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界 | 后发企业超越追赶的动态过程机制——基于最优区分理论视角的纵向案例研究(附原文下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管理世界杂志 Author 彭新敏 等
文章来源
作者:
彭新敏(宁波大学商学院)
张祺瑞(宁波大学商学院)
刘电光(宁波大学商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2年第3期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最优区分理论为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过程中如何求同存异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但具体过程和机制我们仍知之甚少。通过慈星2010~2021年在全成型针织横机领域对领先企业赶超的纵向案例研究,本文发现后发企业超越追赶先后经历了技术重新定义与类别重新定义两个阶段,最优区分机制相应地由补偿协奏向整合协奏演变。在技术重新定义阶段,后发企业面临领先企业敌对性和市场认知合法性压力,通过设计创造与类别沿用组合的补偿协奏机制建立了主导设计;在类别重新定义阶段,后发企业面临主导设计竞争和客户需求差异化压力,通过设计增补与类别创建的整合协奏机制确立了主导类别,最终技术能力和市场地位获得持续提升。本文既从最优区分视角丰富了后发追赶理论,又从动态追赶情境拓展了最优区分机制的研究,为后发企业突破超越追赶的战略困境提供了管理启示。
关键词:超越追赶 最优区分 后发企业 技术设计 市场认知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以华为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完成了从“后来者”、“紧跟者”到“领先者”乃至全球行业“引领者”的角色转变,进入了从引进利用为主向创新探索为主转型的“超越追赶”新阶段。在超越追赶过程中,后发企业应当与领先企业尽可能地保持“一致”(conformity),还是最大程度上创造“不同”(differentiation)?这是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面临的一个“战略困境”。基于最优区分理论视角,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过程中既有求取一致性满足合法性的压力,又有创造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的需求。求同与存异共存于一家企业,二者间表现出显著张力,既相互依赖又有所矛盾而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如何应对“相似”与“不同”两种竞争性仍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索。
本文的意义集中在3个方面:第一,新近最优区分研究开始重视战略多维性的意义,强调整合企业多种属性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探索不同战略维度之间的配置来谋求平衡发展;第二,企业实现一致性和差异性的战略平衡,可以通过在部分维度上偏离并在其他维度上保持一致的补偿协奏机制实现,也可以通过各个维度保持独特但整体组合实现一致的整合协奏机制实现;第三,最优区分理论虽然提供了观察后发企业超越追赶活动的一种新视角,但是针对超越追赶情境下后发企业最优区分的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基于理论与实践背景,本文提出研究问题: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最优区分实现超越追赶?最优区分机制在该过程中又是如何演化的?
二、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最优区分实现超越追赶的研究问题,从针织机械设备制造业选取一家典型企业——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慈星”),开展纵向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出后发企业超越追赶过程中最优区分机制动态演化的理论框架。
本文研究问题涉及“如何”这一详细过程,而案例研究正适合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而与多案例相比,单案例研究可以充分地展现案例数据及其内部蕴藏的意义。考虑到超越追赶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因此对这一主题的纵向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后发企业超越追赶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间的差异。遵循理论抽样的原则,本文选取慈星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采用了深度访谈、公开文献、档案文件、直接观察等多种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确保通过多样化的研究信息和资料来源以对研究数据进行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数据分析包括3个阶段性工作:在第一阶段,基于多重数据来源,本文进行了初步分析,系统梳理了慈星进入全成型针织横机市场的发展历程,识别出关键的里程碑事件。在第二阶段,本文遵循归纳式主题分析法,对原始数据编码并抽象概念,严谨地实现主题分析归纳,最后形成理论式主题。考虑到本研究是按照超越追赶的两个主要阶段所展开的,因此按照时间序列策略实施具体编码工作。在数据分析的第三阶段,本文进一步将上述二阶主题归纳为聚合维度(aggregate dimensions)。为了保障内部效度和建构效度,在数据分析具体执行中,本文坚持三角印证,由数据得到的概念、主题及聚合维度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本文的初始模型,通过反复与文献比对和迭代,以及不同来源数据的框架及构念可重复性验证,最终得到后发企业超越追赶过程及最优区分机制演化的分析模型。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3个主要命题:第一,在超越追赶的技术重新定义阶段,后发企业面临领先企业敌对性和市场认知合法性压力,通过设计创造和类别沿用组合的补偿协奏机制,在技术上建立了新的主导设计。第二,在超越追赶的类别重新定义阶段,后发企业面临主导设计竞争性和市场需求差异性压力,通过设计增补和类别创建组合的整合协奏机制,在市场上建立了新的主导类别。第三,基于超越追赶动态过程,后发企业最优区分实现机制由补偿协奏向整合协奏演变,由此带来技术能力和市场地位的持续提升。
本文的管理意义在于:第一,后发企业要具备把握变革动态性的战略新思维。在超越追赶阶段,后发企业要有节奏地摆脱现有领先企业的技术轨迹制约,建立新的主导设计;在实现技术突破以及跨越市场合法性门槛后,将产品重新定位在一个新的不同类别中,最终建立起可持续竞争优势。第二,后发企业要准确识别机会窗口并制定相应的进入策略。对于后发企业而言,在行业即将出现重大变革的前期,能否抓住机会窗口将成为影响企业下一阶段成败与否的关键。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通过清楚地阐明后发企业超越追赶过程中最优区分机制的动态演化,对技术追赶领域和最优区分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一方面,本文从最优区分视角为后发企业的超越追赶提供了新的解释机制。本文基于战略管理与制度理论交叉的最优区分视角,不但统筹考虑技术能力和市场认知两个维度,而且将合法性诉求和差异化优势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之内,进而取得新的理论发现。此外,本文还发现了后发企业在新兴行业进行超越追赶的不同时序。另一方面,本文从动态追赶情境拓展了最优区分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后发追赶情境深化了我们对最优区分实现机制的理解。与新创企业在合作或竞争维度上最优区分的次序路径显著不同,后发企业是在技术设计和市场认知两个维度上进行最优区分的组合与演化。本文也从时间动态性视角拓展了最优区分机制的研究,揭示了不同超越追赶阶段最优区分机制的演化规律,响应了对最优区分时间动态性研究的呼吁。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本文的写作动机源于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日益“接近”并开始“挑战”领先企业而面临新的战略困境:究竟应当与领先企业尽可能地保持“一致”(conformity),还是最大程度上创造“不同”(differentiation)?这个“求同”还是“存异”的问题始终回荡在作者脑海,只是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新理论对此予以更好地解析。作者在日常文献积累过程中看到国际顶级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MJ)上赵雁飞教授提出的“最优区分”(Optimal Distinctiveness)理论,立刻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经过一番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追踪和研读,2021年6月作者决定以最优区分为视角撰写一篇案例研究论文,并打算投往当年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虽然暑假赤日炎炎、格外难熬,但是为了最大限度收集最新的一手数据,作者团队干脆三天三夜驻扎在案例企业,连续与多位企业高管和部门负责人深度访谈。尽管作者并非首次参加质性论坛,但是在投稿之时仍然心怀忐忑。首轮4位匿名审稿人对论文提出13条意见和2点质疑,作者在修改和回复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研究问题、理论贡献和方法规范性的理解。经过三轮差额筛选,论文有幸获得在“技术创新”分论坛报告的机会。在南开大学许晖教授主持下,厦门大学刘雪峰教授给予专业而细致点评,同行专家也在线上提问开展互动交流。本文作为获得“最佳论文”被推荐到《管理世界》之后,编辑部高度重视,严把论文质量关,加送一轮外审。根据外审专家提出的三点意见和两条建议,作者继续打磨论文直至达到发表要求。回顾从构思、写作、投稿、修改整个历程,作者团队再一次深切体味到:学术研究必须经过思想碰撞,同行评议才是最好鞭策。寥寥二十余页的论文背后,既有学者同仁的倾力建议,更靠《管理世界》的鼓励支持。
文章刊发:
彭新敏、张祺瑞、刘电光:《后发企业超越追赶的动态过程机制——基于最优区分理论视角的纵向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22年第3期,第145~161页。
点击下方链接,下载文章完整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