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铭山人:《凌家滩文化玉龟甲及玉片图腾纹饰的深意猜想》

中国古美术 乐艺会 2019-05-13





此套玉龟甲和玉片,出土于安徽含山县凌家遗址旁一处距今4500年的墓地,出土时长方形刻纹玉片夹龟腹背甲之间,可以客观的理解,此龟甲和玉片为一个系统,是成套物件,在使用上也应该是配套的。

 

笔者个人认为,这就是文献所记载的“元龟衔符”原型,中间的玉板应该为符形,而龟甲,则是最古老的占卜术用具,用龟甲内含玉板,来进行古老的占卜和推理,整个玉器系统,实际所代表的具象,就是最古老的龟壳占卜术。

 

只是实际用活体龟壳占卜术的方式和这套玉器龟甲占卜系统的方式是否相同,就值得深入研究,如若能清楚明晰的研究清楚他的使用方法,那么,《易经》中的很多谜底将迎刃而解。

 

要明晰此套玉器龟甲的内涵和用途,首先,让我们了解传统的龟甲占卜术。

 


传统的龟甲占卜术,根据记载,需要找一只活了最少四年的乌龟,用祭天的香烛把它插死,然后剥了龟壳.祭神之后用火烤,直到龟壳表面龟裂,再以最中间一片龟甲为中心,按照文王八卦来观测大致卦象,最后就是进行演算, 中国史前三大占卜系统——龟卜、签卜和骨卜,目前都已失传,其具体的占卜方式也无从考究,这是另外一个值得去深入的话题,有兴趣的爱好者也可来稿交流。

 



龟壳作为占卜用具,我们也可从龟甲的具象去分析,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乌龟的背甲隆起像天,腹甲平坦,好似大地,乌龟彷佛背负着天地一般,因此,乌龟被认为是可以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灵物,龟壳乃被用来预知存亡兴衰,当做卜凶问吉的吉祥物。




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整个龟体就如代表了一个小宇宙,龟腹部的纹饰,很早就有学者提出其藏有洛书河图之象,而洛书河图是之后中国传统易学的理论根基,用烧龟壳之方式来演算也就不难理解。

 

(国之大事而卜之,而且考史时也发觉其准成率约70%,可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此套出土的玉龟甲系统,实际就可以大胆地猜想和理解为活体龟甲的替代物,但使用方式应该与活体的烧龟甲不同,也许是采用摇卦的方式,使玉龟壳中的玉板发生变化后,来进行演算和推理,而玉板纹饰含义,也就自然和活体烧龟甲时所代表的图形有相通的关系,用现代人思维我们可以认为其是简单的占卜吉凶,但在古代,这是占卜天地时运之大事,而占卜也是最古老的一门术数学。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如果说去解析活体龟壳燃烧后的裂纹方式来进行占卜很困难,那么这个玉龟壳系统中的玉板,则为我们提供了更直观的资料参考,而研究清楚这个玉板上的纹饰含义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个人认为,其代表的就是洛书河图的符形。这个观点,和《洛书河图》的作者阿城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河图,黑点白点排列奥秘数阵;洛书与河图不同最早只有八个由三条虚实相间的直线组成的图形,分别代表乾、坤、坎、离、兑、巽、艮和震八卦,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后来又有周文王的后天八卦,文王还据此演绎出八八六十四卦。两种八卦的八卦方位不同。后人附会上去一套数字,应该是数字游戏。该套数字纵横斜三条线上数和皆15。

 

《周易》和《洪范》,在哲政军伦美文学诸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洛书河图,产生于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居天下之中”。洛书河图文化意义,博大精深---“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洛书河图文化。

 



仔细观察此玉板,可以看到,它的上沿,有九个小孔,下沿,有四个小孔,左右两个边沿,各有五个小孔,这种数目排列,是不是很熟悉?这里推荐大家读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的《中国方术正考》和《中国方术须考》,会更容易理解,它就是洛书的原形,通俗点讲,就是大众都知道的九宫图。关于他的推演过程,请参考阿城先生的《洛书河图》,书中的解释比笔者说的更清楚,这里就不过多复述。把书中的几个推演的重要图片分享个大家参考,以帮助理解。

 





其中,不得不说,在这个观点的推理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早已点明,可参看冯时先生的《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以做参看。


凌家滩文化中的很多玉器造型都很特别,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有兴趣的爱好者可多关注。

 

就此结笔,此草草一文,只是对玉龟甲系统的功能和具象做了一个大概的论断,关于其真正的使用方法还有待更专业的人员进一步研究,这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欢迎同志者来稿交流。


本文已获“中国古美术”公微号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玉叶金枝: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展(南京市博物馆版)

苏博:明代江西藩王出土金玉文物精品展

古董首饰:美在咫尺、美在天涯

苏博赏玉

大周金与玉:陕西出土芮国珍品展(上)

徐文宁:“日出之候”话玉兔

镜台玉骨映香腮

金玉铜:无锡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上)

中国古琉璃的审美及收藏

朕的眼睛吃不消啦!(故宫首饰饕餮盛宴)

上博《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饕餮盛宴2:第二板块“统治”

过瘾!韩天衡美术馆《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之:器玩

小玉米分享:辽宁省博藏北方与草原文明

小玉米/狩猎者/鬼方分享:辽博红山玉器文化藏品巡礼

暮良文王分享:金沙遗址玉器欣赏

苏迅:玉印来伴几度春

敕勒青铜分享:颐和园玉器展(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鬼方分享:朝阳北塔博物馆

徐文宁:古玉中的云纹装饰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