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无数个前行的我们 | 记者节系列
/ 记者节 /
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第无数个前行的我们。
今年,我们着眼于“新闻理想的动摇与重构”这一主题,试图解开自身的困惑,在追逐中坚定这份信仰和担当。融入新媒体元素,具象呈现出大家最真实的看法;对话业界记者,观察经过多年实践后“新闻理想”于他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01
文化记者,体育记者,社会调查记者,战地记者,财经记者,娱乐记者,国际记者,全媒体记者……你是否有想象过未来的方向?又或者对哪一类的新闻有所偏爱?
通过几轮的搜集和调试,我们最终出品了这个以H5为呈现形式的小测试,也是一次对于自身的挑战和突破。
《测测你是哪个类型的记者?| 记者节系列》
H5制作:侯润蕾、唐雨筠、施咏洁、王瑞雪、郭一蒨、丁雅洁、唐卓雅、郭航
02
中国的现代新闻事业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立下根基的,新闻的种子又是如何洒遍了全国……
大家眼中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样的?在这条路上又遇到了什么样的烦恼和阻碍?
我们发布收集问卷,爬取相关数据,辅以排版设计,《图说新闻理想的动摇与重构》内容丰富,横亘历史与现实,兼有新闻学子的困惑与记者在社会上的影响。
《图说新闻理想的动摇与重构 | 记者节系列》
条漫制作:唐雨筠、郭一蒨、施咏洁、魏欣葳
03
传统媒体记者姚一文、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时尚编辑倪娜、南方周末记者高伊琛、谷雨实验室记者张月……我们得到了关于新闻理想的不同答案。
《“杂食型”记者姚一文:将唯一的理想倾倒给叙事本身 | 记者节系列》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新闻理想”就是把稿子写好 | 记者节系列》
作者:唐卓雅 邓雨洁
《时尚编辑倪娜:用“刻薄”的眼光看待人世冷暖 | 记者节系列》
《南方周末记者高伊琛:很庆幸自己喜欢的和从事的是同一件事 | 记者节系列》
《谷雨实验室记者张月:人本身有很多问题,但也能提供很多答案|记者节系列》
04
温故而知新。最后,以新闻理想为主题,我们整理了出自记者、编辑、媒体的14篇文章。信息爆炸时代,过去、现在、将来,我们该如何讨论新闻理想?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该如何谈论新闻理想? | 记者节系列》
整理:杨楠 唐璐璇 丁雅洁 贾苗雨田 曹嘉轩 李君悦 黎宛冰
05
最后,系列作品背后的深度营小伙伴们也收获良多:
侯润蕾
记者节系列”统筹组成员,H5组组长
深度营八期成员
担任这次记者节活动的统筹对我来说实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在报选题时,想到做“新闻理想的动摇与重构”相关是出于我自己的好奇,没想到真的被选上了,一下子有了那么多人来一起完成这个想法,我感觉很幸运。
实践过程中,我们加入了深度营较少采用的H5、条漫等元素,采访到了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时尚编辑倪娜、南方周末记者高伊琛、谷雨实验室记者张月等。
我主要参与了H5的制作和采访稿件的审核。打磨H5测试题的逻辑花了一整个周末,一次次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惊喜,发到群里给大家测试时候收到反馈的高兴,每一个细节都仍然印象深刻。
收集问题、描述问题、讨论问题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逻辑。我们或多或少探寻到了答案:新闻理想不是支撑一个人选择成为记者的主要元素,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特长、关注写作和叙事、关注传播能带来的影响本身。
感谢我们统筹组、H5组、条漫组、内容组、收集组、视频组、采访组的所有友友们,大家都辛苦了!我们很棒!
唐雨筠
深度营八期成员
在这次的记者节活动中,我主要参与了H5组和条漫组的工作。
那几个熬大夜的日子逐渐远去,有些模糊不清了。我们在深夜一遍遍磨着H5的逻辑bug,核查着条漫需要的数据。好在都顺利产出,遗憾在过了记者节的节点了。
这次的主题是“新闻理想的动摇与重构”,其实我本身是很害怕提到一些“新闻理想”的字眼的。理想太过于崇高,而我又如此平凡渺小。但也许就像卓雅、雨洁采访到的真故计划雷磊所说:“新闻理想”就是把稿子写好,而对于当下的我来说,就是把课程论文写完。
最有感触的大概就是有什么想法就有伙伴一起来共同完成,认识了新的可爱的朋友,瑞雪的记者海报做的很漂亮,一蒨很会扒数据,施咏洁和侯润蕾可以把我们做的平面选项图变成一触即发的测试题。就像我们在最最开始说的那样,“第22个记者节,第无数个前行的我们”,这条路上,没有谁是孤身一人。
黄水一
采访组组长,内容组组长
深度营八期成员
这次记者节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在于,做活动统筹、做编辑和之前仅仅是采编组或者排版组的成员真是太不同了。以前想的可能只是怎么把采访做好,怎么把稿子写好,做统筹考虑的就要更多。期间有很多焦虑的时刻,担心活动能不能顺利推进,担心采访组能不能约到采访对象,所以常常会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push 机器。当然也学到很多了,如何整体把控好一篇稿子,如何更好地呈现一篇推送,这些都是之前没有的意识。
在深度营面试的时候,我就提到“很喜欢深度营的记者节系列活动”,那时候还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没想到今年我的身份就转换成了这个记者节活动的统筹,这种感觉还挺奇妙的。虽然还是有一些遗憾的地方,但这次我们也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
很喜欢今年记者节预热推送的最后一句话“第22个中国记者节,第无数个前行的我们。”也很感谢每一个为这个活动付出努力的小伙伴,希望大家都能一直一直在路上。
杨 楠
“记者节系列”统筹组成员,
采访组组长,内容组组长
深度营八期成员
在这次“记者节”活动中,我参与了统筹组、采编组和内容组的工作,和其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做采写、编辑和排版、联络等工作。
今年的记者节,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新闻理想的动摇与重构”,乍一看似乎有些高深和悲观,但这的的确确是许多媒体从业人员面临的困境,也是传媒学子横亘在心头的困惑。因此,我们以此为主题,算是展开一场“自救运动”。
这次活动中,我采访了“杂食型”记者姚一文。一文姐很可爱也很真诚,她对文字的热爱,对“介入”的惶恐,很能打动人。还有其他小伙伴们采访的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时尚编辑倪娜、南方周末记者高伊琛、谷雨实验室记者张月,无论是这些已经“在路上”的媒体人前辈们,还是即将走上这条道路的伙伴们,从他们身上我都学到许多许多。
在这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看到大家或是为了完成一个H5或是条漫作品熬了好几个通宵,或是力求稿件的完美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修改,夸夸统筹组的大家,你们辛苦啦!期待以后可以继续和大家一起做这样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系列活动。
赵 蕊
“记者节系列”统筹组成员,
收集组、视频组组长
深度营八期成员
于我而言这是一场以记者节为原点,历时一个月的新闻理想探寻之旅。游历其间,乐此不疲。在每一篇参与活动的同侪的文章中,在每一个分享心得的老师的故事里,新闻理想这个虚无的概念渐次清晰。在新闻学子对记者老师的采写互动中我看到了新闻理想的坚守、思索和延续。
此次活动中,作为统筹组的成员,不仅要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协调工作进度,推动活动开展,更要时刻估量产出的结果,同时准备好应对措施。或许做好这些工作就是将新闻理想投射在新闻实务中。
很感谢活动组里的伙伴们,感谢耐心引导我的侯润蕾同学,感谢陪我一起应对困难的唐雨筠同学和杨楠同学,感谢对排版设计要求细致入微的黄水一同学,感谢总是提出关键建议的胡世鑫同学,很开心可以和大家一起走过这段旅程。
施咏洁
“记者节系列”H5组成员
深度营八期成员
“大概是真的,大部分想做的事只要拼命去做总能做出来。”
在记者节的h5发布之后,我在微博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当初报名做h5的时候“迷之自信”,因为前不久刚刚在课堂上做出了答题类型的h5,我觉得“再做一遍罢了,有什么难的”。但是真的开始操作之后发现,这一套题的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我们为此“轮流值守”熬了两个大夜。当时的感觉就是——绝望,在微博发了很多疯,很多时候我甚至在想“这个东西是不是本身就是做不出来的?”但好在最后都“柳暗花明”了。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手动测试bug的需要,h5小组全体人员把题都做了太多遍,导致最后无法好好做题“测测自己能做什么记者”。
-END-
运营总监|胡世鑫
值班编辑|邓雨洁
推荐阅读
谷雨实验室记者张月:人本身有很多问题,但也能提供很多答案|记者节系列
南方周末记者高伊琛:很庆幸自己喜欢的和从事的是同一件事 | 记者节系列
“杂食型”记者姚一文:将唯一的理想倾倒给叙事本身 | 记者节系列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该如何谈论新闻理想?| 记者节系列图说新闻理想的动摇与重构丨记者节系列测测你是哪个类型的记者?| 记者节系列
听说,有趣的人都关注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