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发布了2000年后FDA对于癌症疗法的批准趋势。
分析区间为2000年1月-2022年10月,在此期间,FDA共批准了206款癌症疗法,可分为三个大类:靶向药(小分子为主)、生物药和细胞毒药物。
生物药:单抗、偶联药物、细胞疗法、酶、融合蛋白和病毒疗法
5年内平均年批准适应症数量从00-04年的每年7.4个增长至17-22年的每年56个,这一大幅增长主要由靶向药和生物药推动,其中近两年生物药批准率超过了靶向药。而批准率的增长主要因为近几年多种新型疗法及其获批数量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并没有对癌症疗法的批准产生负面影响,但导致了临床试验报名人数的减少,进而延缓了近两年的临床进展。
206款药物涉及573个适应症,其中靶向药277个,生物药246个。值得注意的是,皮肤癌和甲状腺癌在00-10的十年间未有获批,10年后获批数量显著增加。而头颈癌和脑癌近20年获批数量均比较少。
Bubble plot of the number of annual approvals by disease site.将三种药物类型根据MOA分成31个小类进一步分析,批准数量最多的是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酶抑制剂可以说是近20年的常青树,首创药物伊马替尼于2001年获批,直到2022年仍是年度获批最多的药物之一,另外一个就是ICI,首个ICI药物Ipilimumab于2011年获批,近10年增长显著,获批适应症数量直逼激酶抑制剂(分别获批82个和91个)。Total number of approvals per class coloured by approval year将31个类别进一步细分为99个亚类,分析发现激酶抑制剂亚类最多,高批准率是由于不同靶向激酶获批产生的,而ICI的高批准率是由于同一种药物多种适应症获批产生的。其中获批最多的是PD-1抗体(n=75)和BCR-ABL激酶抑制剂(27)。206款药物中97.4%的批准是有针对靶点的,共包括了83个分子靶点,热门靶点如下:a | The 14 molecular target proteins targeted by >3 distinct
products. b | The 15 molecular target proteins with the most approvals.
从蛋白位置来看,73种单基因编码的靶点中,52%位于膜蛋白,22%位于细胞质,还有21%的细胞核和5%的胞外。大多数(90%)靶点开发用于一类药物,而CD19获批用于四类药物,包括抗TAA抗体、自体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构建体和靶向细胞毒药物。此外,EGFR, HER2和BCMA获批的药物种类也很多。2000年后,获批的单药疗法占2/3(364/551),其余1/3为组合疗法(187/551),其中细胞毒药物中组合疗法占比较大(52%),但其批准主要集中在前期。
Percentage of initial approvals
for single agent (circle) or combination (triangle) use by year bins联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天冬酰胺耗竭剂(100%联合使用)、微管抑制剂(80%)、抗VEGF(R)构建物(76%)、抗TAA抗体(75%)、核出口抑制剂(67%)、DNA破坏剂(53%)和放射治疗抗体(50%)。就适应症来说,联用疗法批准率超过50%的疾病为多发性骨髓瘤(66%联合使用)、结直肠癌(65%)、乳腺癌(63%)、脑癌(60%)和头颈癌(57%)。
进一步对联用疗法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毒药物和小分子靶向药比较常见的是组内联用,而生物制剂最多的是与细胞毒药物联用(占比58%)。
2000年以来,71%(407/573)的适应症通过常规审批获批,29%(166/573)通过加速审批(AA)途径,AA途径占比略有波动,但总体稳定(图a)。其中生物药中AA占比最多(31%),小分子靶向药中AA占比29%。进一步细分药物种类,使用AA途径较多的药物类型有:表观遗传调节剂(AA占比42%)、靶向细胞毒剂(41%)、抗代谢药(40%)和ICI(39%),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和RAS抑制剂均是通过AA获批。就适应症而言,淋巴瘤(40%)、脑癌(40%)和白血病(34%)中AA适应频较高。其他血液肿瘤(11%)、头颈部癌症(13%)和乳腺癌(19%)使用AAs的频率较低。
综上所述,近10年来,肿瘤疗法获批的增长几乎完全由新型的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剂驱动,出现了多种变革性创新疗法,如自体CAR-T、靶向新抗原和不可成药靶点,此外,新的治疗方法也被应用于改善对脑瘤和转移瘤的治疗。泛癌种适应症的发展也值得关注,自2017年Keytruda成为首个获批用于泛癌种MSI-H/dMMR实体瘤治疗的药物后,每年均有1款药物获批泛癌种适应,2022年共获批3款,这种趋势表明泛癌种适应症的开发正在逐渐扩大。同时,新技术的出现也在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药物的开发,如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CRISPR基因编辑和ctDNA检测技术等。总结来说,2000年后新型肿瘤疗法的开发速度和创新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多种新型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推动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惠及更多的患者。DOI:https://doi.org/10.1038/s41573-023-00723-4
点击阅读原文,与药时代一起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