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燃气爆炸事故,公众的关心只是假慈悲?
「传说」梳理
★
10月13日
10月13日上午11时许,无锡市锡山区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经搜救清理,至17时,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
10月13日
10月13日晚上9点,@无锡发布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的短评文章,文章后半部分写道:“比事故原因、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似真似假的揣测、别处新闻的嫁接,是自媒体假慈悲博眼球式的祈祷……在官方通报到来之前,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很少。”
这篇文章发布后不久,因引发大量网友吐槽,很快就被@无锡发布删除。
「传说」分析
首先,网民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方式具有狂欢性,但这绝不等同于“自嗨”。
公众在网络上的身份是匿名和虚拟的,并且和事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这种不在场与无利益使得大家在表达看法时总是自信和从容不迫的,其参与方式是狂欢式的。无锡燃气爆炸事件中,网民通过转发视频等方式参与进来,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说明大家对于这场灾难是感同身受的。
面对如此惨烈的事故,大多数民众看到视频后都会感到震惊。再加上前不久发生的无锡高架桥倾覆事件,网民们深切地感到自己的出行自由和安全受到威胁。我们每天都会在街上行走,现在却可能需要时刻担忧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网民传播视频的背后其实正是在表达自己的恐慌无助,对伤亡情况的揪心与悲痛,以及对事件背后原因的追问。我们当然不能排除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造谣传谣,但是绝大多数网民绝非是在无理性以及缺乏悲情的“自嗨”。
其次,网民的悲痛指向的是对话和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幸灾乐祸的“假慈悲”。
无锡燃气爆炸事故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网民的恐慌。大多数网友迫切需要知道关于这场灾难的更多信息。他们其实非常希望政府官员和媒体站出来同他们进行对话,认真回应网民的关切。同时,网民并不希望沟通仅止于此,而是关注事故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并且及时问责存在玩忽职守等问题的政府官员。公众的悲痛并不是通过转发视频宣泄一下就能得到释放,而是希望此类议题能够被彻底深入地讨论清楚,拿出相关解决方案。
最后,@无锡发布不应该质疑网民参与讨论的热情和努力,而是应该邀请更多的相关方参与进来同网民对话。
@无锡发布的这篇文章给网民的关心泼了盆凉水,甚至还希望大家保持沉默,这很明显地把网友置于了对立面。网民由于专业知识、媒介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争执、侮辱、诋毁等现象。此时政府官员、专业学者、媒体各界等相关各方更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引导提升对话层次,寻求制度层面地解决,而不是像这样发表一篇文章,站在一旁去奚落大家。
面对灾难,我们只有携手同行,才能真正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李红:《网络公共事件 符号、对话与社会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往期热文推荐】
主笔:李绍宾
排版:李绍宾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