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拜登政府要打击中国CXO?看似台风吹过,却只能枝桠微动

药时代团队辰公子 药时代 2022-09-21


正文共: 3866字 11图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America first”快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的拦路虎了。

2022年9月12日星期一,因为美国人不过中秋节,所以在国内还在放假之际,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名为《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简称“拜登政府生物法案”,旨在让制造业回流,用他们的话说叫“确保美国的发明,能在美国制造”,并且直指生物科技产业。

与此前的“芯片法案”、“抑制通胀法案”一样,“生物法案”一问世便受到了众多揣测解读,由于重点提及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制造,CXO行业首当其冲,台风还没来,股价先被吹落了。

9月13日开盘后,CXO们集体大跌,港股CXO概念板块整体跌幅超过10%。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这样的市场反应无疑有些过激了。“生物法案”真正的威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或许只是徒有其表。

因此,时隔两天后,药明生物+6.59%领涨CXO板块也就不难理解。


01
不只针对生物医药
尽管法案名为《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但在细则里我们能看到,法案涉及的内容远超生物医药,涵盖了以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为新动力的,包括健康、气候变化、能源、粮食安全、农业、供应链弹性以及国家和经济安全在内的多个领域,与发改委在今年5月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生物经济”有一些相似。
“生物经济“和“生物医药”,虽然都带了生物,但意义完全不同,就好像“老虎”和“母老虎”的区别。
随后,在9月14日晚白宫举办的相关发布会上,美国各部门机构都发表了相关计划和预算,总金额有20多亿美元。这些钱,投进整个生物科技行业,可以说是——跟没投一样。除了国防部准备投进基础制造设施里的10亿美元够建一个产业园之外,其他的都是投资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说是杯水车薪。
况且,即便后续追加投资,落实到生物医药领域,对CXO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CXO的工作性质属于代工生产,与苹果公司遍布全球的代工厂并无本质差别,只是CXO行业的技术门槛更高,对行业的推动作用更大,在药物的研发及上市上可以起到一些关键作用。
尽管美国政府自2008年奥巴马在任时就开始呼吁制造业回流,但与另一个政策“掌握尖端科技”相比,明显力道不足。无论从资本、国际政治还是价值上来讲,高附加值的创新产业都是美国政府真正想要针对的目标。
真正需要提防的,反而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创新药事业。

02
不只针对中国公司

假如法案真正推动执行,并大力打击生物医药制造业,那么中国CXO会受到很大影响吗?

可能,依然不会。

虽然以药明系为首的中国CXO公司快速发展,近年来产量和业务急速攀升,但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上,算不上一家独大。尽管白宫方面提到了“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法案的核心还是制造业回流美国,而非制造业离开中国。

2021年全球10大CDMO企业里只有康泰伦特一家美国公司,另外9家都是国际CDMO企业,瑞士龙沙、德国勃林格殷格翰、韩国三星都占据着相当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韩国三星生物,更是药明生物的劲敌。

大家一起挨打,落在中国CXO身上的板子都会小一点。

为了让国际化业务更加顺畅,中国CXO早就开始布局国际化生产。药明生物在美国马赛诸萨州的工厂去年开始扩建,要从6000L扩大到2.4万L;泰格医药子公司方达医药已是美国顶尖CRO公司;凯莱英今年年初才收购了一家美国CRO公司,继续扩大在美业务。

这些美国工厂里的工人,可都是货真价实的American,都已经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了,受波及的空间非常有限。


03
法案难以落实,醉翁之意不在酒
无论想象的再美好,也不得不提一句美国政府,在这种影响资本家生意方面的政策上的办事效率。目前该法案还只停留在表态和倡议阶段,真正落实,进度要以年为单位计算。
“芯片法案”博弈了一年半通过;“降低通胀法案”也拖了一年多才签;至于涉及医疗领域的政策,则更是大多胎死腹中,“医保法案”从罗斯福的年代就开始研究,到现在也没能达成目标。
除了政府效率,无论是人才培养周期、药企的主观意愿、还是外部市场的竞争都不利于法案的落实,产业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耗时耗力的大工程。美国自己现在还要抑制通胀、控制医保费用呢,离了便宜的外包服务,药价起飞,反而失了大头。
只要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仍在,在整体业务上就不会失去竞争力,美国政府想要在生物医药产业上与中国硬脱钩必定会面临资本的强力阻挠。
毕竟除了美国市场,跨国大药企还有巨大的国际业务,这些国际业务也需要国际工厂来完成。难不成在中国卖新冠口服药,还要在美国生产完再运过来吗?那也太不拿油价上涨当回事了。
因此,拜登政府提出了一个根本不可能推动执行的法案,实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现在正是美国政府中期选举前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刻呼吁制造业回流、针对中国产业,明显是为了选票服务,该法案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为了摆脱生物医药产业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之类的口号,跟“振兴国足”没有本质区别,不下狠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已是大势所趋。
在中期选举结束前,或许还会出现更多该类法案,特殊时期无需过度反应,能影响到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是产业需求,而是选票数量。

04
CXO是刚需

一纸空文能对行业产生巨大冲击,本质上还是多数群体对CXO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的。

CXO的发展,是行业进步引起的分工行为增加而导致的必然事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传世著作《国富论》中,详细阐述了一个“劳动分工”的概念,他认为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越是细致的分工,就越能提升效率。

以做针为例,同样是做一根针,一个人若要使用所有器械,纵使竭尽全力,一天也未必能做出二十根针。若用上了分工,每人负责一个简单的工序,十个人可以做到日产4万8千根,效率提升240倍!

为何能做到这样的变化?因为分工可以给工作带来三个主要变化:

1、能提高单一劳动的熟练度;

2、可以使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这是不是与CXO的发展极为相似?越来越细致的CXO业务,熟练度、专注度的提升,工具的发明改进,都是CXO为行业赋能之处。

这可以帮助药企以远超单独工作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成功率来让新药上市,从而惠及患者,满足更多的临床需求。

很多人认为CXO服务贵,是因为CXO要获得利润,本来一块钱的成本,要花两块钱来买。但商业的本质不就是这样吗?卖鸡蛋灌饼的利润率远超CXO,我们会因此就不吃早饭了么?显然不会,因为付出的钱带来了远超金钱的收益——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研发成功率、自建产能的空置风险等等。

只要研发新药的工作仍在继续,CXO就不会沉沦,这是行业的刚需,某种程度上也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为了满足美国及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与日俱增的刚需,也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药明生物早在2018年开启了全球布局,宣布在爱尔兰、美国、新加坡新建生产基地,之后两年又通过收购在德国新增原液和制剂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全球布局。他们提出了“双厂战略”,即公司在全球有30多个工厂,客户可以选其中任意的两个厂生产其产品。

2022年,药明生物进一步拓展服务的范围,计划在欧美基地建立研发服务能力,提供从工艺开发到原液及制剂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未来,包括美国药企在内的全球制药企业可以使用药明生物在多地提供的从DNA到IND再到BLA的端到端服务。这无疑给这些药企带来更多选择,进而帮助药企规避“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05
结语

回归事件本身,法案的推行障碍颇多,无论嘴上说的多夸张,有多少耸人听闻的评论,都是噪音。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子弹飞一会,等待市场的验证。

法案的签署,看似台风吹过,实际上,却只能让枝桠微动。

中国CXO公司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失去未来只会因为三个原因,要么是新技术的诞生颠覆了行业,要么是市占率大幅提升撞到天花板,要么是被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商取代。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是新药研发产业还是CXO服务业,提高科技实力,提升不可替代性才是关键。


封面图来源:123rf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拥有者。
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视频为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点击这里,报名参加第三届中国新药CMC高峰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