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端访谈|荣昌生物房健民:创新药需优化创新环境,提升风险承受力及科研转化率!

药时代 2022-04-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康界 Author 帅超


图:荣昌生物房健民博士
近日,针对国内创新药面临的创新环境、机制、国际化等问题,新康界专访了荣昌生物房健民博士。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创新药尚面临诸多挑战,仍需多管齐下改善创新环境,推动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房健民博士,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房博士在生物制药的研发领域拥有20多年经验,目前主要负责荣昌生物的整体管理、业务及策略。房博士于1998年5月获得加拿大Dalhousie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外科系/波士顿儿童医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专注癌症研究。 
以下为本次专访实录:
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新康界:如何评价目前中国医药的创新环境?中美医药创新环境有哪些差异?
房健民:国内创新药研发环境与十年前已经不能同日而语,进步十分显著。以融资环境为例,之前荣昌生物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自我造血”,而现在国内有多种融资渠道支持创新药的发展。另外,中国拥有14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有着庞大的病例患者群体,相对美国而言病例入组更容易,成本也更低,这是中国药企的优势。
在投资回报方面,中国新药研发的回报还有待提升。与中国相比,美国的医药企业创新收益更大,往往一个新药就可以支撑起一家跨国公司的半壁江山。美国创新药销售占美国医药80%的开支,研发管线中10个创新药即使失败了9个,只要一个成功仍有巨大的回报。而国内创新药和仿制药以及专利期过后的原研药价差不明显,影响新药创新动力。
新康界:中国的创新环境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
房健民:创新药研发风险较高,如何提高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这是中国创新环境需要改善的地方。基于投入产出比,整个医药行业国内做me-too药物多于做fist-in-class,但中国创新药要真正做到国际领先就需要做创新程度更高、风险更大的项目。
对投资人来说,不要急功近利,若投资人过于追求短期的回报,甚至要求创业团队接受对赌条款、则非常不利于新药创新以及创新企业的成长。例如,泰它西普的研发过程原以为7-8年就可以上市,但实际上花了近13年才上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公司的早期投资人坚持短期利益的话,泰它西普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果,公司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新康界:国内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与美国有哪些差距?
房健民:虽然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表论文数量已经全球领先,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还不尽人意。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孵化出Google、Cisco、Yahoo、Netscape、Sun、SGI等优秀企业,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的生物医药企业也很多,而国内却很少有大学孵化出优秀的企业,教授创办公司的成功案例也不多。国内需要多向美国的大学借鉴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转化的政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新康界:如何看待国内医保对新药创制的影响?
房健民:国家医保近年来出台了“一致性评价”、“4+7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在解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提高药品质量方面效果显著。对于创新药,虽然医保在政策上已经有支持,但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
创新药的上市能够有效减轻家庭或社会由于疾病造成的负担,解放劳动力(特别是在某些慢性疾病领域)。但如果创新药定价太低,就不利于创新药研发,因此需要从整个社会经济学角度上权衡创新药的定价。
创新药国际化仍有距离
新康界:授权引进模式和自主研发模式有哪些优劣势?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
房健民:授权引进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规避早期的研发风险,同时可以快速丰富公司在研产品管线,患者也能及时用上海外新药。但引进模式对公司的BD能力、商业化能力有较高要求。
对于有科研经验的团队来说,自主研发模式可能会更有优势,特别是在未来产品上市时可以获得中国及全球商业化的权益,而授权引进模式一般只能获得国内的商业化权益,没有全球知识产权。对于创业者来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主要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公司。
新康界:中国创新药企真正走向国际化,还需具备哪些能力?
房健民:近几年中国创新药研发在基本技术、研发团队、仪器设备等方面已经很不错了,尤其在硬件方面不输国外。但是在新药相关的基础研究的储备(衡量标准不仅仅指在SCI里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等方面还比较薄弱。
例如当前的mRNA疫苗,这项技术美国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并不断进行产业化探索,这次新冠疫情出现后,就能很快地运用这项技术应对疫情,而我们缺少此类前瞻性研究。另一方面,国内新药研发大多针对热点靶标,真正的探索性研究较少,而新药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基于长期的积累。
例如,十几年前肿瘤免疫疗法还是一个小众的研究领域,在那以前的30多年中所有肿瘤免疫疗法的药物都失败了,很多人对肿瘤免疫治疗失去了信心,但在美国还是有公司在坚持研发,直到PD-1抗体的出现。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长期坚持,我们需要做出真正国际领先的药物品种,那时国际化自然水到渠成。
需平衡研发周期及投资效率
新康界:一般而言,创新药的研发周期较长,但不少投资资金有短期获利了结的需求,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房健民: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创新药研发进度要远落后于预期计划时,投资人更需要对科学家有足够信任并坚持投入。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试验从II期开始就是双盲的,一个临床试验往往需要3-4年时间,数据揭盲后才能知晓疗效结果,在此期间只能等待,这对于科学家和投资人都是巨大的挑战。
相比之下,肿瘤药物的情况相对好一点,因为抗癌药大多不是双盲实验,可以通过CT影像等方式来观察肿瘤的大小,看到阶段性结果。但荣昌生物的第一个药物是自身免疫疾病药物,这对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荣昌生物的早期资金都是通过荣昌制药的支持获得的,正是因为这种信任和坚持,在走过13年的历程之后,荣昌生物终于迎来了泰它西普的上市。因此,投资者需要有眼光,长期投入。好在现在新药研发公司可以通过上市融资,投资人有退出机制,外部环境已经好很多了。

—END—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为授权转载作品,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文中图片取自网络,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点击这里,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