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域》:地域消失后,我们何以共处?
《消失的地域》
作者:[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译者:肖志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2-11
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民一改从前受制于政府的作风,对政府和媒体做出反抗;平权的呼声高涨,社会精英沉沦;很多人拥有了新的社会身份,对原有的观念产生了冲击……对于这些社会变化,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约书亚•梅罗维茨从媒介形态变迁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媒介的出现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社会行为乃至于社会环境的。
图为本书作者:约书亚·梅罗维茨
不同于《娱乐至死》的悲观,《消失的地域》这本书以中立、平和的态度分析了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全面地刻画了人们社会行为因为媒介变化而产生的改变,也展示了作者对于未来的媒介演化趋势的思考。同时,这本书也凭借严谨的学术逻辑、体系化的学术语言,成为媒介环境学派的经典之作。
从关注内容到关注媒介
梅罗维茨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向人们论证,媒介之所以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并非仅仅因为传递的内容,而是跟媒介本身的形态有巨大的关系。正如麦克卢汉所认为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不同的媒介是不同感官的延伸。新媒介会引起人们感官的不平衡,进而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是本书的理论出发点。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梅罗维茨借鉴并发展了戈夫曼的剧场理论。戈夫曼眼中的社会如同一出戏剧,人们在不同的“舞台”(社会背景)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身份)。人们在“前区”呈现表演,在“后区”休息准备,人们的行为只是基于当下的“舞台”而产生意义。
社会的舞台上,我们都只能看到彼此的“前区”,用来准备的后区是充满隐私的
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全国人们可以收听同一位总候选人的演讲,不同地点的人们可以收看同一档电视节目,不同的“舞台”开始融合。梅罗维茨提出了“场景”的概念,电子媒介融合了不同的场景,实现了从基于物质地点的场景向更广阔的时间空间的场景的转变,人们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进而行为发生改变。
为了解释人们行为的改变,书中选择了生活中的三种角色来分析,即群体身份、角色转换以及等级权威三种情况下人们行为的改变,并以“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成年和童年的模糊”、“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三个个案来对应说明。
02
电子媒介改变了什么
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人们通过纸质书获取信息,通过书信彼此联络,实现这些的基础元素是文字。人们通过文字报道去了解新闻事实,通过文字描述去倾听朋友的心情。但无疑,对文字的编辑与理解都需要相应的受教育水平,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基于文字实现有效交流,不同能力的人实现不同水平的交流。但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出现之后,人们通过声音和图像接受信息,可以绕过文字的抽象表达直接看到事实的表象。
图为电视剧《白鹿原》剧照,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存在差异,造成了很多抽象情感的表达与接收的困难,但人们对表情、声音、动作的认知差异较小,通过电视,人们可以更容易的理解人物情感,并实现交流
在读信时我们只能想像对方的眼泪,但是通话却可以听到对方的哽咽。印刷时代掩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绪等种种非正式的“后区”行为被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公开和私下的界限被打破了。
同时,电子媒介的出现还改变了人们“体验”的方式在过去,人们需要在游行现场才可以听见狂热的呐喊,在聚会时才可以与朋友热烈地交谈,在新闻现场才可以观察到当事人的反应,人们需要在特定的地点才能完成特定的体验。但是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这些体验不再被物质地点限制,人们身处的社会场景和拥有的社会身份,更多的受到媒介的影响,因为新的媒介改变了地点的信息特征。“地域的消失”,实际上是基于地域的场景观念的消失。
电视让人们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聆听总统的演说,“在现场”与“在家”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了
03
新的社会风景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存在“隶属”的群体,存在“社会化”的过程,存在自己的“等级”与“权威”,作者选择了“群体身份”、“角色转换”、“权威变化”三种角色,来阐释电子媒介给人们行为带来的变化。
01
群体身份变化:男性与女性气质融合
男性和女性气质很大程度上诞生于不同的生活场景。女性的生活场景较为单一,而男性由于拥有更多的公共场景。男性的自我组成比起女性较为丰富,但是电视让女性得以了解更多的公共事务,了解到家庭之外的更多的社会标准与话题,加之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如同旁观者一般看到异性性别的后台养成过程,对异性的神秘感降低,促进了男性女性气质的融合。与此同时,女性会通过电子媒介了解到自己的“被隔离”状态,也会发现更多与自己类似的人。同类力量的集结也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女性对平等等更多权利的追求。
电视让女性看到了家庭之外的广阔天地,同类的荧屏形象让女性反思自我,不同的形象为她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
电子媒介破坏了支持传统社会角色的系统,让社会公共事务走进隐私空间,让家庭的隐私变成公共话题,让不同场景融合,由此,不同的性别群体成员得以共享相同的经历,人们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后台行为”,信息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共享,一些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始融合。
02
角色转换的变迁:童年和成年的模糊
在印刷时代,阅读文字信息需要的复杂技巧成为了区隔童年与成年的一道屏障,儿童需要在成长中掌握更高的读写能力,才可以一步一步敲开更为复杂的成人世界的大门。但电视的出现让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孩子们可以通过生动逼真的声画语言了解尚未知晓的成人世界,不需要生活经历作为支撑,电视扩大了他们的信息世界,让他们看到了成年人的“后区”状态。
图为美国著名儿童节目《芝麻街》中的玩偶,该节目在美国受到了成人和儿童的热烈追捧。电视这一视觉媒介的出现摧毁了印刷时代的信息等级制度,因为它通过图画主宰观众的意识,并且看电视不需要任何启蒙教育
因此,理想化的儿童读物不能满足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低年级“理想化”的课堂也不适应已经知晓更复杂的世界的孩子,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变化。
印刷媒介的复杂性本身就控制了人们信息获取的阶段,也控制了社会化过程中角色转换的阶段,但是电子媒介模糊了不同阶段的边界,一个群体独有的共享的秘密很容易被另外一群人获取,成年人也不再是儿童需要经过传统的学习和一些亲身经历,才可以成为的身份了。
03
权威变化:从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
平常人眼中伟人往往像是一个带着光环的演员,他们仿佛生来就自信、博学、很少失误,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好的表演者需要完美的舞台,伟人们需要与观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营造神秘感,需要更为隐蔽的后区来演练。但是电子媒介可以瓦解权威形象存在时所依赖的东西,媒体积极地公开了总统想要隐藏的信息,镜头的拉近与反复播放使得微小的错误被点评分析,后区空间渐渐缩小,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如同常人的一面,他们的神秘感与光环也渐渐淡化了。
2017年特朗普访日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陪同特朗普打高尔夫,为了追上已经离开的特朗普,安倍不慎摔倒,滚到沙坑中。这一幕被电视直播,并被全球观众看到
电子媒介的丰富发展增大了政治家掌控自己公众形象的难度。距离的缩短、后区的暴露使得权威形象在大众眼中不再抽象,增加了普通人的色彩。这种高低身份场景的融合,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公众人物的隐私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公开?应当如何处理“开放透明的政府”与“强有力的领导”之间的矛盾?
04
媒介发展往何处去
电子媒介出现之前,处于同一屋檐下的我们认为“我们在一起”;电子媒介出现后,屏幕里呼吁平权演说家对着屏幕外的支持者高呼“我们在一起”;互联网的浪潮里,饭圈的粉丝们、二次元爱好者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向群体中的彼此表达“我们在一起”。
2017年愚人节国外媒体Reddit发布了“Place”——一个多人在线合作的原创游戏,在这个1000×1000的网格中,任何用户可以决定任何像素的颜色,发布的3天里,人们的行为从无序表达走向有序合作,超过一百万用户做出了贡献。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参与的方式,人们共享、交流、共处的方式不再依托物质地点
随着媒介形式的发展,我们对于“场景”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是媒介的内容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权威走下了神坛,但仰望的对象仍然存在,技术的更迭让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模糊,但亲身参与的价值也逐渐被再次考量。
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让边界消失,使得我们更像远古游牧部落的人:娱乐和工作场景渐渐融合、女性参与公共决策、成人与儿童边界模糊……而现实又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远古时代,同一个地域内部的一些边界或许如作者所言并不绝对分明,但不同的地域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的、几乎无法产生交流的世界,例如欧洲与大洋洲。但是今日的世界并非如此。电子媒介模糊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边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地球如同一个“鸡犬相闻”的村落,共同的地域不再意味着共同的经历与情感,这些被转移到虚拟的世界里。
这些新方式形成的情感连接容易建立,也容易破裂,人们一边呼唤着长久稳定的联系,一边在网络世界里以丰富的信息包装自己,快速寻找群体也快速从群体中脱离。好的共处或许并不能只是依赖虚拟世界中的数据信息,已经消失的“地域”,会以另外一种价值回归我们的生活?
本期主讲人
主讲人:徐彤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7级广告学本科生
有时间做一切事情,就是没时间看书(和肝ddl)
上图为传说读书会管理人员微信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添加,并通过邀请方式加入传说读书会微信群
【往期热文推荐】
主笔:徐彤
排版:李绍宾、徐彤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