考

6月13日晚上,美国公布了5月通胀率为4%,市场预期值是4.1%,相比上个月又有了较大幅度回落。这基本意味着明天凌晨2点,美联储的议息会议,暂停加息是板上钉钉了,基本没啥悬念。目测市场预期美联储明天暂停加息的概率是95.3%。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市场就基本在提前交易美联储6月暂停加息的预期,对此我之前也分析过很多次。所以过去这两个月,除了A股和港股之外,全球股市基本都是提前涨了一波。这其中纳斯达克和日本股市的涨幅应该是最大的。纳斯达克过去两个月的最大涨幅14.5%。日经股市过去两个月是涨了21.24%。欧洲股市过去两个月涨幅倒是不大,德国股市得往前追溯到3月20日至今涨幅为10%。另外,同为美股的道琼斯指数,过去两个月的走势就不怎么样。4月13日至今涨幅为1.68%,基本是横盘。虽然日本股市和纳斯达克过去两个月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差异,但至少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提前交易美联储6月暂停加息,乃至美联储下半年降息的预期。在金融市场,有一则俗语。“买预期,卖事实”。一般来说,大资金交易是基于预期买入,然后在事实落地的时候,反而会卖出。股价就比较容易在利好落地之前,基于预期上涨。但利好落地之后,股价反而可能下跌。散户如果追着消息买,就比较容易基于利好消息落地时,才买入,就会变成接盘。过去两个月,纳斯达克和日经这种逼空式涨法,显然还是有很大问题。这里,基于下半年会降息的预期,来这样提前交易,是存在两个问题:1、如果美联储真在下半年降息,反而说明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迫使美联储不得不提前降息。而如果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金融市场并不是好消息。也就是说,不管美联储降息之后是涨是跌,但发生流动性危机是会先大跌一波,然后再由美联储出来救市。2、如果美联储下半年不降息,那么虽然美联储6月开始暂停加息了,但当前美国5%的利率水平并不低,下半年维持5%的高利率,且还在持续缩表的情况下,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会实际体现。所以,我个人是觉得,在美联储还没有真正降息,且当前美国利率还高达5%的情况下,美国金融市场,包括日本股市,这样逼空式上涨,是十分诡异的。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种逼空式在走法,很容易在暴涨之后,出现暴跌。其实早在4月12日,全球对冲基金做空美股规模,就创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金融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做空仓位特别多的时候,反而可能被一些金融大鳄,采取逼空来吃掉。说白了,4月份的时候,做空美股仓位太多,市场对美股下跌的一致性预期太强,反而让股市有反身性效应。最终市场合力逼空,如果这些空头缴械投降,把空单平仓了,那么等于就是高位接盘买入,那么市场就很容易急转直下,从暴涨变成暴跌。这个是在金融市场十分常见的套路。当然,市场要逼空,需要有一些基本面、消息面的助推因素。现在美国经济并不好,而美联储还维持在5%的高利率状态。虽然市场有通过对下半年美联储降息的单方面预期,来做提前交易。但只靠这一点还不够。美股过去两个月,之所以道琼斯指数不涨,纳斯达克大涨,主要是因为这波上涨是被AI概念带起来的。(2)AI炒作由于美国是这波AI炒作发源地,所以美国资本过去几个月炒作AI的力度比我们大很多。甚至把美国AI板块,都有点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感觉。不可否认,AI确实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和趋势。这点,我认为是跟元宇宙有很大区别。两年前,元宇宙概念刚出来的时候,我是坚定跟大家说,这就是一个炒作泡沫,只是旧酒装新瓶。2021年,正好是全球资产泡沫化的顶端,元宇宙结合虚拟货币大炒特炒。过去两年的事实也证明,元宇宙的炒作,确实虚无缥缈。不过,AI确实跟元宇宙的炒作不太一样。AI有GPT这个已经落地的产品,可供验证,并给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包括AI绘画过去一年的发展也很快,我自己也用过AI绘画,效果确实还不错,虽然也仍然有不少缺陷。包括生成式AI,在其他软件的应用,也都看到有大规模铺开的迹象。比如,最近PS也出来一个生成式AI,我自己也用了下,功能确实还挺强大,比如一张图片,你想把图片背景扩大,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描述,就可以让软件帮你自动把图片补全。包括各种P图,抠像,都可以通过关键词,来让软件自动帮你完成。这也是我之前跟大家分析过,生成式AI,不仅仅只是搜索引擎,它是可以起到帮助使用软件的效果。可以大大简化软件的使用门槛。包括我前几个月也分析过,AI最快能变现的应用场景,大概率也会跟黄色领域有关。结果,这两个月,国外就有不少这种通过AI暧昧聊天的应用都开始流行开来。所以,从应用前景来说,AI属于已经有实际应用场景,并不是像元宇宙那样只是虚无缥缈的炒作。但问题就在于,AI虽然有实际应用场景,未来潜力预期也很大,但不代表炒作就没有风险。比如,上世纪90年代,谁都知道互联网有广大前景,所以互联网泡沫炒作得非常疯狂,当时纳斯达克也是炒作得最猛。结果,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暴跌。然后,互联网才又经过十多年的长期发展,直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后,才让互联网达到今天的体量。资本炒作就是这样,通常会基于预期,通过炒作,直接把未来十几年的估值直接一步到位。然后泡沫破裂,股价大跌,大资金再低位抄底后,通过十几年发展,股价重新上涨,兑现预期。而且大浪淘沙,2000年互联网泡沫炒作时候,顶峰时期的那些巨无霸,其实到现在存活的也没几个。我并不是那种对新鲜事物都采取抗拒态度的保守人士。对AI的发展,我早在2020年就做过分析展望,认为这是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认可发展前景,不代表就没有泡沫风险。这是两码事。比如,你如果在2000年提醒互联网有泡沫风险,不代表就不看好互联网,这也是两码事。另外,其实当前所谓的AI革命,预期是很好,但真正要落地改变世界,起码也还要十几年的过程。而且,这种AI革命所带来的的影响,并不完全是正面的。以往,不管是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真正能起到这样生产力革命效果的,虽然会导致很多岗位失业,但也同时会带来更多的新岗位。但是AI革命就不太一样,AI革命会导致的失业规模,会远高于新增就业的规模。现在的生成式AI,本质就是让人们操作一些软件的门槛降低,以前可能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简化称一个人完成。比如,以前一部动画可能得十几个人的团队才能完成,未来可能通过AI,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一部动画创作。这种一人式创作,虽然可以解放人们想象空间,提高了创作生产力,但确实会导致更多人失业。所以AI革命对社会的实际影响,正面也有,但负面也有,我们需要理性辩证的去看待,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此外,现在AI落地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软件使用领域,在工业领域的AI化,仍然还是有瓶颈。所以,AI对生产力的提高,更多也是集中在互联网层面,对工业领域的生产力提高,短期内还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问题是,人并不是生活在互联网里,实际的生活需求还是得靠现实工业。所以,AI革命至少5-10年内,还达不到前3次技术革命的全方面改变,这点我们也是要有清醒认知。另外,AI发展的瓶颈也比较明显,就是算力的瓶颈。之前ChatGPT,因为使用人数过多,明显超出OpenAI算力的承载能力,导致ChatGPT的响应速度变得很慢。后面,OpenAI对ChatGPT做了优化后,响应速度变快了,但很多人开始吐槽ChatGPT变傻了。AI要大规模使用,需要消耗大量算力,而算力的瓶颈还在于芯片上。而芯片的突破瓶颈,还在于材料上。硅基芯片的潜能,已经快要被榨干了,如果不能尽快突破,到了1纳米后,摩尔定律是有失效的风险。虽然最近传出突破1纳米的一些新闻,不过具体情况如何,也有待观察。总体来说,芯片的瓶颈制约着算力瓶颈,大规模铺设算力,也需要消耗资源和能源。那么AI的瓶颈,其实仍然还是得落脚在现实之中,仍然受限于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仍然受限于人类材料科学的瓶颈。从这个角度来看,算力是未来十分重要的资源。总而言之,AI确实有前景,是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肯定也是得大力发展。但AI炒作存在泡沫化风险,我们也要警惕。此外,AI应用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包括现在已经有一些AI诈骗、AI色情等等,我们也要对AI合法使用,进行规范,不能让AI也完全无序化发展。特别是AI军事化,我们也要警惕。机器人三大定律,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现实里,如果给现在一些无人机AI化,已经可以达到AI军事来攻击人类的可能性。到时候,无人机群如同蜂巢一样进行攻击的科幻场景,是有可能实现的。美国肯定会把AI应用于军事领域,对此我们也不能落后。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印度赚钱印度花,“外企坟场”名不虚传

昨天,有媒体报道称,小米在印度账户上的555.1亿印度卢比可能被没收。555.1亿印度卢比,相当于48.1亿元人民币了。这要真被没收了,该公司等于是在印度白干十几年。不过需要注意,该消息还没有得到小米明确证实,报道也都是用“或被没收”最终是不是真没收了48亿,等最终消息为准。其实这件事情,也不是才刚传出来。早在去年5月1日,该公司这48亿元就已经被印度以涉嫌违反印度当地的《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而被冻结。当时该公司表示“费用账单合法真实,将澄清误会”。然后到了去年10月,印度当局维持了印度反洗钱执行局作出的决定,拒绝解冻该笔资金。该公司也曾经申诉,但在今年4月被印度一家法院驳回。这次是6月9日,印度执法局发布文件称,该公司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已经向发出正式通知。这次印度找茬的理由是,该公司的印度子公司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向国外实体非法汇款。这违反了印度1999年《外汇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而该公司在澄清解释里则表示,这笔支付给外国实体的费用中,超过84%的部分是付给美国高通的特许权使用费,用以使用相关标准关键专利,如果没有这些技术,该公司生产的智能手机就无法在印度运行。所以该公司认为,这是合法的商业行为,此事并不适用印度《外汇管理法》第4节所描述的情况。该公司这个澄清是比较充分,而且高通也证实了该说法,但问题在于,印度显然并不想跟该公司“澄清误会”,摆明就是要明抢。(2)并非个例事实上,该公司在印度也不是第一次被这样明抢了。去年1月5日,印度财政部就发表声明称,发现该公司有逃税行为,并向该公司追缴65.3亿卢比的税款,约合5.6亿人民币。去年1月罚5.6亿元,今年没收48亿元,这是一下比一下狠。虽然小米在印度市场业绩很不错,曾经连续两年占据印度市场份额第一。不过,今年第一季度是下降到第三的位置。不过需要注意,印度手机市场,排名前5的品牌里,vivo和oppo合在一块的话,市场份额就远超三星。而且,realme是oppo的子品牌,如果二者加起来,那么oppo排名也是靠前的。不过,这两家公司同样也遭到印度明抢。去年7月,印度执法局以涉嫌违反印度《防止洗钱法案》为由,突击搜查了vivo在印度23个相关公司的48处地点,随后宣布冻结与V公司相关的119个银行账户,涉及资产价值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9亿元);同样去年7月,印度税收情报局宣称,OPPO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亿元),且在计算进口货物的交易价值时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该机构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缴纳税款。这都是有正规媒体报道。在中印边境对峙后,印度国内民族情绪被煽动,对华氛围十分不友好。然后印度就以查税和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不断对中资企业进行搜查。包括华为、一加、富士康等中国公司都曾遭到印度税务局的突击搜查。虽然大家也都知道,印度对外企的明抢行为,是由来已久了。但去年印度这波集中明抢,摆明还是针对中资企业。如果说以前印度对外资明抢,是分散攻击,那么去年就是对中资企业集火。不过,印度对外资的明抢行为确实很多,整体营商环境是很差的。(3)外企坟场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句话并不只是一个梗。比方说,三星最近也传出一个消息称,三星可能会因发票问题而无法收到2021年的90亿卢比补贴。三星表示正在与政府进行谈判,以进行弥补。这个事情大致是这样,印度2020年8月推出针对大规模电子制造的生产相关激励计划。当时印度推出这个激励计划,是用补贴,来吸引全球半导体企业来印度发展,三星是主要响应号召的企业之一。结果,现在三星在印度已经大规模建厂后,印度方面就说三星的发票有差异,结果就不给三星这90亿卢比的补贴。印度这是先画大饼,说来建厂给补贴,结果厂子建好后,这补贴就没有了。印度做过比这不要脸的事情还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我列举两个。一个是2007年的沃达丰事件。当时沃达丰要以111亿美元价格,收购李嘉诚在印度投资的电信公司。由于这笔交易双方公司注册地是开曼群岛,沃达丰是收购该电信公司的母公司,并没有直接跟印度本土公司进行交易,按照当时印度的法律,是不需要缴纳税款。但当时印度是要求沃达丰缴纳20亿美元的股权转让所得税。沃达丰不服,不断起诉,最终印度最高法院认为1961年实施的《所得税法》中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判决沃达丰胜诉。但神奇的事情就来了。到了2012年,印度国会修改了《所得税法》,只要涉及到印度本土公司,那么在全球任何地方交易,都得补缴税款。而且还说这是对1961年《所得税法》的解释,称1961年之后所有相关交易,都可以适用2012年的这个修改。然后印度税务部门就以此想印度最高法院起诉沃达丰,最终沃达丰就败诉了,这下沃达丰要缴纳的税款一下子剧增到50亿美元。那沃达丰肯定不干,它也不是说完全没背景,于是2014年,沃达丰到国际仲裁法庭起诉印度税务部门,然后在有英国支持下,沃达丰也一直到2020年才获得胜诉。但胜诉之后,印度就提出上诉,而且还对这笔税款继续穷追不舍。在2017年,沃达丰在印度电信行业的市场份额已经做到了第二。但后面,印度要求电信公司和政府的就“调整后总收入”进行分配,意思是电信公司的收入要有一定比例跟印度共享。本来电信公司说可以分配,不过只计算电信业务的收入,但印度则要求非电信业务,包括资产出售、存款利息,都要按比例跟印度政府共享。结果就是印度的电信公司要向印度支付9000亿卢比,仅沃达丰就得支付3900亿卢比。这导致沃达丰出现巨额亏损。最终,沃达丰印度公司在2022年在1月,同意将欠印度政府的无线电波使用费转换为股权,从而使印度官方拥有该公司35.8%的股份,于是印度政府就直接成为沃达丰印度公司第一大股东。沃达丰虽然在国际仲裁上胜诉了,但沃达丰在印度市场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做到了市场第二,最终还是被印度政府给整个拿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本来沃达丰在印度是使用华为的设备,但在去年印度成为沃达最大股东后,就决定将华为4G设备替换。这件事情,还只是印度做过各种明抢行为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像沃尔玛、亚马逊都被印度罚过,韩国浦项制铁、凯恩能源、德国电信、日产汽车都被印度坑过。2021年,在印度市场耕耘30年的福特为了退出印度市场,还花了20亿美元重组。印度虽然有着庞大的人口,所带来的市场诱惑确实很大。这让很多外资过去这么多年,冲着印度人口进入印度市场。但在印度想把钱赚回家,很难。结果让印度这么多年下来,赚了个外企坟场的名声。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最近越南也闹起了“电荒”。本轮越南电荒,主要是受高温带来的干旱影响。每年4月开始,东南亚都会开始最热的一个季节。今年因为连续拉尼娜气候结束,迎来厄尔尼诺气候,这给东南亚带来了罕见的高温天气。4月15日,泰国气温达到45.4摄氏度,是史上最热一天。老挝在5月连续两天达到43.5摄氏度。越南则在6月1日迎来43.8摄氏度的高温。高温是必然带来用电量激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力供应都不是有太多冗余,所以一般碰到高温天气,会出现电力紧张,这个本来倒也没什么。像我们在2021年夏天也出现过电力紧张,限电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包括去年夏天,我们部分地区也因为高温出现限电。不过,今年越南这个电力危机,还是有一些反常啊。像我们2021年限电,虽然有高温气候因素,但当时我们是外贸异常火热,全国制造业产能几乎是满负荷运转,用电量激增。2021年的用电量是8.31万亿千瓦时,同比激增10.3%。这种情况下,在高温天气下,会出现电力紧张,是很正常的。不过,今年越南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作为严重依赖于出口的国家,越南今年出口却出现暴跌。今年前五个月,越南出口同比下降了11.6%,其中4月的出口降幅达到17.19%。越南称,出口额骤减主要是因为全球需求低迷。说直白点,就是欧美高通胀,叠加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影响,导致欧美消费市场萎靡。越南的出口主要方向,就是美国和欧洲,现在欧美消费萎靡,越南出口自然大跌。第一季度越南纺织品和鞋类订单下降了70%到80%。这个降幅着实有些惊人。但正常来说,既然出口大跌这么多,越南当前企业的用电量应该没那么高,毕竟制造业没办法满负荷运转。结果,今年越南的夏天高温,还是带来了电荒危机,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这其实也暴露了越南电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越南这次电力紧张,除了高温带来干旱,导致水力发电不足之外,也存在一些局部地区,因为电子厂太多,所带来的的集中电力紧张。特别是苹果和三星过去几年转移了不少产能到越南,其中都集中在越南北部省份,比如北宁省和北江省工业发达,尤其在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越南电力公司最近向政府提交的报告称,北部地区的电力供应可能短缺8000兆瓦,远高于此前预测的5000兆瓦。现在越南已经要求,一些工厂考虑将从黄昏至午夜的生产暂停20天,但允许其从午夜至黎明重启生产。而由于用电紧张,也让越南的发电机租赁市场比较火爆,每天花费50美元租一台独立发电机,这对越南大多数家庭来说,是比较奢侈的,有这个钱去租这个发电机,应该是以企业为主。民众更多还是选择去有空调的商城避暑。其实越南这次电力危机,也暴露了包括印度在内和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问题。虽然欧美一直试图把印度和越南打造成对我们的制造业替代,但过去这么多年,越南和印度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说明中国制造并没那么容易替代。我是一直跟大家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能稳定供应全世界25%制造业产能对应的庞大电力供应体系、稳定的营商环境,齐全且庞大的产业链集群所带来的规模化效应,这可以让企业制造成本最大程度降低。这些优势,并不是说随便找一个劳动力比较廉价的地方,就可以简单替代的。(2)印度还有像印度,最近各种没有下限的做法也说明,在印度建厂,也需要面临较高的信誉风险。像最近,我们有些在印度的企业,就被印度动不动就罚款,而且一罚还不少。印度的营商信誉并不高。特别是在当前地缘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印度莫迪也是个善于煽动民族情绪的家伙,这种情况下,在印度的地缘风险也是偏高的。除了地缘风险之外,印度本身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人就动不动闹事。2020年12月,苹果一家在印度的代工厂,就遭到约2000名员工围攻,刚开始以罢工为名义抗议,后演变为打砸抢犯罪事件,不仅生产设备被砸毁,还有数千只新iPhone被盗走。这家代工厂,最终选择在今年全面撤出印度。印度空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看起来成本低廉,但问题是印度市场环境不成熟,工业配套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十分不完善。所以,当前欧美所谓的转移制造业到印度,更多只是美国基于政治驱动,而非基于利益驱动。关于这一点,我前天也分析过,美国现在正在搞区域贸易体系,打着去风险化的幌子,实际就是为了去中国化,是为了跟我们长期软脱钩。相比印度和东南亚,美国过去3年还是试图扶持墨西哥的廉价制造业。(3)墨西哥之前提到马斯克要在墨西哥建超级工厂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墨西哥营商环境并不好,毒贩黑帮很多很乱,要不然墨西哥也不会那么多人,冒着巨大风险偷渡去美国。那马斯克为何还要跑去墨西哥建厂呢?其实不单单特斯拉,最近这3年,世界各大车企都纷纷跑去墨西哥建厂。仅在2022年就至少有10多个中国品牌宣布进入墨西哥市场,在当地布局生产和销售这是因为3年前的美加墨贸易协定里规定,汽车的零部件,北美生产比例需要达到75%才可享受关税豁免。这高于原先北美贸易协定的62.5%比例。等于是说,想进入美国汽车市场,就得在墨西哥建厂。这就导致,墨西哥最近几年的汽车产业是飞速发展。因为加拿大和美国的人工成本太高,所以墨西哥就成了美国要扶持的下一个廉价制造基地。2021年,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947.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国、美国和日本,甚至超过了德国。另外,2022年墨西哥已经是第六大汽车生产国。所以,虽然大家都知道墨西哥很乱,营商环境并不好。但美国是以自身市场为诱饵,很多车企要进入美国市场,就得被迫跑去墨西哥建厂,除非舍弃美国市场。这才是美国比较霸道毒辣之处。除了美加墨贸易协定之外,今年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想要享受美国税收抵免,其中一项明确,至少50%的电池组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或组装的。所以,并不是这些车企自己想去墨西哥,而是被迫去。美加墨贸易协定,还有通胀削减法案,都是带有贸易保护性质的。我们还是得小心美国过河拆桥。美国也没那么好心去扶持墨西哥,可能只是先吸引全球汽车供应链落户墨西哥,等产业培育成熟,美国就有可能变卦,撕毁协定,把墨西哥产业链一举迁回美国本土,来进行收割。对这种可能性,我们也不得不防。总的来说,虽然大家一说起墨西哥,第一印象就是毒贩,很乱。但墨西哥最近几年工业发展确实还比较快。不过,今年纽约时报,也开始吹墨西哥对我们的制造业替代,这个就比较无稽之谈。在吹完印度,吹完越南,发现这两个都替代不了中国制造后,估计后面也会有人开始吹墨西哥。我这里也提前反驳一下。我们不能轻视美国对墨西哥廉价制造业扶持对我们的影响。但墨西哥顶多也只是消化一部分美国刻意转移的产能,还不至于变成对我们制造业替代。印度和东南亚都替代不了我们制造业,墨西哥更加不可能。印度的宗教和种姓制度问题,墨西哥的毒贩和黑帮问题,都已经决定,他们不可能真正替代我们制造业。美国之所以寻找墨西哥做一个替代,是基于就近原则的地缘结果,是美国把安全放在经济之上的选择。但其他国家,并没有像美国这样的扭曲需要。我们拥有世界最完善的基建设施、电力供应体系、稳定的营商环境.当前世界上,能稳定为世界供应25%的制造业产能,只此一家。中国制造业,是很难被替代。美国基于自身政治需要,试图寻找下一个中国。但事实会证明,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不过,美国所谓“去风险化”,主要目的,是采取不断分流的策略。印度、越南、墨西哥,都没办法替代中国制造。但如果每一家都分流一些,聚集起来也会对我们造成比较大的分流扰动效果,这点我们也要重视,不能轻敌。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要妄自尊大。美国现在试图对我们长期软脱钩,这势必会给我们短期带来一些困扰和难题。但我们也不是没有应对方法。未来区域化经济体系里,美国有自己的区域化经济体系,我们也有自己的区域化经济体系,就是一带一路。我们自然是会优先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跟我们关系基本都不错,地缘风险会相对低一些。以前我们海外投资,还没多少考虑地缘风险。但最近这两年,很多事情都已经表明,地缘风险是现在企业海外投资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我们和美国这场博弈,肯定是旷日持久,双方会在很多领域全面交锋。科技战、贸易战、生物战,还有潜在的局部冲突风险,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极端情况可能性。所以,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但同时,我们也要有信心。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极限思维和惊涛骇浪

最近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底线思维、风高浪急、惊涛骇浪,都是之前出现过很多次的。但这个“极限思维”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既然是在国家安全的会议上说“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那么在国家安全方面,我们不妨在考虑很多重大事情的时候,多考虑“极限情况”的可能性。这并不是说,我们看问题就得“极端化”。“极限思维”,并不是“极端思维”。这里更多是指,在当前这个风云莫测的国际环境下,面对美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拱火,我们在一些安全领域,多思考“极限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底线思维。我们要对各种“极限情况”,做充足的预期和准备。这不代表说这些“极限情况”一定会发生,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些“极限情况”不会发生,就完全不做准备,那样一旦发生“极限情况”,我们就很容易被动。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所以,大家对于这个“坚持极限思维”,还是要理性辩证去思考,可以分两层:1、极限思维,不是极端思维,不能笃定极限情况一定会发生。2、要有底线思维,不能排除极限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得未雨绸缪。所以,我们不要一看极限思维,就觉得一定会有“惊涛骇浪”。但是我们得
2023年6月3日
财经

闹剧结束,正戏开场

6月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暂停债务上限”的法案。由于参众两院均已通过该协议,就只剩下拜登签字,就可以正式生效。拜登已经发表声明称,两党达成的协议对美国经济和美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自此,这场围绕债务上限的闹剧就正式结束。但下半年美国可能爆发的流动性危机才刚开始。并且,美国这次是把债务上限暂停两年,而且特意没给国防开支设限。这背后都蕴含着很多危机信号。意味着美国未来两年,可以无限举债,且对外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上升。具体本文会来详细分析。(1)草率收场拜登和麦卡锡是在5月27日达成初步协议。然后5月31日,众议院通过该协议。6月1日,参议院通过该协议。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十分丝滑,没有遭到共和党一点点阻碍。在该协议公布后,共和党极右翼还一度信誓旦旦宣称,要罢免麦卡锡。年初,麦卡锡当选众议长的过程是比较艰难的,给予共和党极右翼,只需要1人就能提议罢免麦卡锡的权利。但这些共和党极右翼,还是延续MAGA的一贯风格,雷声大雨点小,嘴巴喊得震天响,但实际做起来比谁都怂,光说不练。最终,该协议在众议院是以314票赞成、117票反对通过。也就是说,共和党的建制派是基本投了赞成票。共和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光靠共和党极右翼成不了什么大事,因为共和党建制派会跟民主党暗通曲款。结果,不出意外,该协议在参议院也以63票支持,36票反对得到通过。要知道,2021年12月那次提高债务上限,好歹当时还有议员搞参议院废话演讲,愣是投了十几小时,最后拖到这些老头精力都受不了,才最终提高债务上限。而且差点逼迫民主党动用“特别程序”来强行通过。而这次民主党只遭受了象征式的阻挠,连耶伦设立的6月5日最终债务违约日期都没有撑到,就早早的通过该协议。这其实说明,美国现在内部金融问题很严重,以至于共和党这些议员,都不敢拖到最后一刻,不敢把戏演足。(2)暂停债务上限这次解决债务上限危机,并不是采用一开始人们预期的,提高多少债务上限。比如,共和党最早提出的是提高1.5万亿美元债务上限。麦卡锡和拜登达成初步协议的时候,一开始外界也是猜测,该协议可能是提高4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这够美国用两年。但实际协议里,却是采取“暂停债务上限”的方式,将债务上限暂停至2025年1月,即下届总统大选之后。也就是未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拥有理论上无限举债的能力,跟2020年一样,发多少债都不会再触发债务上限。当然,这个无限举债,也只是理论上的能力,前提是得有那么多资金买。2020年,美国能够无限举债,是建立在美联储无限印钞基础上。但现在美联储还处于缩表周期,所谓无限举债,也只是一个空中楼阁,美国当前实际举债能力,是有极限的,并不可能无止境的增长。我之前也分析过很多次,未来半年,美国大概率会发债超过1万亿美元,这已经会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流动性危机的风险。更别说,像2020年那样,一年举债6万亿美元,除非美联储不管通胀了,继续印钞扩表。在2013年之前,美国是极少用暂停债务上限这种方式。不过,2011年债务危机后,美国在2013年10月,是将债务上限暂停3个月。然后2017年9月,美国再度暂停债务上限3个月。2018年2月,美国暂停债务上限一年。2019年8月,美国暂停债务上限两年。可以看到,美国之前虽然也有暂停债务上限,但在2019年之前,暂停债务上限的时限并不长。并且,在暂停债务上限期间,债务增长也没有太过于异常,仍然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只有2019年8月,在美国爆发不明肺炎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暂停了债务上限两年。然后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国直接一口气举债6万亿美元,让美国国债一口气从22万亿美元,暴增到28万亿美元。假如美国2019年8月,没有暂停债务上限。那么特朗普在2020年,就没办法如此顺畅的一口气举债6万亿美元,来度过疫情危机。所以,我个人是认为,虽然美国过去十年有过多次暂停债务上限的先例。但考虑到2019年那次暂停债务上限,过于异常。所以,我们不要轻视美国这次暂停债务上限。一个已知事实是,美国当前每年财政赤字大约是2万亿美元的水平。所以,理论上提高债务上限4万亿美元,是足够美国用两年。那么美国为何不提高债务上限,反而采取暂停债务上限这种方式呢?我认为,有一种可能性是,美国这些政要认为,未来这两年,美国是有可能开支突然剧增,类似2020年那样。考虑到当前已经处于疫情常态化时代,未来这两年,美国应该不至于又因为疫情大幅增加开支。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国防开支。(3)开支设限这次债务上限闹剧里,共和党一个阻挠的理由是,要求拜登削减政府开支。这个理由本来很充分,因为美国今年上半年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全年财政赤字大概率会达到2万亿美元。再加上美国上半年税收下降比较多,所以,共和党一直要求拜登削减开支。结果,麦卡锡和拜登达成的这个协议里,虽然也有一些削减开支的内容,但削减幅度远低于共和党一开始的要求。该协议将使2024财年的非国防支出大致持平,并在次年增加1%。该立法旨在将未来6年的联邦预算增长限制在1%,但该规定从2025年开始不会再强制执行。美国方面表示,这可以在未来十年减少约1.5万亿美元的预计赤字。但这显然只是一个画饼式“削减”。由于该法案从2025年开始就不会强制执行削减开支,把未来十年预计的削减幅度算进来,挤出1.5万亿美元这个看上去还能唬人的数字,纯粹就是糊弄人而已。实际是未来这一年多,该法案顶多削减1000亿美元左右的开支,相比高达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该协议拿到共和党内部讨论的时候,共和党极右翼一开始还说要罢免麦卡锡的原因。但最后,这些共和党极右翼,还是光说不练。需要注意,该协议的削减开支,只限制了“非国防支出”要在明年持平,并在次年只能增加1%。而没有对“国防开支”做限制。那这就有很大问题。结合暂停债务上限一年多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假设美国心里没鬼,没打算在未来这一年半里拱火搞事情。那么大可以也对国防开支设限,那么就可以计算一个未来两年,足够用的债务上限额度,比如提高4万亿美元债务上限,就完全够美国用两年。那又何必暂停债务上限两年,且还不给国防开支设限?我觉得,这已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结合巴菲特清仓台积电,加仓日本五大商社的事情。我觉得这已经是完全明牌的事情了。所以,对于美国未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会不会铤而走险,我们需要考虑好各种可能性,包括各种极端情况的可能性,做好自我预期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6月2日
其他

外媒也担忧流动性危机

最近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又发生很大变化。5月20日的时候,市场对6月不加息的预期概率还高达82.6%。但是现在,反而是6月再加息25基点的概率更高。6月不加息的概率已经降至35.8%,6月加息25基点概率上升到64.2%。每次分析这个市场预期的时候,都得跟大家强调一遍,这个市场预期不是一层不变的预测,是不断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因为层出不穷的事件,还有一些重要经济数据的公布,都会让市场预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1)美联储加息升温这次6月加息预期升温,主要是5月25日,美联储公布的会议纪要比市场预期要更加鹰派。5月议息会议上,有多位决策者虽然同意6月暂停加息,但反对这时候彻底停止加息。也就是,6月虽然可能暂停加息,但下半年还有可能再加息。这个也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下半年美国通胀率大概率会反弹,那么到时候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可能又会发生变化。美联储理事Christopher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何时达峰?何时结束?(5月28日)

又到了每周日分析投票结果的时间。现在本轮疫情进展差不多过半了,接下来大家更关心的是,这波疫情何时达峰,何时结束。这也是我接下来读者投票结果分析的重点。先把投票贴一下,昨晚还没投票的,可以在下方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投票。大家尽量每周能持续投票,这样投票结果才能更准确。例行声明,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感染情况,会有样本偏差,仅供参考。截止今天晚上7点,有6615人参与投票,投票还在持续,通常每期投票都会有1.5万人参与,最终投票比例,以明天投票人数达到1.5万人时为准。我这里只是做一个先行分析。(1)过去7天感染新冠在5月14日大幅增长到单周新增9%感染后,已经连续3周处于缓慢爬坡状态。本周该数据一个注意点,就是在过去7天新增感染新冠的人群里,二阳占比已经上升到60%,首阳占比下降到40%。这说明,当前这波疫情,已经开始主要由二阳人群在推动。且随着时间推移,二阳人群感染比例也是在持续上升。上周日在分析“过去7天感染新冠”比例的时候,投票人数还只有6000多人,该比例是8.11%。不过后来投票人数上升到1.5万人时,该比例已经上升到9.47%,比起5月14日数据,仍然是小幅上升,并没有下降。本周该比例也持续上升到10.42%,由此判断,当前还不能明确已经过峰,仍然还可能在达峰的路上。我个人是认为,当前大城市是已经处于高峰期状态。不过,从这个上升情况看,目前疫情并没有呈现去年12月那样指数级暴增的状况。从感染速率对比看,去年12月的高峰期是一周新增感染35%的人,在最高峰的两周里,基本就感染了70%的人,是相当夸张的感染速率,是集中过峰。而当前这波,目前是单周新增感染9%的人,大约是上波疫情的1/4。上波疫情是半个月感染了70%的人,这波起码得两个月才能感染70%的人。这个也符合我很早跟大家分析的预判,认为第二波疫情峰值会压低,但周期会被拉长了。不过这个周期拉长,以当前的感染速率来说,顶多也就是持续两个月,不至于被拉长到4个月。很多人担心的,以后波峰波谷不明显,变成得一年365天都得防,我认为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日本都已经那么多波疫情了,但今年1月到5月初,也是有长达4个月的疫情低谷期,直到现在日本疫情才开始新一波抬头。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当前这个波峰波谷不明显。仍然还是可以疫情高峰期,加强那一个月的个人防护。然后就可以有4个月的放松休息时间。还是可以劳逸结合的。此外,第二波疫情因为持续周期拉长到两个月,感染速率也只有第一波的1/4,所以当前这个医疗资源负担没有去年12月那么重,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有医疗资源挤兑的现象。这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大多数人体内还有残留一些抗体,虽然已经容易二次感染,但症状大概率更轻,住院率没有去年12月高。此外,这也是建立在当前的单周新增感染速率会维持在10%左右,不会大幅增加到20%,甚至更高。但总的来说,虽然大家现在体内抗体浓度下降,所以有概率会二次感染。但大多数人体内多多少少还残留一些抗体浓度,不会像去年12月那么容易感染,所以当前这个感染速率只有上一波的1/4是很正常的,后面也不大可能会达到去年单周35%的疫情峰值。按照当前这个读者数据爬坡情况看,后面顶多就是爬坡到单周新增15%左右,比较难进一步上升。此外,由于当前人们普遍缺乏个人防护意识,大多数人不戴口罩,导致当前峰值虽然压低,感染周期拉长,但最终感染率可能并不会比上一波低多少。(2)本轮感染率我读者数据里,去年12月那波疫情是有79%的人感染。专家给的数据是85%的人感染过新冠。而这波疫情,按照目前情况看,最终感染率可能还是会达到70%左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预期,有些人并不同意我的看法,理由是国外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重复感染率。这个我看法是,世界各国除了我们之外,就没有全面核酸的。两年前,国外基本也是有症状的人,才会去做检测。等去年初国外彻底放开后,基本是有症状,且症状比较严重的人,才会去做核酸检测。这使得国外的核酸检测数据,也是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按照日本的核酸确诊人数,感染率只有35%,这个显然是不准确的。有人说日本是民众个人防护意识强,感染率才低。但美国的确诊人数也只有1.07亿人,只占总人口32%,这显然也是远低于美国实际感染人数。美国起码有一半的人口是不喜欢戴口罩的,所以美国大概率也是大部分民众已经重复感染过多轮,只是没体现在公布的数据上。我们自己去年12月经历了集中过峰,应该都很清楚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染性。美国不可能才32%的人感染,所以我们是有充分理由去怀疑国外这些疫情数据都是严重低估的。总不能全世界只有我们是感染率超过85%,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个人是认为,每一波疫情,最终感染率要超过60%,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这一波疫情才能结束,然后等免疫屏障4个月的保护期内,进入疫情低谷期,然后等5-6个月,免疫屏障失效后,新一波疫情才会开始。全世界过去两年,基本都是这样反复循环疫情。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你从国外公布的数据是看不到这一点,我只是根据我们当前实际情况,去合理怀疑国外的疫情数据。假如社会面,大多数人有较强个人防护意识,可能感染率只要50%-60%就能形成免疫屏障。但假如,大多数人缺乏个人防护意识,那么最终感染率可能就得达到70%-80%,才能形成免疫屏障。这多出来的20%-30%人感染,就是社会层面大多数人不做个人防护,所额外付出的代价。有人说,做好个人防护,会拉长疫情周期。这个我从日本疫情看不到这一点。日本属于个人防护做得比较好的,但每一轮疫情基本也只持续2个月就结束。(3)过去一个月感染率我在本周四,发了个分地区的投票,我们也可以来看一下这个分地区投票。这个主要是统计不同地区,过去一个月新增感染新冠的比例。结果如下图:从这个数据看,我读者里,山东读者过去一个月的感染率最低,只有19.15%,最高是湖南读者达到45.42%的感染率。全国平均下来,我读者里过去一个月的感染率是29%。从图里看,大部分省份的读者基本处于这个平均水平附近。四川则达到38%、河南达到32%、河北达到39%、安徽达到38.6%。不过强调一下,这个省份排序,是按照我读者地域分布排序,所以湖南、河北、安徽这些排后的省份,感染率偏高,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样本不够大,已经感染过的人会更积极投票所导致的。考虑到五一流动性,我觉得当前全国的大部分省份的疫情进展情况,没有显著差异。不过,四川可能确实会更严重一些,山东疫情可能是会比较轻一些。同时,大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的疫情进展情况,是有差异的。县城、乡镇、农村的疫情进展情况,可能会滞后大城市半个月到一个月。因为现在回农村的人会比较少,不像去年12月,是刚好赶上了返乡高峰期。假如大城市是6月初达到疫情高峰期,那么乡镇、农村可能是6月底达到疫情高峰期。大家也是要根据自己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去判断。我读者投票,更多只能看全国一个整体的疫情情况。特别我读者里大城市读者比较多,所以读者数据更多反应的是大城市的疫情进展情况。然后,全国大城市,从我读者数据看,过去一个月新增感染率是29%,这已经是属于比较快的数据。虽然相比去年底,半个月就能新增感染70%的恐怖数据来说,一个月新增感染29%,比上一波要低很多,但其实也并不慢了。假如下个月维持当前单周新增10%左右的感染速率,那么6月底就会达到70%左右的最终感染率。所以我才会判断,这波疫情最终感染率达到70%,大城市的疫情将于6月底结束。除了这个分地区投票,我每周日的全国统计,也能看出这一点。这波疫情是4月24日开始的。感染过1次(已经痊愈)的比例,4月23日还有70.47%的峰值,但到了5月28日,就下降到49.15%,下降了21%。而且我今天投票,把“感染过1次(已经痊愈)”细化出1个月前感染,和一个月内感染。扣掉最近1个月内才首阳的人,占比4.38%。1个月前首阳的人,目前比例是44.76%。其实看这个数据比较直观,如果这波最终感染率是70%,假如其中15%来自首阳,那么二阳起码得有55%,意味着这个1个月前首阳比例,下降到15%的时候,本轮疫情就差不多结束了。不过考虑到有不少人是感染了也不知道,所以实际数据显示的比例应该会高于15%。而且考虑到到我读者整体防护意识比较好,我估计该比例最终在本轮疫情结束时,应该会在20%-25%左右。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推算,最终结果如何,以实际为准。(3)其他数据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是有专家预测,2023年第二波疫情,会在6月底达到峰值,达到约6500万/周。这个预测模型,还是比较保守的,预测的这个6月底达到周新增6500万/周的感染者,相当于是一周新增4.6%的感染者。而我的读者投票数据,是从5月14日开始,连续两周是单周新增9%的感染者。当然,这只是我读者投票数据,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速率,有样本偏差,不能直接套用在全国实际情况。但总的来说,能有重量级的人出来确认第二波疫情的存在,总比都对疫情视而不见强。这样,我在分析第二波疫情的时候,底气也能足一些。专家这个预测模型里还提到,5月底的感染速率是4000万人/周。也就是一个双高峰的模型,5月底一个小高峰,6月底一个大高峰。不过,可以看到,实际这个预测模型,是推算8月还有一个小高峰,实际是三高峰。等于把我们预期本来两个月走完的疫情,进一步拉长到4个月的疫情周期里了。我觉得这个预测模型,可能是按照大家都有积极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去推算的模型,才有可能出现三高峰。然而,按照当前人们普遍缺乏个人防护意识,舆论刻意弱化疫情,很多人对疫情视而不见的现实面前,是否是出现三高峰,还是直接单峰到底,我个人是觉得有很大疑问。假设我读者的数据,更贴近当前大城市的感染速率。那么过去一个月,大城市已经新增29%的感染率。按照当前单周10%的新增感染速率,顶多再四周,就可以达到70%的感染率,那么大城市这波疫情就结束了。而乡镇、农村疫情进展可能落后于大城市,所以6月底是有可能出现一波乡镇、农村带来的疫情小高峰,但可能并不会体现在我读者数据上。所以,我个人是判断:大城市,6月初达峰,6月底这波疫情结束。乡镇、农村,6月中下旬达峰,7月中旬这波疫情结束。之后应该还是会有4个月左右的疫情低谷期。在今年元旦,我跟大家分析今年可能经历2-3波疫情的时候,就根据日本去年3波疫情的间隔时间,推算今年可能是5-6月一波疫情,10-11月一波疫情。假设这波疫情是6月底结束,按照间隔4个月,应该是10月底开始,峰值可能是在11月-12月。这只代表我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其实我对当前这波疫情,倒不是太担心,毕竟天气比较热。去年12月的疫情,也已经说明气候对疫情严重程度还是有比较大影响。虽然新冠不惧怕高温天气,仍然可以传播,但症状严重程度跟气候还是有一些关系。所以,我更担心还是今年底可能出现的下一波疫情。不过中间还是有4个月的低谷期,既来之则安之。还是以平常心应对就好,不恐慌、不焦虑、不无视。高峰期,加强个人防护。低谷期,好好休养生息,恢复身体,养精蓄锐。所以,我们才需要这个投票,有数据帮助我们判断疫情进展情况。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28日
其他

【稿费】很难,但得坚持

今天是5月最后一个周六,又到了每个月例行跟大家提醒稿费的时间了。我不接软文广告,主要的稳定收入来源是靠大家自愿赞赏的稿费,所以就是每月底例行提醒一下。(1)很难年初我预期,第二波疫情的感染率可能在一半左右,远低于第一波疫情。这是建立在我们社会、舆论还能重视疫情,人们至少还有一些基本的个人防护意识。但显然,现在并不是这样。所以,当前这波疫情的最终感染率,虽然也应该会比去年12月低,毕竟去年12月是大家普遍处于易感染状态,而当前大家虽然体内抗体浓度下降,但至少没有去年那么容易感染。但因为当前大多数人都缺乏个人防护意识,出门也不戴口罩,所以这波疫情的感染率,现在我个人是估计,可能会达到70%左右,会比去年低,但不会低太多。其实大家最近应该也都有亲身体会,随着二阳的人数越来越多,要想防住这波疫情,也很难。并不是我们做好个人防护,就可以100%免于感染。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机会。很多人是没有条件去防。比方说,前两天,有专家建议“二阳”不要带病上班,但这个建议上了热搜后,反倒被人们冷嘲热讽。因为这话跟我们普通人说没用,要跟老板说。我读者也有人跟我反馈,在阳了之后,老板会强制不让来上班,但问题是得变成请病假,得扣钱。结果很多人为了不被扣钱,只能坚持带“阳”上班。这也是生活压力大所迫,这样带病上班,对健康肯定是不好的,但不上班要被扣钱,人们并没有选择。除非严重到,确实没办法上班,不然肯定很多人会带“阳”上班。这让人怎么防?只要办公室里有一个人阳了,而且还在急性发病期,还一直咳嗽,并且很可能他还不戴口罩,这时候哪怕你在办公室里也坚持戴口罩,但基本也不可能防得住。除非,你就是得高强度防护,比如买台能过滤病毒的空气净化器,放在自己桌上,对着自己脸吹。但这样做,一来需要提高防护成本,二来也容易遭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在当前舆论刻意弱化疫情的现实面前,很多人自己不戴口罩,还歧视戴口罩的人。所以,当前社会舆论氛围,对还坚持防护的人来说,是比较不友好的。都说“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问题是,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并没有给人们“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创造有利环境。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机会去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很多人,包括我很多的读者,都很清楚新冠病毒对人们健康的长期伤害有多大,我们也很不想感染新冠病毒,也很积极的做好个人防护,但最终总是被周围大量人不注意防护,给拖下水。社会有给我们选择的余地吗?面对当前疫情,我们自然是不可能走回老路,有些人对疫情有应激反应,别人一说呼吁重视疫情,他马上就骂别人要“封控”。但正常来说,现在呼吁重视疫情,只是呼吁大家要加强个人防护。只是自己做好个人防护,效果很差,只有周围人都能做好个人防护,这个防护效果才能好。我觉得,我们社会,至少要给不想被感染的人,创造一个有利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舆论能去正确、辩证、客观的正视疫情、而不是弱化疫情,甚至对疫情视而不见。我是一直希望,能在确定疫情高峰期要来的那个月,至少可以出台个强制口罩令,这个我觉得并不过分。或者舆论上,至少能多宣传一下疫情对人们健康的长期威胁,包括长新冠的实际危害、数据、研究等等。不然,像我们并不想被感染的人,即使做好个人防护,也仍然有很大概率被感染,更多还是得看自身条件和运气。当然,这并不是说做好个人防护没有用。即使是当前环境,做好个人防护,仍然还是可以降低被感染概率,即使感染,也能通过减轻病毒载量,有概率减轻症状。但这种即使做好个人防护,仍然有很大概率被感染的社会环境,对不想被感染的人来说,是很不友好的。(2)自己经历我老婆在本周三,也二阳了。对此,我和我老婆也都有一些预期。因为我老婆是老师,每天要接触那么多学生,基本很难防得住。我让她上课要戴口罩,她说上课很难戴得住,因为要一直讲话,戴着口罩长时间讲话会非常难受,特别现在天气还热。她说不是她上课不想戴,是确实很难。除非我老婆辞职,要不然这一年2-3次感染,是很难躲过去。不过好在,今年我和老婆是异地居住,这个之前也有跟大家提到过。我老婆学校在市郊,今年我搬家后,我平时住市里,离我老婆学校有50公里左右。所以我老婆一般是周五晚上回家,周一早上走,平时主要住学校边上,偶尔周三会回来一趟。我老婆这次应该是周一或周二才在学校感染,周三出现症状,就没有跟我和小白接触。现在我和小白都还没有感染。不像去年我老婆在学校感染后,传给我和小白。我老婆的二阳症状并不严重,比第一次轻,只是全身乏力,没有发烧。这个可能也跟我老婆5月初在我劝说下,也去打了一针疫苗有关。而且我老婆在我长期说服下,至少出门也是会戴口罩,上课也会尽量戴,所以接触的病毒载量会比较少,症状轻一些也很正常。还好我老婆这次症状轻,要是症状重的话,我肯定要去照顾她,不然我也不放心。从我收到的读者反馈看,症状比第一次轻的人,比例应该会更大一些,具体我可能下周三会发个投票来单独调查。我也一直跟大家说,这次因为大家体内多少还有一些抗体,所以症状比第一次轻,是很正常的。但也并不是所有人症状都比第一次轻,也有人跟第一次症状差不多,甚至更重。这个仍然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且,大家也不要因为这次症状轻,就轻视了新冠病毒。因为有些人症状轻,但仍然出现长新冠。比如,有读者就跟我反馈,他二阳症状轻,但阳康过了一周,就开始腰背疼,特别容易疲劳,心率也开始异常等等。所以,新冠病毒对健康的长期伤害,是不能忽视的。要是这疫情明年还不结束,我都打算劝我老婆辞职,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现在还是比较指望一些新出的鼻喷抗体,能不能起到作用,希望明年不说让疫情结束,至少可以有机会免于每年感染2-3次。但在有效药物和疫苗出现之前,我们也仍然需要客观面对新冠病毒对人们健康的长期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像英国,会出现医护人员离职潮的缘故。如果我们社会层面不重视疫情,但疫情对人们健康的长期伤害又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很多人到最后,也只能被迫做出选择,比如换工作、争取居家办公等等。而且社会和舆论弱化疫情,也让坚持防护的人,不但容易受到别人的歧视,而且还容易加剧社会分歧、家庭分歧。还是以我为例子。我最近要说服我妈出门戴口罩,都花了好大力气。我每次跟她科普新冠一些知识,她也是动辄就说“现在哪有疫情,都没人戴口罩了,也没人说疫情了”,“不可能防得住,干嘛还要防,感染就感染了,没啥大不了”,诸如此类。后来,总算说服她出门戴口罩了,但最近因为感觉要进入疫情高峰期了,所以我要让她最近这两周尽量别出门,她就很不高兴,沟通成本很高。最后没办法,我妈就说要回老家住,我爸妈平时主要也是在老家农村住,因为比较能串门、亲戚多,生活比较自在。上半年我妈没出去做生意,就过来帮我带小孩。所以,我现在也只能让我妈回老家住,我自己一个人带小白。有时候我也挺无奈的,明明是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受疫情伤害最大,但偏偏他们这个年纪的人,现在最容易轻视疫情,因为整个舆论的这种刻意弱化疫情倾向,对他们影响太大了。所以,要想防住这波疫情,确实不容易。只要你得工作,得经常出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在疫情高峰期就很难防。像我是还有条件可以防,才会努力去防。我打算未来两周,基本足不出户,自己一个人带小白、为此我是买了一大堆玩具给小白玩。等两周后,我老婆彻底转阴,没有传染性了,我就去带着小白去跟老婆住。这也是一个差异化防疫思路。只要熬过疫情高峰期,周围人群形成免疫屏障多了,那么就安全了。幸好,也不是一年365天都得这样防。要不然我也防不了,毕竟不让小孩出门,对小孩成长也不好。但只有疫情高峰期的那两周左右,需要高强度防护。每半年,就防这两周,至少我还是能做到的,小孩在这两周尽量不出门,也不会有多大影响。所以,最关键,还是得能精准判断,疫情高峰期是何时到来。以及这一波疫情会何时结束,要有数据去帮助我们确认。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每周日去发这个“新冠感染情况”的投票。(3)唯有坚持我发这个投票,是吃力不讨好的,而且还要承担一些风险。一说疫情,就有一些人骂我制造焦虑。但通常一些自媒体制造焦虑,是为了吸引流量,但我公众号流量一直很稳定,每天文章阅读力大概是5万左右。我并不需要靠制造焦虑来吸引流量,所以我平时更多是在给大家心理按摩,反驳一些制造焦虑的声音。最近,反倒是跟疫情投票有关的文章,阅读量就不到3万。所以,发这个投票,对我来说,是吸引不到一点流量,反而流量会变少。我公众号的读者,对我发这个投票,整体还是比较支持的,即使不感兴趣,顶多就是不看投票的文章,不至于进来谩骂。但外面一些信息流平台,我只要一发疫情相关文章,马上就有人进来骂。此外,发这个投票,还要承担一些风险。前两周有文章被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还是坚持去发这个投票。只是我认为,这个投票数据,对大家有帮助,对我们社会整体也是有帮助的。即使很多人可能没条件去防,但至少也需要有数据,去了解实际疫情的进展情况,去了解新冠病毒的实际危害。因为这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新冠病毒还在高速变异,未来会如何变异,谁都不好说。我建立这样一个常态化的投票机制,至少也能起到一个小小的预警效果,假如未来某一天,病毒变得更具危害,那么我也能通过这样一个投票,比较敏锐察觉到异常,不至于成了睁眼瞎,当危险来临时,还完全不自知。当然,我是希望永远不要有让有我这样预警的机会。但至少我们是需要有一个保险丝。很多事情,确实很难。但仍然需要有人去做。我跟很多呼吁重视疫情的博主不同,我从来没有去带货疫情防护的东西。我不反对别人去带货,但我自己坚决不带,主要也是不想被人说成“利益相关”。这个怎么说呢,至少我自己会觉得,假如我去带一些疫情防护的商品,那我自己会感觉违背自己初心,会让自己变得有些利益驱动,我就不敢去有底气的说,我呼吁大家重视疫情,都是我自己心里想说的,没有一点利益驱动。我就完全不怕会有人说,我是为了带货,才去呼吁大家重视疫情。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从来不带货,顶多就是推推我自己喜欢的书。哪怕我去带货,可以让我赚很多,我也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不要求别人得跟我一样,我觉得别人带货也没什么不对,只要能确保商品质量就行。不带货,这更多只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我才能问心无愧。每次写疫情相关的文章,我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做到不恐慌、不轻视。我只是希望,能让我们有机会,去保护好自己的健康,保护好家人的健康。所以,我需要呼吁,利用自己的一些影响力,去在这个充满无视疫情的舆论环境里,发出一些呐喊。这样,我们这些不想被病毒感染的人,还想保护自己健康的人,才能在未来,有一些机会去选择不被感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被裹挟。如果我们人人都保持沉默,那这个现况,我们就很难去改变。我虽然影响力也不大,但作为作者,至少会比普通人多一些影响力。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责任、有义务去发出理性的声音。大家可以沉默,但我不能沉默。能有一点效果,是一点。我在这里,也呼吁我们的社会、舆论,能够正视疫情的实际危害,辩证认知新冠病毒对大多数个体威胁低,但对整体威胁高,能让人们充分了解,新冠病毒对健康的长期伤害。让人们有选择不被感染的机会。而不是只能看运气,听天由命。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大家要是觉得我过去一个月文章不错,可以在下方“赞赏作者”作为稿费支持。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稿费支持,这是我能坚持的最大动力。最后也把每周例行投票发一下,大家可以在下方投票。本周投票把“感染过1次,已经痊愈”,细分了最近一个月内感染,还有一个月前感染,这个主要统计最近首阳的人数比例,大家注意区分。赞赏按钮在下方。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清仓台积电,加仓日本商社,巴菲特押注危机

最近巴菲特一些异常的投资动向,比如持续减持某电车企业,还有清仓台积电。然后又跑去大幅加仓日本五大商社,引发日本股市出现“巴菲特效应”,最近创90年泡沫破裂以来新高。很多人对这件事情比较关心,今天文章就来分析一下。(1)巴菲特的异常动向首先关于巴菲特最近的投资异常动向,倾向性是比较明显的。这个也不奇怪。巴菲特有句话流传比较广,意思是他的成功是归功于美国的国运。巴菲特还说过,“永远不要做空自己祖国”。到2021年,巴菲特则直接说,“永远不要做空美国”。客观来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比较理性的,在十几年前对我投资理念的形成,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但我也一直跟大家强调,我们不要去神话任何一个人,包括巴菲特。巴菲特是投资大师,但他也是人,不可避免会受人性的影响,也会有知见障。巴菲特是成长于美国的超白金时期,他的成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美国的成功。但这也让他对于美国的国运,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坚定信念,这让他接受不了美国会走下坡路的事实。这也不奇怪,毕竟他的大部分利益,都跟美国的发展深度绑定在一起,从一个卖方的角度,他自然也是得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可能会去说美国的不好。所以对于巴菲特所说的话,还有投资动向,我们也是得抱着审视的态度,不能盲信盲从。不能说巴菲特看好美国,不看好我们,然后我们就得自怨自艾,或者觉得美国不可战胜。巴菲特首先是一个美国人,然后才是一个投资者。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基金,成长到今天这个巨无霸规模,他在很多层面的决策,已经不仅仅只是巴菲特的个人意志,更多也受美国的国家意志影响。比方说,巴菲特2021年开始持续加仓石油股,然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油价暴涨,这让巴菲特持续加仓石油股,是大赚特赚。还有,去年底,巴菲特是大面积清仓了银行股,大幅减持美国合众银行7112万股,环比减持幅度高达91.42%。巴菲特持有美国合众银行是16年了,曾经也是巴菲特前十大持仓股之一。巴菲特还清仓了富国银行,这是美国前四大银行。巴菲特对于富国银行是去年底完全清仓,一股不留,而要知道巴菲特持有富国银行是长达30多年,如此清仓态度,十分坚决。不仅如此,巴菲特去年第四季度还减持纽约梅隆银行3714万股,环比减持幅度近60%。巴菲特以往对银行股一直情有独钟,结果去年第四季度突然这样大面积减持银行股。结果,今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美国银行板块出现大面积下跌,巴菲特又躲过一劫。很多人,把巴菲特这种“超前”投资,完全归功于巴菲特长期以来的灵敏投资眼光。客观来说,巴菲特的投资眼光肯定是很好的,但要说巴菲特没有一丁点自己可靠的消息来源渠道,我也是不相信的。特别是加仓石油股和清仓式减持银行股,很难说没有准确消息来源的情况下,会如此坚决。一个喜欢投银行股几十年的人,哪怕对银行业未来不看好,正常也只会是长期减持,而不是清仓式减持。但巴菲特去年第四季度这样集中清仓,态度显然又过于坚决。而在2020年,巴菲特才刚大幅加仓银行股。所以,这大概率是有一些普通人得不到的消息来源渠道,才让巴菲特做出如此坚决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巴菲特的成功,是来源于美国的国运。还不如说,巴菲特的成功,是来源于美国。大家应该能理解,这两句话的区别。所以,我们再看巴菲特这些比较异常的投资动向,与其说是巴菲特的态度,还不如说这是美国的态度。(2)清仓台积电2008年,在次贷危机中,A股和港股也遭遇股灾,然后巴菲特以极低价格抄底某电车企业,斥资18亿港元,这对巴菲特当时来说,只是一步“闲棋”。这并不是说,巴菲特能在2008年就有如此超前眼光,看准这家企业能在十几年后成长为电车龙头企业。而是巴菲特采取的广撒网,再重点捕捞的策略,这家企业只是巴菲特2008年大量抄底标的,其中一个鱼苗。过去这十几年,不管这家企业的股价波动如何巨大,巴菲特持仓一直是纹丝不动。在巴菲特2008年抄底买入后,这家企业的股价就一度从8港元,在2009年暴涨到89港元,暴涨了十来倍。但当时巴菲特是一股未卖。然后在2020年,这家企业的股价从差不多40港币,暴涨到278港币,暴涨6倍多。这也让这家企业,挤入了巴菲特的前十大持仓股。但巴菲特2022年是开始减持了这家企业。从2022年8月首次减持开始,过去这大半年,巴菲特累计11次减持,持股比例也从19.92%,下滑至9.87%,差不多是减仓一半了,目前还没有说要停止减持。客观来说,巴菲特投资这家企业长达十五年,获利十几倍,这时候巴菲特会选择获利了结,并不奇怪,可以解读为是正常投资选择。但如果把这件事情,结合巴菲特清仓台积电,还有巴菲特大幅加仓日本企业的事情,还是会让人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巴菲特在去年第三季度,还加仓了41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但仅过了两三个月,去年第四季度,巴菲特就清仓式减持了台积电,大幅减持了86%,到了今年一季度,已经是一股未留。如此剧烈的投资转向,显然是有些不同寻常的。巴菲特在今年股东大会上,则已经很直白的说“台积电是好公司,但所在的地方不好,担心台海危机”。我们对巴菲特这句话的回应,也很有意思。我们只是说“巴菲特的话值得台湾同胞认真听、认真想。我不作太多评论。”我个人理解是这样,巴菲特的这句话,更多是反应美国的态度。这让我想起年初媒体爆料称,白宫内线消息透露,当被问到有什么比“新保守主义乌克兰方案”更具灾难性时,拜登竟回答说“等你看到我们‘毁灭台湾’的计划就知道了”美国一直在拱火。如果把美国拱火,结合到巴菲特清仓台积电,就不难奇怪巴菲特会做出这样180度转向的投资变化。再结合巴菲特2021年大幅加仓石油股,结果2022年美国拱火俄乌冲突爆发。我一直说,拱火泼汽油的人,当然能比较准确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点燃火。巴菲特假如事先知道美国要拱火俄乌危机,让巴菲特比较笃定俄乌冲突一定会爆发,那巴菲特会在2021年如此坚决加仓石油股,就不奇怪。所以,巴菲特这些异常的投资动向,我认为更多是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居多,而非单纯的金融投资决策。巴菲特减持某电车企业和清仓台积电,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直说这是好企业,但一边说是好企业,一边又减持。所以,我也在思考一种可能性,美国现在一直在极端打压我们企业,美国之所以一直还没有对这家企业动手,会不会是有巴菲特重仓的因素在里面?那假如巴菲特某来某一天完全清仓后,美国会不会动手?当然,这仅仅只是某种可能性,但只要有这个可能性,就意味着存在对应风险。不过,还是得强调一下,我是不认为,即使美国出手制裁,这家企业就会怎么怎么样。美国制裁华为都4年了,现在华为也还依然站着,没有倒下。而且电动汽车产业,我们不像芯片产业那么容易被卡脖子。这篇文章只针对地缘层面去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对这家企业,目前也没有什么看空和看多建议。具体投资,是大家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这篇文章,我更多是在通过巴菲特这些异常的投资动向,去分析整个对岸局势的地缘风险。这也是我过去两年文章,持续关注的一个主要风险点。其实,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美国、德国、日本这些传统汽车巨头,都会大力发展方向,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我对我们最终能竞争中获胜,是充满信心。但对于过程中的风险和竞争激烈程度,我们也是要有所预期。虽然新能源汽车我们现在是占优势,但不代表未来就是一帆风顺的。未来竞争必然也会十分激烈,而且美国很可能还是会出一些阴招、损招,我们对此也是要有所预期和准备。而且,新能源汽车核心在于电池,而电池关键在于材料。所以,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关键还在于对于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争夺,比如锂、钴、镍等等。电池技术上,我们现在是领先的。但关键的资源材料的供应上,我们还需要满世界买矿,这就会涉及到地缘博弈。就可以关联到巴菲特加仓五大商社的事情了。(3)加仓五大商社我们再从地缘层面因素,去看巴菲特加仓日本五大商社,就不难奇怪。有些媒体说巴菲特加仓日本股市,但其实巴菲特是加仓日本五大商社。巴菲特称,他已经将五大商社每家公司的持股量增加至7.4%,还亲赴日本以示支持。。没有董事会批准,巴菲特这种加仓不能超过9.9%,目前五大商社持股,也是巴菲特最大海外持仓。我们如果从美国拱火东亚局势的角度,就不难奇怪巴菲特为何大幅增持日本五大商社。这五大商社是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会社、丸红会社、住友商事。日本所谓商社,是集贸易、产业、金融及信息等为一体的大型跨国贸易集团。日本五大商社在日本战后的经济重建中,发挥了很重要作用,这其中美国对五大商社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美国扶持了五大商社,控制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渠道,所以战后大量的美国援建日本的物资都是通过五大商社进入日本。所以,这五大商社基本是垄断了日本的进出口市场。当前这五大商社就占了日本40%的出口,60%的进口。值得注意的事,五大商社过去这几十年,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购大量矿产,所以日本进口资源基本都是通过五大商社。比方说,三菱商事利润占比最大的是矿产资源,接近一半,其次是油气资源,二者加起来是差不多2/3。其他4个商社的矿产和能源占比,基本都是接近一半。美国拱火俄乌冲突爆发后,油价暴涨。假如东亚也被美国拱火,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各类资源价格,大概率也会出现巨大波动。世界每当有一些危机出现时,都是“资源为王”,各类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才是硬通货。而五大商社过去这几十年,在全世界收购了大量矿产资源,巴菲特这时候会大举加仓五大商社,更多是在加仓“资源”。从2021年加仓石油股,到2022年清仓银行股,再到今年清仓台积电,加仓日本五大商社。巴菲特这都是在提前押注“危机”。危机危机,危中有机。美国之所以这么热衷拱火,是因为美国一直在从危机中去牟利。俄乌冲突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美国靠卖天然气和军火,已经大赚特赚。但我们也不要觉得美国就赢麻了,凡事都有取舍。美国是现在内部金融危机矛盾越来越严重,这才让美国不得不通过对外拱火的方式,来试图转移内部危机。但这样的拱火,是一把双刃剑,是玩火行为。美国一直这样拱火,总有一天也会玩火自焚。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G7服软了吗?

5月18日-19日,于西安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还有5月19日-21日,于日本广岛召开的G7峰会。二者因为召开时间比较接近,而且形成比较鲜明的反差,就比较容易被拿来对比。像华春莹在推特上就发了这两场峰会的对比图。中亚峰会是加强团结合作,而G7峰会是在煽动对抗这也比较形象说明,我们的发展理念,跟美国的不同。(1)理念差异美国是通过掠夺,来满足自身利益,所以会不断制造危机,煽动对抗,来乱中牟利。我们是通过发展,一起做大蛋糕,来实现共赢,所以我们追求世界稳定,来稳中互利。就从中亚峰会和G7峰会的成果来说吧。中亚峰会是达成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清单,比较重要的有:推动中国-中亚交通走廊建设;完成中吉乌铁路可研工作,推进该铁路加快落地建设;保障中吉乌公路畅通运行;实现中塔乌公路和“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常态化运营;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保障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稳定运营;其他还有上百项成果要点,我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不然文章篇幅都放不下。单单峰会达成的多边合作文件、谅解备忘录就有9份。中亚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纽带,在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虽然进入现代后,中亚已经没落,但随着我们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亚洲和欧洲又一次有机会紧密联系,这也给中亚带来不小的发展机会。这次中亚峰会的很多成果,都是围绕着加快推进中亚连接我们和欧洲的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运转。要想富,先通路。这句话我们这里十分朴素的话,放在中亚也是适用的。所以,这次中亚峰会,是充分体现了我们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G7峰会。本次G7峰会,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美国联合自己盟友,来对俄罗斯进一步制裁。美国方面信誓旦旦宣称,新一轮制裁可以切断对俄罗斯的出口。不过另外一个比较讽刺的新闻是,印度成为欧洲最大的石油产品供应国大宗商品数据提供商Kpler的数据显示,印度4月有望成为欧洲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国。印度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国,能成为欧洲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国,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印度去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暴增22倍,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差不多是打了9折,然后再转手高价卖给了欧洲,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俄罗斯也找到了原油出口,有了欧洲这个冤大头,其他各方皆大欢喜。(2)G7服软了吗?这次G7峰会,除了宣布对俄罗斯进一步制裁外,就是充斥着针对我们的各种污蔑攻击。但我看到有些大V和媒体把这个充斥着对我们各种攻击、充满舆论陷阱的G7联合声明,解读成G7服软。但只要看我们外交部的回应,就知道所谓G7服软,只是舆论陷阱而已。我们发言人是明确说了“七国集团嘴上唱着“迈向和平、稳定、繁荣世界”的高调,干的却是阻碍国际和平、损害地区稳定、压制他国发展的事情,这种做法毫无国际信用可言。七国集团不顾中方严重关切,执意操弄涉华议题、抹黑攻击中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峰会主办方日本等有关方面提出严正交涉。”那些把G7联合声明解读为服软的人,建议了解一下我们外交部“严正交涉”是什么意思。以前,G7联合声明很少提到我们,顶多就是稍微提一嘴。但这次G7联合声明,除了俄罗斯之外,充斥着大量碰瓷我们的内容。基本把美国过去几年的陈词滥调给用了个遍,不但妄谈我们台海局势,而且把东海、南海、涉港、涉疆、涉藏等问题都说了一遍,甚至还把日本一直污蔑的“经济胁迫”给写进联合声明里了。就这样一份联合声明,居然还能被有的大V和媒体解读为服软?这是跟着外媒的步调,踏进美国设置的舆论陷阱。一些外媒会把这份联合声明,解读为“某种缓和表态”,认为是“善意”。这是因为,联合声明也有诸如“准备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稳定的关系”,有必要与中国在全球挑战以及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合作”。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善意,完全不能掩盖大量的恶意。而且,考虑到法国马克龙在4月对我们访问之后,就已经没有去完全跟随美国步调来针对我们。法国毕竟也在G7国家里,G7联合声明里所谓的“善意”大概率是法国要求加进去。但充斥着大量的恶意内容,已经充分说明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态度。G7毕竟不是一个真正团结的组织,里面虽然只有7个国家,但各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看上去像缝合的联合声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份联合声明里,一边说“不是为了伤害中国,不是脱钩,也不是向内转”,同时又宣称“经济韧性需要去风险化和多样化……我们将减少关键供应链中的过度依赖……我们将培养对经济胁迫的适应能力。”我们秦外长在之前访问德国的时候,就明确指出所谓“去风险化”的舆论陷阱。秦外长在5月9日就明确说过“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美国去年说“即竞争、又合作”,但实际美国行为,合作是假,恶意打压是真。今年,美国又开始塑造一个新名词就是所谓“去风险化”,美名曰是供应链多样化,但实际上就是在打造一个排除中国的供应链体系,打着去风险的幌子,实际干的就是在去中国化。这是我一直跟大家说的,美国宣称不脱钩,是因为当前美国承受不起脱钩的代价。但美国一直在进行长期软脱钩的行为。就这样,还能被解读为G7服软。这么明显一个舆论陷阱都看不到。当然,我们很多有识之士,还是比较容易看清楚这样的舆论陷阱。秦外长对于这些舆论陷阱,都已经戳破过很多回了。G7这次也只是陈词滥调罢了,根本不可能骗到我们,也只能迷惑一些看不清楚的人而已。G7联合声明里,像这样绵里藏针的舆论陷阱还有很多。比如,日本最近这几个月,到处上蹿下跳,试图把自己塑造出被我们“经济胁迫”的受害者。我就纳闷了,我都不知道我们怎么对日本搞“经济胁迫”了。美国90年代收割了日本,那时候日本咋不去诉苦美国对日本搞经济收割?倒是日本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90年代泡沫,完全是日本自己的原因,跟美国无关。而我们都还没有对日本怎么样,日本就到处说我们对日本搞经济胁迫。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疫情数据分析(5月21日投票结果分析)个人统计

又到每周日例行发起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同时,我会对今天投票结果,做一个及时分析。现在正在阳的人数比例增多,对于阳完之后要怎么投,我也做个说明。投票里的“正在阳”是统计“过去7天感染”。比如,你在10天前感染的,今天已经超过7天,这时候,假如你症状已经消失,就投“感染过2次(已经痊愈)”假如你感染超过7天,但症状没有完全消失,仍然还有一些残留症状,就投“感染过2次(还有长新冠,未痊愈)”如果你10天前虽然出现类似症状,但并不确定是否感染新冠,就投“疑似感染过2次”。这样确保数据的延续性是准确的,可以有数据沉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进行投票。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情况,会有样本数据偏差,仅供参考。截止21日晚上7点的投票结果如下,参与人数6731人。开始逐项分析。(1)过去7天感染新冠比例上周,过去7天感染新冠比例为9.03%。本周,该比例下降为8.11%,虽然有小幅下降,但仍然还是维持在高位,是否达峰,还得多观察两周才知道。具体走势图如下。然后,我们看过去7天首阳和二阳比例,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上周这个“正在阳”比例下降1%,主要是首阳比例下降,二阳比例下降不多。过去7天“正在阳”的人群里,首阳占比从上周的54.5%,下降为51.8%。考虑到五一前,广州医院医生的一手数据是说,二阳占比是20%-30%。当前“正在阳”的人群里,二阳比例是在不断上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当前过去7天首阳和二阳的比例基本是一样的。但全国范围内,去年12月那波疫情,未感染比例是不到20%,而感染比例是超过80%。所以,占比不到20%的未感染人群,跟占比80%的已感染人群,二者正在阳的比例是一样的,已经说明相比未感染人群仍然是更容易感染。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辩证得出4个结论:1、在感染3个月内,我们体内抗体浓度比较高,保护效力很强,不容易二次感染。2、随着我们大多数人感染满5个月,体内抗体浓度已经大幅下降,保护效力减弱,这时候如果接触的病毒载量增多,就比较容易二次感染。3、虽然我们体内抗体浓度下降,但仍然还有一些保护效力,所以已感染人群,仍然会比未感染人群,不容易感染一些。4、随着时间推移,二阳比例上升,说明大多数人体内抗体浓度在持续下降,新一波疫情将主要靠二阳人群推动,而非首阳推动。如果只有之前未感染人群首阳,那么顶多只是一波小高峰,因为之前未感染人群比例不到20%,占比太小。只有已感染人群开始大范围持续出现二阳,才可能形成新一波疫情。(2)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目前甲流疫情周期已经过去。所以“不确定感染了什么”,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感染新冠。当前虽然“正在阳”比例大幅上升,但“不确定感染什么”的比例,上升幅度没那么大。这说明,大部分人感染新冠,或者检测抗原,或者自我感知,还是能确认自己是否感染新冠。这其实从感染速率也可以看出区别。之前甲流高峰期,我读者里的“正在感染甲流”的选项比例,还没有超过3%。能让过去一周,就出现8%的人感染,目前只有新冠有这个传染力。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抗原的检测灵敏度不高,据我所知,很多人是连续检测多日,甚至症状都快消失了,才检测出阳性。所以,目前要确定自己感染新冠,更多还是靠自己根据症状来自我感知。毕竟大多数人去年底都感染过,还是有一些经验。(3)长新冠比例很早也跟大家分析过,如果新一波疫情到来,那么长新冠比例也会随之上升。本周的长新冠比例是从4.7%,上升到6.3%,反弹还是比较明显。长新冠比例上升,主要是因为二阳人群的长新冠比例上升。因为我这个投票是有数据沉淀,这样才能通过长期追踪,看出趋势变化。新冠感染后,大多数人的急性发病期是在7天以内,但通常需要有一个月的恢复期。之前的长新冠投票,转阴后完全没有长新冠的比例只有19%,有大约60%的人群,在一个月内仍然会有一些症状。长新冠会超过一个月的人群比例,为18%。长新冠超过4个月的人群比例,为5%左右。我这里的长新冠定义是,感染后,超过7天仍然有一些症状。所以,比如上周投“正在二阳”的人,本周因为感染超过7天,但仍然还有症状,那么就会投“感染过2次(还有长新冠,未痊愈)”。这是当前长新冠比例也开始反弹的主要因素。预计,等大家感染满一个月后,这个长新冠比例就会重新下降。从长期来看,长新冠比例应该会稳定在3%-7%之间。(4)还未感染比例上周还坚挺的未感染比例,本周也开始下降。未感染比例从上周的19.1%,下降到16.55%。因为每周都开始有较大比例的首阳,这其实说明当前未感染人群里,开始首阳的比例是很高的。我读者投票里,未感染的比例下降速度,跟首阳增长比例不一致,主要是因为有一些读者是之前没投票,但首阳了之后,才进来投票。这就是我一直说的,投票有样本偏差,因为每次投票的人群并非完全固定。不过总的来说,我每周投票人群还是相对比较固定,虽然有样本偏差,但不会太大,还是可以从中看出趋势规律。而且,会有新增这么多“正在阳”进来投票,本身也足够说明很多问题。(5)地区差异最后强调一下,我读者的投票,更多是体现全国的一个整体情况,具体到不同地区,是有地区差异。去年12月那波疫情,首先是在北上广深,还有各省省会率先大规模传播,然后到二三线城市,基本有半个月左右的滞后。所以,当前各地方的疫情进展程度也是不太一致的。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后台是看不到地域分布,所以我也没办法具体统计不同地区的疫情进展情况。我这里可以把我后台显示的读者地域分布贴一下。排名前7名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四川。所以,我这个投票结果,会更贴合这些省份和地区的疫情进展情况。其他省份和地区,大家也是得综合一下自己身边实际情况,来综合参考。我后面考虑在周三的文章末尾,贴一个有细分不同省份的投票,只为了看地区差异,不计入平时每周的全国统计。另外,大家也比较关心二次感染的症状情况。这个还是因人而异,从我收到的读者反馈情况看,二次感染症状比第一次轻的比例应该会更多一些,毕竟我们体内都还有一些抗体,只要接触的载毒量不高,那么症状比较轻才是正常的。但也有人是跟第一次感染症状一样重,也有第一次感染症状很轻,但二次感染症状很重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我后面等二次感染比例超过20%,有比较多样本数据的时候,会单独发一个投票,统计大家二次感染的症状轻重。这样大家才能比较心里有数。用数据说话,才比较靠谱。(6)北京疾控数据北京疾控每周也有公布一个疫情周报。数据比较简略。只是公布总的法定传染病总数。此外,就是公布了下数量前5的传染病种类,上周的报告情况如下。我把过去4周,北京疾控的报告病例数也贴一下。4月17日-4月23日:6312例,排名前两名:流感、新冠病毒;4月24日-4月30日:6438例,排名前两名:新冠病毒、流感;5月1日-5月7日:10508例,排名前两名:新冠病毒、流感;5月8日-5月14日:18081例,排名前两名:新冠病毒、流感。考虑到从4月24日开始,北京流行的传染病,占比第一的就是新冠病毒,后面几周没变。所以,当前北京上升的传染病例数,基本也可以确定是以感染新冠病毒为主。(7)海外疫情数据日本厚生劳动省5月8日之后,也没有再公布疫情数据。所以,后面日本的疫情数据也比较难获得了。新加坡也还有统计,目前新加坡疫情数据也是处于持续高位,还没有明显回落。韩国也还有统计疫情数据。过去一周,韩国平均每天新增确诊1.9万例,平均日新增10例新冠死亡病例。这个数据,比起4月日新增1万例,还是有一些上升趋势。之前我也分析过,日本、韩国基本会在5月中下旬出现新一波疫情。国外去年的疫情数据还是很多、很充分。所以,只要愿意睁开眼睛,还是能比较准确预判疫情走向。(8)不悲观,但保持警惕不少人问我,是不是未来就要这样每年2-3波,无休止的经历疫情的持续冲击。这个我个人倒是还没这么悲观。虽然当前全世界范围内,世界各国每年经历2-3波疫情是大概率的事情。但这不代表以后会一直如此。一方面是病毒变异还在持续,病毒变异是随机的,不管未来病毒是往毒性更强变异,还是往毒性更弱变异,但总归是会有一些变数,疫情的常态化,并非就会一直常态化下去。一些重大突变,导致全球疫情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除了提防病毒往更危险的方向去变异的可能性,我们也仍然可以对病毒往毒性更弱的方向去变异的可能性,抱有一些期望。当然,这个更多是只能看运气,而非一定如此。此外,我们更多能指望的,还是得期望真正有效的广谱疫苗,还有一些真正有效的药物、防护手段普及。比如,即将在6月上市的鼻喷雾剂,这个之前是被传得比较多,当然具体有用没用,还是得到时候实际应用了,才知道。还有正在临床试验的SA58/SA55鼻喷广谱抗体。目前SA58已经被XBB逃逸,但SA55仍然可以对XBB保持高效中和能力。这个是之前曹云龙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还是比较好的。当然,具体有用没用,仍然还是得大规模使用了才知道。可以确定的是,真正能让疫情结束,只有两种可能性:1、病毒自行变异到足够弱的程度,目前的XBB最新变异毒株,还没看到毒性减弱迹象,奥密克戎当前致死率低,更多是疫苗普及,还有人们反复重复感染,体内长期存在抗体所致。2、真正有效的广谱疫苗和药物问世,并且能被大规模普及。比较让我担忧的是,当前舆论和民众,这种对新冠病毒视而不见的态度,会不会阻碍广谱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会不会即使有广谱疫苗和有效药物问世,也得不到大规模推广。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这种对新冠病毒视而不见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只能是听天由命。要么,新冠病毒变异得更危险,把全世界装睡的人都打醒了,大家重新重视。要么,就是新冠病毒自行变异得更加弱毒性,那就真的可以当做流感对待。由于病毒变异是随机的,当前奥密克戎变异的选择压,只有免疫逃逸,所以当前奥密克戎的变异主要还是集中在免疫逃逸和传染力上,未来会如何变异,谁也不知道。所以,我才一直呼吁大家要重视疫情,这样我们的疫苗和药物研发才能跟得上,才越有希望结束疫情。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才能尽可能减少新冠病毒对我们的长期持续伤害。总的来说,我个人是建议,我们在不悲观的前提下,对于当前每年面临2-3波疫情的冲击,要有充足的心理预期和实际准备,并对未来出现真正有效的广谱疫苗和药物保持理性期待。疫情总归还是有真正结束的一天。我们只是不知道,人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过程、需要多长周期,抵达这一目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得保持足够警惕。不过度悲观,也不盲目乐观。坚持实事求是,去客观应对疫情,保持平常心即可。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21日
其他

正常、极端,世界越来越魔幻

现在这个世界是越来越魔幻,所以我们思考很多问题,得从正常情况、极端情况,两种情况来分别考虑,不然很容易错判。最近美国方面围绕着债务上限,还有美联储6月是否加息,就戏码十足。今天文章会从正常情况、极端情况,来分别思考不同可能性。(1)美联储反复变脸在5月18日,美联储决策者之一布拉德放鹰称,他支持进一步提高利率,作为对抗通胀的“保险”政策;预计通胀将下降;他将对6月的下次政策会议保持“开放心态”,但暗示他倾向于支持再次加息;他认为对银行业压力影响的担忧被“过分强调”了。我以前也跟大家介绍过,这个布拉德被称为鹰王,是美联储里最激进的决策者,所以他持有再加息25基点的观点并不奇怪。不过需要注意,布拉德今年并没有美联储决策的投票权。所以,他这时候嘴炮放鹰,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但18日晚上,由于布拉德这番放鹰表态,让市场对6月美联储加息25基点的预期概率是上升。在此之前,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预期6月不加息的概率是超过90%,加息25基点概率不到10%。但在布拉德放鹰后,6月加息25基点概率上升到37.8%。美元指数也因此上升。最近美元指数是已经涨了一波,人民币汇率也因此贬值了一波,再度破7。不过,到了5月19日,美联储鲍威尔就跑出来放鸽。鲍威尔称“近期银行业压力导致的信贷紧缩程度上面临不确定性”“信贷环境收紧,可能会令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承压,这使得政策利率可能不需要上升到之前预期目标。当然,这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虽然,鲍威尔仍然说得比较模棱两可。但市场普遍是把鲍威尔这番讲话,解读为“暗示6月会暂停加息”。所以,市场预期美联储6月加息的概率,也是随之回落到17.4%。目前,市场预期6月不加息的概率仍然高达82.6%。我也一直跟大家强调,市场预期是一直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预测。一些关键经济数据,还有金融危机风险,都会让这个预期出现大幅变动。这其实也说明,当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缺乏独立性,很大程度是被经济数据和市场所绑架。对于美联储接下来的利率走向,我觉得得分“正常情况”和“极端情况”两种模式来考虑。毕竟当前世界太魔幻,除了从理性思考正常情况之外,还得多考虑一些比较魔幻的极端情况,不然很容易错判。先来说说正常情况。其实就是我年初就跟大家预判过的,美联储大概率今年会加息到5%利率,然后维持全年高利率,不会降息。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按照美联储自己的想法,6月即使暂停加息,也会继续维持全年在5%利率,不会在下半年降息,否则美联储过去一年降通胀的努力,可能就要打水漂了。但这只是美联储自己单方面想法,但假如下半年通胀出现较大变化,或者美国金融市场爆发流动性危机,那么美联储都有可能被外部因素绑架,而缺乏独立自主能力。比如,我最近经常跟大家说的,如果美国6月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在未来半年至少会发行1万亿美元国债,这在美联储缩表周期里,很容易抽干市场流动性,导致流动性危机出现。这很容易迫使美联储不得不临时降息扩表,来满足市场流动性,否则美国金融市场可能就会崩盘。而且一旦美国爆发流动性危机,意味着即使美国提高债务上限,也很有可能因为买美债的资金不足,而导致美债违约的可能性。所以,是存在美联储为了避免美债违约,而不得不亲自下场印钞购债的可能性,那就是重新扩表了。最近看到华尔街也开始有分析师,持有类似的观点。美国银行策略分析师Michael
2023年5月20日
其他

专家:长新冠是基本事实,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很早说过,我打算每个月做一个长新冠的月度投票调查。上次发长新冠投票调查,还是2月份的事情。后来因为每周日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加入了长新冠选项,所以就没有每个月去发这个长新冠调查。不过,我打算还是每季度发一次详细的长新冠的调查。主要是统计长新冠对人们生活影响情况。比如,这次会统计长新冠对生活的影响比例。我是分三个等级:对生活影响较小:对生活有一些不利影响,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节奏。对生活影响较大;对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影响了正常生活节奏,但不至于严重到无法工作。严重影响生活;对生活影响十分严重,甚至都导致无法工作,或者需要换一些强度不大的工作,彻底打乱原有生活节奏。再说一下这里长新冠的定义。长新冠:这里是指,5-7天的剧烈发病期结束之后,但仍然还是有一些症状。这里的症状是指,转阴之后,仍然有包括并不限于:疲劳、嗅觉丧失、味觉丧失、心脏症状、肌肉疼痛、脑雾(注意力不集中)、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症状加重、咳嗽、胸痛胸闷、失眠、头晕、抑郁和焦虑、耳鸣,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投票。未感染投“一直没有”正在阳投“目前还有本来我还没想今天去发这个长新冠调查投票。不过,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有专家说“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总算还是有专家说点实话。这位专家也是有一些争议,但不管其过往争议如何,至少这位专家这次说的话,比起什么“长新冠是心理作用”,要实事求是一些。我们先就事论事的讨论长新冠这件事情。去年底放开的时候,有专家说长新冠是心理作用,传播还比较广。这使得,只要我每次一说起长新冠,总有人说,长新冠只是心理作用,让我别造谣。但国外研究长新冠的数据很多,长新冠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客观存在。国外很多医院,都有专门治疗长新冠的门诊。在全世界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长新冠在人群中的比例一直还比较稳定。比方说,英国统计局,有一个月度的长新冠统计报告。最新报告是3月30日发布。根据这份报告的显示,截止到3月5日,英国仍然有190万人存在长新冠,占总人口比例是2.9%。这跟去年的数据基本还是一样的,过去一年,英国长新冠比例一直是在3%左右浮动。这说明,长新冠是一个水池效应。一部分长新冠患者,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痊愈。但因为疫情的持续,导致又有一些人出现长新冠。当痊愈和新增的人保持一个动态平衡时,长新冠人群比例就会长期保持稳定。英国的数据是,长新冠占总人口的比例是3%。美国方面数据,长新冠占总人口比例是7%左右。我读者投票里,截止5月13日,长新冠占比是5%。然后英国190万长新冠人群,有170万是持续超过3个月,其中有130万已经持续超过1年。150万人,占比79%的人是认为长新冠对日常活动产生不利影响。38万人,占比20%的人是认为长新冠对日常生活“限制很多”。这个跟美国的数据也比较相符,美国长新冠人群里,会严重到影响工作的比例大约是10%-20%。这是英国已经放开两年的结果。对我们有一些还是有一些参考。但比较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过去这半年,我们对长新冠的系统性研究也比较少。舆论上,一说长新冠,就很容易遭到人谩骂,说你是造谣。对此,我也是挺无奈的。长新冠是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放开才更要重视长新冠这类长期影响。在常态化疫情下,当鸵鸟无视疫情,只会放大新冠对人们的伤害。还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客观研究,尽可能减轻长新冠对人的伤害。这才是专家学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把眼睛遮起来,说长新冠是心理作用。有些人把专家说长新冠是心理作用,信以为真,结果有了长新冠,就对自己疑神疑鬼,不敢确认自己是不是有长新冠。这种自我怀疑,很容易滋生抑郁情绪。而且,周围人有时候还会觉得是他太矫情。这对那些正在遭受长新冠折磨的人,是一种二次伤害。特别,长新冠最典型的症状是疲劳、脑雾,这个很容易被混淆,而不被人所理解。比方说,有人阳了之后,就一直感觉很疲劳。但一跟亲人说自己很疲劳,很容易反而被亲人认为是你矫情,甚至还觉得你只是自己懒而已。但可能你就是很疲劳,这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所以,周围人的不理解,就容易产生二次伤害。而“长新冠是心理作用”的错误认知,在大范围传播后,更容易加剧人们对长新冠人群的不理解,放大了这种伤害。实际上,英国的长新冠调查里,72%的长新冠症状就是疲劳,51%是注意力不集中,49%是肌肉疼痛、呼吸急促。此外,从我长期感知的读者反馈,心率异常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长新冠症状,但比较不容易被发现。比如,有些人阳了之后,静息心率仍然会过快,或者运动没两下就心率达到以前的极限。这些都是比较隐蔽的。其实我虽然觉得自己没有长新冠,但也有一些比较隐蔽的影响。比如我自己,以前写文章,虽然也经常写着写着很兴奋,但并不至于会心率过快。不过,自从阳了之后,我经常写文章,只要稍微一兴奋,这个心率就会加快到100出头。虽然这对我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利影响,我前段时间去体检,也没有发现心脏有什么明显异常,所以我平常投票也都是投“感染过1次,已经痊愈”,没有投“长新冠”。但严格来说,这种心率异常,还是有一些隐患,至少说明,新冠病毒对我心脏是有一些影响。本来我之前感染新冠的时候,也有过心脏疼痛的症状。只不过,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都还搞不清楚,长新冠对人体影响的一些具体原理和过程。其实长新冠是一方面,另外就是新冠对人体免疫力的伤害,也是一种长期影响,这导致全世界范围内,各类慢性病的发生率,都比往常年份要高。这个美国方面是有比较多的研究数据。所以,在疫情常态化后,我们更需要重视新冠病毒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危害。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免受长新冠伤害,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尽快痊愈。这种重视,并非说我们就得去走回老路。我们要往前走,但需要看着路走,而非闭着眼睛走路。闭着眼睛走路,很容易走歪路,甚至掉落悬崖。只有把眼睛睁大,看着前方的道路和悬崖,才能保证我们能一直走在正路上,而不是走歪。这就是我一直呼吁我们舆论要正视疫情的原因。坚持实事求是,只有我们对新冠了解越多,才能保护自己健康,才越有能力保护民众的健康,才能让民众避免焦虑。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美国金融进入乱世时代,礼崩乐坏

在第一共和银行倒闭被收购后,本来之前两个在3月也一块大跌的阿莱恩斯西部银行,还有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在本周一还比较坚挺,没有跌多少。但到了昨天晚上(5月2日),美国银行业板块再度出现普遍大跌,其中西部银行跌15%,合众银行跌27%。这次美国银行业板块,大跌的主要原因是摩根大通公布了这次收购第一共和银行的细则。美国金融巨无霸的贪婪狠辣程度,还是超出我的想象。这次摩根大通实际用于收购的资金只有106亿美元,FDIC还将向摩根大通提供500亿美元5年期固定利率贷款。摩根大通花这些钱收购了第一共和银行2030亿美元资产,包括1730亿美元贷款和300亿美元证券,但只需要承担920亿美元存款的偿付,这里面还包括摩根大通领头存的300亿美元。最关键是,摩根大通这次收购,不但不用支付股东一分钱,连企业债券都不用承担。这样一个收购模式,基本等于是明抢。之前瑞士银行收购瑞信,把瑞信的AT1债券清零,已经是十分出格的做法。结果摩根大通的做法更狠,给出的报价是只承担存款偿付,只收购资产,而不承担第一共和银行发行的公司债券。这也意味着,不但第一共和银行股东持有的股票清零,就连第一共和银行发行的债券,包括低风险债券,也都被清零。摩根大通这种只收购资产,而不管负债的做法,着实刷新了我对西方资本贪婪的认知程度。现在美国的金融市场,显然是进入到一个乱世时代。以前金融市场处于和平繁荣时期,这些华尔街的豺狼虎豹在收割的时候,可能还稍微讲点文明。现在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进入这样一个乱世时代,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华尔街的豺狼虎豹收割掠夺起来,可就不讲什么文明,吃相怎么难看就怎么来,完全不加掩饰。通常一家企业,如果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资产清算起来,要优先偿还债权人。银行比较特殊,存款也算是一种债务。银行破产后,资产清算自然也要优先偿还储户,但有剩余资产,也应该偿还债权人,能还多少是多少。但摩根大通这次收购第一共和银行,除了承担储户存款的偿付之外,就只收购资产,而不管企业债券,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如果完全变现,要偿还存款是绰绰有余。截止4月13日,第一共和银行还有1039亿美元存款,总资产是2291亿美元。这里,第一共和银行最主要问题是,它的资产最大一部分是1730亿美元贷款,这是长期贷款,并不能短期内快速收回变现。这是第一共和银行跟硅谷银行不同的地方。硅谷银行是资产端大部分去买了国债和MBS债券。而第一共和银行则是比较传统的银行放贷模式,资产端大部分是放贷。第一共和银行持有的可流动性债券,大部分都在过去两个月抛售掉了,现在还持有的可流动性债券只有300亿美元左右。这也是第一共和银行会被接管的原因,并不是资不抵债,而是大部分资产是不能短时间变现的长期贷款。但摩根大通既然收购了第一共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2291亿美元总资产,摩根大通收购走2030亿美元。那么摩根大通理应就得承担第一共和银行的负债,包括企业债券。股权这个不承担还可以理解,因为本来正常破产清算程序里,债券就优先于股权,但现在连企业债券也不代偿,就有点好处占尽,责任一点都不承担的感觉。虽然摩根大通也不是说所有债务都不承担,除了存款之外,也有承担部分负债,算上920亿美元存款,摩根大通一共承担了1680亿美元负债。这个仍然是远低于2030亿美元资产。而摩根大通为了不让自己这笔收购,明面上吃相太难看,还采取一些会计做账手法,来一次性把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进行打折。比如这1730亿美元贷款,摩根大通称可能存在一部分无法收回,所以在记账的时候是按照87%的价格来计算。但第一共和银行在此之前,经营得还不错,主要客户群体是富人,放贷的质地也比较好,不良贷款核销比率是全美前50家银行的1/10。所以,在被摩根大通收购后,有摩根大通背书,那么第一共和银行放出去的贷款,绝大部分还是能正常收回,不至于被摩根大通说成只有87%能收回。但经过摩根大通这样不断打折,第一共和银行被摩根大通收购的2030亿美元资产,被摩根大通记成1860亿美元。于是,摩根大通就对外宣称,自己收购了1860亿美元资产,承担1680亿美元负债,得到180亿美元净资产,并支付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06亿美元,这样算下来摩根大通直接的收益就有80亿。但即使如此,摩根大通仍然对外宣称,这次收购的一次性税后收益约26亿美元。于是,摩根大通就搞得好像这次收购它并没有赚多少一样。但实际上,摩根大通从这次收购里,还是大赚特赚,毕竟都直接抹掉了第一共和银行的企业债券。还赚了第一共和银行原本的大量富人客户。虽然摩根大通负责了第一共和银行920亿美元存款,但在被摩根大通收购,并许诺客户存款可以随时自由存取的情况下,不少人可能就会因为吃了定心丸,不一定就会把钱取出来。所以,摩根大通实际要偿付的钱,肯定是没有920亿美元那么多。这920亿美元里,其中300亿美元是3月份,摩根大通领头11家银行存的。摩根大通自己有50亿美元,在收购后是直接消除。另外250亿美元,是需要摩根大通支付的。剩下的720亿就是储户的钱,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不需要摩根大通直接支付。从3月硅谷银行破产后,第一共和银行已经流失了上千亿存款。那些容易“风吹草动”的储户,早就第一时间把钱取走了,能到现在还不取钱的人,在被摩根大通这样一个美国排名第一银行收购后,很大可能也不会取钱。所以,摩根大通收购第一共和银行的实际花费是没有那么多。而摩根大通收购的1730亿美元长期贷款,虽然需要长期收回,但这是一种宝贵的客户资产。包括第一共和银行本来就是主打为富人服务,截至2022年底,第一共和银行100万美金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数量为13.8万家庭,占全美的比例为4.45%。这些富人客户,对银行来说,都是宝贵的客户资源。现在就直接被摩根大通照单全收了。所以,不管怎么算啊,摩根大通这次收购都是大赚特赚。但摩根大通还有用一系列做账手法,搞得自己没什么赚,还亏。摩根大通说自己这次收购只有26亿美元收益,还不考虑未来两年得有20亿美元的充足成本,言下之意就是这次收购它没怎么赚。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但还有不少人,真信了摩根大通这套说辞,我看网络上就有不少人也在说,摩根大通这次收购并没有赚多少。但摩根大通自己也承认,这笔收购,未来可以贡献每年至少5亿美元的纯利润。而且,在一次电话会议里,摩根大通首席财务官,还是忍不住“得意”的说:“基本上,你入手了一家非常干净的银行,而且是以你能找到的最干净的方式”。这能不干净吗,直接抹掉了第一共和银行的企业债券。而且是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里买过来的,也不怕被人打官司。之前瑞士银行强行抹掉瑞信的AT1债券,是有很大的法律争议。但摩根大通这次是直接从联邦存款保险基金里购买,而不是走破产清算程序。这也算是钻了美国法律的空子,但也让银行的债券投资者,完全不受保护。第一共和银行的债券投资者要是不满,可以去起诉摩根大通,但告得赢吗?其实,这也是美国财政部的态度。早在3月硅谷银行破产后,美国财长耶伦就明确表示“重要的是要明确,破产银行的股东和债券持有人并没有受到政府的保护。”摩根大通等于也是践行美国政府的态度,但这种完全不管企业债券的做法,毫无疑问会大大中伤银行企业债券的投资者。要知道,美国是有很多中小银行,是靠发行债券融资,来维持运转。美国政府和摩根大通这样搞,不但是要宰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就连银行债券的投资者也要宰。那银行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者也不傻,既然没有任何保护,他们自然也会用脚投票。所以,摩根大通收购细则出来后,美国银行板块才会再度出现大跌。但这种大跌,很可能也是美国政府和这些华尔街资本大鳄所想要的。只有银行业这样普遍大跌,像摩根大通这样的资本大鳄,才有机会直接掠夺,这都不是用白菜价抄底,是直接明抢,还是美国政府允许的“合法”明抢。而且还可以用“救市”的名义来明抢,有人被宰了,还要对宰他的人说一声谢谢。所以说,美国金融市场是已经进入乱世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只剩下掠夺,而这才是美国的本质。每日短评丨中印将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过半;瑞信倒闭后的欧元区呈现出信贷收紧;美联储加息(5月3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3日
其他

关键数据异常,美债违约风险大幅上升

最近有一个十分异常的数据,让我比较关注。就是美国的一年期CDS居然创过去十几年来新高。这个CDS名为“信用违约掉期利率”,可以简单理解为债券违约的保险。假如对应债券违约,那么购买这个CDS的人,就可以获得一笔赔偿,来覆盖自己债券违约的损失。所以,这个CDS的价格越高,意味着市场认为该债券违约的风险就越大,有大量投资者去购买这个CDS,来防止债券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而从上图可以看到,美国1年期CDS的价格,在过去3个月出现大幅度飙涨,一口气从25的位置,涨到现在149,这已经创下过去十几年来新高。过去这么多年,美国1年期CDS也基本在30以内小幅波动哪怕2011年的美债危机里,这个1年期CDS也只飙到50多,现在却已经涨到149,这个涨幅显然是有些离谱。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美债是不可能违约的。怎么突然这么多人在押注美债1年内违约呢?首先需要说明的事,大部分购买CDS的人,都不是裸买。会购买CDS的人,大都是自己买了美债,但因为担心美债违约,才要购买一些CDS,给自己持有的美债上个保险。但这个1年期CDS购买量激增,也意味着市场对于美债1年内违约的可能性是越发担忧。虽然这不代表美债一定违约,但也体现市场这种担忧情绪升温。导致这种担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当前美债上限问题。我一直跟大家说的美债6月大限要到了。就在5月1日,美国财长耶伦致信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等国会领导人,警告美国政府或将最早在6月1日突破债务上限,出现债务违约。美债是在今年1月,就达到31.4万亿美元上限。但当时美国财政部采取了特别措施,耶伦之前是认为财政部可以撑到6月中下旬。不过由于美国政府非预扣税收同比下降了29%,导致财政部收入远不如预期。4月18日,是美国报税截止日,往年这一天美国财政部会增加1500-2000亿美元资金,但今年仅增长了1084.7亿美元,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耶伦在信中也说“审阅了最近的联邦税收收据后”,不得不得出结论,联邦政府将于6月初、甚至6月1日就无法再履行政府的所有开支义务,除非国会同意提高债务上限。”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到了5月份,美国两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又会开始极限拉扯起来。但通常来说,这只是两党互相博弈、交易的筹码,到最后关键时刻,一般还是会提高债务上限。因为两党谁都承受不起,美债违约的巨大风险。美国历史上,围绕着债务上限问题,影响最严重的一次是2011年的美债危机。当时,美国两党迟迟没能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导致2011年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把美国国债列入“负面观察名单”里。当时美国也是出现财政部因为无法举债,资金即将耗尽,从而债务违约的风险。一直到2011年8月2日美国确定违约前几个小时,美国国会才通过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经过这次事件,标普在2011年8月5日把美国债务评级从AAA级,下调到AA+,这是美国1917年以来,首次被下调债务评级。这件事情,当时影响还挺大的,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动荡。但即使如此,那一次美债也没有出现违约。很多人问,美债过去这十几年,每次一到债务上限,两党都会极限拉扯,最终都还是会提高债务上限,为什么不直接取消债务上限?这个答案很简单,两党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可以跟对方索要筹码的机会。两党都会有成为在野党的时候,那么提高债务上限,就是在野党去漫天要价的机会。所以,两党都不会轻易取消债务上限,之前顶多有时候会给一个时间段,暂停债务上限。比如,在2019年8月1日,美国触发22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时候,当时美国两党直接一口气暂停债务上限2年。结果,就在2019年8月美国暂停债务上限后,没多久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爆发了。美国才有机会在2020年,通过无限印钞,一口气大幅举债8万亿美元,把债务从22万亿美元,两年直接飙到30万亿美元。所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美债违约可能性较低,美债上限最终被提高的概率是比较大的。那么,市场又为何要如此担心,以至于1年期CDS出现飙升呢?我在1月22日也跟大家分析过。今年也有一些小概率的极端变数,让本来不大可能债务违约的美债,多了一些债务违约的风险。这个主要就是美国这次选众议长的过程里,麦卡锡为了能当选众议长,被迫向共和党极右翼派系做了很大让步。比如,进一步降低提出罢免议长动议的众议员人数门槛,改成只要1名共和党议员就可以发起针对众议长的不信任案。还让更多右翼“强硬派”议员在众议院重要委员会中任职。这让共和党极端派的话语权大大增强。共和党内部的极右翼派系,他们一直强烈反对共和党的建制派与民主党进行妥协合作,认为共和党建制派与民主党斗争不够激烈。所以,可想而知,这些共和党极右翼势力,是不会轻易让民主党过关。甚至,如果共和党的众议长麦卡锡去跟民主党达成一些妥协和交易,就有可能直接被这些共和党极右翼势力进行罢免威胁。就在4月26日,众议院其实就通过了一项提高债务上限法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债务上限问题解决了。但其实可以看到,民主党是全员反对该法案,拜登甚至表示,如果国会通过该法案,他将使用总统否决权将其否决。原因是,这个由共和党提出的提高债务上限法案,捆绑了削减联邦预算的内容。在当前这个节骨眼,要让拜登削减联邦预算,等于要了拜登老命。那拜登肯定是不同意的。美国的法案是要通过众议院和参议院后,再由总统签署成法律。目前众议院是共和党占优,但参议院是民主党占优。这也意味着,想要让两党达成一致,提高债务上限,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共和党的极右翼派系,现在进来很多特朗普力挺的MAGA派,他们大都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属于素人从政,他们才不会管债务违约会怎么样,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这也是市场头一次会真担心美债违约的原因之一。当然,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我觉得两党在最后时刻当成妥协,提高债务上限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但现在问题不在于债务上限是否提高。而是提高债务上限之后,这个美债谁来买的问题。2020年,美国大幅举债,是有美联储无限印钞兜底购债。但现在美联储处于加息缩表周期,至少可以肯定,今年美联储还不会下场购债。这意味着,即使两党在最后时刻提高了债务上限,但到时候美国财政部大幅举债的话,市场流动性可能并不足以消化,假如美债发行的购买率不理想,那其实也有一些软性债务违约的风险。这可能才是美国1年期CDS会出现如此罕见的大幅飙升的缘故。我也一直跟大家说,财政和货币要区分开。只有美联储扩表购债,才是印钞放水。如果美联储缩表减持美债,那美国大幅举债,就是在对市场资金抽水。这会导致美债收益率飙涨,美债价格大跌。那么美国财政部想要大幅举债,就得用更高利率,才能吸引人购买。但那样,就会导致美国利息支出规模滚雪球式上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当前每年利息支出规模,已经大幅上升到接近1万亿美元了。假如美国发债利率继续上升,随着越来越多低息债券被置换成高息债券,那么美国明年的利息还将更高。这就得发更多债券,借新还旧,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前市场对美债违约的担忧,更多还是对美国财政恶化的担忧。每日短评丨澳大利亚央行意外恢复加息;日本青少年新冠后遗症有3.9%持续一个月以上;韩国对东盟出口也大幅减少(5月2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5月2日
其他

第一共和银行倒闭,被接管后转卖给摩根大通

一直还试图自救的第一共和银行,最终还是没撑住。就在5月1日下午,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门宣布关闭第一共和银行,并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接管方。这个就意味着第一共和银行是正式倒闭。同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也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已经与摩根大通签订一份购买和承担协议,摩根大通将承担第一共和银行所有存款和几乎所有资产。(1)摩根大通浮出水面梳理一下流程:第一共和银行先破产,被FDIC接管。然后FDIC再把第一共和银行转手转卖给摩根大通。之所以强调这个流程,主要是摩根大通这样收购的话,是以接管后来收购。如果是接管前收购,摩根大通就需要从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东手里买下所有股权,再承担第一共和银行的所有资产和债务。但现在变成接管后收购,就相当于是破产收购,基于债权优先于股权的原则,摩根大通就不需要支付给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东任何钱。摩根大通收购提出的报价,主要就是用于偿付第一共和银行所有存款。所以这个消息一出,已经差不多天天腰斩的第一共和银行,5月1日盘前再度暴跌一半。上周五,第一共和银行跌到市值只剩下6.5亿美元了。但即使如此,摩根大通也不愿给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东掏一分钱。而是等第一共和银行被接管后,再顺理成章来低价收购。并且,这样一来,FDIC还要与摩根大通共同承担收购第一共和银行所导致的亏损交易。FDIC估计,这次第一共和银行倒闭被收购,存款保险基金要付出的成本约为130亿美元。假如摩根大通没等第一共和银行倒闭,就直接以购买股份方式来收购,那等于不但要掏付给股东的数亿美元,还要支付130亿美元的额外亏损交易。摩根大通这个算盘打得还是很精的。其实不管之前硅谷银行破产,还是这次第一共和银行被接管,美国背后的处理逻辑就是,银行股东的钱可以随便亏。这基本是把美国大量中小银行的股东,都拿出来开宰。这也意味着,中小银行的股价普遍大跌,还将持续。然后等到中小银行出现破产潮了,头部银行又可以用救市的名义,以白菜价来收购。可谓是名利双收,但这都是建立在中小银行投资者血本无归的基础上。在资本的世界里,就是这么的残酷。在今年2月份,第一共和银行股价还有147美元。然后3月由于硅谷银行破产,第一共和银行也被连累,一路跌到15美元左右。在上周一,第一共和银行股价还有16美元。然后就开启连续腰斩之路。周二跌50%,周三跌30%,周五跌43%,股价只剩下3.51。然后5月1日估计又要跌一半,股价估计得“1”开头了。第一共和银行这种跌法,摆明就是奔着破产去的。其实在上周五晚上,就有美国媒体报道称,第一共和银行可能在5月1日宣布被接管。外媒这次所谓“消息人士”的报道,还挺准确,5月1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准时接管了第一共和银行。在周末,美国媒体还报道,FDIC、财政部和美联储正在监督与银行和私募股权公司的讨论,以组织对第一共和银行的救援。当时是FDIC仍然还是尝试避免第一共和银行被接管,所以找了几个美国大银行洽谈收购事宜。据报道,FDIC曾邀请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美国合众银行等美国头部银行来参与对第一共和银行的收购,但美国银行和美国合众银行最终决定不参与竞标。于是,摩根大通就“脱颖而出”。(2)大鱼吃小鱼摩根大通是美国第一大银行,拥有上百年历史,是美国超级资本之一。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摩根财团在美国甚至可以说是只手遮天,就连美联储都要受摩根财团很大影响。但后来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罗斯福开始把矛头对准这些已经垄断美国金融的超级财团。于是,1933年,罗斯福推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禁止银行混业经营,等于是阉割了银行资本。银行混业经营,就是指银行可以拿着储户的钱,直接去进行证券投资。这在1929年之前,是美国银行业的常态,靠银行混业经营,美国银行业可以用极高的杠杆获取惊人的利润。但也因此给1929年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所以,罗斯福为了解决大萧条,首先就是结束银行混业经营模式,规定一家银行要么从事存贷款的商业银行业务,要么只从事证券交易的投资银行业务。也就是把银行和投行分开,只能二选一。摩根财团作为当时美国最大的银行,也被拆分摩根财团原本的商业银行业务,就变成摩根大通,后来被称为小摩。而其他投行相关的业务,就变成摩根士丹利,后来被称为大摩。这次参与收购第一共和银行的就是被称为小摩的摩根大通。摩根大通之所以对于收购第一共和银行这么积极,主要也是因为摩根大通已经在第一共和银行身上越陷越深。在今年3月,摩根大通就已经领头11家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来试图帮助第一共和银行度过难关。但这并没有什么用。在挤兑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第一共和银行的信心已经跌至冰点。在3月份,第一共和银行流失存款千亿美元,存款少了一半。截止4月13日,第一共和银行还有存款1039亿美元,总资产2291亿美元。也就是第一共和银行现在还有的1039亿美元存款,其中有300亿美元是3月份摩根大通领头存的。要是摩根大通不去收购第一共和银行,那这300亿美元可能就得打水漂了。大多数人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摩根大通是迫不得已来收购第一共和银行。但这里,可能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逻辑。摩根大通在3月之所以领头11家银行来存300亿美元救第一共和银行,更有可能是“投石问路”。如果摩根大通当时没有存着300亿美元,可能现在还不一定能收购第一共和银行。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收购的理由更充分。摩根大通是美国第一大银行,是少数几家存款占全美存款超过10%的巨型银行。按照美国法律,摩根大通已经没资格去收购另外一家银行。这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防止银行通过收购抢占过多的市场份额。但这一规则也允许在少数情况下例外,其中包括接管已经倒闭或有倒闭危险的银行。这次第一共和银行破产,摩根大通成为唯一适合收购方。最终美国方面还是破例,允许摩根大通变得更大。所以第一共和银行倒闭的背后,仍然还是我3月份跟大家分析的大鱼吃小鱼的逻辑。包括硅谷银行破产,都是对中小银行不利,但有利于美国头部银行进一步整合美国银行业资源,会让美国银行业资源进一步超头部聚拢。第一共和银行也算不上是小银行,全美排名第14名,而硅谷银行排名第18名,签名银行排名第22名。硅谷银行的客户基本集中在硅谷。而第一共和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则更大一些,更像是介于地区银行和全国银行之间。2020年,第一共和银行在美国七个州的
2023年5月1日
其他

【稿费】要让淄博烧烤背后的“真诚”不再稀缺

今天是4月最后一个周六,我也按惯例来跟大家提醒稿费。大家要是觉得我过去一个月文章写得不错,可以在本文末尾赞赏我作为稿费支持,自愿原则,多谢大家支持。晚上要去参加同学聚会,所以文章就早点写,早点发。今天已经是五一假期,最近淄博烧烤也火出圈。我认为,淄博烧烤这次能火出圈,根本原因在于“真诚”。可以让人们感觉到,他们是真正在“以诚待人”,而不是走个形式,是在走心。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能这样去以诚待人,是非常稀有的。市场上更多是劣币驱逐良币。但很多人也忽视了,正是因为劣币太多了,良币才显得宝贵。并不会因为周围都是劣币,反倒良币变成不正常。我一直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良币就是良币,劣币越多,只会凸显良币的宝贵。具体本文会来详细分析。(1)理性看待这次淄博烧烤太火了,已经超出了淄博的接待能力,如果放任不管,可能就会衍生出一些新问题。所以,淄博文旅在4月26日还专门发“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说淄博的五一客流量已经超出接待能力,建议游客错峰出行。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城市因为客流量太多,劝人们先别来。而且这封信格局还很大,在劝人们错峰出行的同时,还给山东其他城市打广告。其实淄博烧烤这样大火,是有可能惹得其他一些人眼红。但淄博并没有打肿脸充胖子,适当给其他省内城市打打广告,一方面可以分流,保障游客体验,另外一方面也就不太容易惹人眼红。其实从这封信,就可以看出,淄博烧烤能火起来,并非偶然。这是当地政府和市民,齐心协力共同在为“城市荣誉而战”,靠的就是“以诚待人”。其实我是挺担心这个五一假期,淄博烧烤会不会因为人太多了,然后出现一些负面新闻,在这个节骨眼,只要淄博烧烤出现负面新闻,肯定会被有心人放大炒作。那淄博这种“以诚待人”打起来的招牌,就容易火一阵,就熄灭了。幸好淄博当地政府还是比较冷静的,对自己城市的接待能力有清醒的认知。如果打肿脸充胖子,钻进钱眼里,不管城市接待能力,只管把人拉进来,那么这种顶多就是“一波流”,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实际体验,那么就砸了自己的口碑。所以,淄博在五一前发的那封信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在五一前,淄博的接待能力已经是满负荷运转。一个客观现实就是,不管你再如何想“以诚待人”,但多大能力,吃多少饭,一旦超出整个城市的接待能力,只要人太多,那么游客体验肯定是会下降很多。所以,我更希望淄博能扛过五一假期这次考验,那么淄博烧烤这个以诚待人的招牌就算立稳了。这也能给全国其他旅游城市,做一个示范。并不是只有劣币驱逐良币。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只要你肯以诚待人,那么真诚永远是不会过时的,真诚才能打动人。淄博烧烤为什么火,想必大家也看过很多介绍。淄博当地一直都有烧烤美食的传统,有“小饼、烤炉、蘸料”的当地特色。但除了当地烧烤特色之外,我觉得大家更多是奔着服务去的。烧烤好吃的地方也不少,为何这么多人要大老远专门跑到淄博去吃烧烤呢?我觉得更多还是因为,淄博从政府到市民,都真正做到了把游客当“客人”接待,而不是把游客当作移动的钱包,就为了宰客赚钱。这次淄博烧烤真正火出圈,其中一个导火索是4月2日淄博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一段对话:“我们出租车都有文件,不打表的、拒载的,只要被投诉立马停运,烧烤单位坑人骗人的、收费不合理的立马关门,淄博市领导说了,谁砸了我们的锅就砸谁的碗。”当时刚好有其他个别城市,在4月3日发通知禁止露天烧烤,理由是烧烤会污染空气。于是就把淄博烧烤给衬托出来了,形成鲜明对比后,一下子就火出圈。然后,淄博当地政府显然也是有备而来,一下子抓住这次机会,上上下下齐心把淄博烧烤这张名片打响,在高铁上打广告,推出了烧烤高铁专列,还有在市内打造21条烧烤专列,专门制定烧烤地图等等。而淄博当地市民和烧烤店老板,也很有主人翁意识,颇有一种在“为城市荣誉而战”的感觉。有烧烤店人流量太多,老板还拿喇叭劝顾客去其他店吃,说淄博的烧烤都很好吃。因为他怕顾客如果排了几小时队还吃不上,会对这座城市有不好的印象。还有顾客因为急着赶高铁,老板娘还专门1对1进行烧烤。也正是这些事情,打动了人,让越来越多人前往淄博吃烧烤。不过人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害群之马总归是会有的,重要还是当地得能时刻保持冷静,及时处置。但不管这个五一假期,淄博烧烤能不能撑住,会不会出现一些负面新闻,我觉得都不妨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里,以诚待人反而才显得更为重要。淄博烧烤这次能火,就是也因为用真诚来打动人。假如未来某一天,这个真诚不在了,那就会翻车,顾客自然也会用脚投票。如果其他一些旅游城市,想要复制淄博烧烤这次的成功。关键要学会这种“以诚待人”。别搞一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要走心,要用心去做。只有未来某一天,当淄博烧烤背后的真诚都不再稀缺了,以诚待人成为大家已经习惯的模式,那么大家自然就不会一窝蜂往淄博烧烤跑。(2)以诚待人,差异化竞争物以稀为贵。这里的贵,不是价格贵,而是宝贵。在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市场主流模式的时候,并不代表,劣币就可以别洗白,变成可以理所当然存在的,也不代表人民群众也已经接受了劣币。很多时候,之所以会有劣币驱逐良币,是因为人民群众没得选择,面对垄断,只能被迫为劣币买单。但假如在一片劣币的市场里,突然出现了良币,仍然会突显良币的宝贵,人民群众仍然还是会为良币趋之若鹜。我是一直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资本往往只会看到劣币背后可量产化的赚快钱优势。因为良币之所以是良币,往往就是很难快速复制。良币是要有灵魂去走心的。所以,对于个人来说,如何打造良币,是我们能和资本竞争的优势,要去做差异化竞争。5年前,我在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就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原则,就是“利人利己,以诚待人”。我写文章的初心,就是想通过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过去这5年,我至少可以摸着自己良心,说一句,我问心无愧,仍然还在坚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虽然做自媒体,也是一个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领域,出现很多营销号、还有很多只为了圈一波粉丝收割一茬就快速换号的模式。虽然赚快钱的人很多,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模式,不接软文广告,只靠读者的赞赏。我认为这样才可以跟读者之间,建立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让作者时刻都记住,自己的稿费是直接来自于读者,而不是来自于平台和广告商。这样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更能把读者放在自己心上。很多人说我写的文章,是他最好的嘴替,意思是我文章里说的话,就是他想说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写文章,都是写我自己的心里话。我写文章,都是一气呵成写下来,自己心里想什么,我就写什么。没有什么弯弯绕绕,这就是我写文章的原则“以诚待人”。虽然我的文风是比较啰嗦,但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可以通过我的文章,感受到我的诚意。我不管写文章,还是做其他一些事情,都有一个理念。只要你能以诚待人,能赚到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现在很多人是混淆了因果逻辑顺序。变成一切向钱看,变成只为了赚钱,而忽略以诚待人。这种只能赚快钱,并不能持久,而且有很大风险。虽然现在这个时代确实很浮躁,大家也习惯赚快钱,但我觉得很多事情,还是得有人去坚持。这种坚持,只是在表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并非只有赚快钱这一条路,并非只有劣币驱逐良币。很多人喜欢把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很简单的就甩锅给消费者身上。但很多时候,消费者是没得选择。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我更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确实以诚待人,又懂得借助这个信息化时代,以合理的方式,去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好的东西,是肯定不会被埋没的。当然,也并不是说只要“以诚待人”就一定能成功。重点是,你自己觉得的“以诚待人”,能不能真正打动别人,这个是很关键的。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真诚,但不能打动别人,不能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那就变成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我们不能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要懂得去与时俱进,懂得变通,去适应市场,同时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原则。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确实是比较少,也很难。但只要能做到,就能更加可贵,必然可以脱颖而出。现在各行各业同质化竞争都太严重,“以诚待人”才能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大家要是觉得我过去一个月的文章写得不错,可以点击下方“赞赏按钮”,赞赏我作为稿费支持,自愿原则。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谢谢!
2023年4月29日
其他

关于泽连斯基通话

最近大家对泽连斯基的通话比较关注。我也说点我个人看法。(1)通话之前我们访问俄罗斯的时候,西方舆论就一直在鼓动说要去访问乌克兰。包括乌克兰方面也有一些相关发言。首先要区分一下,直接去访问,还有通话,这是完全两个级别的事情。我们一直以来风格,都是强调事情得循序渐进。自然也不太可能,连通话都还没有进行,就直接去访问乌克兰。所以,先和泽连斯基通话一下,更多就是在向外界表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劝和促谈”的核心立场。也就是,我们并没有像美国说的那样,是在“拉偏架”。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中立的立场。这个中立的意思,是我们和俄罗斯的关系,还有我们和乌克兰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双边关系,互不干涉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自己打起来,是他们之间的事情,我们并不会去干涉他们双方的事情。但假如,俄罗斯和乌克兰未来某一天,打不下去了,或者不想打了,需要有个人来说和,我们倒是比较愿意去当这个“劝和促谈”的人,摆好谈判桌,让俄乌双方可以有这个平台,坐下来谈一谈。俄罗斯和乌克兰,现在每天都有大量人员死于战火之中。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我们一直说,当务之急,是能先实现停火。停火之后,谈一谈,如果谈不拢,想要再打,再说。但至少也能打打谈谈。而当前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已经处于打个不停的状态,双方都在失控边缘狂飙,没有任何刹车机制,没有任何对话沟通渠道,外部还有美国不断拱火泼汽油,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一方可以来做“劝和促谈”的工作。能做“劝和促谈”的这一方,需要有很多条件。首先,需要跟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各自都还不错的关系。其次,需要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然后,就是过往的外交表现上,是能让人信得过的,说话是算话的。去年,土耳其试图去充当这样一个中间调停人的角色。但显然,土耳其的体量和国际影响力,还是不够的。面对美国不断拱火泼汽油,土耳其的调停效果也不好。现在俄乌双方打到双方都损失惨重的这个份上,更需要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国家,来充当这个“劝和促谈”的角色。而在五常国家里,英美肯定是当不了劝和促谈的人,他们只会拱火泼汽油,跟俄罗斯关系已经是糟糕到极点。法国也当不了劝和促谈的人,虽然法国去年有尝试过去当这样一个角色,但显然马克龙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五常国家里,只剩下我们,有资格去当这个劝和促谈的角色。我们有这个国际影响力。最关键是,我们跟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各自关系,都还算不错。虽然我们跟俄罗斯的关系显然是会更好一些。但跟乌克兰的关系,至少还能保持友好状态。虽然乌克兰内部一些纳粹右翼势力,也经常对我们出言不逊,也做过一些不友好的事情。但至少乌克兰官方,整体在外交渠道上,跟我们还保持比较友好沟通的状态。包括这次通话的通稿里,泽连斯基对于我们的一些发言,整体基调也比较友好,其中提到“乌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希望同中方开展全面合作,开启乌中关系的新篇章,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泽连斯基还介绍了对当前乌克兰危机的看法,感谢中方为乌克兰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欢迎中方为恢复和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发挥重要作用。泽连斯基的这番表态,也说明美国说的所谓“拉偏架”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包括美国隔三差五就要造谣我们给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但要是我们有给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泽连斯基还会约我们打电话吗?这次通话,我们是应约。在通话之前,泽连斯基在各个场合也多次表达,想跟我们通话的意愿。这其实说明,至少我们肯定是没有对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俄罗斯就算再拉胯,也不至于打乌克兰还需要我们武器援助。我们只要能坚持跟俄罗斯保持正常贸易往来,就已经是对俄罗斯的最大帮助,而这本来也是我们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并不针对第三方,其他国家也无权来对我们指手画脚。泽连斯基这次通话,也说明,乌克兰对于我们和俄罗斯保持正常贸易往来,是可以接受的。乌克兰作为跟俄罗斯爆发激烈冲突的当事国,都没有说什么,那美国这样非当事国,一天到晚拿这个来指责我们,就更加站不住脚。所以,这次通话,对于我们外交上去反击美国,还是比较有帮助的。比如,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前言之凿凿说我们要给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的谎言,一下子就被戳破了。其实,只要了解我们外交风格人,应该都很清楚,我们是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去对俄罗斯武器援助。这个一方面是没必要,另外一方面是不利于我们“劝和促谈”的核心立场。我们一直在批评美国只会拱火泼汽油,卖武器。假如我们也搞武器援助,那跟美国有什么区别。乌克兰危机这仗要怎么打,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自己的事情,我们核心立场就是不去干涉。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去进行“劝和促谈”的空间。这也是泽连斯基会来跟我们通话的原因。(2)立场与原则我们过去这几十年的外交风格就是这样,整体保持中立,不会去干涉别国内政。我们的外交原则是一贯的,这也是别人可以放心跟我们打交道的缘故。包括沙特和伊朗会在北京和解,也都是基于我们过去几十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对于我们这个立场,俄罗斯显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就是我们过去几十年一直以来的立场。而且现在俄罗斯对我们也比较依赖,更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去跟我们提一些过分的要求。我们跟俄罗斯虽然关系是处于历史最好阶段,但原则和立场,是我们不会轻易去变化的。一码事归一码事,我们很多事情,是要理性区分清楚。对于我们的立场,乌克兰显然也可以理解。所以也没有对我们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我们在2月24日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已经成为我们为了解决俄乌冲突,所搭好的一个谈判桌,现在俄乌双方还不愿意坐下来谈,没关系,谈判桌先搭好,想谈随时可以来谈,这个就取决于俄乌双方自己。泽连斯基会说“欢迎中方为恢复和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发挥重要作用”。这个主要也是因为,我们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的第一段话,就明确写着“尊重各国主权。公认的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严格遵守,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这里包括“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们阐述“中国立场”的文件,我们只是在表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而已,赞不赞同,赞同多少,是世界各国自己的事情。包括俄罗斯,在跟我们对话的时候,也没有说完全支持这份《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原因大家想必也很清楚。但我们怎么说,俄罗斯也是可以理解我们的立场。只要我们坚持跟俄罗斯正常贸易往来,继续深化两国关系,那么俄罗斯就不会对我们的立场表达什么不满。因为现在对俄罗斯来说,跟我们保持正常贸易往来,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把一直以来的立场,阐述清楚,也可以让乌克兰愿意通过我们搭好的谈判桌来谈,才有这个基础。现在俄乌冲突的一个死结,就是领土问题,俄罗斯已经把乌东四州,在俄罗斯法律上给纳入,这要想让俄罗斯再吐出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对于乌克兰来说,如果以丢掉乌东四州结束冲突,那就是惨败,而且是一败涂地,是乌克兰也不可能接受的。双方谈判基本就是卡在这。要是时间回到一年前,没有那个莫名其妙的布查事件,双方伤亡损失还没有这么大的情况下,在俄罗斯也还没有在法律层面纳入乌东四州的情况下,当时要谈,还有一些可能性和基础。但现在要谈,难度就已经几何上升。然而,时间的力量还是最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俄乌双方也必然会有在某个阶段,已经完全打不下去的时候。只有等俄乌双方都打不下去的时候,这个和谈才有基础。现在来看,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所以,这通电话,对于俄乌冲突能否尽快解决,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俄乌冲突未来长远的解决,是有积极影响。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俄乌冲突到底要怎么收场,包括美国也是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明年就是美国大选年,特朗普已经一直说了,只要他能当选,会马上让俄乌停火。虽然特朗普这话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历史的无数教训都说明,战火一旦被点燃,要扑灭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美国善于拱火,但在灭火这件事情上,并不擅长。但总的来说,如果明年美国换人了,那势必会在一些非核心议题上的外交事务,有比较大的风格切换。现在对美国来说,外交上的核心议题就是中国。所以在如何对付我们的事情上,是美国两党极少数没有分歧的地方,他们唯一的分歧,就是在不断指责对方不够强硬。而对于乌克兰危机的看法,美国两党显然是有较大分歧。所以,俄乌冲突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总会在某个时间点,需要收场。因此,不管是俄乌双方,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坚持“劝和促谈”的国家存在。而且西方国家现在基本都已经断了跟俄罗斯的沟通渠道,也更需要通过我们来了解俄罗斯的真实想法。这应该也是泽连斯基这次通话的主要一个目的。或者说是泽连斯基背后的美国,能让这通电话成行的原因。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劝和促谈”,那么至少在乌克兰危机上,我们就可以十分自如的应对美国对我们的所有攻击。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每日短评丨美韩同意加强半导体出口管制合作;尹锡悦称韩国是自由指南针;日本宣布将韩国重新列入出口手续优待国名单(4月28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中国跨境交易,人民币使用首超美元,一些个人解读

今天有个新闻是说,“中国跨境交易人民币使用首超美元”。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也比较关注,还是比较振奋人心的。当然,我们也是需要客观说明一下,这个还只是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首次超过美元,而不是在全世界各国跨境交易中超过美元。但凡事都是得一步一个脚印去走,我们至少先自己的跨境贸易中“去美元化”。这也说明,我们在减轻对美元的依赖。另外,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一种误读,把这次中国跨境交易人民币使用份额大幅度增长,原因完全归到“沪深港通”交易区了。这是一种看上去有道理,但实际跟现实完全不符的解读。(1)沪深港通?虽然,我们跨境交易的统计,是基于所有类型交易的交易量计算的,包括通过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之间的交易渠道开展的证券交易。也就是包括了“沪深港通”的交易,外资通过沪深港通,从香港金融市场,进入到A股市场,这部分交易,也包含在跨境交易里。这也是一些人想当然的就觉得,人民币使用比例上升是因为沪深港通。但问题在于,过去这3年,沪深港通的成交金额都比较稳定。沪港通是2014年就开始的,深港通从2016年就开始了。从2018年开始,沪深港通的成交金额就基本保持稳定。2020年,沪深港通成交总额为21.1万亿人民币。2021年,沪深港通成交总额为27.6万亿人民币。2022年,沪深港通成交总额为23.28万亿人民币。可以看到,2022年的沪深港通成交总额,反而比2021年还下降了。这个主要是因为去年股市行情并不好,前年股市行情不错。股市一般就是行情好,成交量反而大,行情不好,成交就会减少。去年沪深港通成交总额减少了,但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比例还上升了,这个显然不是因为沪深港通。只要了解这个数据,就很清楚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沪深港通的成交数据,可以直接到香港交易所的网站上,就有每年度的数据,大家可以自己去查。另外还有一个媒体报道时候的误区。(2)长期趋势,而非一朝一夕媒体报道是说,“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支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接近零升至今年3月底创纪录的48%。数据显示,美元在同一时期的占比从83%下降至47%。”这个报道里的“美元在同一时期的占比从83%下降至47%”,比较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同比下降这么多,也就是美元在一年时间里,就从83%,下降至47%。但实际上,这个同一时期,是延续上一句的从2010年至今年3月底。彭博社在做这个报道的时候,有附下面这张图。红色曲线是美元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比例,而黑色曲线是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比例。可以从图中看到,2010年,美元的使用比例是83%,人民币使用比例是趋近于0。然后到2023年3月,美元使用比例持续下降到46.7%,人民币上升到48.4%.这也是中国跨境交易里,人民币使用比例,首次超过美元。但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不是一年的突然变化。其实,这个趋势图,也有很多门道,值得分析。比如说,从趋势图里可以看到,人民币使用比例,可以分为3个阶段。2010年-2015年,人民币使用比例从0,快速增长到30%。美元使用比例从83%,快速下降到60%。这个变化速率,比现在还要快很多。要注意,沪港通是2014年刚成立,一开始成交金额没多少,对跨境交易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民币使用比例增长最快的这5年,跟沪深港通就没有多大关系。然后是2015年-2017年,人民币使用比例有过一波快速下降。这个应该主要是2015年,美国对我们发动金融战,包括2016年的人民币保卫战。当时我们2015年股灾,导致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外汇储备也从接近4万亿美元的峰值,快速回落到3万亿美元左右。也导致2016年人民币有过一波快速贬值。而当时人民币使用比例也从30%,回落到20%左右。然后2018年随着MSCI纳入A股,沪深港通成交金额开始大幅上升,所以2018年-2020年,人民币使用比例,从20%上升到40%,跟沪深港通是有一些关系。但2020年-2022年,人民币使用比例一直维持在40%左右震荡,这个就跟沪深港通关系不大。比如,2021年沪深港通成交金额同比大增31%,但人民币使用比例,并没有变化。2022年,沪深港通成交金额同比减少15.6%,但人民币使用比例,反而上升。显然过去这两年,人民币使用比例变化,就跟沪深港通没有多大关系。特别是今年以来,人民币使用比例是直接从40%,上升到现在48.4%。我觉得更多,还是我们跟越来越多国家,开展本币贸易结算有关。通过货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贸易中,用本币结算。是跨境交易里,人民币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元比例长期下降的主要原因。贸易交易为主导,而非金融交易为主导,这个还是比较关键的。西班牙《经济学家报》在4月16日报道,中国与多国签订了商品买卖以人民币结算的新贸易协定。与中国达成协定的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拉克、伊朗、阿联酋、沙特、土耳其、印度、新加坡、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这个才是长期去美元化的关键。同时,我们去美元化,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我们货币发行,要进一步减轻对美元的依赖。(3)货币发行最关键我以前跟大家分析过,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一般分3种,一种是锚定在国债身上,一种是锚定在房地产身上,一种是锚定在美元身上。美国货币发行,是有61%锚定在美国国债,有30%是锚定在房地产MBS债券。这个看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可以知道。而我们货币发行,有51.5%是锚定在外汇,34.3%是锚定在“银行”,而我们银行的贷款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房贷,还有制造业。所以,严格来说,我们货币发行,51.5%锚定在外汇,34.3%锚定在房地产和制造业。但是,在2013年我们外汇占款占央行资产负债表是83.2%,达到一个峰值。也就是我们货币发行,主要就是锚定在美元。这是我们上世纪90年代汇改之后,一直到2008年,就一直是锚定美元。因为2000年之后,我们外贸火箭式发展,导致我们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外汇占款每增加1美元,我们就会对内投放相应的人民币。不过,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应该也是意识到这样货币完全锚定在美元身上,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们人民币发行,开始逐渐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表现为,外汇占款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2013年,外汇占款比例是83.2%;2015年,外汇占款比例是78.2%;2016年,外汇占款比例是63.8%;2020年,外汇占款比例是54.5%;2022年,外汇占款比例是51.5%;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下行的趋势。此外,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只显示了外汇占款,但外汇占款里大概是60%左右为美元。那么稍微计算一下,我们现在货币发行,大约30%是锚定在美元,已经不像十年前,是超过80%锚定在美元。随着我们外汇多元化,我们应该也会进一步降低美元在外汇占款里的比例。与之相对应是,央行对银行的债权占比是从2013年的4.1%,上升到现在34.3%。我们现在货币发行,更多就是通过MLF等日常货币工具,借钱给银行,再由银行去贷款给个人和企业。其中就是以房贷和制造业为主。所以,我们现在货币发行,有大约1/3锚定在美元,有1/3锚定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有1/3锚定在其他货币和黄金。我们对美元,已经不是那么依赖了。同时,去美元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还是得有持久战的准备。总体来说,我们长期去美元化,是从2013年就开始的一个大趋势。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做的未雨绸缪。今年,我们跟越来越多国家开展本币贸易结算。是我们过去这十年厚积薄发的结果。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每日短评丨泽连斯基通话;欧盟对推特等19项IT服务进行管制;拜登正式宣布竞选连任(4月27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第一共和银行再暴跌50%,美国银行业危机硝烟又起

最近美国银行业,好不容易才刚稍微消停一些。但随着4月25日晚上,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再度暴跌50%,让美国银行业危机是硝烟又起。(1)银行业再受创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在今年2月份,还一度有147美元,然后在3月份硅谷银行破产中,第一共和银行也被拖累,直接暴跌到20美元。随后一度暴涨回50美元,但整体基本面崩盘,让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是跌回15美元左右。过去一个月第一共和银行股价一直就是围绕着15美元窄幅震荡。然后昨晚第一共和银行公布的财报,直接让其股价是从16美元,腰斩跌到8.1美元。第一共和银行这次暴跌,是因为披露的财报很糟糕,一季度,第一共和银行存款减少近720亿美元,考虑到3月底有11家银行联手给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资金,那么第一共和银行实际存款减少应该是达到1020亿美元,存款流失接近一半了。存款是一家银行的命根子,第一共和银行存款规模一下子减少一半,股价自然就大跌。第一共和银行看现在这样子,是很有可能步硅谷银行后尘。这家全美排名第14名的银行,规模比硅谷银行还要大一些,总部在旧金山。跟硅谷银行光速破产不同的是,第一共和银行并没有一上来就躺平等死,还是有比较积极的进行自救。比如,大规模裁员、大幅削减高管薪酬、压缩办公空间、减少非必要项目和活动等。此外,外部一些大行,也跟第一共和银行伸出援手。在3月17日,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11家美国大型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不过,这些做法,看样子还是没能真正挽回投资者的信心。这次股价大跌后,更可能给第一共和银行致命一击。为此,第一共和银行仍然还是打算自我抢救一下。媒体援引知情者消息称,第一共和银行正在考虑,剥离500亿至1000亿美元的长期证券和抵押贷款。不过,即使这些自救做法成功了,第一共和银行也基本就废了,存款大量流失,资产大量剥离,那这银行还能剩下什么?顶多就是不像硅谷银行那样直接破产,对美国银行业产生冲击罢了。这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硅谷银行的破产,还是有很多猫腻的。第一共和银行说明,只要一家银行自己不想破产,还有自救想法,那么多多少少还能多撑一段时间。而硅谷银行那样光速破产,显然会比较特殊。除了硅谷银行客户比较单一,全都是企业客户,更容易遭到挤兑之外。我觉得,硅谷银行的光速破产,确实有点像是美国金融资本在跟美联储逼宫的意思。大致就是通过硅谷银行的破产,延缓美联储加息步伐。要是美联储再加息,就死给美联储看的意思。而事实上,美联储也确实因为硅谷银行的破产,降低了终端利率预期。按照美联储的说法,硅谷银行破产所带来的信贷紧缩影响,相当于加息一次25基点。所以,现在市场预期,美联储5月再加息一次25基点,把利率加到5%,就不再加息了。而硅谷银行破产之前,本来美联储一直放鹰,导致市场预期美联储今年要加息到5.5%。这里需要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在于美联储还要加息多少。而在于,美国下半年金融市场会不会爆发流动性危机。(2)流动性危机首先一点是,虽然美联储在终端利率上,向市场妥协,调低了终端利率预期。但美联储的各路官员仍然一直强调,今年不会降息,下半年仍然会维持5%的高利率水平。但问题在于,市场现在仍然预期美联储下半年会降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预期差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是预期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然后才逼迫美联储不得不降息。所以,当前重点在于,美国金融市场下半年会不会出现流动性危机。有一些迹象。比如,美国3月的M2货币供应量,同比下跌了4.05%。这在美国过去这近百年历史都没有出现过的。上一次美国出现M2负增长,还是在1929年大萧条出现的。哪怕是1980年,美联储大幅加息到20%,M2也没有负增长。而对于现在美国更糟糕的是,2020年,由于美联储无限印钞,M2一度出现27%的天量增速。结果仅仅过了三年,这个M2增速就从创纪录增长,变成创纪录负增长。流动性如此暴涨暴跌,是肯定会出问题的。我以前跟大家举例过。这就好比开车,突然往左打满方向盘后,又突然向右打满方向盘,如此急速左右切换,翻车是必然的。货币政策,正常是要尽量避免剧烈切换。而美联储倒好,一下子从2020年的无限印钞,变成2022年的激进加息。就这样,还有很多人鼓吹美联储货币调控到位,美联储也好意思自夸。在我看来,美联储是十分失职的。当然,如果美联储目标就是为了收割,那就这一切就说得通。只不过,美联储当前这个收割效果并不太好,现在反倒是美国内部金融危机浮出水面。虽然美联储通过紧急扩表,试图把金融危机按回去。但假如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那这个金融危机大概率就会爆发。到时候美联储即使再降息,可能会叠加通胀反弹的局面,这会美联储更难办。我也没想到美联储可以怎么破这个局,美联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拖延时间而已。但这个拖延时间也有边际效应,越往后拖,效果越差。美国当前M2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美联储激进加息缩表,在硅谷银行破产之前,美国M2已经负增长2.2%。但硅谷银行的破产,加速了美国金融行业的信贷紧缩。美联储披露的数据显示,在硅谷银行倒闭后的两周时间里,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和租赁贷款出现历史最大跌幅。这也已经说明,美国银行业危机,确实导致美国信贷严重收紧。美联储在硅谷银行破产后,是连续两周扩表,来紧急救市,但随后也重新回到了缩表轨道里。这也说明,美联储当前整体缩表的大方向,还没有改变。包括之前临时扩表,主要也是对美国银行业定向贷款,而非直接下场购债,并没有QE,仍然还在缩表。这就会带来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是美国6月即将到来的债务大限。(3)美国债务问题高盛前段时间提到,美国政府非预扣税收同比下降了29%。之前高盛是预期,美国的债务上限危机是7月到来。不过高盛目前是提前到6月初。但其实在今年1月,我就跟大家分析过,美国的债务上限危机,是6月份就可能到来。这个债务上限危机,是指在美债规模触发上限后,美国财政部可以在不举债的情况下,支撑多久。美国这次是在1月19日,国债规模达到31.4万亿美元,再度触发债务上限。当时美国财政部的TGA账号还比较有钱,所以能够支撑美国在不举债的情况下,极限可以撑到今年6月。如上图所示,美国TGA账号已经基本见底了。所以,耶伦最近才比较着急,一会说要找我们,一会又在对美国国会警告,不解决债务上限问题将产生严重经济后果。估计5月份,耶伦的警告力度会更大,这是美国经常上演的戏码。这个TGA账号,可以理解为美国的钱包,如果TGA没钱了,美国就没钱期偿还债务了。也就是说,假如今年6月之前,美国国会还不能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那么美国就会债务违约。当然了,由于美债违约的后果太过于严重,两党谁都不敢在这个问题上真正硬抗到底,共和党顶多也就是做做极限拉扯,去索要更多的筹码和交易,但到最后关键时刻,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大概率还是会通过。然而,这里重点在于,一旦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通过,美国财政部就会开始海量发债,把已经干瘪的TGA账号给填满。那么到时候,才是对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最大考验的时候。这个我之前跟大家提到过,有些人不太理解,觉得美国发债不是在释放流动性吗,怎么变成在抽水。这个问题还是混淆了财政和货币的区别。美国发债,是财政行为。是否放水,是取决于货币行为。只有美联储在扩表,亲自下场印钞购债,那么美国发的债券,很大一部分就会被美联储直接印钞购买,这就是债务货币化,那么就是在大放水,金融市场不会被发债抽水,财政扩大支出还可以起到宽松效果。但当前,美联储是在缩表,美联储不但没有下场印钞购债,还在债券市场上减持美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大规模发债,就得市场投资者买单来消化。这相当于是大规模增加了债券市场的债券供应量,就会起到实质性的抽水效果,而市场投资者由于加息缩表的影响,本来就处于流动性收紧状态,这时候美国大规模发债,就有可能成为压垮美债流动性的最后一根稻草。债券供应量大增,但需求端不增反减的话,就有可能导致美债价格大跌,收益率飙涨,那么到时候美国金融流动性危机可能就会出现。所以,年初我跟大家做今年展望的时候,我是认为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才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特别是6月份开始,随着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开始大规模举债,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美国当前金融扭曲,还可以看美联储的逆回购规模。这个我之前也提到过,啥时候美联储逆回购规模,可以从现在2万亿以上的天量规模,降回到千亿以内的正常规模,那么美国金融危机可能才释放得差不多。一直到昨天,美联储逆回购规模仍然有2.3万亿美元。在美联储已经加息缩表一年多了,还出现硅谷银行破产,导致美国信贷紧缩,M2都还是负增长了,但这个逆回购规模,仍然还有2.3万亿美元。美联储逆回购,就是金融机构把钱存在美联储,会比联邦基准利率高0.05%。但就为了多着0.05%,这些金融机构宁愿把钱存在美联储,也不愿意去购买美债、或者抄底美股或其他资产。这也侧面说明,美国当前的金融地雷还没有解除,所以这些金融机构大资金,还拿着大把现金,不愿意去买美债。每日短评丨普京签署法令以接管两家外国公司在俄罗斯的资产;耶伦再次警告不解决债务上限问题将产生严重经济后果(4月26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关于苏丹内乱

最近一段时间,苏丹又双叒乱了。在大家印象中,苏丹一直是一个比较动乱的国家,这次苏丹再次陷入内战之中,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包括这次围绕着各国在苏丹的撤侨行动,又有什么信息值得分析?本文会来对这些事情做一个详细分析。(1)红海地区在大家印象中,苏丹是一个非洲小国。不过,苏丹其实也不小,单从面积来说,苏丹是非洲第三大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苏丹与埃及相邻,跟沙特是隔海相望,苏丹在红海是有港口的,而红海这块区域,一直是世界比较动乱的地方,包括苏丹在内、还有也门、索马里,都是比较动乱的。从世界航运来说,红海一直是比较重要的航运要道,是地中海通往亚洲的重要门户。但长期以来,除了管理苏伊士运河的埃及还相对稳定,其他几个国家苏丹、也门、索马里,都很乱,这肯定是不太利于红海区域的发展,特别是索马里海盗也是臭名昭著。而在这个区域,除了埃及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是沙特。但围绕着红海,除了沙特这样的地区大国之外,更多是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大国,在通过这些动乱国家,去角力。特别是美国,除了搞乱中东之外,搞乱红海区域,也一向是美国的重点。因为红海这块区域是连通欧洲和亚洲航运的重要门户,美国搞乱红海就是为了破坏亚欧经济一体化,跟美国搞乱中东目的是一样的。美国搞乱红海地区的一大证据,就是有名的阿拉伯之春。在2010年,由美国煽动发起的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是如火如荼的展开了。阿拉伯之春是从突尼斯开始,爆发了茉莉花革命。随后,这场政治风暴迅速席卷了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并且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政权造成极大冲击。而我们可以发现,埃及、也门都是红海上的关键国家。客观来说,美国发动颜色革命,都是有一些本地基础。就是当地或多或少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被美国抓住后,通过颜色革命放大,并煽动人们推翻当地政权。然而,美国搞颜色革命,是典型的只负责破坏,不负责建设。所以,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出现颜色动乱的这些国家,基本都处于经济恶化、民不聊生的状态。美国给这些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带来所谓民主,但民主却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繁荣,反而是带来持续的动乱。美国通过民主,并非要给这些国家输出繁荣,而只是为了搞乱这些国家,来搞乱整个地区。埃及和叙利亚都曾经是中东地区十分重要的国家。但阿拉伯之春后,埃及就长期处于严重社会动荡中,叙利亚更是陷入内战泥潭直到今天,国家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还整天被美国偷油。而相对还比较稳定的沙特,则迅速抓住机会,成为了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一哥。(2)苏丹苏丹的地理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也因为如此,不管美国还是俄罗斯,都不会坐视苏丹落入另外一国的完全掌控中。这是苏丹动乱的根源之一。2019年,苏丹发生军事政变,巴希尔政权倒台,当时外界是普遍认为,美国在2019年苏丹军事政变里是介入相当深。每次苏丹发生内乱,背后都可以看到美国、俄罗斯这样的世界大国,还有沙特等中东大国在中间角力的身影。这次苏丹内乱也不例外。今年2月,苏丹军方与俄罗斯正式就租用红海苏丹港海军基地达成协议。但好巧不巧,这个协议刚达成才两个月,苏丹就又乱了。所以,外界也有很多分析认为,苏丹本轮冲突背后,也有美国的影子。由于世界一些大国,还有地区大国,都会在苏丹安插自己棋子,这导致苏丹内部也有很多派系。比如,苏丹军方就有两大派系,分别是快速支援部队与苏丹武装部队,形成二元军事体系。本次苏丹冲突,就是在快速支援部队与苏丹武装部队之间爆发的。快速支援部队组建于巴希尔总统时期,独立于苏丹政府军,直属于苏丹国家情报与安全局。也就是,快速支援部队,属于苏丹的“情报系”。而苏丹武装部队,则是苏丹的“军方”。2019年,苏丹军事政变的时候,情报系和军方曾经联手。但推翻之后,双方就开始产生矛盾。一个明面矛盾是,苏丹过去几年尝试从军政府朝民选政府过渡,但效果并不好,苏丹军方并不太愿意放权。但更主要还是情报系和军方,谁都不愿意放弃主导权。苏丹军方一直试图把10万人的快速支援部队整合进苏丹陆军里,这样快速支援部队就会变成由苏丹军方领导。那快速支援部队这一派系,自然不愿意。所以,双方更多还是谁主导谁的问题。而本次冲突的爆发,也让苏丹朝民选政府过渡的希望更加遥遥无期了。所以,即使这次苏丹冲突的背后,也有美国影子,但苏丹内部的问题,也仍然是给美国充沛的搞乱土壤。美国想搞乱苏丹这样的国家,是太容易了,因为苏丹本来就很乱,美国只要稍微煽风点火一下,苏丹就自己乱了。(3)撤侨这次苏丹内乱,还暴露各国撤侨的一些问题。就是不少国家是使馆人员先撤,结果大量各国公民滞留在苏丹傻眼了。比如说美国在4月22日,就宣布约70名驻苏丹大使馆工作人员顺利从苏丹撤离。但此时,仍然有约1.6万名美国公民滞留在苏丹。然后美国就找了很多理由,给自己这种“领导先走”行为找补。比如白宫发言人甚至直接说,在苏丹的美国公民不应指望政府组织撤离,建议原地避难。大概意思就是,现在从苏丹撤离平民不安全。包括英国也是使馆人员第一时间就撤离了,但还有英国公民滞留在苏丹,人数都无法统计。长期以来,在我们网络上,一直有美国不会放弃每一名美国公民的舆论风向,动辄就是持有美国护照,走到哪都能被保护得很彻底。现在好了,白宫发言人,都明确告知滞留苏丹的美国公民,得自力更生,别指望政府组织撤离。并且美国驻苏丹大使馆的成员,都是第一时间就撤离了。也难怪,我们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在回应相关问题的时候,特别说“有危险需要撤离时,使馆永远撤在最后,外交部也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使馆人员的安全。”在这些动乱国家,我们在当地的同胞,所面临的危险是很大的。往往这时候,我们使馆人员就是当地同胞的精神支柱。只要使馆人员在,当地同胞就有安全感,在这种炮火纷飞的动乱局势里,安全感是最稀缺的宝物。今天早上,苏丹方面也传出消息,苏丹各方将停火72小时,开辟人道主义通道,让多国公民可以紧急撤离。趁这个机会,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和亚洲国家竞相从该国撤出本国公民。根据我们外交部发言人今天的回应,“第一批在苏丹中国公民已安全撤至苏丹邻国。”我这里也希望我们在当地的同胞和使馆人员,可以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每日短评丨日本央行:目前将继续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瑞士信贷第一财季扭亏为盈;福克斯新闻是如何帮助瓦解美国右翼的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韩国全租房暴雷是怎么回事?

最近准备访美,甘愿充当美国马前卒的尹锡悦,其实国内情况也是一团乱麻,一些内部金融地雷已经开始有爆发迹象。也难怪尹锡悦会如此没有底线的倒向美国一边,估计是想抓着美国这根救命稻草。但尹锡悦未免也太没有眼力劲,他倒向美国,只会更方便美国去收割韩国而已。最近,韩国有一件事情,是引发挺大轰动。就是韩国遭遇全租房诈骗的受害者,开始接连自杀,最近已经有3名青年人因为全租房被骗而自杀。实际上,韩国的全租房模式,正在导致韩国出现一个比较大的房地产地雷,具体本文会来详细分析。(1)什么是全租房所谓全租房,又叫做“传贳房”,“贳”就是出租的意思。这是韩国比较特色的一种租房模式,有上百年历史,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迅速普及,成为韩国主流的一种租房模式。。所谓全租房,就是租客先按照房价的50%-80%去交押金,然后可以免费住两年,两年后房东会把押金退还给租客。这等于就是租客借钱给房东,房东以房子为抵押,而房东支付给租客的利息,就是“两年免租金”,然后这笔贷款在两年后归还给租客。这样便于房东快速回笼资金,去买更多房子。租客交给房东的押金,一般是房子市价的70%左右。可能有人会问,要是有钱付房价70%的押金,那为什么不直接买房呢?这个跟韩国特殊国情有关。韩国人经常会为了工作、孩子就学等问题,而更换居住地,买了房子要更换就比较麻烦。另外一个更主要原因是,由于韩国全租房比较流行,银行还会专门给全租房的租户,提供超低利率的贷款。在韩国去年跟随美联储加息之前,韩国长期的利率水平是只有1%左右,银行提供给全租房租户的超低利率贷款,近乎“无息贷款”,可以让租户用远低于租金的利息,来住两年房子,然后等两年后,租期到了,房东把押金退给租户,租户再把钱还给银行就行了。由于韩国的房租是比较贵的,所以很多韩国年轻人,由于付不起房租,就会选择风险更高,但每月负担更低全租房模式。根据韩国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20-40岁的租户占了全租房租户总数的70%。全租房主要就是年轻人付不起房子的租金,就选择跟银行低息贷款支付给房东押金,来免费住两年,这样对年轻人来说,生活成本更低,至少能住得起房子。至于房东跑路的风险,很多年轻人在选择全租房的时候,也不是说完全不考虑。所以,韩国还有一种保险制度,可以在租全租房的时候,进行投保。一旦遇到房东跑路,无法退还押金的情况,租户就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回押金。但问题是,这个保险费用也不低。所以,租全租房的人,很多人就是奔着每月生活成本负担更低,如果还要另外去买保险,对不少人来说负担就没有小太多。所以,并不是所有租全租房的人,都会去买保险。这次会跳楼自杀的韩国年轻人,就是在租全租房的时候,没有买保险。然后因为他们都是跟银行贷款,来支付全租房的押金。现在房东跑路,不能退还押金后,这些韩国年轻人,就要倒欠银行几千万韩元,有的人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就选择自杀。(2)全租房地雷虽然韩国政府,现在是把全租房的房东跑路,定义为“全租房诈骗”,是希望把这种房东跑路,当做是一种诈骗行为,也就是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广泛存在的行业行为。但全租房暴雷,很可能是韩国当前面临的一个房地产大雷。由于过去这些年,韩国房价暴涨,也让全租房模式,卷入这场房地产炒作的盛宴中。很多全租房的房东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用20%的首付买了房子后,然后当全租房租出去,可以收回70%的押金,再用着70%的押金,去买3套房子的首付,就这样滚雪球式运作。韩国媒体有报道,有炒房客用这样的模式,在韩国首都买了280套房子,被称为“全租大王”。韩国的炒房客,用全租房模式,买了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房子的,并不在少数。他们这种滚雪球式运作,是不断再加高杠杆,能维系下去,要建立在两个前提:1、房价要不停上涨,这样后续租户要支付的押金会越来越多,就能满足房东高杠杆运作。2、要有更多的人继续用全租房。但现在,这两个前提都不存在了。在前几年,韩国首都有超过一半的房子是采取全租房的模式。但由于去年美联储激进加息,让韩国也被迫加息,随着利率提高,很多人就不选择全租房了。因为之前租户是因为银行贷款利息低,可以比租房低很多,才会冒着风险去贷款用全租房模式。但去年韩国的利率是从0.5%,上升到现在3.5%。随着利率升高,银行贷款给全租房租户的利率也提升,那么贷款来住全租房,每个月支付的利息,并没有比租房低多少,那就越来越多人就不选择全租房。去年,韩国月租房数量,是首次超过全租房。租全租房的人少了,等于这些“全租大王”房东,少了很多接盘侠。以往全租房租客多,全租房可以用新租客的押金,去偿还之前租客的押金。现在变成是租客挤兑房东,要让房东支付租客的押金,这显然对于高杠杆运作的房东来说,就会一下子资金链断了。而且由于韩国加息,韩国房价也开始下跌。而动辄有几十上百套全租房的房东来说,面对房价下跌和租客挤兑压力,就要被迫出售房子,这就会进一步加剧韩国房价下跌,形成恶性循环。今年2月,韩国2月房价下跌4.4%,是最近这些年来,首次出现下跌现象。而根据韩国一些研究,如果房价下跌10%,大约有1/4全租房的房东无力支付全租房的押金。如上图所示,假如房价下跌超过20%,那么有40%的全租房的房东会资金链断裂。(3)规模庞大虽然去年全租房租户大幅减少,首次被月租房超过。但当前韩国的全租房存量规模仍然不低。韩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数据显示,韩国全租房贷款规模高达1058万亿韩元,折合约7900亿美元,加上这么庞大全租房贷款规模,韩国家庭债务总额达到2925万亿韩元,占韩国GDP比值达到157%。不过我算了下,按照当前1美元兑换1332韩元算,2925万亿韩元约合2.2万亿美元。而韩国2021年GDP是1.81万亿美元,那么这个家庭债务占比是121.5%,而不是157%。当然,121.5%的家庭债务占比,依然是超高的水平,正常国家这个家庭债务占GDP的比值,应该是在70%左右。中国2022年的居民杠杆率是61.9%,其中以房贷为主。美国的居民杠杆率是78%。可见,韩国的居民杠杆率是超高的。韩国因为整体固化十分严重,财阀基本把持了韩国的上升渠道,这让韩国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更加热衷于靠高杠杆投机,来谋求一夜暴富。这使得韩国不管是贷款炒作虚拟货币,还是贷款炒作美股,都是十分盛行。这种高杠杆投机模式,碰到现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引发全球资金收紧,就很容易暴雷。韩国的全租房地雷,很可能就会成为其中一个主要爆发点。因为全租房的房东是高杠杆在炒房,而租户也是贷款支付押金,已经有连环贷。虽然有的租户有买保险,一旦房东跑路,还可以找保险公司拿回押金。但这也意味着,一旦全租房大规模暴雷,韩国的保险公司将被拖下水。韩国方面的数据显示,去年因全租房押金还款失败而提出的保险索赔增加了一倍多,达到创纪录的1.17万亿韩元。根据韩国仁川市全租房诈骗受害对策委员会透露,截至本月11日,被拍卖的全租房户数已达1066户。由此来看,韩国全租房暴雷已经是正在路上了。正准备访美的尹锡悦,应该会很着急。但这也是尹锡悦咎由自取。其实文在寅时期,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全租房地雷。2020年7月,文在寅政府通过《租赁三法》,将租客的续租权从2年延长到4年,并规定续约时全租的涨价幅度不得超过5%。这个新规定对租客更有利,所以当时不少全租房的房东,开始逐步将手里头的全租房,改为月租房。但是去年尹锡悦上台后,针对文在寅的《租赁三法》,提出了《租赁市场稳定方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逐步减少的“全租房”。从中就可以看到,尹锡悦是很没有眼力劲的,连全租房这样一个明摆着的地雷都看不到。韩国这次接连有人因为全租房诈骗而自杀后,尹锡悦才着急忙慌的下令停止牵涉全租房诈骗案件的房屋拍卖程序。韩国现在内部经济问题很糟糕,所以尹锡悦是显然有些着急,开始病急乱投医。结合,尹锡悦最近一系列对日本的“屈辱外交”,还动不动充当美国马前卒来对我们挑衅。韩国人选了这么一个总统上来,也只能说这个眼神不太好。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二次感染”上热搜,第二波疫情要来了吗?用数据说话(4月23日)

今天有个热搜是“做好新冠二次感染准备”。这样的词条能上热搜,还比较少见。包括网络舆论上,晒自己抗原自测二次感染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可靠的数据,来帮助我们判断,当前是否还处于疫情低谷期,第二波疫情是否有到来的迹象。那我每周日发起的这个“新冠感染情况投票”就有用武之地了。虽然网络上讨论二次感染的人是越来越多,但大都只是一些“网络身边统计学”,到底二次感染比例有多大,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更大样本的数据来参考。所以,大家可以在下方参与投票,投票了才能看投票结果。投票人数越多,投票结果就越可靠,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投票。我每周日的投票,平均参与人数大概有1.5万人,这个样本数已经不低了,具备一些可参考性,至少会比身边统计学靠谱。在网络上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数据,才能避免焦虑,做到心里有数。例行声明,这个投票是希望达到两个效果:1、可以让大家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从而降低焦虑。2、假如第二波疫情到来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投票,及时去预警,做到心里有数。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情况,会有样本数据偏差,仅供参考。下图是包括4月16日的历来投票结果的追踪表格。我们再来逐项看数据变化。(1)二次感染比例4月16日的投票,二次感染比例是1.14%,比一周前的1.3%,有小幅下降。这个二次感染比例是个累计选项,正常是只增不减。之所以会减少,主要是投票人群还不够固定。另外主要是上周的投票多加了个“疑似二次感染(已经痊愈,不确定感染了什么)”。应该有一些人之前是投“二次感染(已经痊愈)”,然后上周是改投“疑似二次感染(已经痊愈,不确定感染了什么)”新增的这个“疑似二次感染(已经痊愈,不确定感染了什么)”,主要是作为选项“过去7天,有发烧、或其他症状(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累计选项。因为现在确实很少人会去做核酸和抗原检测,很多人即使二次感染了,也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二次感染。所以,还是要有一个“疑似二次感染(已经痊愈)”的选项,来统计“不确定感染了什么”人群的一个疑似二次感染选项。这是一个新增选项,还没有历史数据可以追踪,所以我就没做成曲线图,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未来该选项的一个走势。应该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2)正在发烧、或有其他症状4月16日,“过去7天,有发烧、或其他症状(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选项比例是1.8%,比上周2.17%要下降一些。整体走势如下图。单从这个选项看,当前仍然还处于疫情低谷期。虽然网络上讨论二次感染的热度提升了,但从我读者的投票数据看,“正在阳”的比例仍然还不高。当然,也有人说,我的读者大多数,个人防护意识比较好,所以不那么容易二次感染。这个确实存在这方面的可能,我也一直跟大家说,要防第二波疫情,比第一波好防多了。第一波疫情是真的防不胜防,想不被感染,更多是看运气。但第二波疫情,因为大家体内抗体浓度下降速度不一致,所以不至于跟第一波一样集中感染。这种情况下,只要做好基本的个人防护,比如出门戴口罩,那么应该还是比较好防一些。至少在疫情爆发初期,就不是那么容易感染。所以,我的读者投票,是存在样本偏差的可能性,就是我的读者群体比外面个人防护意识更强。但我觉得,趋势最重要,我的读者群体就算比外面群体相比,要不容易感染,但假如第二波疫情真的到来,我的读者群体也会有一个上升趋势,顶多就是稍微滞后一些,上升比例没那么大而已。但现在,我从读者投票里,还是没看到明显的“正在阳”的明显比例上升。所以,我觉得至少截止4月16日,还没有第二波疫情出现的迹象。而且,我每周日发这个投票,更多就只是为了保护我的读者,能让我的读者“能不感染,尽量别感染,能少感染,尽量少感染”。所以,只要我的读者投票数据显示,二次感染比例还不高,那就更好。至于是否出现第二波疫情,除了我的读者投票数据,我们也可以参考中疾控的数据,还有国外疫情数据。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样本偏差,来多方综合参考。另外,4月16日“正在发烧(确定感染甲流)”的比例是0.75%,已经持续下降。中疾控的数据,也显示甲流高峰期已经过去。所以,接下来我认为可以暂时排除甲流的感染,把“(不确定感染了什么)”选项里,至少可以当做有超过一半是感染了新冠。(3)长新冠4月16日长新冠比例是4.46%,仍然保持一个持续下滑的态势。这个长新冠比例持续比较稳定的下滑,这是因为,只要第二波疫情还没有来,那么随着时间推移,长新冠比例是大概率会稳步下滑。但假如第二波疫情到来,那么长新冠比例可能也会在第二波疫情中,会有一个上升反弹。但长新冠比例的上升,应该会滞后第二波疫情半个月左右,因为正常人确认自己有长新冠,大概得有半个月的时间。(4)中疾控数据再来看看中疾控的数据。中疾控每天的检测阳性数和阳性率,可以作为一个抽样数据,参考趋势变化。中疾控过去一周,每天阳性检测数是2600例左右,保持一个稳定缓步,升态势,这个看上图的右上角。然后阳性率过去4周分别是0.7%、1.4%、1.3%、1.7%。整体是有一个上升态势,这个还是需要注意。不过当前整体这个阳性率并不高,所以还不足以说明第二波疫情已经到来,顶多只能说有所抬头。一般疫情高峰期,阳性检测率是会超过20%以上。我觉得至少阳性检测率得大于5%,才比较能说明第二波疫情到来。全国发热门诊数量,也没有明显上升,仍然还在下降。全国哨点医院的新冠阳性率和流感阳性率,对比曲线图,可以看下图。可以看到,流感的阳性率是开始持续下降,符合我对流感峰值已经过去的判断。然后新冠阳性率是有一个缓步上升态势,一旦超过5%,则开始需要注意。4月20日,在住院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人数仍然有3929例,这个相比疫情高峰期的162.5万人,要下降99.8%。但也说明,疫情从来没有消失,我们最好是不要当鸵鸟,并不是我们不提疫情,这个疫情就消失了。只要疫情还在,大家有这个需要,我这个投票就会坚持。(5)海外疫情再来看国外的疫情状况。新加坡疫情最新公布的疫情曲线图如下。上周新加坡疫情有所反弹,有继续创新高的趋势。当前新加坡仍然处于新一波疫情当中。印度疫情也仍然有继续上升态势中。印度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情况,印度的实际疫情状况,肯定是比公布的数据要严重得多。另外,越南疫情最近也出现明显上升,导致越南到重启公共场合口罩令。这个也是有正式媒体报道。4月18日,越南新增1522例新冠确诊病例,为半年多来单日最高。这说明,越南也开始新一波疫情了。日本疫情,过去一周的平均新增确诊人数是9052人,比起上周的8000人有所上升。但当前日本整体还是处于疫情低谷期,处于疫情低烈度传播状态,但有一些疫情抬头趋势。整体来说,我认为日本5月份出现新一波疫情的概率是比较大的,这个也是我月初跟大家分析过的判断。国外这些疫情数据,总体来说也说明疫情还没有消失。但大家也不用对可能要到来的第二波疫情,太过于担忧和焦虑。我还是之前一直跟大家说的,第二波疫情大概率是比第一波要好防很多。所以,大家只要出门戴口罩,要防住还是比较容易的。现在问题是,随着气温升高,大家出门戴口罩的难度开始增大。这个我也没有太好办法,只能看大家自己取舍了。个人要如何防护,是需要自己决定。但心态上,我是建议大家,平常心应对即可。如果出现第二波疫情,可以有针对性的适当升级一下个人防护。总体来说,我还是之前判断,认为5月份可能会开始新一波疫情。但目前从我的读者数据,还有中疾控数据,结合日韩数据看,我们当前仍然还处于疫情低谷期。大家现阶段还不用担忧。不过,这个五一假期,的确可能成为下一波疫情的助推器。但还不至于说五一假期就直接到疫情高峰期。按照当前的读者数据和中疾控数据,五一假期顶多是第二波疫情的起始阶段。五一假期之后,有可能开始第二波疫情。当然,这仅仅个人一个猜测预判,不代表一定如此。从日本去年3波疫情看,疫情从低谷期,发展到高峰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所以,五一假期是否要出去玩,这个大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独立思考,自主决策。我这里更多只是提供数据,帮大家分析数据。大数据显示有疫情,我才会认为有疫情。而不是只看网络上的“身边统计学”。我只用数据说话,只会实事求是的去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从耶伦演讲,看美国最新态度

原本在拜登团队里还相对务实的耶伦,最新一次演讲里,也变得不那么务实了,开始动不动就把“美国国家安全”挂在嘴上。在4月20日,美国财长耶伦就中美经济关系发表讲话。美国政府对这次耶伦的演讲还比较重视,财政部是提前两天发表声明,美国各路媒体也是纷纷造势。所以,这次耶伦的演讲,也可以视为拜登政府对中美关系的最新一个态度。(1)讲了什么耶伦这段比较长的演讲,归纳起来,大致就是说了3个观点:1、耶伦宣称,任何与中国脱钩的努力都将是“灾难性的”,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公平的经济关系”。2、耶伦还表示,在美国对华关系中,保护国家安全将是首要的,即使这会减缓经济增长。3、耶伦称,美国将继续确保自己及盟友的安全利益,并将在必要时予中国以反击。耶伦还用了大量的看上去很别扭的措辞,试图把美国的经济霸凌行为,包装成对我们的“不公平”经济政策的“反击”。但这是比较荒谬的。因为从2018年特朗普对我们发动贸易战以来,美国都是这场经济霸凌的发起方,而非反击方。美国对我们出台各种经济制裁,打着国家安全为幌子,把我们企业一批又一批的拉入所谓黑名单里,便于美国进行各种不公平竞争。但即使这样,耶伦还要假惺惺的说“这些国家安全行动不是为了我们获得竞争性经济优势,也不是为了扼杀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尽管这些政策可能会产生经济影响,但它们是由直接的国家安全考虑驱动的。我们不会在这些问题上妥协,即使它们迫使我们与经济利益进行权衡。”我觉得耶伦这段话是说得非常别扭和虚伪。美国这些不公平的经济制裁,已经事实上让美国的企业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耶伦还要口口声声说“不是为了美国获得竞争性经济优势”。而且美国这些行为,明显是为了遏制我们的发展,这是非常明显的实质性结果。耶伦还要声称,“不是为了扼杀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其实耶伦这次演讲,是非常典型的美国优先指导下的虚伪主义,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声称不跟中国脱钩,是因为美国现在无法承受跟中国脱钩的灾难性后果。一国财长,本来工作职责就是维护本国经济增长,结果耶伦竟然说“美中关系中,国家安全比经济利益更重要”。说白了,美国就是既要维持自身霸主地位,又想要通过霸凌制裁,试图把我们双手双脚绑起来,来营造对美国单方面有利的不公平竞争环境,还要维护美国光辉的人类灯塔形象。美国口口声声说要为中美关系加装的护栏,就是希望把我们绑起来,不能对美国反抗,只要我们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去反抗美国,就会被美国倒打一耙,变成美国才是“反击”。这是美国一直以来非常傲慢的强盗逻辑。就连耶伦这样被外界认为是拜登团队里相对务实的学者型官员,也依然在演讲中,充斥着大量这种美式傲慢的强盗逻辑。比如说,耶伦演讲里一直说“中国的不公平经济行为”,耶伦声称““中国扩大了对国有企业和国内私营企业的支持,以压制外国竞争对手。”但问题在于,国家对产业的补贴,并非我们独有。不管欧洲还是美国,也存在大量的产业补贴行为。比如说欧洲对空客的补贴,还是美国对波音的补贴,都是很早就广泛存在的行为。再比如,美国去年通过的芯片法案里,是明文规定了对在美国的半导体厂,进行各种高额补贴,目的就是为了振兴美国半导体产业。同样的产业补贴行为,美国就可以进行,而我们进行这样的产业补贴,就被美国说成是“不公平经济行为”,这是什么道理?美国可以做,别人就不能做吗?这同样也是典型的美式强盗逻辑。而且我们跟美国的贸易,一直是在WTO贸易框架下,去进行的公平竞争和贸易。但美国企业,在WTO贸易规则框架下,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韩国尹锡悦不要自取其辱

最近,我们外交吹响集结号,取得一系列让人振奋的结果,不管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还是巴西总统卢拉访华,都有不错的结果。但最近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在回国之后,仍然对我们内部事务大放厥词。同样大放厥词的还有韩国。而且韩国比起德国,还做了更多无礼的行为,已经称得上是“无理取闹”。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做到“无理取闹”的程度,尹锡悦政府才是真正的“有失国格”。先来说说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1)尹锡悦的无礼将于4月24日访问美国的尹锡悦,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讨好美国,又开始对我们内部事务大放厥词。在4月18日,尹锡悦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信誓旦旦宣称,“韩国将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武力改变现状’,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问题,而是像朝鲜问题一样,是个全球性问题。”尹锡悦这番表态本身,就是极其无礼的,是对我们内政的悍然干涉,作为一国元首,尹锡悦这番发言是违背了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精神。而且尹锡悦的逻辑本身就有很大问题,他居然把台湾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等同,称之为是全球问题。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因为朝鲜是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跟韩国是完全两个国家,这个是国际公认的事实。而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是我们内部问题,是完全不容外部势力干涉和指手画脚。一个中国原则,是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也是我们跟每个国家建交的基础原则。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台湾所谓的邦交国,只剩下13个。还基本都是拉丁美洲,在美国后花园里的一些小国。台湾省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国际外交常识。虽然美国试图在“一个中国”的概念上,去做一些模糊化,搞所谓的“一中各表”,但就算是美国,也不敢公然就去承认台湾,只能一点点的去切香肠。但尹锡悦反倒错误的把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拿来一起说,这本身就是性质很严重的“外交无礼”行为。这自然遭到我们外交部发言人的明确反驳。我们发言人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容他人置喙。”对于韩国把台湾问题拿来和朝鲜问题一块说,我们发言人也明确反驳称,“朝鲜和韩国都是已加入联合国的主权国家,朝鲜半岛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性质、经纬全然不同,根本不具可比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希望韩方切实遵守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精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审慎处理台湾问题。”我们发言人的这番反驳,是有理有据,而且措辞我认为也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我觉得我们发言人的措辞已经十分克制了。结果,玻璃心的尹锡悦政府,在20日晚上,居然因为这件事情,深夜召见我们驻韩国大使,提出抗议,还说这是“外交上的失礼”。这简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韩国尹锡悦自己先对我们进行很无礼的外交行为,然后被我们反驳后,就反过来说我们外交失礼?这放在国际外交上,韩国尹锡悦政府的行为,都称得上是无理取闹的行为。就算是美国,一直来对我们各种拱火挑衅,但被我们各种反驳之后,美国也不敢去说我们的反驳是外交失礼。再说“反对武力改变现状”这个说法。(2)舆论陷阱我在去年就明确跟大家分析过,这是一个舆论陷阱。他们“反对武力改变现状”,就是反对我们收复,实现统一。他们在“反对武力改变现状”的同时,却又没有反对“台独”,甚至不断跟“台独份子”勾连,不断拱火,破坏地区的安全、和平。美国为首的一些外部势力,一边不断拱火,制造危机,破坏我们和平统一。然后又一边道貌岸然的说“反对武力改变现状”。这本质上就是在干涉我们内部事务,在拱火地区局势。真正破坏和平的,正是美国为首的这些外部势力,而非我们。对此,我们发言人在反驳的时候,也给出明确回应。所以,尹锡悦跟风美国,充当美国的传声筒,去复述美国制造的一些话语陷阱,其行为本身,就是极其无礼的。说实话,尹锡悦政府的这番表演,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让人对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水平,深深感到质疑。(3)尹锡悦的屈辱外交过去这半年,尹锡悦政府做了很多堪称“屈辱式外交”,尹锡悦不好好反省自己这种屈辱式外交,是否对得起韩国国民,是否能有基本的自尊。结果尹锡悦在美国和日本面前谄媚外交后,还要玻璃心的试图从我们身上去找补,寻找一点点可怜的外交自尊,这是非常荒谬的。去年9月,尹锡悦参加“全球基金第七次增资会议”,与拜登同台。本来韩国媒体报道,尹锡悦会趁机有一个和拜登的单独会谈。结果实际上,尹锡悦只有跟拜登的48秒互动。然后尹锡悦也不知道是不是因此感到不爽,在48秒会谈后,走出会场时,跟身边的韩国外交部长说了句“如果国会那些小崽子们不予承认,拜登总统也感到脸上无光,这怎么办?”。虽然韩国尹锡悦政府也做出“解释”,说骂的是韩国国会,而非美国国会。这就搞笑了,合着“美国国会”骂不得,“韩国国会”就骂得?然后韩国方面就又进一步说明,这个“韩国国会”是指韩国国会里的在野党。反正就是层层找补。其实当时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水平是很低的。然后到了今年3月,韩国尹锡悦政府,就开始向日本滑跪的屈辱式外交。要注意,这个屈辱式外交,是韩国媒体自己说的。这是因为尹锡悦在三一节讲话里,悍然称,“日本从过去的军国主义侵略者转变为合作伙伴”。并且在3月6日,尹锡悦政府宣布,让韩国企业代替日本企业支付强征劳工赔偿金的“解决方案”是正式落地了。日本企业没有道歉,没有赔偿,甚至将不参与赔偿金的筹集。这些事情,都让韩国媒体把尹锡悦的外交,称为“屈辱外交”。再说这次美国的泄密事件。泄漏了美国监听盟友和对手,深度介入俄乌冲突,甚至还泄露了乌克兰方面的春季攻势计划等等。其中也包括美国监听韩国的一些内容。然而,韩国方面第一时间帮美国“辟谣”,称“窃听文件系捏造”。但是更讽刺的是,在4月13日,美国逮捕了泄漏本次机密文件的人,是马萨诸塞州空军国民警卫队,正式职务是空军国民警卫队下属“网络传输系统”技术员。注意,这个人并不是以造谣被逮捕,而是被控“保存并传输国家防务信息”“故意保存机密文件”这两项罪名。这已经说明,这个人泄漏的信息,是确有其事。这就让韩国很尴尬,之前都第一时间辟谣了,结果现在发现确实有这回事,怎么办?这个可以看白宫怎么回应这件事情。韩国媒体报道称,对于含有美国情报机构窃听盟国政府等内容的机密文件外泄一事,白宫表示,同盟国感谢美国政府处理这一事件的方式,而没有表达任何道歉或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态度。韩国政府表现出袒护美国的态度,其他相关国家也保持沉默,美国反而大声放话,试图弥合事态。什么叫PUA,这就叫PUA。尹锡悦政府表现得,像是被美国长期PUA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一般有这样症状的人,在被人长期PUA后,长期自卑,缺乏自尊,才需要在另外一些方面,去让自己显得很自大,来维系玻璃般的自尊。我们可以再来看近期一件事情。尹锡悦在4月18日对我们大放厥词的同时,还表示,如果乌克兰出现针对平民的大规模袭击或屠杀,韩国将不再止步于人道主义援助,或直接向乌提供武器。尹锡悦这番表态,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对韩方不友好立场感到遗憾,同时警告称军援即意味着“卷入冲突”;俄联邦梅德韦杰夫则提起朝鲜半岛局势,反问道“如果在朝鲜出现了俄罗斯的最新武器,韩国民众会说什么?”而在俄罗斯这番警告之后。韩国国防部在20日称,未收到有关研究对乌军援事宜的指示,并强调称韩政府不向乌方提供杀伤性武器的方针毫无变化。可以说是秒怂。所以,面对尹锡悦政府这样玻璃心的,我们的应对方法,俄罗斯已经做了充分的展示。我这里也送韩国尹锡悦政府一句中国古话。“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乌克兰正是不懂得这句话背后的小国生存之道,才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成为美国拱火的牺牲品。韩国没有乌克兰的战略纵深,想成为东亚乌克兰的资格都没有,充其量只能是美国的炮灰。尹锡悦的屈辱外交,只是让韩国走上成为美国炮灰的不归路。每日短评丨日本对俄出口额减4成,LNG进口额增44%;尹锡悦的无礼;美国房贷利率自3月初以来首次攀升(4月21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去美元化有燎原之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近一个月,去美元化已经从“星星之火”,开始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到“去美元化”的讨论,有些则开始付诸行动。不单单是我们网络上在讨论“去美元化”,美国网络上讨论“去美元化”的热度也越来越高。就连马斯克也下场参与了“去美元化”的讨论。(1)加息与去美元化马斯克认为,美国的政策过于强硬,使得各国都想要抛弃美元。再加上美国政府开支过大,这迫使其他国家承受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的通货膨胀。马斯克这个“美国的政策过于强硬”,应该是指美联储过去一年的激进加息。因为马斯克一直反对美联储加息,还呼吁美联储降息。马斯克的意思是,因为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国际流通的美元减少了,那各国美元流动性紧张,自然就得寻求美元的替代,从而加速去美元化。但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在去年就分析过,当各国都开始去美元化的时候,会迫使美联储更激进加息,来回收国际上过剩的美元,这样才能维持美元币值稳定,避免美元信用崩盘。2020年美联储为了救市,开始无限印钞,导致国际流通美元泛滥,这使得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同时也引发美国通胀飙升。所以,美联储加息,明面上理由是为了抗通胀,也有趁机去收割世界其他国家的用意。但根本上是为了救美元。然而,这里就有一个恶性循环。美联储进一步加息,会加剧各国去美元化步伐。而各国加快去美元化,会让国际流通美元过剩,那美联储就得再进一步加息,来回收过剩的美元,而这又加剧各国去美元化。所以,这对美联储来说,也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可能有人会问,那美联储不加息可以吗?问题在于,如果美联储不加息,那美元就死得更快。2021年,美联储加息之前,国际流通美元泛滥,美国通胀高企,美元指数一度跌到89,距离88关键点位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当时美联储没有宣布要加息,那美元指数可能就会跌破88关键点位,并一泻千里。假如美联储接下来不加息,甚至降息,那美元指数大概率会出现暴跌走势。这同样也会让各国加速去美元化,重演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一幕,让美元失去世界货币的地位。所以,降息的话,美元会死得更快一些。加息,美元还有殊死搏斗的机会。对美国来说,美元一线生机在于,美联储激进加息后,世界各国仍然继续使用美元,默默被美国收割。要是没人带头起来反抗美国收割,可能还真能让美国得逞。但现在问题就在于,世界的目光焦点,都聚焦到我们身上了。我们开始跟越来越多国家达成用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体系,虽然这不意味着各国就一下子抛弃美元不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至少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长期去美元化的过程。(2)巴西去美元化这一次,美国舆论上也开始讨论去美元化的事情,其中一个诱因,就是巴西在3月29日宣布“巴西与中国达成了一项协议,未来可采取本币进行贸易,不再一定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虽然有的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把“不再一定使用美元”,说成是“不再使用美元”,是有一些标题党嫌疑。巴西之前跟我们贸易基本都是用美元,这次只是说以后多了个可以用人民币的选择,不意味着巴西就全部不用美元了,只是“不再一定使用美元”。不过这个消息也确实标志着巴西在去美元化,这个就不算标题党。包括国际媒体在解读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广泛认为这是世界开始“去美元化”的一个标志。所以,这件事情也不是很多人“辟谣”标题党式,可以渲染得那么“无足轻重”。后面,巴西总统卢拉在访华的时候,就直接说“我每到晚上都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国家都要用美元来结算呢?为什么不能是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呢?”“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货币来结算呢?”这就不是标题党了,是卢拉自己亲口说的话。按照卢拉说法,他在十几年前当巴西总统的时候,就曾经和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开了多次闭门会议,那时候就有打算成立一个自己的开发银行,来用自己的货币进行结算。但当时,时机还不太成熟。卢拉称,“对此,我们有耐心,而中国人知道什么是耐心。”卢拉言下之意是,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卢拉还表示,“为什么金砖银行不能用自己成员国的货币来提供贷款?我知道大家都习惯了使用美元,但21世纪我们可以做不同的事。”卢拉是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新行长就职仪式上,发表致辞讲话时,说了这些内容。这属于比较对口的专业场合了,属于正式讲话,而非一时兴起。卢拉在讲话中严厉指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贷款时附加苛刻的条件,称这些机构不应“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我以前也跟大家分析过,IMF也属于美联储收割镰刀的组成一环。往往美联储加息周期,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危机后,IMF就会出现,许诺给处于经济危机的国家贷款,但大都附带一些极其苛刻的附带条件,来方便美国对其经济和金融殖民。这种事情,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只是之前往往也都是敢怒而不敢言,结果现在卢拉就干脆直接挑明了。卢拉直接说,“任何人都不应被人拿刀抵着喉咙工作。IMF不应该像对阿根廷所做的那样,扼杀各国的经济,就像它们对巴西和所有需要资金的第三世界国家所做的那样。”这里说到阿根廷,确实经济很糟糕。阿根廷现在通胀率甚至超过了100%。为此阿根廷加息到78%,但并没有什么用。可以说,阿根廷的经济是正处于一个崩溃状态,这也是南美洲国家困境的一个缩影。巴西虽然过去两年遭遇粮荒,过去十年GDP不增反降,但也已经是南美洲经济最好的国家。卢拉是很清楚,南美洲经济困境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长期被美国来回收割。1980年,美联储为了应对高通胀,激进加息到20%。结果到了1982年,南美洲就在美元潮汐中惨遭收割,爆发债务危机,南美洲高速增长就一下子撞到了一堵墙。从此,每次美联储一加息,南美洲作为美国后花园种的韭菜田,都是率先被收割。南美洲只要发展稍微有点起色,美国收割镰刀就挥下来,把韭菜割掉一茬又一茬。然后美国还要用舆论霸权,编造中等收入陷阱这样的说辞,让南美洲发展不起来,还得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被美国忽悠瘸的国家,很典型的就有日本,比如日本1990年泡沫,是典型被美国收割。当时美国在1988年大幅加息,就是奔着戳破日本泡沫去的。结果现在日本国内还有一堆人认为,日本泡沫破灭,主要是日本自己问题,跟美国没关系。还好卢拉这样的人,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知,没被美国忽悠瘸了。可以说,对于去美元化,卢拉是认真的。除了卢拉之外,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其实也有一些“去美元化”的言论。(3)法国对去美元化的看法马克龙在接受采访时称,欧洲应该减少对“美元治外法权”的依赖。报道里提到,马克龙这样说的背景是,俄罗斯、中国、伊朗等多个国家近年来受到美国制裁的打击,这些制裁基于不允许这些国家加入以美元计价的占主导地位的全球金融体系。欧洲也有声音抱怨称,华盛顿将美元“武器化”,迫使一些欧洲公司放弃业务并切断与第三国的关系,否则其会面临严厉的二级制裁。也就是马克龙在这次回国途中,发表一些引发西方舆论争论的话题,就是法国称欧洲须减少对美依赖。马克龙,认为欧洲正面临一种很大的风险,那就是陷入别人的危机中。结合下来,马克龙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未来某一天,美国因为某件事情,来对我们做极端制裁的话,那么欧洲就会因此陷入别人的危机。欧洲这次会跟随美国来制裁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对欧洲确实有比较直面的战略安全威胁,特别是俄乌冲突一爆发,北欧和东欧国家都有强烈的危机感。再加上欧洲虽然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但经济上跟俄罗斯依赖度并不大。能源还比较容易替代,只要花高价钱就行。但经济产业链、商品、贸易,是一个长时间建立的过程,是很难替代的。而我们对欧洲是一点安全威胁都没有,欧洲只有对我们的利益依赖,所以假如我们和美国爆发冲突,欧洲是犯不着赌上自己身家性命来跟随美国对我们制裁。制裁俄罗斯,还可以说是欧洲自己的危机。但我们和美国的矛盾,对欧洲来说,就属于“别人的危机”。马克龙说这些话,就是在警告,不要被美元霸权绑架。特别是美国把俄罗斯踢出SWIFT这样的金融制裁,对欧洲影响很大。假如未来有一天,美国也对我们搞这样的极端制裁,欧洲即使不同意,但也没有反抗能力。这就是被美元霸权绑架。欧洲太过于依赖美元体系,一旦美国把美元武器化,那么欧洲就很容易被裹挟。所以,法国前段时间,才会跟我们完成首单用人民币结算LNG天然气。这个更多就是为了打通整个人民币贸易结算体系的流程。这样,即使未来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假如美国对我们搞极端制裁,那么法国也可以迅速启用人民币贸易结算,来绕开美元体系,保障我们和法国的贸易不出现混乱。从这个角度考虑,就更容易理解,为何最近越来越多国家都纷纷加速去美元化。比如东盟都在财长和央行正式会议上,去讨论降低对美元依赖。西班牙《经济学家报》在16日报道,中国与多国签订了商品买卖以人民币结算的新贸易协定。与中国达成协定的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拉克、伊朗、阿联酋、沙特、土耳其、印度、新加坡、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这些国家,都没办法不跟我们做生意。所以,他们就需要绕开美元体系,确保有一个可以不怕美国制裁的贸易结算渠道。也就是,美国越对我们制裁,反而会帮我们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而这些跟我们用人民币结算的各国,很多也是资源国,一旦他们跟我们全部都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世界贸易的美元使用量就会大幅减少,会反过来增加美联储加息的压力,进一步动摇美元霸权。很多事情都是互相关联,互为影响,要从全局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也可以侧面反应,那件大家都关注的大事,步伐是越发临近了。所以这些国家,都在提前未雨绸缪。每日短评丨泄密事件美国高呼“同盟们感谢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打铁还需自身硬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这次访华后,回国途中就接受采访时称,“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避免卷入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马克龙这番言论,在西方舆论跟捅了马蜂窝一样,遭到美国很多人批评。特朗普在4月11日也指责马克龙的表态是在迎合中国。这是极少数,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不约而同的在批评马克龙。可见,只有在对付我们这件事情上,美国两党才能短暂达成一致。面对美国方面的批评,马克龙并没有改口,在4月12日,马克龙重申,成为美国的盟友并不意味着要成为他们的“附庸”。可见,这番所谓的“争议性言论”,并非马克龙一时脑热说的,而是马克龙确实有打算这么做。而虽然西方舆论上批评马克龙的声音很多,不过也有一些支持马克龙的声音。比如欧洲理事会主席,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马克龙并非孤立于欧洲领导人之外,欧洲领导人正越来越支持马克龙避免成为“美国追随者”、加强战略自主性的主张。这里说明一下,米歇尔在欧盟的层级是比冯德莱恩更高一些。冯德莱恩只是欧盟委员会的主席。而米歇尔是欧洲理事会的主席。欧洲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而欧盟委员会则是常设执行机构。所以,一般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同时去外国访问时,冯德莱恩的接待层级是比米歇尔要低一些。米歇尔一般是可以受到元首级的接待,而冯德莱恩只用部长级规格接待即可。这里顺带一提,冯德莱恩这次访华后,不知道是不是她觉得自己挺尴尬的,她本来日更的推特,也停更了10天,这个还一度引发外媒议论。可能冯德莱恩觉得自己此行,就是走个过场,跟马克龙比起来相差太多,索性就冷处理一下。不过,冯德莱恩昨天也恢复更新,并发了一条跟我们有关的推文。冯德莱恩这段推文,倒是看上去态度有所软化。不过从冯德莱恩字里行间,也仍然可以看出冯德莱恩有典型的美式傲慢,就是把欧美就当做全世界的全部。我们严格来说,顶多只是正在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结果到冯德莱恩的嘴里就变成减少对世界的依赖。昨天分析3月出口数据大增的时候,我也跟大家分析过,我们当前外贸上,是非常明显的对欧美方向上,出口增速下滑,甚至对美国是持续负增长。但对于RCEP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外贸出口是大幅增长。现在做外贸的,做欧美方向出口的,确实会比较冷清一些。但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方向的、做中欧班列的,仍然还是得十分繁忙。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并不是说我们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天就塌了。但欧美有一些人,就是习惯于十分傲慢的思维,那就是欧美就等于世界经济的全部。相比冯德莱恩,另外一个美国的传声筒,也是最近对我们访问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就显得要更鹰一些。贝尔伯克甚至还警告不要“军事介入”,这个用词就十分的不恰当,这本来就是我们内部问题,何来介入一说。自然也被我们当面就驳斥回去。其实大家也能看出来,虽然去年11月,德国朔尔茨是第一时间来访华,也取得一些经贸成果,但在德国绿党的影响干扰下,朔尔茨也很难有多大发挥空间。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还有德国经济部长,都是德国绿党的人。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近日也发布文件,批评德国外长、经济部长等绿党成员,试图将对华战略变成“反华战略”。并且,欧盟委员会和德国外长,试图在欧盟内部去改变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相关表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欧盟内部围绕着马克龙那翻“不跟随美国”的言论,已经撕裂成两派。一个是欧盟委员会,还有德国绿党为代表,都是典型的美国传声筒,代表美国对欧盟的渗透,自然反对马克龙的言论。一个是欧洲理事会,还有德国朔尔茨等人,是支持马克龙的,认为欧洲需要再某种程度上去独立自主,而不是一味追随美国,当美国的附庸。其实这也已经反应了,欧盟渐冻症病患的根源,就是来自美国强大的渗透能力,让马克龙这些有“独立自主”想法的人,也很难有施展空间。还有个德国财长的观点。德国财长林德纳称,“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建立欧洲战略自主权太天真。如果没有美国的战略核保护,欧洲的安全保障是无法想象的。”林德纳这番言论,是建立在德国有美国驻军的情况下,德国的安全都得靠美国保护,这种情况下,德国想要获得“战略自主权”,确实会有些天真。但问题是,法国并没有被美国驻军。林德纳用德国的情况,去批评法国,多少有点软骨病的嫌疑。就是德国有些人自己站不起来,看法国想要站起来,德国一些人就看不惯,就开始说法国太天真。所以,欧盟过去这十天,围绕着马克龙那番言论,是出现相当激烈的争执,大致就可以分为三派。1、美国传声筒,对华强硬派。2、有独立自主想法,对华务实派。3、软骨派,觉得欧洲不能没有美国保护,不能站起来。就这样的欧洲,想要站起来,确实太难了。总的来说,我们对欧洲也没有太多幻想。只要能争取到欧洲的对华务实派,能让欧洲在关键时刻,做到“两不相帮”对我们来说就够了。比较有利的事,对华务实派,主要就是法国马克龙,还有德国朔尔茨,至少也是各自国家的一把手。比较不好办的是德国,因为是跟绿党联合组阁,所以德国绿党确实是一个较大阻碍。但法国怎么说也是五常,能争取到法国不去跟随美国,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如果我们和美国围绕某个地区,发生了局部冲突,法国能站在边上站着等结果,两不相帮。这个也意味着,到时候即使某件历史大事发生了,法国也不会跟随美国来对我们制裁,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法国能两不相帮,并不是法国硬了。主要是欧洲也没能力制裁我们,经济依存度太高了。欧洲有能力去制裁俄罗斯,是因为能源还能找到临时替代。但经济、商品、产业链想要找到临时替代就更难了。所以两不相帮,也只是我们给法国一个台阶下。法国也只是顺坡下驴。更何况这事情本来就是我们内部事务,跟俄乌冲突有本质区别。俄乌冲突是对欧洲安全的直面威胁,而我们内部事务,对欧洲来说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感,所以欧洲犯不着堵上身家性命来跟随美国对我们制裁。这个才是关键。当然,法国两不相帮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得能速战速决,要是打成俄罗斯这样,那谁还两不相帮。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这次的“环岛战备警巡”,也是在给外界传递,我们完全有能力速战速决。我们也是在给欧洲一些软骨头打钢钉,帮他们有信心站起来。每日短评丨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白宫指责巴西在乌问题上“鹦鹉般模仿俄中宣传”(4月18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3月出口数据为何意外大增?西方经济学家都目瞪口呆

之前文章提到了3月出口数据惊人意外大增的事情,不少读者希望我详细解读一下,3月出口为何大增。那我今天文章就单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情。(1)出口大超预期首先,这次的出口数据,让所有经济学家都惊掉下巴,特别是西方的经济学家。因为国内外的机构对这次出口数据的预期,普遍是在同比下降5%-7%。比如,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通过调查经济学家,给出的预期值是同比下降7%。结果实际结果是大增14.8%。虽然经济学家的预测,也经常不准,但偏差这么大,过去这十几年,应该是头一回。那么大家自然会想知道3月出口数据为何如此之大。一开始,流传比较多的两种说法。一个是说人民币升值,才导致出口数据大增。但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个出口数据大增14.8%是同比数据,一年前的人民币汇率是6.4左右,3月的人民币汇率是6.9左右,实际是贬值了不少,而不是升值了。所以,按人民币计算,3月出口是同比大增23.4%。那么还有一种说法是去年3月和4月的出口数据比较差。这个说法比较符合人们第一印象,因为去年3月开始,我们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特别是4月,出口数据确实不好。不过,我也查了一下,去年3月的出口增速是14.3%,已经算很好的数据了。是去年4月的出口数据比较差,增速只有3.5%。所以,3月的出口数据大增14.3%,倒不是因为去年基数低。那么3月出口数据超预期大增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分两方面看,一个是分目的地,一个是分品类。(2)目的地差异3月出口大增,主要是对东盟大增35.43%,对欧盟只增加3.38%,对美国是负增长7.68%,对日本也负增长4.81%。对东盟的大幅增长,一部分是因为美国对我们加征不合理关税,导致一些厂商转道东盟贴牌,再转而出口美国。另外一方面主要也是因为RCEP落地后,我们和东盟之间的产业协作在不断加深和升级。而且我们对东盟的投资和基建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一季度我国以对外承包方式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92.9%。基建投资加大,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钢铁、水泥出口,这些都是会带动大量金额出口。除了东盟之外,一季度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也比较多。一季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8%。还有,一季度对俄罗斯出口也大增47.1%,对非洲出口也大增19.3%。所以简单说,我们3月出口超预期大增,主因就是对东盟、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大增。而西方经济学家之所以给出完全相反的预期数据,是因为他们是完全只基于欧美消费萎靡,导致需求下降,来推算出我们对欧美的出口下降。这也反应出西方经济学家一个问题,就是眼里只有欧美,西方经济学家对RCEP,对一带一路,显然是不够重视,也不够了解,他们不了解RCEP和一带一路,能够带来多少经济发展的机会。这背后也存在西方的傲慢问题。一直以来,欧美的经济几乎主导了世界经济,全世界经济都要看欧美经济脸色。所以,西方经济学家的思维里,就会觉得,只要欧美经济不行了,那么中国的经济肯定也不行。他们就很难理解,在欧美消费萎靡的情况下,为何中国出口还能大增14.3%。很多人只会说房地产是蓄水池,但其实一带一路也是蓄水池。(3)分品类从出口品类看,3月出口大增,主要也是因为我们电动汽车出口大增,开始打开国际市场。第一季度,我们所有出口品类里,汽车出口额是增长最快的,按美元计算,汽车一季度出口同比飙升81.6%。我们汽车出口,主要就是电动汽车。所以,3月出口大增,也可以归功于我们过去这些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除了电动汽车之外,一季度出口大增的还有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被称为“新三样。海关总署也表示一季度“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6.9%。除了电动汽车这个新兴大类之外,我们传统出口主力,服装、鞋靴、玩具的3月同比增速均超过30%。前两个月积压的订单集中出口有意思的事,这些传统品类,是之前被炒作产业链转移的主要阵地。结果现在这些传统的出口品类,仍然也同比大增。而之前被舆论疯狂炒作的越南,今年3月出口却出现雪崩式下降。(4)外部对比越南政府3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越南第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11.9%。其中,越南最大出口收入来源的智能手机出口额下跌了15%。过去这几年,确实有一部分服装、纺织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特别是越南。但今年3月,越南的鞋类出口同比下降22.5%,纺织品类同比下降17.2%。除了越南之外,另外一个以出口为主的国家韩国,今年3月的出口数据也出现大幅下滑。3月,韩国出口同比下滑13.6%,为连续第六个月下滑。并且韩国3月贸易逆差46.2亿美元,这是韩国连续1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这对于韩国这样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韩国出口下滑,主因是半导体出口持续下跌。韩国3月份半导体出口同比大跌34.5%,已经连续第8个月出现下降。韩国和越南,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所以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很大,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高通胀压力,不景气预期越来越强,所以韩国和越南自然就出口大跌。特别是韩国还有世界经济金丝雀的外号。这个是因为,一百多年前,英国矿工在下矿洞之前,会先放金丝雀下去,如果有瓦斯泄漏,金丝雀就是因为对环境敏感而死去,从而达到预警效果。所以,韩国这个金丝雀,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预警器。而当前韩国出口连续六个月下滑,连续13个月贸易逆差,这个预警器的警报已经十分刺耳了,背后反应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客观来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欧美经济衰退预期加强,这势必会给我们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们也不要太乐观,下半年的外贸形势也仍然还是比较严峻。其实,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出口数据也是连续5个月同比负增长。特别是今年前两个月,我们出口仍然同比下降6.8%。这都是世界经济不景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过好在,我们并不像韩国和越南那样,对于欧美太过于依赖。虽然欧美也是我们的出口主要占比,但我们幸好在十年前,就非常有先见之明的推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去开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在2021年力推RCEP能够落地,让我们和东盟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所以,在欧美消费萎靡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一带一路和RCEP作为一个增量市场,可以适当补充,这是我们3月出口数据大增的主要原因。这使得,我们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里,会有比其他国家,更充足的韧性,来抵御这场危机。这会让我们能够支撑更长的时间。所以,3月出口数据大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扭转了连续5个月出口下滑的态势,提振了士气和信心。我们不要盲目乐观,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有压力,但也有动力。在对世界经济和金融风险,有充足预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足够的信心,来面对这场危机。(5)投票最后,我把昨晚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也例行在隔天发一下。昨晚还没有投票的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投票参与。每日短评丨新加坡资金流入;德国关闭所有反应堆告别核电时代;蒙大拿州禁止TikTok(4月16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疫情消息汇总,长文分析+新冠感染情况投票(4月16日)

今天继续每周日固定发起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投票在文末参与)由于现在每周日的“疫情分析”,内容量已经比较大,所以这个就当做每周日的一个固定栏目,就不算请假了。像今天这篇文章有4000多字,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包括印度疫情我也会分析一下。因为最近海外疫情出现不少消息,还有国内疫情数据也有一些“风吹草动”,让很多人容易被这些“风吹草动”吓到。所以,为避免大家焦虑,最近这个每周日的疫情投票,我也会多分析一些疫情消息。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有一些数据,来让我们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第二波疫情到底出现没有,这个还是要用数据说话。因为现在已经积累挺多期了,本期开始,我会采用图表的模式,来对往期结果做数据分析,会更加直观。这是3月5日至今的一个多期数据变化图,我们逐项来看。(1)二次感染比例4月9日投票结果里的二次感染比例是1.3%,这个比例仍然比较低。下图是3月5日以来的二次感染比例趋势图。从该图可以看到,目前二次感染比例还没有持续大幅增长的趋势。所以,当前仍然还是疫情低谷期,大家可以放心。(2)正在发烧、或有其他症状首先看“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一个比例趋势。4月9日,“正在发烧”(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比例是2.17%,比上一次投票的2.97%,有一些下降。今天南方很热,普遍已经到了30度上方。甲流一般是在春冬季是高发流行期,甲流在夏天虽然也能传播,但一般并不是夏天高发期。所以,随着气温上升,这波甲流的峰值是应该已经过去了。这个也可以从“正在发烧”(确定感染甲流)的比例走势看出一些端倪,仍然还是一个下降趋势。总体来说,甲流的干扰效果会越来越低。4月9日“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因感染新冠)的比例为0.3%,目前仍然还是比较低的。这个主要还是现在大家基本都不核酸检测,抗原检测也很少。即使有做核酸和抗原,也有出现假阴的概率。所以,在甲流感染率降低的情况下,大家还是更多可以参考“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不确定感染什么)”这个选项。(3)长新冠比例再来看当前的长新冠比例。4月9日,长新冠比例是5.34%,上一期比例是5.53%,降幅开始放缓。从上图可以看到,3月5日-4月2日,长新冠比例的降速是比较稳定的,4月9日降幅有明显放缓,但仍然还在下降。这个也符合之前国外一些研究。也就是,大部分人长新冠会在3个月内痊愈,但假如超过3个月这个长新冠还没有痊愈,那么就不太能确定,这个长新冠会多久痊愈。短的话,可能4-6个月会痊愈,长的话,超过一年也有。但正常来说,随着时间推移,长新冠痊愈的概率越大。另外,假如第二波疫情到来,那么理论上这个长新冠比例也应该会有一波上升走势。所以,综合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还在疫情低谷期,第二波疫情还没有出现。目前疫情仍然还只是在一个低烈度的小范围传播。(4)中疾控数据再来看中疾控的检测数据。这个数据是类似于抽样数据,虽然不能涵盖全部人群,但也可以看一个趋势。上周,关于这个阳性检测率从0.7%,涨到1.4%,也引发舆论很多人讨论。虽然单从绝对数值看起来,是翻倍了,不少人也因此说第二波疫情要来了。不过,由于这个数据还是在一个较低范围内波动,所以还不太能作为第二波疫情到来的明确依据,更多还是要看一段时间的趋势波动。1.4%的阳性检测率,仍然还是比较低的,2月6日也曾经有过1.5%的阳性检测率。中疾控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25日是阳性检测率峰值达到29.2%。日本今年1月的疫情高峰期,阳性检测率是超过50%。所以,1.4%的阳性检测率,还比较低,还需要多多观察。大家也不用因为“阳性检测率翻倍”的这个舆论说法,就搞得自己又很紧张。我个人是认为,假如阳性检测率超过5%,并出现持续上升态势,那么就可以第二波疫情可能才会出现。本周中疾控数据显示的阳性检测率是1.3%,还没有进一步上升。全国发热门诊人数,也没有持续明显上升,仍然保持一个平稳状态。从中疾控的数据看,第二波疫情仍然还没有出现。(5)海外疫情现在除了新加坡出现明确的第二波疫情,印度也可以明确出现第二波疫情。下图是印度新德里的阳性检测率。目前新德里的阳性检测率是已经突破23.8%,这个阳性检测率是基本可以确定出现第二波疫情。当然,现在印度的检测数也很低,所以你看感染的绝对数值,跟前两年的峰值,还是有很大距离。从上图可以看到,印度当前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是5000多人,只是“略微”抬头。但印度的检测数量是很少的,所以那个新德里阳性率的数据,还更有参考性一些。印度去年1月有过一波疫情高峰,去年7月有过一波“小高峰”,距今也是超过半年,所以印度现在出现一波疫情,也不奇怪。印度地处热带国家,能让印度出现疫情,是比较不容易的,说明新冠病毒仍然还没有削弱。这也说明,至少全球范围内,疫情还没有结束。新加坡本周的新增确诊人数出现回落,一周新增1.6万人确诊阳性,跟前两周持平。日本4月14日,新增8420人感染新冠,新增死亡人数16人,跟上周数据基本持平。日本当前也仍然还是疫情低谷期。总体来说,虽然当前印度和新加坡出现一波疫情,但这两个都是偏热带国家,跟我们和日韩的疫情节奏是错开的。我们更多还是参考日韩的疫情数据。(6)理性面对这个疫情投票,也持续两个月了。我的读者大部分是能够理解和支持,参与率也很高,每次投票的参与人数大概有1.5万人左右,阅读参与率是有50%。虽然也有极少数读者也不理解,但我也是一直坚持。因为我觉得这个投票,是能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些帮助。最近我们舆论上,一边是出现“阳性检测率”翻倍这个说法,一边是印度、新加坡出现新一波疫情。假如我们没有明确的数据,来告诉我们,当前是否还处于疫情低谷期,那么我们很容易因为舆论上出现的各种捕风捉影的说法、渲染,去因为一些风吹草动,而出现情绪紧张、焦虑。所以,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有明确的数据,能告诉我们,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我自己这次会决定来长沙参加活动,也是我在上周,参考了下投票的数据结果。我是基于大家的投票数据,确定当前仍然处于疫情低谷期,我才决定来长沙。如果投票数据显示,第二波疫情出现了,那我肯定就选择不出门了,就不会来长沙。所以,这个投票数据,对我是有帮助的。包括我平时的日常生活,可以保持比较轻松的状态,出门也不怕被感染,也是因为我有明确的数据,告诉我当前还处于疫情低谷期。至少对我来说,这个投票数据,是在帮助我减轻焦虑,而不是加重焦虑。所以,我还是希望一些人,能对这个投票,多一些包容。这个投票又不会害人,它只是提供一些数据而已。即使觉得疫情不存在了,也需要有一些数据支撑,而不是动动嘴巴就能把疫情给“说消失”了。我的读者群体相对还好一些,外面网络舆论上,是很多人都见不得“疫情”两个字。一看到别人提了“疫情”,他们就会出现应激反应,来进行人身攻击。在他们看来,似乎只要大家都不提新冠了,这个新冠就会消失。但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一味的当鸵鸟。我当然也希望疫情能够就此消失。不过目前国外的一些数据,包括中疾控的数据,都显示疫情还存在。虽然大部分人是不会受疫情影响,但仍然有少部分人会被疫情长期影响到。比如,我的读者里还有5%比例的人群,仍然还受长新冠的影响,虽然大部分人已经痊愈了,但少数受长新冠影响的人群,不应该被人们给遗忘了。包括我们为了能让大部分人恢复正常生活,所曾经付出的代价,也不应该被人们遗忘。记住曾经付出的代价,我们才能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正常生活。才能负重前行。这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的一个事实。包括感染新冠后,对我们人体免疫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导致我们更容易感染甲流这类其他病毒,放大这些病毒对我们的影响。至于有些人想把感染新冠对人体免疫力的伤害,甩锅给口罩,动辄就是过去3年戴口罩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对于这种说法,大家也要有辨别能力。网络上不少人,喜欢扭曲篡改我们的认知。比如动辄就是戴了3年口罩,封了3年,搞得好像他3年都被禁足在家里一样。但事实是,2020年下半年大家基本就不戴口罩,生活也完全恢复正常。2021年,一整年我们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疫情,我整个2021年也都没有戴口罩。哪怕在2022年,也不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年戴口罩。比如,我所在的福建漳州市,一直到去年12月才开始有大范围疫情。我在过去3年,一直到去年11月开始,才需要出门戴口罩。所以,有些人动辄就把免疫力下降,甩锅给戴了3年口罩,完全是无稽之谈。稍微有辨别能力的人,应该都能很清楚看出来。包括美国去年冬天,流感和呼吸合胞病毒大流行,很多人也甩锅给戴口罩,就很扯。搞得好像美国人也都戴了3年口罩一样。我们的网络舆论,很容易陷入两极分化的极端化状态。面对疫情,一部分人很容易因为一些风吹草动,去放大疫情的影响和威胁,让人们出现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另外一部分人,则喜欢主观的无视疫情,就觉得疫情不存在了,不愿意承认疫情对我们整体造成很大伤害。要么对病毒“过度恐慌”,要么就是“无视疫情”。这两种,我觉得都是两种极端。我个人是认为,我们既要重视疫情的影响,客观认知新冠病毒对整体的危害性。同时也要了解,新冠病毒的个体的威胁比较低,所以不用对新冠感到恐慌。特别是在经过去年12月的集中感染后,我个人是认为,下一波疫情即使会出现,也会更好防一些,影响也不会那么大。所以,我们对于第二波疫情,也不用感到恐慌,但也不要去无视,还是要重视,来尽可能降低第二波疫情对我们整体的伤害。这是我一贯以来的态度,“要重视疫情的影响,但不要恐慌”。所以,我一直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数据说话。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网络舆论,比较缺乏的声音。所以,虽然外面有很多人不理解,让我也有一些压力,但我仍然会坚持。我相信,这个投票还是能帮助到大家。因为这两个月,是有出现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所以我才会每周日固定发这个投票,并做比较多的分析。假如第二波疫情出现,并结束后,可以确定会有3个月左右的疫情低谷期。那么在疫情低谷期的前半段里,我就会把这个疫情投票的频率降低,从每周降低为每月1次。因为全世界过去两年的疫情,已经说明两波疫情的间隔,至少有4-6个月的时间。所以,在疫情低谷期的前半段,就没必要频繁的去发这个疫情投票,每个月发一次就够了。只有在疫情低谷期的后半段,在新一波疫情出现的可能性增大的时候,我才会每周日来发这个疫情投票。有些人如果觉得这个投票没用,无视即可,不用如此敏感到一上来就人身攻击。也多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只要希望这个投票能继续的人还是多数,那我就会继续坚持。(7)投票本期投票加一个选项“疑似二次感染(有过类似症状,但不确定感染了什么)”这个选项是对应“正在发烧(但不确定感染了什么)”。如果过去7天,有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的人,在症状消失后,如果之前已经感染过1次,那么就可以投到“疑似二次感染(有过类似症状,但不确定感染了什么)”这个选项。加这个选项是因为,现在大家基本不会去核酸检测,做抗原检测的也比较少。所以,还是要有一个选项,来统计“不确定感染什么”的一个沉淀数据。另外,由于甲流基本不会出现长新冠。所以,如果出现“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但不确定感染了什么)。但在主要症状消失后,还有一些类似长新冠的症状,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投到那两个长新冠选项里。大家可以在下方直接进行投票。例行声明,这个投票是希望能建立一个简单的“疫情预警机制”,达到两个效果:1、可以让大家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从而降低焦虑。2、假如有第二波疫情到来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投票,及时去预警,做到心里有数。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情况,会有样本数据偏差,仅供参考。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16日
其他

【闲聊】湖南长沙有啥好吃、好玩的,可以推荐推荐

昨天来湖南长沙参加一个活动,今天自由活动,想去品尝一下长沙的美食,所以就请个假休息一天。昨天文章是在高铁上写的,所以虽然晚上有活动,但没请假。今天本来也没打算请假,结果早上醒来后,就在酒店里整合视频,发视频,等发完视频就已经下午4点了,中午饭都还没吃。这要是继续写文章,那就没时间在长沙玩了。明天下午就要回福建,长沙美食多,作为吃货总不能白跑一趟长沙吧,所以还是请个假休息一天。我的读者里,长沙本地读者应该也不少。了解长沙的朋友,可以跟我推荐一下,要去哪里吃比较好,不要那种网红店,不想排长队,最好就是当地一些特色美食。我属于少数能吃辣的闽南人。所以,辣没关系,尽管推荐。除了吃,也可以推荐一些值得去玩的地方,虽然我可能没时间去玩,但其他人可以参考。我也会把大家推荐的评论,都精选出来,后面有想来长沙旅游的朋友,也可以参考参考。不说了,我得出去吃饭了,饿坏了。每日短评丨岸田文雄演讲场地传出爆炸声,一男子被当场制服;美联储加息与否;美国3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1.0%(4月15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15日
其他

要通缩了?还不至于

本周是通胀数据公布周,我们和美国的CPI和PPI指数都是本周公布。大家对我们的CPI数据也比较关心,本文会来做一个详细分析。(1)细分来看4月11日,我们3月的CPI数据也公布了。3月CPI同比上涨0.7%,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环比下降。结果,我们舆论上,就出现炒作“通缩”的舆论风向,有些人动辄说我们经济要陷入衰退,要步日本后尘,经济要长期通缩和发展停滞。我寻思着,去年在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大的时候,都是普遍在说我们有通胀压力。现在CPI数据下降了,说明我们通胀压力减小了,这本来是好事,怎么被有些人渲染得跟灭顶之灾一样。更何况,当前这个CPI,也不是说有多低,严格来说是还算不上通缩,顶多算低通胀。0.7%的通胀率,怎么说也比美国现在5%的通胀率要强一些吧。在我看来,现在鼓吹通缩的这群人,跟两年前鼓吹要大通胀,应该是同一批人。两年前,他们鼓吹中国要大通胀,是为了制造恐慌。现在,他们鼓吹要大通缩,同样也是为了制造恐慌。通缩还是通胀,在他们眼里,只是用来制造焦虑的工具而已,他们随时可以在鼓吹通胀和通缩里摇摆。CPI数据上涨的时候,他们就鼓吹大通胀。CPI数据下降的时候,他们就鼓吹大通缩。所以,我们需要看清他们目的,然后理性客观的来辨别数据。当前中国面临的物价问题,仍然不是通缩,还是有通胀压力。其实只要点开3月CPI的细分选项,就不会得出已经通缩结论。从公布的CPI分项可看到,3月的CPI指数,只有居住和交通两项是同比下降,特别是交通通信的同比降幅最大,可见交通通信是3月CPI指数下降的主要动因。我们的交通通信里,主要大头就是油价。所以其实3月的CPI指数下降,根本原因是去年3月的油价太高了。去年3月因为俄乌冲突爆发,让国际油价直接冲破130美元,一度达到139美元的高点。而今年3月,国际油价则一度跌到70美元,相比去年3月跌了快一半,刚好是一个高峰到低谷。所以,我们交通通信这一项才会出现同比大幅下降,进而拉动CPI指数下行。不过我们其他分项,比如食品烟酒仍然保持2.1%的温和上涨,其他用品及服务也有2.5%的上涨幅度。这都谈不上通缩。我国毕竟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所以在油价上没有定价权,不像煤炭前年飙涨,我们一对煤炭价格调控,煤炭价格马上就跌下来。这是因为煤炭我们是可以自给自足,所以价格可以自己说的算。但油价主要还是看国际油价,属于外部因素。我们肯定是不能只用油价涨跌,来判断我们是通缩还是通胀,这个显然是不靠谱的。而且只用一两个月的数据,就断定要大通胀或者大通缩,也是比较片面的。(2)长期来看通缩的定义还是比较严格的,需要CPI指数长期维持同比为负增长的状态,也就是CPI指数长期下行。比如,日本通胀率,在2000年后,是有长期一段负增长阶段。日本的CPI指数,也是在2000年后长期下行。这种长期下行的CPI指数,才能称得上是通缩。仅用一两个月的物价指数,就说通胀通缩,是不大靠谱的。我们当前的通胀率还是正增长,CPI指数顶多只能算长期横盘震荡,谈不上大通胀,也谈不上大通缩,顶多算低通胀。其实从2008年至今,CPI指数是长期维持在100-104之间震荡,既没有长期上涨,也没有长期下降。当然,这只是数据层面所反应的一个结果。大家实际生活中,对于2008年的物价,和现在的物价,应该是有直观的感受区别。我只能说,我们CPI指数的猪肉权重占比很大,而十年前的猪肉价格,跟现在是差不多的。所以会反应在CPI指数长期横盘震荡。但总体而言,我们面临的是长期通胀压力,而非通缩。这个主要是由我们货币发行量所决定的。由于过去这20多年,我们经济整体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外贸规模是飞跃式增长,这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货币规模增速。一般来说,M2增速跟GDP增速相匹配即可。不过,近几年,我们的GDP增速还是下降,不考虑过去3年受疫情影响的巨大波动,我们2019年的GDP增速是6%,预计今年GDP增速是5%左右。但2021年,我们的M2增速仍然维持在8%上方,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刺激经济,我们也是有开始放水,货币增长也持续攀升到12%附近。当货币增速高于GDP增速时,就需要考虑货币发行,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可能有人会说,日本不也是货币严重超发,但日本也是长期通缩。但需要注意,日本是在践行MMT货币理论,是由日本央行下场无限印钞购债,所以海量的货币是基本沉淀在金融市场里。而我们央行现在还没有在搞量化宽松,更没有无限印钞购债,情况跟日本并不相同。其次,日本的海外资产规模很大,某种程度分摊了日本货币超发所带来的通胀压力。所以,我在2020年就写过文章,日本超发货币不引发通胀的模式,是很难复制到世界其他国家,并认为美国可能面临大通胀。2020年,美国就试图学日本,也搞MMT货币理论来超发货币,结果美国通胀马上飙上去了。不过我们也是需要注意,在过去大半年,已经有明显放水的情况下,我们CPI指数仍然下降,也说明,我们有一部分放水资金,仍然没有被引导到应该去的实体经济里,是在金融体系里空转,特别是在银行间市场里空转。这其实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都会面临的一个货币难题。(3)更需要担心通胀日本长期通缩,是大家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印象。但日本从2013年开始奉行安倍经济学,实行QQE的“质化量化宽松”,是基于负利率的无限印钞购债后,其实日本的CPI已经开始持续上升,进入到通胀阶段,很难再说通缩。可以从图中看到,在2014年开始,日本CPI指数就进入长期上行通道。日本的通缩时代,是2000年一直到2013年。但2014年到2020年,已经摆脱通缩,进入横盘过程。2022年是开始进入通胀周期。货币超发太多,是必然会导致通胀,只是时间早与晚的区别而已。日本施行MMT货币理论,在2014年-2020年,能保持不通缩、也不通胀的横盘状态,是建立在许多短暂的前提,比如有中国这个庞大的外部市场,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势,有日本海外资产能够长期回报日本有关。但过去两年,国际地缘形势恶化、世界经济衰退预期增大,日本海外资产回报下降,日元开始大幅贬值等等,这都让日本不通胀的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日本过去超发这么多年的货币,就必然导致日本通胀飙升。全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都存在过去几十年长期的超发货币问题。但依靠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产能,才能维持过去这20多年能够不通胀。这给他们一个错觉,认为超发货币可不带来通胀。结果现在世界局势不稳,中美博弈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胀自然就马上飙上去,过去几十年超发的货币,自然会一股脑反噬他们。所以,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更多是在担心通胀问题,而非通缩问题。我们相比欧美国家来说,抵御通胀的一个优势在于我们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商品价格更多是取决于供需关系,如果产能过剩,那么商品价格自然就上不去。但需要注意,制造业的产能不能涵盖物价的全部,比如食品价格、服务业物价,就不受制造业影响。所以,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只能增强我们抵御通胀的能力,并不能在货币超发的状态下,能让我们直接就进入到通缩状态。而且,我们3月的出口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按美元计算,3月出口同比大增14.8%,这让一众经济学家都惊掉下巴。因为之前市场预期3月出口将同比下降5%左右,像路透社的经济学家还预测会下降7%。结果是大增14.8%。有些人想当然就说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但这是同比数据,一年前我们汇率还在6.4左右,而现在是6.8左右,实际是贬值了不少,而不是升值。实际上,按人民币计算,3月出口是同比大增23.4%。所以,3月出口数据,确实是实打实的好,也一改过去半年的下滑态势,特别是今年前两个月还同比负增长6.8%,3月能扭转下滑态势,实属不易。本来,今年我们面对最大压力,就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外贸出口这驾马车可能熄火。但现在出口比较通畅的情况下,我们庞大的产能就还能销往国外,不至于堆在国内引发通缩。综上所述,我们3月的CPI指数下降是好事,这说明我们短期通胀压力减小了。总不能CPI指数上升也焦虑,CPI指数下降也焦虑,那左右都焦虑,还能不能好好生活了。在有些人眼里,CPI上升,中国经济也要崩,CPI下降中国经济也要崩,左右都得崩。这些依靠制造焦虑,来赚取流量的人,才不会管大家能不能好好生活,他们目的只是为了制造焦虑、制造恐慌而已,目的只是为了唱衰中国经济,制造中国经济崩溃论。诚然,我们现在确实面对比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包括就业压力也很大,但这也是在全世界经济衰退大背景下,面对美联储激进加息,还有美国满世界拱火制造地缘危机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个结果。我们现在通胀情况比预期乐观,出口也扭转颓势,这都是一些比较好的迹象,至少能比其他国家多撑一段时间。在当前这个全球比烂的世界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撑久一些,剩者为王。我们自己还是要理性客观的去辨别这些数据背后的实际含义,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去分析,那么这些分析才能有实际意义。每日短评丨美国泄密事件;巴西总统卢拉呼吁终结美元主导地位;波音暂停部分737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王道与霸道

最近大家是明显能感受到,我们外交上是集中发力。我还记得,在3月7日,秦刚外长在记者会上,还明确说“中国外交已经按下“加速键”吹响“集结号”。当时大家可能还没有深切的感受。但我相信,过去这一个月,大家应该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加速键”和“集结号”。从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实现和解,再到各国政要接连来访。我数了下,过去一个月来对我们访问的有,法国总统马克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巴西总统卢拉,等等。这些国家都是跑过来要跟我们搞好关系,深化经贸合作的。除此之外,就连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这样被认为是美国传声筒的,也要在今天对我们访问,当然贝尔伯克作为德国绿党一把手,很大可能是来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探探路。不过跑来对我们访问,是善意,还是别有目的,都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外交确实是按下了“加速键,”吹响了“集结号”。我们外交过去这么多年,一直是比较低调的。所以我们自己很多人,都没感觉到我们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我们过去这几十年,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跟世界各国交往,所带来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比如,这次沙特和伊朗,能在北京实现和解,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我们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这是我们跟美国的外交模式最大的区别。我们是走王道路线,而美国则是走霸道路线。我在这里说的王道,并不是指我们会称王称霸。我说的王道,指的是一种仁义之道,是不干涉他国内政,平等互利的道路。是被广泛认可,可以长期持久的道路。以往一说起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我们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总有人会觉得我们因此束手束脚,不够强硬。不过凡事有利有弊,正因为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才能全世界广交朋友。特别是一些互相敌视的国家,也能同时跟我们关系还不错。沙特和伊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跟我们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有很直接的关系。去年9月的上合峰会,要把伊朗和沙特都拉进来,还有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拉进来。我当时也有在文章里提到,这感觉是不是要把上合作为一个调解矛盾的平台。没想到,这么快沙特就要和伊朗恢复外交。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跟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是拱火制造危机,通过掠夺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我们则是强调和平与发展,不去干涉他国内政,然后通过利益作为纽带,去帮助别人调和。美国的霸道,是强迫韩国,用屈辱式外交,来单方面对日本滑跪,才实现双方某种程度的勾连。而我们的王道,是通过发展和利益,去凝聚双方共识。这是我们能在中东这个乱局里,可以跟各方关系都还不错的主要原因。我们强调发展,而美国则制造危机。虽然美国可以依靠强大的武力,去威慑别人,让人噤若寒蝉。但只要美国开始走下坡路,一旦美国霸权开始瓦解,那么美国过去这么多年搞破坏做的恶,必然就会加倍反噬美国。所以,美国才会这样无所不用其极的去铤而走险,来试图维持美国霸权。包括沙伊和解这件事情,也会某种程度动摇美国霸权,自然会让美国很不爽。但让我很爽的是,美国虽然很不爽,但还要明面上不能表露出很不爽的样子。不过,谁都知道,伊朗和沙特这一恢复外交关系,美国想在中东孤立伊朗的图谋就破产了。当然,美国势必也不会坐视伊朗和沙特就这样和好,肯定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搞破坏。美国一直都是这样,专注于在其他国家搞破坏。毕竟破坏比建设要容易得多。包括我们的王道之路,肯定也会面临很多挑战,会遭到美国各种极力破坏。但我是一直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像美国这样动辄就对其他国家搞破坏,搞掠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次伊朗和沙特能在我们首都恢复关系,我认为更关键是,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的能量。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美式霸道那种模式,并非只有美国吃肉掠夺,别的国家喝汤就得感恩戴德的模式。也可以有我们这种王道的相处模式,我不干涉你们内政,大家一起和和气气做生意,一块把蛋糕做大某发展,这多好。世界人口那么大,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他们的消费潜力完全无法发挥出来,为何?还不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持着世界发展的主导权。美国过去几十年,都是先培养一个地区的国家,来给自己当苦力,等这个韭菜长得旺盛了,就通过美元潮汐环流,通过加息配合地区拱火,来对其他国家进行收割。1982年收割南美洲,1990年收割日本,1997年收割亚洲,美国都是如此炮制。这些地区的国家,在发展最快速度的阶段,就被美国收割,一下子萎靡不振,民众收入停滞不前甚至衰退,消费能力自然上不去。如此一来,美国才能维持自身最大消费国的地位,才能让世界其他国家,都仰美国鼻息,都眼巴巴的求美国从指缝点施舍点剩汤喝。当前全世界的主要矛盾,其实在于,世界各国对于发展权的争夺上。美国试图牢牢把控世界发展的主导权,维持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来对其他国家不断掠夺。所以,我们一定要高举发展大旗,联合世界其他国家,把经济蛋糕越做越大,这就是我们的王道发展之路,和美国霸道掠夺之路,根本上的不同。精美派总觉得美国才是“得道多助”的一方,总认为我们被孤立了,但这只是美国把持国际舆论话语权,美国嗓门比较大导致的错觉。一个过去几十年,不断对世界其他国家掠夺,发动战争、发动颜色革命的国家,又怎么可能是“得道多助”的一方。只不过,因为还有G7国家这样一些是把自身利益建立在美国霸权基础上,美国吃肉,他们喝汤,这使得他们被美国强行绑架在美国霸权马车上。包括,美国也一直试图把世界的繁荣,跟美国霸权绑架在一起。动不动就说,没有了美国霸权,世界就不再繁荣。但这是一种对全世界的PUA。我们是一定得辨明。这次多国密集来访,已经说明,我们并没有被孤立。我们也是通过按下外交的“加速键”,吹响“集结号”,来跟世界阐述,我们的道路,跟美国有什么本质区别。最终美国会发现,被孤立的是它自己,而不是我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每日短评丨英国经济2月份陷入停滞;中国3月出口同比大增14.8%;特朗普起诉前私人律师科恩(4月13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关于巴西总统卢拉访华

之前因病推迟访华的巴西总统卢拉,今天是正式来访。时间是4月12日至4月15日,持续4天,比之前的6天要缩短一些,应该是有很多事情,前期经贸代表团已经做完了,包括双方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贸易的事情。卢拉这次是得了肺炎,才推迟访华,他都78岁高龄了,得了肺炎已经算是大病一场。结果现在大病初愈,卢拉就马上来访华,也说明卢拉对此行的重视。在3月底卢拉计划访华之前,巴西就已经派出一个200多人的大型经贸团到北京。而卢拉这次访华,还要再带一些人过来,对经贸团进一步扩容。包括多名内阁部长、州长以及包括巴西参议院议长帕谢科在内的39名议员,此外还有约240名商界领袖。可以说,卢拉这次基本是把巴西整个经贸圈都带过来了。卢拉会这么着急,主要是因为,巴西的经济确实拖不起。巴西现在的GDP,比起卢拉2010年离任的时候,要低很多。2010年,巴西GDP为2.2万亿美元。2021年,巴西GDP只有1.6万亿美元,只有2010年的72%。这十多年了,没发展就算了,还下降这么多。特别是过去两年,巴西作为世界产粮大国和粮食出口大国,居然还闹起饥荒。这个主要是因为,巴西的粮食市场基本被美国粮商垄断。美国粮商只管自己赚钱,当然不会管巴西人民到底能不能吃饱饭。卢拉这次上任,就是想要让巴西人民能吃饱饭,不饿肚子。但就连这样一个目标,都十分困难。卢拉上任后,首先在2月份去访问了美国,结果美国只承诺给巴西提供950万美元投资,还是用于环境合作。好歹去年美国糊弄东盟还有给1.5亿美元。结果就用950万美元打发巴西,这简直就是在羞辱巴西。除此之外,卢拉上任后的主要经贸成果,就是从德国那边拉到了2亿欧元的投资,同样也是保护包括亚马孙地区在内的巴西环境。所以,卢拉这次率领如此庞大一个经贸代表团,基本就是把所有希望都放在我们身上。这也可以理解,之前联合国出现双默哀一幕的时候,巴西会如此紧跟我们。这里顺带提一下在今年2月发生的双默哀一幕。(2)双默哀当时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在讨论乌克兰危机一周年,然后乌克兰外长率先发言,希望全体人员可以起立默哀一分钟,来缅怀过去一年的乌克兰受害者。当时西方国家基本都是第一时间就起立了,但我们是一直气定神闲的坐着。后来,就连俄罗斯代表也起立了。结果坐在我们旁边的巴西,一看俄罗斯代表起立,也打算起立,结果才刚探出身子,一看我们还坐着纹丝不动,巴西代表也把屁股坐了回去。结果第一次默哀,我们和巴西的代表没有起立。然后在大家都坐回去后,俄罗斯代表做了发言称,他之所以站起来,是为了缅怀从2014年俄乌冲突开始,所有的受害者。然后俄罗斯代表又率先起立,进行了第二次默哀。一开始,并没有人站起来,然后俄罗斯代表就一直盯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看。最后古特雷斯只好站起来,半站半坐。然后我们一看古特雷斯起身半站,就马上也站起来默哀。然后巴西代表一看我们站起来了,也马上也跟着站起来,于是剩下的人基本也就站起来了。其实这次双默哀一幕,是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激烈博弈。而巴西当时的表现,也是一副要跟定我们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卢拉访问美国之后。可见,卢拉在访问美国无果之后,基本就已经把所有希望都放在我们身上。包括卢拉此行,主要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加入我们一带一路。(3)一带一路之前因为巴西的前任总统,对我们比较不友好,所以巴西是还没有加入一带一路。此外,卢拉此行的第一站是从北京改为上海,主要是参加巴西前总统罗塞夫担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的就职典礼。这个巴西前总统罗塞夫,也是巴西劳工党,她在2011年成为巴西总统,也被视为卢拉的政治接班人。不过后来,巴西右翼得势,这个罗塞夫也跟卢拉一起被清算。本来罗塞夫是2015年连任巴西总统,但在2016年被弹劾,最终离职。然后到今年3月24日,罗塞夫被选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新行长。所以,预计卢拉此次访华,重头戏就是在一带一路上。不过,我们在和巴西这类国家打交道的时候,最头疼的还是他们政策连续性问题。这些被美国以民主名义扶持起来的国家,通常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内部撕裂很严重,左右两派斗争很激烈。现在巴西是左翼执政,就开始对我们务实。但要是后面又轮到右翼执政,就很可能又对我们不友好,完全亲美。一旦出现左右更替,往往都会把前任的政策全部推翻,这个是很折腾他们自己国内经济,也会折腾外交。而且,巴西前任总统博索纳罗这样一个特朗普铁粉,完全的精美人士,让美国资本可以完全掌控巴西粮食市场,导致巴西这样一个产粮大国,居然会闹粮荒,让巴西15%的人口处于饥俄状态。但就是这样一个民粹主义者,在巴西的支持率并不低。这次卢拉能胜选,也只是以微弱的优势赢了博索纳罗。可见,巴西的左右翼能量,还是处于比较势均力敌的。在南美洲国家里,亲美和反美,往往都是旗鼓相当。美国也确实很善于PUA拉丁美洲国家,美国割了南美洲国家是一茬又一茬了,但这些亲美的右翼还是有不少人支持。所以,对于南美洲国家来说,我们更多还是得用实力说话,需要有一些威慑力,不能完全指望他们的承诺有效期可以持续多久。倒不是说卢拉说话不算话,关键是卢拉的话,也只管4年。已经78岁高龄的卢拉,大概率也只能当4年总统,巴西的继任者到底是谁,也还是一个未知数。当然,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巴西现政府能够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跟我们比较友好,自然是好事。至于4年后,说不定这场我们和美国的世纪博弈,又有一个阶段性结果,到时候国际格局又有很大变化。那么只要我们实力足够强大,就不怕南美洲国家到底是左翼执政,还是右翼执政。就比如说,我们周边的国家啊,不管是巴基斯坦,还是东盟国家,不管是哪一派上来,基本都不会去跟我们交恶。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跟我们高度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情况下,不管哪一派上来,都会基于现实的利益因素,采取跟我们务实的态度来打交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把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有部分发达国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进而变成利益共同体。只要成为利益共同体,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每日短评丨欧洲理事会支持马克龙避免成为美国追随者;布林肯称不寻求新冷战;德国外长访华(4月12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沙特王储:“不再对取悦美国感兴趣”,高油价并不能让美国赢麻了

之前沙特带头减产石油的新闻出来后,我看到网上不少人在那边说,美国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也是石油出口国,所以高油价对美国有利。按照这种说法,沙特减产石油,又变成美国赢麻了。但真是如此吗?本文会来做一个详细分析。(1)高油价对美国不利4月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有知情人士透露,沙特王储萨勒曼曾告诉助手,他“不再对取悦美国感兴趣”。文章还表示,萨勒曼正在实施“沙特优先”的经济政策。高盛经济学家称,“沙特已不像以往那样,倾向于把自己的经济利益置于支持美国经济利益之下的位置。”包括国际上对沙特减产石油的看法,都会认为不利于美国降低通胀,并且认为沙特此举是在针对美国,对美国不利,而非美国赢麻了。去年,美国数次强逼沙特要增产石油,来降低油价。拜登在去年7月还访问了沙特,希望沙特增产。结果在去年10月,沙特不但没增产,而且欧佩克+还宣布减产200万桶/日,这让拜登十分恼火。白宫甚至放话威胁称,这可能被视为敌对行为。事实上,在欧佩克去年减产之前,拜登政府就曾经发起过“全面施压行动”,派出一众能源、经济和外交政策的高级官员前往中东产油国,威胁一旦减产将导致“严重灾难”,甚至被视为“敌对行为”,以此游说这些产油国在欧佩克+会议上投票反对减产。结果,这些产油国,压根就不怕美国的威胁,一个个还是支持减产。这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1、美国霸权已经严重衰弱,就连美国威胁减产是敌对行为,但仍然没有阻止中东产油国减产。2、石油减产,推高油价,确实对当前美国不利。高油价顶多只是对美国石油资本有利。但高油价对当前高通胀的美国来说,是十分不利。一旦高通胀不能很快降回2%的正常区间,那么美联储就要维持更长时间的高利率状态,会放大美国金融风险。在硅谷银行破产后,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浮出水面,美联储紧急扩表试图把这个金融危机重新按回水面之下。但是如果高通胀维持更长时间,那么美联储很可能就没办法把金融危机按回去。那么金融危机彻底爆发,就会动摇美国的国本。相比石油资本这样少数得利来说,高油价在高通胀背景下长期持续的话,甚至是会动摇美国国本。凡事有利有弊,显然高油价对现阶段的美国来说,是弊远大于利。如果美国处于低通胀状态,那么高油价是对美国有利。但对于处于高通胀的美国来说,高油价自然是对美国十分不利。这里,通胀是关键因素。(2)美国页岩油局限美国去年为了降通胀,一直把降低油价作为重点。但是美国的石油资本支持的是共和党,跟民主党并不对付。而且因为民主党力推新能源战略,这导致当前华尔街资本大幅减少对页岩油企业的融资,这使得美国石油资本,即使想趁高油价扩产,也是有心而无力。这个可以看美国原油活跃钻井数量就知道了。2019年,美国活跃钻井数量是一度达到了800多口,但在2020年受疫情冲击和油价暴跌影响,美国页岩油企业大批量倒闭,这使得美国活跃钻井数量是暴跌到200口左右,腰斩了两次。2021年的高油价,让美国页岩油企业得到喘息之机,但美国活跃钻井数量也只恢复到600口左右,过去一年并没有进一步增长,距离巅峰的800多口,还有很大距离。哪怕拜登去年强令要求美国石油企业增产,但这些石油资本基本都不鸟拜登。以至于拜登还一度威胁要对这些石油企业加征暴利税,甚至指责这些石油巨头赚的钱比上帝还多。可见,美国内部利益矛盾还是很大的。而沙特减产石油,推高油价,不但能加剧美国通胀压力,也能放大美国这种内部利益矛盾冲突。美国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石油资本不可能在国际油价高的情况下,去在美国国内卖低油价。所以,即使美国的石油可以自给自足,但只要国际油价涨上去,那么美国国内油价也必然上涨,从而加剧通胀压力。而且,美国的页岩油企业,也确实没有能力扩产。因为页岩油最大一个劣势,就是生产成本太高。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就差不多得45美元/桶。这要是算上运营成本,还有七七八八的边际成本,起码得60美元/桶的油价,才能支撑页岩油企业能够有利润的运转。所以,高成本问题,让美国页岩油企业,很容易被沙特和俄罗斯用价格战打垮。2015年,沙特跟美国页岩油打石油价格战,国际油价一度跌破30美元,当时美国页岩油企业也损失惨重。2020年,沙特和俄罗斯唱双簧打石油价格战,但遭殃的是美国页岩油企业,在国际油价一度跌出负油价这个金融奇观情况下,美国页岩油企业差不多倒了一半。事实上,去年之前,美国页岩油企业的资本开支一直是高于现金收入,意味着美国页岩油企业是要靠长期发债来维持运营。所以,美国页岩油企业一直是高负债运营,国际油价只要稍微一跌,那么美国页岩油企业基本就倒闭一批。2021年,虽然油价大幅上涨,但美国页岩油企业好不容易开始赚钱,也只能把利润赶紧拿去还债,压根就不敢大幅扩产。页岩油因为成本成本高,扩产成本也高,扩产需要大量外部融资,就得举债。所以,只要美国页岩油企业一旦听拜登的去大幅扩产,沙特和俄罗斯估计就马上反手联合扩产,让国际油价大跌。那美国页岩油企业,估计又要死上一批。因为2015年,和2020年两次石油价格战,让美国页岩油企业,压根就不敢举债大幅扩产。现在美国页岩油企业,就是处于一个躺平的状态,虽然油价高有盈利,但赚的钱都拿去还债。彭博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二季度末,一些独立钻井公司的净债务仅为其息税前年度利润的0.56倍,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67倍。因此,拜登想要美国页岩油企业去主动扩产,来压低油价,显然也不现实。于是,拜登去年只能用一个大招,就是主动抛售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本来有超过4亿桶原油,然后去年3月底,拜登曾经宣布要在半年时间里,抛售1.8亿桶原油。这使得当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已经降至3.45亿桶,这已经降至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假如国际油价因为沙特减产,而继续维持高位,那么美国要进一步抛售石油战略储备的难度会加大。因为抛售石油战略储备,也是有限制的,毕竟石油战略储备是关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是用来应急的,不能下降太多。所以,拜登面对高油价,其实并没有太多办法。美国页岩油除了成本高之外,还有一些弊端,比如开采周期比较短,单井寿命只有3-5年,远低于常规油田。而且页岩油的原油品质,也低于沙特等中东产油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也是石油出口国,但仍然还是要大量进口原油。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算上原油和石油产品,美国2021年出口31.5亿桶,进口30.9亿桶,实现净出口。但不算石油产品,只算原油的话,美国2021年出口原油10.8亿桶,进口原油22.3亿桶,仍然是石油净进口国。美国进口的石油,很大一部分是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在美国边境上,有很多大型炼油厂。这些炼油厂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原油后,炼油成各种石油化工产品,再转而出口。这使得美国的石油出口国地位,很大程度是要建立在石油产品基础上。这也使得,国际油价的波动,对美国的冲击也是比较大的。(3)美国通胀前景明天晚上就是美国公布3月通胀的时间点。目前市场预期,美国3月通胀率,会从6%,大幅回落到5.2%。这个主要是因为,俄乌冲突的爆发,让去年3月是美国通胀环比增幅最大的一个月。去年3月,美国CPI是环比增加了1%,而今年3月的CPI只要环比增加低于这个数值,那么通胀率自然会回落。事实上,当前市场预期3月通胀率回落到5.2%,是基于CPI仍然环比增加0.4%的预期。如果维持当前环比,那么到今年6月,美国通胀率依然会有3.2%。并且由于去年6月开始,美国CPI一直停滞。这使得,今年6月,美国CPI只要维持环比上升,那么通胀率就会迎来新一轮上涨。而沙特和多国自愿减产石油,是从5月正式开始。摆明就是要奔着美国通胀死穴去搞美国。考虑到,美国的债务上限是6月到达极限时间点,如果在6月之前,美国国会不能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那么美国的债务问题和通胀问题,可能就会叠加到一块。最近耶伦虽然提议把美国债务上限一口气上调到51万亿美元,但共和党肯定不会让耶伦如此容易就过关,双方在国会肯定还是要有漫长的扯皮和交易筹码。并且,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后,下半年美国势必大量举债,对市场资金抽水,叠加美联储加息周期,会让美国当前流动性紧张的金融市场,雪上加霜。所以,我个人是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还要出大问题。每日短评丨菲律宾不允许美国使用其基地开展进攻行动;日本央行新行长称或对货币政策进行验证;日本企业破产数增加15%(4月11日)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国外疫情状况+新冠感染情况投票(4月9日)

今天在发投票的同时,也会跟大家分析一下国外当前的疫情状况,这个也是不少人关心的。每期投票都代表过去7天,我的读者整体感染情况。所以每期投票大家最好都能持续投票,投票的人群越固定,那么投票结果会越可靠。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下方投票。先例行声明一下,我通过这个投票,是希望能建立一个简单的“疫情预警机制”,达到两个效果:1、可以让大家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从而降低焦虑。2、假如有第二波疫情到来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投票,及时去预警,做到心里有数。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情况,会有样本数据偏差,仅供参考。4月2日的投票结果如下,投票人数1.47万人。几个重要数据的对比:(1)二次感染比例3月12日:二次感染比例0.89%;3月19日:二次感染比例1.25%;3月26日:二次感染比例1.61%;4月2日:二次感染比例1.25%;由于二次感染人数有积累效应,通常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不过因为我投票人数并不是完全固定,所以有时候也会减少,这属于样本数据波动。但可以说明,当前二次感染比例还不高。(2)正在发烧比例再来看看“正在发烧”的三个选项比例变化情况。“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选项:3月5日,该选项人数占比为1.65%。3月12日,该选项人数占比为2.38%。3月19日,该选项人数占比为2.51%。3月26日,该选项人数占比1.7%。4月2日,该选项人数占比2.95%。照理说,当前已经过了甲流峰值,甲流发烧人数在下降了,所以上周这个“正在发烧(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比例是出现下降。但本周又出现反弹,这个反弹是否跟甲流有关,可以看下面这个选项。“正在发烧”确认自己感染甲流的比例:3月12日是1.6%;3月19日是1.4%;3月26日是0.87%;4月2日是1.3%;确定自己在过去7天有感染甲流的比例,也是有所反弹。虽然当前有甲流这个干扰因素,不太好判断自己感染新冠还是甲流。但我们可以跟去年疫情高峰期做一个对比。去年12月份高峰期时候,我也有发投票统计大家感染情况。当时大家初次感染的速率,是按照每天增加5%的人感染,这样惊人的速度在增加。也就是一周就有35%的人感染,这个是高峰期的感染速率。现在这个感染速率,是还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甲流的传染性也远低于新冠。总体来说,当前仍然还是处于疫情低谷期。(3)长新冠比例感染新冠后,直到现在仍然有长新冠后遗症的人数比例:3月5日人数占比9.8%;3月12日人数占比8.7%;3月19日人数占比7.2%;3月26日人数占比是6%;4月2日人数占比是5.5%;可以看到,仍然有长新冠比例的人数数量,是很稳定的保持一个下降态势。在第二波疫情爆发之前,长新冠的人数应该会持续减少。绝大多数人,即使出现长新冠,也仍然会在三个月内痊愈,这个符合我之前对国外一些数据的观察。但假如第二波疫情爆发,那么会又新增一波长新冠人数。这就好比一个水池,一边不断出水,又一边不断放水进去,最终水池的水位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是国外长新冠人数比例,长期保持在3%-7%的缘故。(4)中疾控数据然后再来看看中疾控每周六发布的新冠感染报告。1、每天的检测阳性数。这个数据可以当做是抽样调查。假如有第二波疫情,那么这个数据大概率也会随之上升。2、发热门诊的诊疗人数。目前发热门诊的诊疗人数也没有明显的进一步上升。(4)国外疫情我们还可以参照一下国外的疫情。有些人说,放开后,国外都没有疫情了。但实际上,这是因为,过去这一年多,全球疫情基本是同步的。比如去年大多数国家,都是比较同步的出现3波疫情,只不过疫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不同,但大致都是有3波疫情。3月左右一波、8月左右一波、12月左右一波。间隔时间大致是4-6个月时间。在去年12月,全球基本都出现一波疫情高峰,然后在1月之后,全球疫情基本都处于低谷期。我们当前的疫情周期,现在也基本会跟全球疫情同步,所以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疫情数据。日本4月5日,日均新增阳性者8000多人,日新增死亡人数27人。并不是日本没疫情了,只是这个数据比高峰期少很多,日本1月疫情高峰期日新增死亡是达到400人。所以,日本当前也是明显的疫情低谷期。但疫情低谷期,不代表就没有疫情,也不意味着病毒就消失了。在特效药,或真正有效的多价疫苗普及之前,疫情大概率都是周期性变化,会随着感染者体内抗体浓度下降,而开始第二波疫情。而由于是4-6个月时间,人体内抗体浓度下降,所以,疫情的间隔时间是4-6个月。去年日本是上半年疫情间隔5个月,下半年间隔4个月,这应该是有一些气候影响。假如参考日本去年上半年疫情,高峰期顶端是3月7日,然后一路下降到谷底是7月6日,间隔4个月的时间。去年7月6日之后,日本疫情是开始新一轮上升。日本今年是1月17日达到疫情顶端,然后一路下降到现在是谷底,假如今年也是间隔4个月时间,那么理论上日本应该是5月份才会开始下一波疫情。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另外需要注意,新加坡是已经明确开始新一波疫情。下图是新加坡卫生部的官方数据。新加坡过去一周新增病例28410例,平均每天新增4058例,这已经达到去年10月疫情高峰期的一半。包括新加坡最近一个月的新冠入院人数,也是有明显上升。过去一周新冠入院人数是达到339人。而在一个月前,新加坡一周住院人数是84人,上升了4倍。所以,新加坡是比较明确出现新一波疫情。之所以跟日本的疫情时间岔开,是因为新加坡去年的疫情高峰期跟日本等其他北半球国家差异比较大。这可能是因为新加坡是热带地区,气候差异跟我们比较大。新加坡去年是2月、7月、10月有过3波疫情。去年10月的疫情之后,距离现在已经有6个月的时间间隔。所以,新加坡当前出现新一波疫情,并不奇怪。大家也不用因为新加坡出现新一波疫情,就过于担忧。因为新加坡疫情,跟其他北半球国家,节奏是岔开的。我们的疫情节奏,更多可以参考日本、韩国。但新加坡当前出现新一波疫情,说明目前世界各国仍然保持间隔4-6个月出现一波疫情的节奏。疫情并没有消失。以此推算,我们是12月疫情高峰期,那么4月-6月,我们可能也会出现下一波疫情。最快就是这个月,最迟6月份。不过当前数据上还没有看到有明显第二波疫情的迹象。所以我个人估计,可能5月出现第二波疫情的概率会大一些。我当然也希望没有下一波疫情。但是否有第二波疫情,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规律,并不以我们主观意志去转移。大家也不用太担忧,现在全球常态化疫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第二波疫情,至少不会有去年12月那么严重。而且由于不同人,体内的抗体浓度下降速率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这也会导致,第二波疫情,不会是去年12月那样的集中感染。这使得,第二波疫情应该会更好防一些,不像去年12月那样防不胜防。大家可以保持一个平常心,去应对第二波疫情,不用焦虑。我做这个投票,更多只是为了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这样我们才不容易因为满天飞的小道消息,而感到焦虑不安。同时,也是为了能在下一波疫情出现的时候,可以做到一个及时预警。这样可以让有需要的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选择加强个人防护。在全球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我们只有这样劳逸结合,才能在不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情况下,去尽可能的保护好自身健康,保护好家人健康。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9日
其他

马克龙在广州听高山流水

这场我们和美国的世纪博弈,从2018年正式开始后,到现在也已经5年了。但到了第5年,这场博弈仍然十分激烈,而且我们今年的各种出招都很精彩。从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实现和解,再到这次马克龙的访问,都可以看到很多亮点。特别是马克龙昨天到广州进行的非正式会晤,有很多信息量。(1)高山流水这里先说一下非正式会晤,当一国元首对另外一国访问时,除了正式的会晤之外,有时也会有非正式会晤。非正式会晤,会谈一些更具体的事情,会谈得更深入一下。而且会进行非正式会晤,是双方关系比较好的体现,也说明双方对会晤的重视。在正式会晤里,有些事情谈得不够深入,才需要在非正式会晤里更进一步深谈。一般来说,双方的联合声明,是在正式会晤之后公布的。不过我们可以看到,4月6日和马克龙正式会晤后,双方并没有发表联合声明。而是在4月7日,在广州进行非正式会晤后,双方才发表了联合声明。这说明,这次的非正式会晤,是聊得更加深入。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4月6日,马克龙在北京进行正式会晤,当时冯德莱恩也在北京,除了和马克龙的双边会谈,也有同时跟马克龙和冯德莱恩的三方会谈。估计可能冯德莱恩跟得比较紧,当时很多事情没办法聊得太具体,特别是关于乌克兰危机的事情。自然就没办法第一时间发表联合声明。于是,就有了到广州的非正式会晤。在双方进行非正式会晤的时候,冯德莱恩还在北京。这个大家也都懂。我前天也跟大家分析过,这次冯德莱恩是不请自来,马克龙是受邀来访。关于冯德莱恩的来访,通稿里是说“经中欧双方商定”。结果,冯德莱恩来是坐民航,没有蹭上马克龙的专机。有意思的是,在机场接待冯德莱恩的是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还有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我们也很清楚冯德莱恩是来干嘛的。包括冯德莱恩在这次来访之前,还对外公开发表一些对我们不友善的挑衅言论。可能是美国有点担心马克龙这次来对我们访问,可能会跟我们达成一些默契。所以美国让冯德莱恩蹭过来,更多还是想要起到对马克龙的一个监督作用,是想敲打马克龙,时刻提醒马克龙,还注意美国这边的影响。但美国有张良计,我们也有过墙梯。美国让冯德莱恩蹭过来,我们该接待还是有接待,让冯德莱恩吃好睡好。只不过,冯德莱恩要想跟紧马克龙,显然就做不到了。这次甩开冯德莱恩后,马克龙在广州自然就更自在一些,跟我们非正式会晤也谈得更深入。这个从正式通稿里也可以明显看出来。双方在非正式会晤里,更多是在做一些互相理解,比如跟马克龙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历史。通稿里说“观景品茗,纵论古今。”我们选择广州这个地点,也是有很多考量。其中提到“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这段话是从中国的近代史,去拉进跟法国的距离。因为大家也知道,法国大革命是拉开西方近代史革命的源头,所以也经常说法国是革命老区。法国是欧洲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这就拉近我们和马克龙的距离。同时也是在告诉马克龙,中国是开放的,也是包容的,不是闭塞的、不是排外的。然后,我们也跟马克龙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义“通过一次次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逐渐形成的既符合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独特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这是要跟马克龙阐明,我们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不断自我革新,推陈出新,来保持自我进步。对此,马克龙是表示“真正的友谊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法方赞赏中方始终支持法国和欧洲坚持独立自主和团结统一,愿和中方相互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加强技术工业合作,相互开放市场,加强人工智能等科技合作,助力各自实现发展振兴。”通稿里还提到双方谈话是在“《高山流水》悠远婉转的琴声”中进行的谈话。高山流水遇知音,我们安排这个曲目也是有一些用意,希望马克龙能听得懂。通稿里还提到“听千年古琴奏千年绝唱,品千年茶韵论千年兴替。”双方还共进晚餐,并“继续就乌克兰危机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在4月6日的正式会晤里,关于乌克兰危机,双方还只是“交换意见”,这次是“深入交换意见”。虽然还只是“交换意见”,但显然是谈得更深入了。(2)乌克兰危机通稿里是提到,“乌克兰危机成因复杂,延宕下去对各方都不利,尽快停火止战符合有关各方和整个世界利益,政治解决是唯一正确出路。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绝不从私利出发处理问题,而是始终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有关各方都应该承担起责任,相向而行,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欢迎法方就政治解决危机提出具体方案,中方愿予以支持,也愿发挥建设性作用。”马克龙则表示“法方同样认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需要兼顾各方合理关切。法方高度重视中方的国际影响力,愿同中方密切沟通合作,为推动尽快政治解决危机作出共同努力。”总体来说,通稿里公布的公开内容,整体还处于“交换意见”的程度,还没有实质性结果。但乌克兰危机,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缘事件。不可能我们和法国,这样的非当事国,进行一次会晤,就能解决。我们和法国这次就乌克兰危机进行“深入交换意见”,更多还是对未来要如何解决乌克兰危机,达成一些共识和默契。这里关键在于,不管我们和法国是否有达成一些默契,而是只要我们和法国进行这样的“深入交换意见”后,美国那边肯定就得疑神疑鬼起来。因为美国并不清楚,我们是否和法国达成了一些默契。这属于攻心之策,能消耗美国一些外交精力。也能某种程度,让美国和法国之间生出一些间隙,本来法国和美国的关系就很难说有多好,现在美国对法国的不信任度自然会加大,美国也是得担心,法国会不会某一天突然去背刺美国。其实,大家也能明显感觉到,相比德国朔尔茨去年11月对我们的访问,我们对马克龙这次的访问,是更加重视。这个主要在于,相比德国来说,法国也确实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国家。至少,法国是没有美国驻军的欧洲国家,而德国有美国驻军,单单这一点,双方就有很大区别。另外,德国现在有绿党的存在,由于朔尔茨是和绿党联合组阁,这让朔尔茨对德国现政府的掌控力并不强。而马克龙不管怎么说,也是连任成功,当了法国多年总统,对法国的掌控力还比较强。虽然,我们从马克龙过去这些年的表现看,马克龙属于想法很多,但执行力不足,这个主要也受限于欧盟被美国渗透成筛子的大背景,让马克龙缺乏施展空间。而且马克龙本身的性格,也比较摇摆,缺乏魄力。这个从之前澳大利亚撕毁跟法国协议,转而跟美国搞核潜艇一事,虽然马克龙一开始是“大发雷霆”,但很快就光速妥协。再加上马克龙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碌碌无为,也都能看出马克龙的一些局限性,还有这种墙头草的特征。不过,本身法国当前的位置,就是摆在墙头草上。联合国五常里,英美是明显绑定在一块,而我们和俄罗斯则显然跟英美是针锋相对的。唯独法国是处于一个相对中间的位置。之前法国是中间偏向英美的位置。但这次访华之后,法国可能就会从中间偏向英美的位置,稍微回到一个相对中间的位置。我们也不要求法国要马上朝我们靠拢,这个也不太现实,马克龙应该也没这个魄力。但至少,让马克龙在一个中间位置,别彻底倒向美国,对我们来说,也就够了。虽然法国面对美国,也确实不够硬。但客观来说,法国已经是欧洲国家里,对美国最硬气的国家了。这也是算是戴高乐给法国的遗产,虽然消耗很多了,但还有剩下一些底气。包括法国有自己独立军队、海外领地、驻外军队,还有能源和粮食独立自主,都是法国当前还能保持相对独立的基础。我们在日常开玩笑“乳法”的时候,也不要忽略,法国不管怎么说,也是五常之一。这次双方的联合声明,也有很多信息,有长达51点内容。我这里也挑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信息点,来简单解读。(3)中法联合声明第一点就提到,会延续两国元首年度会晤机制。这个其实在2019年之前,双方就有过这样的年度会晤机制。不过后来2020年疫情爆发后,这样的年度会晤机制中断了。这一次恢复了双方的年度会晤机制,也意味着中法之间的关系,也重回正轨。第4点,我觉得挺有意思。“深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与法国军队太平洋海区之间的对话,加强在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上的相互理解。”法国在太平洋是有两块海外领地,法属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这两块太平洋领地,基本属于太平洋中间位置,澳大利亚的东侧,已经是第三岛链之外。我们南部战区和法军太平洋海区深化对话,估计美国人看到这里,会很头疼。此外,第8点重申《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第10点“双方支持一切在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基础上恢复乌克兰和平的努力。”我觉得,后面等俄乌双方自己都打不下去的时候,还是有可能看到我们和法国去共同搭这个谈判桌的一幕。第11点,专门提到“双方反对针对核电站和其他和平核设施的武装攻击。”还直接点名说,“包括为保障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安保所作出的努力。”毕竟之前扎波罗热核电站,一直频遭炮轰威胁,一度出现核危机。这话更多还是对美国说的。第14点还提到了伊核协议,第35点“中法两国强调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这些都是针对美国在说的。第36点里,“法方将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其他很多点,都是围绕着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能源转型去进行的,因为巴黎协定毕竟是在法国签的,法国对这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总的来说,马克龙此行,对双方来说可以说是收获颇丰。比如,空客在天津加速了第二条总装线,预计2025年投产,能占空客全球产能的20%。我们也订购了空客160架大飞机。而中船也获得法国16艘大型集装箱船的订单。这样的访问,对我们意义,更多还在于,这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我们的孤立。比如,就连同行一些些欧洲议会议员,也拍下一些照片,来讽刺西方媒体对我们的一些污蔑编排。看得出来,马克龙对此行也很满意。在4月8日凌晨,刚结束完一天忙碌的广州之行后,马克龙用中法双语发了段“谢谢你,广州。法中友谊万岁!”稍早之前,马克龙还用三种语言发文,称“从北京一路到广州,我见到了学习法语的大学生们,这些青年人饱含热情、胸怀远大,我也见到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们,还有受到法国艺术灵感启发的艺术家们。我们在一起大有可为。法中友谊万岁!”而法国现在国内是让马克龙焦头烂额。这和马克龙在广州受到的热烈欢迎场景,有鲜明的对比。估计此行让马克龙有一种久违的心情愉悦。所以说,美国对我们的所谓孤立,只是一个笑话。美国都不能让西方阵营来对我们孤立,就更别说其他国家了。每日短评丨三星也减产半导体;战备警巡;美国地产关键指标危险超过08年(4月8日)星话大白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8日
其他

沙伊和解,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重开大使馆

最近北京很热闹,各国政要接踵而至。昨天除了马克龙对我们访问之外,还有一件大事在北京发生,就是沙特和伊朗的外长,在北京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3月11日,沙特和伊朗还只是同意接下来要恢复外交关系,双方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去做。而这一次是“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落地执行。在3月11日的中沙伊三方联合声明里是这么说的,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这里需要注意,当时是说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而现在距离3月11日,还不到一个月,伊朗和沙特就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讨论重开大使馆的步骤和其他双边问题,还是相当迅速的。这说明,在3月11日,沙特和伊朗宣布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后,美国没有能力来对双方内部进行有效的阻碍。这是美国霸权影响力衰弱的体现。要搁20年前,中东这些国家敢这样做,要么内部生乱,要么外部美军就找上门了。这个一方面是随着美国前年仓惶撤离阿富汗后,让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被急剧减弱了,这使得中东各国对自身内部的掌控力得到加强。也不用担心惹怒了美国后,是不是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另外一方面,沙特前些年也差点被美国搞得有些内部不稳。但从2014年之后,美国试图在一些国家搞颜色革命,就屡屡不顺。除了2014年在乌克兰搞成功之外,后面这些年,美国就基本是以失败告终。比如前些年,美国试图把土耳其埃尔多安搞下来,也失败了。试图把沙特王储搞下来,也失败了。这类外部干涉内部,发动政变,成功了收益很大,像美国对乌克兰的改造就成功了,得到了一个对美国言听计从的乌克兰。然而一旦失败,就是严重树敌的行为。这也是沙特对拜登如此针对的其中一个原因。凡事有利有弊。美国之前一直尝到甜头,却也没想到,一旦失败会有这么多严重的后果。只能说,傲慢确实是刻入美国骨髓。2014年之前,美国搞颜色革命,可以说是无往不利,用兵不血刃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自己目的。但2014年之后,各国明显加强了对美国搞颜色革命的防范。包括最近这些年,我们和很多国家打交道,在双方的联合声明里,会提到防范颜色革命的事情。这是美国过去几年,搞的几次颜色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之一。这本身,也是美国霸权衰落的体现。美国过去几十年,通过霸权去掠夺世界,因为美国强大的武力,让各国是敢怒不敢言。这让美国自己也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真把自己当做“得道多助”的一方,是地球的天然统治者。以至于拜登在前段时间,还在公然鼓吹“美国例外主义”。但是,美国的霸道统治,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美国的国力强盛时期,外部对美国的不满,都会被美国强压下来。然而一旦美国的国力开始走下坡路,那么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内部干涉,就会开始反噬美国。特别是通过颜色革命来扶持亲美政府的行为太过于恶劣,一旦颜色革命失败,对美国的反噬也是巨大的。乌克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现在乌克兰危机的悲剧发生,追根溯源,还在于2014年乌克兰发生的颜色革命,让一个完全亲美,并敌视俄罗斯的乌克兰政府上台。正常像乌克兰这样地缘位置的国家,不要完全倒向某一边,才是正确的选择,至少不要去完全敌视自己周边的大国。但在美国影响下,完全亲美的乌克兰政府,采取对俄罗斯敌视的态度,对美国言听计从,自然就埋下了祸根。所以,颜色革命的危害是很大的。至少,过去这20多年,被美国煽动发起颜色革命、内战的国家,没有一个是现在能发展得好的,国内动乱都还是轻的,有的是战乱频频,国破家亡。因此,不管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伊朗、沙特,有的是被美国煽动颜色革命,有的是被美国煽动政变,但在美国失败后,这些国家自然就跟美国更加不对付。这就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一种反噬。在美国武力强盛的时候,这种反噬还可以被强压下去。但现在美国内部问题频现,霸权开始衰落,那么这种反噬就会加倍反噬美国。当然,这里最关键还是,有国家开始真正站出来,敢直面去跟美国霸权做抗争。要不是有我们顶在前面,吸引了美国现在的主要精力,让美国无暇分心去对付其他国家,像沙特这些中东国家,也不敢这样冲上去打脸美国。甚至包括俄罗斯也不敢。美国之所以在俄乌冲突中不敢亲自下场,根本在于美国现在是无力双线作战,美国需要把主要精力拿来盯着我们。这是我在2021年12月就跟大家分析过的。俄罗斯也是看准美国现在不敢亲自下场,才敢动手。只不过,俄罗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此外,美国虽然不敢在俄乌冲突中亲自下场,但美国也是有欧洲这个冤大头。通过和欧洲联合制裁俄罗斯,再加上给乌克兰提供大量军火弹药。变成这样一个通过乌克兰危机,来对俄罗斯和欧洲持续消耗的结果。这样一来,美国的精力就不至于被俄罗斯分流太多,但受俄乌影响,美国剩余的精力,就只能拿来全力盯着我们。这使得美国对于其他国家,基本就处于无暇他顾的状态。于是这些以前对美国敢怒不敢言的国家,现在自然胆子大了不少。这里最关键,还是得有国家,敢对美国霸权,“揭竿而起”。所以,我们就不奇怪,最近沙特在石油减产后,沙特阿王储萨勒曼甚至直接说:“不再有兴趣取悦美国”。每日短评丨IMF警告世界将因中美紧张关系而分崩离析;空客再签中国采购大单;面对硅谷银行暴雷,风投融资活动骤减(4月7日)星话大白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7日
其他

关于马克龙访华,还有冯德莱恩

今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冯德莱恩一起来对我们访问。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节,就是虽然马克龙和冯德莱恩是同一天来的,但是按照分两批接待,并不是直接一起接待。通稿里对这两人的访问也是有一个细节差异。马克龙是来对我们进行“国事访问”。而冯德莱恩则只是说“访华”从接待上,我们对马克龙是按照标准的国事访问接待,马克龙也是乘坐专机过来。而冯德莱恩并没有跟马克龙坐同一专机,而是坐民航过来的,据说是跟法国议员同班机。对冯德莱恩的接待,级别自然低很多。我有在网上看到一个冯德莱恩的接机图,不过就不太好直接贴出来,反正那场面,大家也都懂。这次马克龙和冯德莱恩看起来是一起来,但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人并不是一路人,或者说,两人并不是抱着相同目的来对我们访问。马克龙对我们访问,可能还有一些想谈事情的想法,特别是在经济上的一些合作,马克龙应该还是想和我们谈,包括关于乌克兰危机,马克龙应该也会来探探我们的口风,来跟我们交换一下意见。至于冯德莱恩,大家也知道她是什么成分,基本可以把冯德莱恩当做是跟来给马克龙念紧箍咒的。这里面,可能是美国害怕马克龙,跟我们私底下谈拢了某些事情,达成某些默契。所以才让冯德莱恩跟过来,起一个监督马克龙的作用。因此,我们对这两人,也是要做一个区分。其实从通稿里就可以看出明显区别,马克龙是受邀来访。而冯德莱恩是说“经中欧双方商定”,也就是冯德莱恩是不请自来。马克龙这次访问之前,中法还达成首单液化天然气人民币结算交易。这个主要是法国给自己准备一条后路,先把和我们人民币结算交易的流程打通,这样万一未来某个阶段美元霸权垮了,法国也可以迅速跟我们启动人民币结算交易,避免双方贸易出现混乱。但也可以视为马克龙访华之前,给我们抛出的一些善意。至于冯德莱恩,因为其成分问题,从她嘴巴里自然听不到什么好话。在这次访华之前,冯德莱恩在一些公开场合,还发表了一些对我们不友善的挑衅言论。所以,这次在对她的接待上,跟马克龙有很大差异,也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从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何现在欧盟给人感觉像是一个渐冻症患者。比如,马克龙也很有想法,但执行能力却不行,想法很难落实。因为欧盟整体被美国渗透成筛子,欧盟有太多亲美派,冯德莱恩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所以,去年3月,马克龙也一度很积极的去试图调停俄乌冲突,但没有什么作用,在4月布查事件后,俄乌谈判彻底中断,马克龙的调停努力也就打水漂,在这之后,马克龙在乌克兰危机的问题上,就一直处于碌碌无为状态。包括马克龙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开始会对普京恶言相向。马克龙的这种墙头草变化,背后只是欧盟这种渐冻症的体现。没办法做事情。马克龙最近面对法国国内的事情也是一团乱麻。因为法国延迟退休改革的事情,法国最近是有上百万人进行了大规模抗议。马克龙虽然也出来紧急灭火,但在最关键问题上,却丝毫不让步,就是延迟退休要继续推。马克龙态度如此强硬,背后根本原因是法国的财政危机。由于过去三年,为了抗击疫情,法国也是大幅提高了财政支出。现在法国也是负债累累,财政赤字很严重。法国的政府债务占GDP比值是112.9%,跟美国也是差不多。而由于当前处于美联储加息周期,欧盟央行也只能跟着加息。所以,当前欧洲整个资金环境比较紧张,瑞士信贷暴雷被近乎破产收购的事情,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再加上欧洲是直面俄乌冲突的影响,欧洲通胀也远比美国严重。法国是欧元区国家里,通胀相对较低的了,但现在法国的通胀率也仍然有5.6%。法国的通胀率比德国低很多,主要法国是核电大国,法国有70%电力供应是靠核电。所以,面对去年夏天的能源危机,法国抵御能力显然比德国要强很多,通胀就比德国好一些。但即使如此,法国当前通胀率也仍然维持在高位。面对经济上的困境,法国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推行延迟退休。马克龙也不想被人骂,问题要是不推延迟退休,法国的财政估计都运转不下去了。所以,当前马克龙的日子是不太好过,外交上,法国在乌克兰危机的处理上,受限于美国安插在欧盟的棋子,比如冯德莱恩这样的存在,在欧盟内部比比皆是,马克龙对乌克兰危机已经是无能为力。内部又面对到处在闹事的景象,经济上也处于困境。所以,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状态,马克龙自然会急于来对我们进行访问。不过,我们从这次访问,也可以看出马克龙这个人的一些性格上的软肋。德国朔尔茨是去年11月就第一时间来对我们访问,当时马克龙还想跟朔尔茨一起来,但最后没能成行。而这次,马克龙也没能足够的“独立”,最后还是让冯德莱恩跟着他一起来。这毫无疑问会给马克龙带来比较多的制约。不过总的来说,冯德莱恩对马克龙的制约,应该主要集中在乌克兰危机的问题上,不让马克龙来跟我们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达成一些绕开美国的默契。但在经济合作上,冯德莱恩应该对马克龙的束缚能力就没那么大。这次马克龙主要应该还是冲着经济上跟我们的合作来的。马克龙在对我们访问之前,马克龙发表讲话,反对与华脱钩。所以,这次马克龙对我们访问,经济上的合作应该是能谈一谈。就连冯德莱恩,在经济合作上,也得说一句,同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方利益,不是欧盟的战略选择,欧盟独立自主地决定对华政策。不过这个“欧盟独立自主”从冯德莱恩嘴巴里说出来,总觉得怪怪的。至于乌克兰危机上,因为有冯德莱恩的存在,应该是谈不出什么结果,双方顶多就是交换一下意见。结果也确实如此,我们和马克龙是进行了双边会谈,在乌克兰危机上,通稿也是说“就乌克兰危机交换了意见”。不过马克龙也提到,“赞赏中方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法方主张重启政治谈判,以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另外,我们和马克龙、冯德莱恩,还进行了一次三边会谈。通稿里对三边会谈,也是用“就乌克兰危机交换了意见”。总的来说,乌克兰危机现在是有点死结,估计世界各国也都不知道能怎么办。那就只能等俄罗斯和乌克兰,能打到累了,有一方确实打不下去了,这个和谈才能出现契机,现在还没到时候。另外,法国跟我们的经济合作,其中一个重点估计就是空客。空客虽然是欧洲企业,但法国是空客的大本营,所以,这次法国过来,空客大概率是会谈拢一些贸易。比如晚上已经传出新闻,空客CEO称,在天津新建的第二条总装线,计划2025年底投入运营,到时候空客全球订单的20%都会在天津完成。除此之外,外媒也有报道称,空客正在跟我们谈判新一轮飞机订单。由于我们跟美国关系现在十分不好,我们过去几年,大幅削减了对波音的订单。去年7月,我们三大航空集团一次性订购了292架空客飞机,对波音自然会有一些冲击。现在商用民航飞机,主要就是空客和波音。我们自己的C919大飞机才刚在去年底完成首架交付,因为还要验证飞行,所以目前产能还比较低,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满足我们国内巨大的民航市场。那我们要削减对波音的订单,自然只能加大对空客的采购。所以,这对法国来说,也是有巨大的利益。虽然受限于欧盟这个渐冻症患者,法国在外交上也是束手束脚的。但涉及到自身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法国还是会选择比较务实的态度,不会盲目跟风美国来对付我们。但法国显然更不可能去贸然站队我们。除非美国霸权真正垮了,法国估计才会去站队。在那之前,法国更多还是会采取过去几年一贯的姿态,经济上跟我们保持务实合作,外交上和一些意识形态问题上,则仍然还是会跟风美国。而对我们来说,欧洲是属于世界比较重要的一极,虽然欧盟现在行动迟缓,但体量仍然很大,只要欧洲不要彻底倒向美国,也就够了。我们对欧盟这个渐冻症患者,也不会指望太多。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6日
其他

关于特朗普被拘捕,这事很绕

今天,外界聚焦的特朗普“自首”日子来了。虽然特朗普是如期出庭,并按照美国的法律,出庭就算是被正式拘捕。不过,特朗普并没有在庭上认罪,而是对34项一级伪造商业记录罪名,概不认罪。所以,之前美国媒体说特朗普今天会去“自首”,应该就是指特朗普这次出庭的事情。但严格来说,特朗普出庭,顶多只能算被拘捕,并不能把出庭就直接等同于“自首”,从特朗普概不认罪的态度看,显然特朗普是没有自首的打算。“自首”之说,应该是美国主流媒体的一次标题党。毕竟美国主流媒体是恨特朗普入骨,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次可以对特朗普落井下石的机会。另外虽然特朗普出庭,就算是被正式拘捕,但被拘捕不等于就是被定罪,最终特朗普是否会被定罪,还需要法庭上漫长的扯皮。有可能明年美国大选的时候,这场刑事诉讼,都还不一定能有结果。特朗普被拘捕后,也没被收监,还是自由身因为这次给特朗普安的罪名,还是有一些扯皮的空间,具体本文会来详细分析。(1)34项重罪媒体报道的特朗普罪名,经常看到是34项重罪。不过,其实特朗普的罪名是只有一项,“一级伪造商业记录”。是基于这一项“伪造商业记录”,检方指控特朗普进行了34次“伪造商业记录”。按照美国法律,一级伪造商业记录属于低级重罪,最高刑期是四年。然后美国媒体说的最高136年刑期,就是把4*34=136年。一般伪造商业记录是按照轻罪处理,不过美国的法律也有规定,当一个人有“诈骗意图包括实施另一项犯罪或协助隐瞒犯罪意图时”,就构成重罪。这次指控特朗普的检察官布拉格,认为特朗普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通过识别和购买有关他的负面信息,来压制这些信息,以对被告选举前景有利,从而影响2016年总统大选。”也就是,检方指控特朗普,是通过“伪造商业记录”,来影响美国大选,从而违反了联邦选举法。于是,检方就按照“重罪”来起诉特朗普。所以,大家别看这个美国媒体一报道34项重罪,就觉得特朗普这下死定了。其实特朗普犯的事情,在美国都算不上是什么大事。这次起诉特朗普的这34项重罪,都跟特朗普这个“商业记录虚增条目”有关。那么特朗普“商业记录虚增条目”,是拿去支付3笔封口费。一笔是向艳星丹尼尔斯支付13万美元的封口费。一笔是向花花公子模特支付了15万美元的封口费。一笔是向特朗普大厦的门卫支付了3万美元的封口费,因为这名门卫声称有特朗普私生子的信息。本来付封口费这件事情,在美国是不违法的。不过检察官认为,特朗普是通过“伪造商业记录”,挪用了竞选资金,影响了2016年美国大选,这违反了联邦选举财务法,所以才因此起诉特朗普。所以,这件官司的焦点就在于,特朗普是否通过“伪造商业记录”,挪用了竞选资金。(2)挪用竞选资金根据检方的指控是称,特朗普指示了高管伪造发票,把封口费列为法律费用进行报销,检方认为这挪用了竞选经费。不过,当时特朗普这个封口费,并没有直接走竞选经费的报销。检方是认定,特朗普这笔封口费是“非法、未报告的援助”。实际上,特朗普是自掏腰包支付了这笔封口费,但检方仍然认为特朗普在“伪造商业记录”,并挪用竞选资金。这个听起来有些绕,我给大家捋一捋。首先,按照美国的联邦选举财务法规定,被选举人的竞选团队,进行的所有能影响美国大选结果的资金使用,都要登记到竞选资金,检方就认为,特朗普支付的这些封口费,已经影响到美国大选,所以应当被当做竞选资金。但显然,特朗普不可能明目张胆的把这些封口费拿去登记到竞选资金里。于是检方就认为这涉嫌“伪造商业记录”,把本来应该被当做竞选资金的这笔钱,没有登记到竞选资金里,进行了隐瞒。所以,哪怕特朗普是自掏腰包去支付这笔钱,按照检方的说法,这也涉嫌挪用了竞选资金。这里,检方主要就是卡了美国法律一个漏洞,就是竞选团队参与的所有能影响美国大选结果的资金使用,都要登记到竞选资金里。特朗普没有登记,所以就涉嫌违反联邦选举财务法。其实这个确实有点BUG,要真这么说,特朗普花自己的钱,吃个饭,也是违反联邦选举财务法。因为特朗普如果不吃饭,就饿死了,那就没办法竞选美国总统了,就影响到美国总统选举了。那么理论上,特朗普应该把自己吃饭的钱,拿去登记为竞选资金。但一旦这个吃饭的钱,登记为竞选资金,就不能拿来做特朗普的私人用途,如果特朗普用竞选资金拿来吃饭,也违反了联邦选举财务法。所以,这就有BUG,我吃饭的钱不登记为竞选资金,也违法,登记了竞选资金也违法。那我建议,每个美国总统候选人,都应该别吃饭,否则一花钱吃饭,都涉嫌违反“联邦选举财务法”。因此,我觉得这个《联邦选举财务法》是存在一些漏洞BUG。也难怪2018年,特朗普律师科恩因为违反《选举财务法》认罪后,哈佛法学教授德肖维茨会说“每个竞选总统的人,都会违反选举法例”。这个漏洞,平常没啥事,检方也不会闲着没事,揪着总统候选人吃饭花的钱去找茬。但因为,特朗普这次是自掏腰包去支付这个封口费,而这个封口费,确实能被人们直观认为,可以影响到美国总统大选,而且支付封口费的时机,还是在美国大选之前的关键时机。因此,检方认为,这个封口费会影响到美国总统大选,找茬也是找得比较有底气。但检方卡了这个BUG后,即使特朗普是自掏腰包,也会被当做挪用了竞选资金。而对特朗普比较不利的就是,2018年他的律师科恩是已经认罪被罚,而且就是因为违反《选举财务法》。而且科恩还反水,指认是特朗普下令让他支付的这笔封口费。特朗普一开始说自己并不知情,但后来又改口,存在说谎的问题,也让特朗普比较不利。这大概就是这次纽约检方起诉特朗普的一些关键,比较绕。(3)可能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这次检方起诉特朗普的34项重罪,均为伪造商业记录,并没有关于违反《选举财务法》的罪名。这个是因为《联邦选举财务法》是联邦法律。而这次起诉特朗普的是纽约地方,是民主党的大本营,是按照纽约地方法律去起诉特朗普。所以,纽约地方这次起诉特朗普,就只能使用“伪造商业记录”这一项罪名。并且需要按照纽约地方法律,也就是这个“伪造商业记录”是为了掩盖特朗普违反《选举财务法》的行为,所以才构成重罪,来对特朗普起诉。但这里很别扭的就是,这次特朗普如果单纯“伪造商业记录”只是轻罪,要涉及到违反《选举财务法》,才能算重罪。但偏偏纽约曼哈顿地区只能按照地方法律来起诉特朗普,一旦上升到联邦法律,这个扯皮就更遥遥无期了。2018年,特朗普律师科恩承认在付款方面违反了联邦竞选财务法。当时,联邦的检察官表示,这些款项构成了对特朗普竞选活动的非法、未报告的援助。但他们拒绝对特朗普本人提出指控。也就是联邦的检察官,都拒绝按照违反《联邦竞选财务法》来在联邦层面去起诉特朗普。于是,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检察官布拉格,只能按照纽约法律的“伪造商业记录”通过不停的绕,来以重罪起诉特朗普。所以,这里的扯皮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次起诉特朗普的检察官布拉格,似乎专门跟特朗普过不去,他曾协助起诉特朗普政府100多次。再加上布拉格是民主党人,这次起诉特朗普还是纽约地方,所以也难怪共和党人口径十分一致的指责民主党这是在把司法当做政治斗争的武器,是对特朗普的政治迫害。所以,我个人是估计,假如特朗普的律师给力一点,完全还是可以把这场起诉,仅限于“伪造商业记录”,那么特朗普最后就是轻罪处理,交个罚款就行了。但我觉得,按照特朗普现在造势的状态,也不排除特朗普非要搞个苦肉计,去监狱象征性的溜一圈。特朗普也不怕在监狱里会被虐待,或者惨遭失身。因为特朗普作为前美国总统,终身享有特勤局保护,即使特朗普入狱,那马也会出现两名特工陪特朗普蹲监狱来保护特朗普。这次特朗普出庭,并当做拘捕后,但并没有戴手铐,也没有去拍美国典型的橙衣囚犯照。而且特朗普随后也没有被收监,而且直接回到了海湖庄园。可见,特朗普还是有一些特殊待遇。估计美国民主党方面,也是怕事情失控直接闹大。这次庭审外面,也是聚集了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双方还发生一些冲突。此外,这次特朗普竞选团队看特朗普没有被拍嫌犯照,还颇有点嫌事情不够大,还专门自己P了张特朗普的嫌犯照,并以此作为募捐理由。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特朗普竞选团队给支持者发的这封电子邮件里,特朗普嫌犯照举着一个牌子,写着4月4日,“照片”下面则写有“无罪”字样。然后邮件里还对特朗普支持者说:“朋友,你是否与特朗普站在一起?请就2024大选捐款47美元或更多,我们将免费赠送给你你自己的‘无罪’T恤”。”所以,也许共和党搞政治斗争不如民主党。但特朗普搞竞选拉票的能力,比共和党其他人还是要强太多。这次起诉特朗普的事情,我觉得倒不一定就特朗普不利。反倒有可能被特朗普拿来当苦肉计,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借机去为自己2024年大选宣传造势。每日短评丨
2023年4月5日
其他

找准定位,适应环境

这几天有个B站停更潮的新闻,还停火的,上了网络热搜。我做自媒体虽然是以公众号写文章为主,但同时也是个B站的UP主,我B站的名字就是我的笔名“星话大白”。所以就通过这件事情,谈谈我对于“创业”这件事情,一个很重点的“找准定位”,还有“适应环境”,谈点我个人看法。(1)来龙去脉首先来说说流量收益,其实B站收益减半,是一年前的事情了。2021年,我的视频流量单价大概是10万播放有200元-300元。2022年初,这个流量单价下降到10万播放有139元,已经腰斩。到2022年6月,流量单价进一步下降到89元。不过,过去半年多,B站的流量单价整体比较稳定了。我过去一个月的流量单价基本是10万播放120元左右。当然,这个只能代表我个人的一个实际情况,每个人因为视频数据不太一样,这个流量收益会有一些波动,仅供参考。在去年6月那会,也有过一波舆论热潮B站收益减半的事情。当时是确有此次,我也说过这件事情。不过这次,就明显有点炒冷饭。导火索也是几个粉丝较多的UP主,发了停更声明。但我看到舆论热度,明显被带到“b站up主发起停更潮”,这就有点以偏概全的,搞得好像B站所有UP主集体“罢工”一样。包括作为导火索的这个停更UP主,自己后来也澄清,他停更跟B站没啥关系,有人赚钱也有人亏钱,很正常的事。这次停更这个UP主,属于LOL游戏博主,本身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赛道。虽然他有400多万粉丝,但近期视频的播放量一直不高,通常也只有几十万播放量,跟其粉丝数是不太匹配的。这个更多是他自身内容因素。其实每个视频平台,每天都有一大堆人停更,不过其他视频平台的UP主,一般停更也就停更了。但B站的UP主,因为粉丝粘度比较高,所以一般还会比较有仪式感,停更也会上来发个停更声明。然后关键是,去年B站确实有出现流量收益减半,所以很多UP主对此也比较有共鸣,这件事情就因此热火了起来,然后一些资本可能想从中搞一些事情,有从中推波助澜的可能性,不然这件事情应该还不至于就直接上热搜,热度还这么大。应该来说,这还是有各方面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B站有自身的问题,外部也有一些推动能量。可能有人会说,我在帮B站说话。不过,我自己在B站也有号,去年B站收益减半的事情,我也属于利益受损方,我倒不至于要刻意去帮B站去说话。实事求是的说,即使B站去年流量收益减半,但在当前各个平台来说,仍然还算比较高了。我自己属于全平台发展,所以还是比较了解各个平台的情况,我这里也跟大家介绍一下。也可以给有志做自媒体的朋友,一个参考。(2)流量收益下面列的各平台流量收益,仅代表我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我入驻的所有平台里,今日头条的流量收益是最高的,从我两年前开始做视频到现在,今日头条一直维持在10万播放200元-300元的流量单价。抖音流量大,通过“中视频伙伴计划”得到的流量单价也比较低,10万播放大概30元-70元。其他平台的流量收益就比较低,对我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我的视频主要收入,就是靠B站,今日头条,还有抖音这三个平台。其中,我在今日头条+抖音合起来的收入,跟B站差不多。虽然今日头条的流量单价高,但我在今日头条的流量并不高。B站虽然流量单价减半了,但过去半年,我在B站的流量也翻倍了,所以,我在B站的收入整体也没有下降。上个月因为我在B站的流量爆发,平均每个视频有30万播放,收入还比去年高了一些。当然,这个只代表我个人情况,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本来,做自媒体视频,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整体的流量池是有限的。所以,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自媒体被淘汰,这个本来也很正常。竞争总归是残酷的。而且,其实大部分UP主,都会接一些软文广告,或者硬广,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只靠流量收入,那确实大多数UP主都得喝西北风。我这样可以坚持不接软文广告的,只靠流量收入的UP主还是比较少的。这个主要是因为,我是全平台发展,即使B站的收入减少了,我在其他平台还能支撑我收入。比如,我主要就是靠公众号读者每个月自愿赞赏的稿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对我来说,能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和视频,才是更重要的。我也不怎么在意流量收入有多少。只要这个视频的流量收入,能够覆盖我的视频制作成本,我就可以长期持续更新视频,并不会有太多负担。以前跟大家介绍过,我的视频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模式。视频的文案,就是我每天写的文章。配音是我表弟,部分视频的剪辑是我亲姐,我自己会剪辑一部分视频,并负责最后整合。这样的制作模式,成本并不高。我每个月的视频流量收入大概是1万元左右,刚好够支付我姐和表弟的工资。其实,去年初,B站刚开始流量收益减半的时候,我也在吐槽B站。因为去年初,是我刚开始采取视频日更的模式,而且视频流量刚好在大幅增长,结果这个流量单价马上腰斩了,我整体流量收入就没什么变化。我就吐槽,这个流量收益减半,早不减,晚不减,刚好在我视频流量翻倍的时候减半。只能说,我没有赶上B站的红利期。要是在2021年,能有当前这个稳定播放量,那我在B站的流量收入,应该会很不错。所以,对这个流量收益减半,我自然也不爽。不过,客观来说,B站因为自身发展定位问题,最近几年一直在大幅亏损。2021年,B站亏损68亿元。2022年,亏损扩大为75亿元。即使这样,B站去年给UP主的流量收入达到了91亿元,同比增长18%。这占了B站总的营业成本的一半。这种情况下,B站把流量收益减半,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再加上,去年整个互联网广告收入骤减,除了头条系这样家大业大的,其他平台的流量收入普遍出现下降。因为流量收入,就是来源于平台接到的广告收入,拿来跟UP主分成。平台的广告收入少了,那分给UP主的流量单价自然会减少。我自己还是挺喜欢B站的氛围,这个并不是我喜欢B站这家公司,而是我喜欢B站的读者。B站的读者活跃度是所有平台里最高的。比如,我的微博也有上百万粉丝了,但通常我发一条微博,平均只有十几条回复。而我发B站动态,一条正常会有上百条回复。我头条的粉丝也有37万,但如果平台不推,那么文章阅读量通常只有几千。而我B站,一条专栏文章阅读量保底会有1.5万左右。我认为,这是B站一定要珍惜的,要维护好这个宝贵的观众氛围。其他信息流平台,都太依赖于平台,作者等于只是给平台打工。我还是挺喜欢B站这样,观众是追着作者去看视频,而不仅仅依赖于平台推荐。我在B站的视频,现在即使平台不去大力推,基本也能有10万左右的保底播放量。这对我来说,已经算很不错了,至少是我所有视频平台里,流量最好的。我还是希望B站能够维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宝贵用户群体。虽然很多人说B站用户喜欢白嫖,虽然对作者来说粘度很高,但对广告商来说并不友好,比如点了广告进去,啥都不付费,只是“到此一游”。但我觉得,并不是B站用户喜欢白嫖,只是B站用户不喜欢被广告商割韭菜而已。我在B站的赞赏率也不低,很多B站读者还专门跑到公众号来给我赞赏。所以,B站用户只是喜欢白嫖广告商,是帮作者增加收入,而不是B站用户喜欢白嫖作者。这点,我觉得还是要给B站用户正名一下。(3)找准定位从B站财报看,B的流量收益虽然减半,但分发给的人群数量是大幅增长,所以总的流量分成才会同比增长。说白了,就是把头部UP主的一些流量,拿来给一些中部和底层UP主,这个属于市场下沉,扩大创作队伍。当然这个过程里,也容易发生一些营销号用人海战术来抢占流量收入的问题,就是用一些粗制滥造的视频,拿着一些不知道从哪抄来的,或者就是不知所云的营销软文,来速产视频,挤占流量。这个不单单是B站,也是其他各个平台共同面对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对UP主来说,面对这个环境,想不被“劣币驱逐良币”,也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用速度打败速度。我在2021年1月,开始做视频时,就意识到前期先要能养活自己,才能维持长期稳定更新。所以,当时我给自己定位,就是我的视频以我的文案内容为核心竞争力,视频画面不怎么重要。这个我也长期观察读者对我视频的一些反馈,基本上来说,大多数我的读者,主要关注我的文案内容,关心我在讲什么,而不是我的视频剪辑得有多好。在确定这一点后,我的视频剪辑就基本确定一个模式,就是画面除了一些必要的数据图表图片之外,其他就主要是用一些商业视频素材来进行画面填充,这样才能尽可能降低视频成本。如此一来,才能在这个流量收益越发减少的情况下,去维持长期更新,不至于用爱发电。客观来说,我做的视频,剪辑上是没啥亮点和技术含量,随便一个普通人,只要学习3天,基本能达到我视频剪辑的要求。主要就是找一些比较贴合视频内容的素材,会比较花时间。我视频的主要竞争力,一个是我表弟声音还不错,还有就是主要看我视频文案内容。本身,我的视频文案内容,就是我每天写的文章。其实我做自媒体,对自己定位一直很清晰,就是以我的文章作为核心竞争力。包括我每天写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的所思所得。视频,也只是把我的文章,变成视频载体,传播更广一些,能吸引更多人来看我的文章。而且,我是每天都写文章,视频也是最好能做到日更,否则要是一周才出一个视频,那必然有很多文章不能做视频。所以,想要视频做到日更,那只能在视频剪辑这块,尽可能采取一个可以速产的模式。而且,在当前流量收益普遍下降的大环境下,以前那种可以花一周,甚至一个月去精心打造的专业剪辑视频,成本花费有些过大。我们可以看到,在B站发展红利期的前几年,还是有很多做得很精致的视频,但这种视频,一般都要有专业团队,要有外部一些资本的融资,才能支撑起这样的团队。后来,近两年,因为这个收入下降,所以不少这类专业的视频团队,要么解散停更,要么缩减团队规模,变成个人创作。有不少头部UP主就是这样去适应市场。而且未来随着AI革新,一人创作将越来越方便,包括剪辑视频的门槛会更低。所以,这种化整为零的模式,是视频制作未来的趋势。说白了,当前整个视频平台大环境,就不适合太庞大的团队,更多还是朝着小而精的个人创作模式,或者是两三个人小团队。所以,大家自己创业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一件事情,是我们需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我们。当大环境改变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我们并没有能力去改变大环境。只不过,我们在改变自己的过程里,要能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比如,我就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的文章,所以,我可以在视频剪辑上去做一些妥协,但在文章质量上,我就绝不会妥协。包括,我所有文章都只会由我自己个人创作,不会用AI。而如果后面有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AI剪辑视频,我也会尝试用AI来剪辑视频,因为视频画面对我来说,并非最核心的竞争力,那自然是制作成本越低越好。大家也知道,我对于团队化一直十分谨慎。在文章创作上,我是一直坚持个人创作,只发自己写的内容。只有视频制作,因为个人精力有限,再加上我配音比较业余,口音很重,所以只能让我表弟帮我,还有让我姐帮我剪辑视频,保证可以尽量日更,形成这样的家庭作坊式模式。但严格来说,我仍然还是属于个人创作。包括,我在4年前刚做自媒体的时候,给自己定位,主要收入靠读者赞赏的稿费时,其中一点考量,就是尽可能让自己不依赖于广告商,也不用依赖于平台。只有依赖于读者,才能让自己尽可能独立自主。其实,广告商愿意花那么多钱在你这里投软文,就是因为他们有底气,可以从你读者身上把钱赚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么,我何必多一个广告中间商,直接自己跟读者要稿费不就好了。我觉得这种自愿稿费模式,是比较双赢的良性互动,既可以增加读者粘度,对大家来说也可以看一个去广告版本,增强阅读体验。虽然相比接软文来说,收入是没那么多,但胜在长久和踏实。而且这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自我炼心的过程。有时候钱来得太快,容易让自己心态膨胀。脚踏实地的去依靠读者的稿费,才能让自己时刻意识到,我的衣食父母是读者,而不是广告商,也不是平台。这样,我才可以牢记我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我文章,去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去跟大家分享我的所思所得。这样,我才有足够的底气,去拒绝任何资本的诱惑,让我的文章只说我自己的心里话。每日短评丨特朗普抵达纽约将为刑事控罪出庭;Twitter将网站标志换成柴犬图后狗狗币大涨22%;(4月2日)星话大白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4月4日
其他

关于某人“过境”窜美

最近围绕着对岸,又有一些动静。一个是3月27日,马英九率团开始他人生中首次大陆之行。一个是3月29日,空心菜将在纽约和洛杉矶“过境”。今天文章主要来说说空心菜“过境”窜访的事情。首先,这是美国一系列拱火台海局势的其中一环,是美国仍然在不断切香肠的体现。对这件事情,我们也已经做出回应。早在本月初,就有美国媒体报道,有传闻空心菜将过境美国,并会跟美国众议院议长见面。这个在1月麦卡锡苦战15轮好不容易才当选众议长后,外界就普遍预期,麦卡锡有可能模仿佩洛西,也去窜访对岸。不过在本月初,美国媒体就抛出某种说法称,麦卡锡担心触怒我们,选择在空心菜“过境”美国的时候,去跟空心菜见面。但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个隐蔽的舆论陷阱。其目的在于试图营造一种空心菜过境美国,跟麦卡锡见面,是一个“不那么过激”的行为,这是在跟我们灌输一种潜意识,我们会接受空心菜过境并跟麦卡锡过境。以此来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空心菜过境跟麦卡锡见面,是一个“退而求此次”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不是在拱火。那么到时候我们对此采取某些合理、正当反制的时候,美国方面就会反过来指责我们反应过激。但实际上,虽然麦卡锡直接窜访对岸的拱火力度会更大,性质更严重。不过,这不代表让空心菜过境美国时,去跟麦卡锡见面,就是一个理应被接受的“正常”行为。考虑到,这个说法是美国媒体在月初放出来的,所以很明显,这就是美国布置的舆论陷阱。其实美国现在已经在放风了,说空心菜这次过境,之前已经有过很多次,是很“正常”的,已经在说让我们不要有过激反应。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美方说的“很正常”的“过境”。虽然对岸过去这20多年有过几十次“过境”美国,包括空心菜之前也有过6次过境美国。但问题在于,之前的过境,大都是“纯过境”,即使有在美国逗留,也顶多参加一些所谓“民间活动”,并不能见到一些美方高级别人员。而这次,空心菜是在过境中,要去跟麦卡锡见面,这个已经是突破之前并没有的一些局面,是属于美国又在往前切香肠。空心菜只是美国的牵线木偶,她要什么时候过境,能见到什么人,参加什么活动,基本都是美国最终决定的,这一切都是在配合美国的拱火计划。目前公布的行程,空心菜这次还是前后两次过境。空心菜是在3月29日启程窜访所谓“邦交国”危地马拉,先在途中“过境”纽约。然后在4月初返程的时候,在“过境”洛杉矶的时候,去跟麦卡锡见面。所以,关键就在于4月初跟麦卡锡见面,这个是之前没有过的,属于美方再往前切香肠。那么我们应对也很简单,美国往前切一点香肠,那我们也会往前进行反向切香肠。美国往前拱火一点,就等于是在让我们往前更进一步。我们的反制,都是跟美国的拱火对等的。所以总的来说,虽然美国这次还是在往前切香肠,是美国一系列拱火行为的一部分。但还不至于这次的拱火,就已经是终极拱火。这更多还只是美国在一点点往前拱。所以,也不至于说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就要祭出终极大招。去年8月的事情,也已经充分告诉我们,对等反制的必要性。比如说,美国出一对K,看着很大,但我们只要出一对A就能压过去,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就没有必要出三个A,甚至出炸弹去押对方的牌。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果,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所以,有过去年8月的教训,这次大家最好就是自己建立好预期管理,不要有过高的预期。现阶段,着急的并不是我们,所以我们没必要一上来就把自己的大牌给打出去。我们的大牌王炸是要留着后面关键时刻,去压死美国,让美国没机会翻盘。而不是被美国抛出一些小牌,就让我们把大牌扔出去。现在着急的是美国,而不是我们。所以美国着急出牌,但我们可以不着急,只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个也是保持战略定力,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就得忍,只不过我们得保持自己的节奏,朝着自己既定计划的方向去坚定前进,敌人的拱火,也许会加速这个过程,但不会打乱我们的节奏和方向。美国越着急,我们就越要沉得住气。其实看近期一系列国际局势和外交动向,我们也能感觉到,我们也是在不断出招。只不过,我们打出的牌,都是美国没想到的,完全不按照美国的套路去走。比如说,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和解,就是对外界释放的明确信号。就是我们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一些国际事务中,去参与调停一些国际上的冲突,充当斡旋人的角色。包括后面访问俄罗斯,释放呼吁俄乌和平的声音,也能充分展现我们的立场原则。而且这跟我们过去几十年,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们外交上一贯以来的原则立场,几乎没有变过。这其实背后反应我们跟美国一个很大不同,就是政策的延续性,和确定性,我们是远强于美国。现在世界各国跟美国打交道,都有一个很头疼的事情,就是美国两党现在撕裂太严重,政策的延续性太弱,不确定性太强。包括现在拜登去跟其他国家做的一些许诺,其他国家压根就不信,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明年美国大选之后,拜登到底能不能连任,一旦特朗普上来,那拜登这些许诺就跟放屁一样,没半点效果。只要美国4年一大选,执政党一换,那么很多政策都会180度转变,这在外交上是十分不利于跟其他国家打交道。而我们的政策延续性是很强的,我们的外交立场过去几十年都很少变过,这也是我们可以取信于世界的关键。美国试图通过拱火东亚,让我们疲于应对。但我们就是选择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模式,不跟随美国的套路走。而且我们在其他地方的出招,看起来跟对岸没关系,但其实最终都还是落子在对岸这块。我们积极去调停一些国际事务,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也是为了以后某一天,我们完成这件大事时,可以少一些阻力,降低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现在多一些对我们押注的国家,那么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少一些阻力。比如说,沙特和伊朗在我们斡旋下实现和解。现在马上就有沙特花上百亿美元来对我们投资的事情。沙特前段时间刚被瑞信坑了,这让沙特也更加明白,要加大对东方大国的投资。只要这样的利益关联多起来,那么未来等我们完成某件大事的时候,很多国家就不会轻易去站队美国,更多只会选择观望,那我们就会少一些阻力。毕竟这确实是我们自己内部的事物,这是跟俄乌冲突完全不同的。这场中美世纪大博弈,虽然从2018年开始激化,直到现在也过去5年了。这5年时间里,我们和美国的博弈一直都很激烈,中间基本没有缓和过。但即使如此,这场世纪博弈也才刚拉开序幕。我们跟美国的博弈过程中,还是要有持久战的准备。虽然美国当前比较明显处于国力的下降周期,在走下坡路,美国霸权和美元霸权也都在开始出现动摇。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要让美国霸权真正落幕,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每日短评丨沙特大手笔投资中国;不光彩的美国志愿者;(3月28日)星话大白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2023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