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怀记者复盘 | 2023记者节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 深度训练营 #

为什么我们发起了关怀记者这个系列?

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时有什么感触?

是否深入了解到记者老师们面临的压力?

记者老师们是如何面对情绪压力的?

写稿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如何克服?

……


2023年记者节,深度训练营推出「关怀记者」系列,希望能够聚焦记者们在工作中遭遇的一系列创伤和艰难,聆听他们讲述在新闻实践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去共情他们的切身感受。如今,系列发表已有数日,组织、参与「关怀记者」系列的统筹和成员们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以下是「关怀记者」系列参与者手记:



统筹复盘
韩笑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

想到「关怀记者」系列的契机是在一次采访中,听到受访记者因为看到尸体照片受到冲击,神智不清找不到电动车,在大雨中跌跌撞撞地回家。我在电话那头皱起眉头,震惊夹杂着心疼,但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有专门节日的群体好像都是“弱势群体”,妇女节、儿童节、护士节……那记者节呢?我不知道记者能不能算“弱势群体”,只是觉得记者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除了加班写稿、策划选题,应该得到一些真正的祝福和关怀。

所以就有了「关怀记者」的雏形,但真正开始策划时,我才发现需要细化的问题有很多:采访对象怎么找,记者受到的创伤怎么分类,系列组织方式是一个记者一篇还是一种创伤一篇,会不会有些创伤的原因不方便公开……复盘反思:1. 采访对象方面:在一开始列出的采访对象名单中,有的无法取得联系,有的联系上但是不方便接受采访。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这种创伤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具有公共价值。2. 统筹组织方面:第一次做统筹,在组织大家讨论、报题、跟进、对接编辑等方面做得都还不够,对于系列统筹的定位也有点模糊,能做的是在尊重作者和编辑想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和支持。3. 思考与展望:四篇文章对于记者的职业创伤这个命题来说还很微不足道,我们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经验也比较有限,受制于各种原因,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触及。几篇文章也只是呈现问题,虽然有解困的视角和想法,但是具体措施还不够。感谢参与「关怀记者」系列所有的作者、编辑、统筹和值班编辑,把当初一个由遗憾升起的念头真正落地,变成一点微不足道的心意和回馈。
袁扬洋  十二期深度组成员

一次失败的统筹——“关怀记者”系列中途退出的统筹

看到曾经只是出现在脑海里的灵感变成一篇篇非常有深度、有人文关怀的文章,作为由于时间周转不过来而中途退出的系列统筹,我还是蛮感慨的。

首先,有灵感只是最最微不足道的一步,能不能把选题push坚持做下去才是最能考验作者和统筹的韧性和能力的!我也开始理解“统筹”具体是做什么。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统筹”的概念一无所知,现在我知道了统筹是选题操作顺利与否的最大引擎,不仅要前期提供创意,论证可行性,更要在联系采访对象、列采访提纲、采访、写稿、编辑和运营的各个阶段把控节奏,协调关系。如今我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在了校媒的实践里,也期待着未来我能在深度训练营做一次成功的统筹;其次,我也开始理解及时退出和自我规划的重要性,记得之前显玲姐说过,“要学会放弃,及时退出非常重要。”对自身可调配时间的错误认知导致我在统筹时是一个完全游离的状态,于人于己都非常疲惫,为此,我及时退出统筹,把机会留给有时间来统筹的朋友,这样既不会浪费机会,也使我的心态更加健康了,希望我这次比较失败的统筹经历可以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成员复盘

姚欣言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当仍在记者预备营的我们选择关怀记者,我们已经具备了面临困难的勇气。我们选择披露一些职业带来的伤痛,但字里行间却从未离开过新闻的场域。感谢所有愿意分享这些困境的时刻与背后故事的记者,和我们一起探索记者在行业的适应性,带来反思的同时,提供宝贵的解决办法。卢灿秋  十二期深度组成员

之前在社交平台上就看到了方丹姐讲述写缅北受困者家庭时的这段经历,《「狗头萝莉」的故事》里也写了摊前的冲突。但阅读简短的文字很难体会到她当时所处的情况和心境,阅读这样一份客观呈现的作品也很容易忽视写作者的在场与现场的复杂——很难想象在深夜,在鲜有人路过的街区里,直面多个体格健壮的男性扭打至鲜血糊在各处。

我原本以为她是冷静和不受影响的。但在采访中,方丹姐讲至看到尸体照片和虐待视频时,开始语序混乱,重复表意,大量使用“然后”。

她描述了很多影像细节。后来我在整理转录稿时,整理完这一段后我感到自己呼吸节奏都变了,没办法再继续下去。写稿写到这一部分时,也感到了一种由共情产生的压力。

这还是“转译”了多次后产生的影响。

方丹姐和苑老师之间的故事很打动人,是一种流动着的温暖的女性情谊。苑老师是个很可爱的人,和她对话很轻松,这消除了我因要照片、核实信息、确认稿件等等需要多次找她时的紧张。很高兴我也与她们有了一小点联结。

贾晨溪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

看到“关怀记者”这个系列时,我就在想:前往灾难现场报道的记者会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以后我去到灾难现场会出现哪些反应?出现心理问题该如何应对?这些疑问促使我选择加入这个系列,参与写稿。在和记者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记者的心理问题不单单是来源于某些特殊的报道,也有来自于职场方面的压力,还有一些是来自于行业本身或者新闻本身与人之间的冲突,打破了之前认为的“只有特殊报道才会让记者受伤”的片面观点。这次采访不像之前那么正式,更多的是像朋友之间的聊天。感觉记者老师在向我们分享故事的时候也是在疏解自己某种心理压力。倾诉确实是一种解决压力的办法。采访的记者老师是一个非常乐于分享的人,描述的细节也非常到位,所以整体的采访时间非常长。因为是偏聊天性质的,所以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围绕着采访提纲,这也让了们获得了采访提纲之外的额外惊喜。但是这让后期的整理工作十分繁琐,写稿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其中有个比较大的困难。一开始我们定位的是灾难报道对记者的心理影响,但发现老师更多讲述的是灾难报道加职场上的创伤,整体的侧重点有所转变,我们后续也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方向。

这里要格外感谢统筹组和编辑姐姐。我和诗雨的经验很少,统筹组和编辑姐姐在稿子的方向和结构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最大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END-
记者节统筹 |  温泓烨 周智珊 梁  栋整理 | 王天越 王愉捷值班编辑 | 陈诗雨运营统筹 | 梁   栋 温泓烨
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 


[1]土耳其地震后,“空降记者”何去何从 | 关怀记者
[2] 苑苏文:觉察,锚定,而后不止不休 | 关怀记者
[3]罗方丹:直面血腥、暴力,如何被“她救”和“自救”?| 关怀记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