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玉米分享:辽宁省博藏北方与草原文明

2017-10-18 小玉米 乐艺会

编者按:


1、你不可能每次重要的展览,都能在场观摩,所以展览的分享是一种交流的需要;

2、就算你到场参观,一般而言,每人每次都无法在大博物馆一次看完所有展品,所以分享就是一种交流的必要;

3、就算一般的博物馆,由于每个人对展品的侧重都不相同,每人对同一件展品的理解与聚焦点也各自不同。所以留下的图片的角度,聚焦,侧重都不同,所以分享就是一种交流的必须。


此次我们选取大家提供的博物馆分享展品图,就是一个个人立场,个人审美,个人视角的博物馆巡礼。欢迎大家提供博物馆巡礼主题稿,与同道分享美物与历史。感谢小玉米提供资料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供稿分享。分享内容将在乐艺会各平台传播。



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距今28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辽宁大地繁衍生息,逐渐从蒙昧迈入文明。距今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创造的文化预示着辽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的方国文明,奠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基础。秦汉以来,匈奴、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族此消彼长,先后建国,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交汇中走向融合,创造出丰富的历史与多彩的文化。本展览旨在以丰富的文物资料,为广大观众展示古代辽宁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



游牧民族 北方铜器



在商末周初,辽宁地区还存在着一种北方式青铜文化遗存。这类具有浓厚草原游牧文化特色的青铜器,以兵器、工具及马具为主,小巧玲珑,便于携带,适于游牧民族的马上生活。立雕的动物形象极为生动,富于个性。这类青铜器从黑海沿岸到蒙古高原均发现,是这一时期欧亚草原的主导性文化。大约在公元前二千纪末,一些游牧民族由今内蒙古中南部向东迁徙,直至辽宁及以东地区,形成一条以内蒙古长城沿线为时空范畴的文化传播带。


                                                  

从西周至战国时期,辽河流域流行以T形柄曲刃青铜短剑为特征的青铜文化,由于这类短剑以辽宁地区出土最多、且时代早晚连续,故被称为“辽宁式铜剑”。这种短剑多为墓葬随葬品,伴出有多钮铜镜、车马器等,其分布远及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或与东北古代“氵岁”、“貊”。




民族融合  魏晋风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范围政权更迭纷繁。汉魏之际,辽宁境内“三郡乌桓”和公孙氏政权分别割据辽西和辽东,后都为曹魏所代。两晋时期,慕容鲜卑崛起于辽西,建立“三燕”政权,高句丽则占据辽东山地。南北朝时期,辽宁东部地区被高句丽占领,辽西地区则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政权。这些政权和民族间的碰撞、兼并,加速了经济文化交流,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活力。


东胡族系的鲜卑慕容部在曹魏初入居辽西,于公元294年定都“棘城”,其后在与鲜卑宇文、段氏两部及夫余、高句丽的相互攻战中逐一取胜,于337年建国前燕,342年定都龙城(今朝阳)。350年开始进军中原,与后赵、冉魏、段氏、匈奴、前秦等政权一争雄长。370年灭于前秦,于384年复国为后燕,退保辽西。至409年后燕为汉人冯跋建立的“北燕”所取代。北燕亡于436年。



公元436年,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据有辽西,在“三燕”龙城(今朝阳)始置“营州”。此地北接契丹,东邻高句丽,为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鲜卑文化与汉文化在此进一步融合。同时,佛教在“三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向东传播。现存的义县万佛堂石窟,为分布最北的北魏石窟,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发展水平。



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立国,后定都“纥( hé)升骨城”(今本溪桓仁县五女山山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5世纪初占据辽东、玄菟两郡, 427年迁都平壤,直至668年唐收复辽东。高句丽在辽东地区留下的遗迹遗物,生动地展示了这一世居“高山深谷”的古代民族,在吸收中原和邻近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文化面貌。

 

隋唐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地接幽燕的辽宁成为经营东北的前沿。这里各族杂居、文化交融,是各族互市交易地,是中原通往东北的枢纽,是中央王朝联系东北各族的纽带,也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屏藩重镇。


隋唐时期营州是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中转站,是突厥、高句丽、契丹等族交易之地。这里繁荣的商业经济,吸引了大批中亚商人的到来。这些不畏艰难的使者、商人、僧侣、迁徙者,为营州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铁骑帝国 契丹索迹


契丹族属东胡鲜卑族系,世居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公元4世纪始见于史书记载,到唐末先后经历古八部、大贺氏和遥辇氏联盟三个时期。公元916年,迭剌部夷离堇兼联盟军事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后改辽、大契丹、大辽)政权。辽朝极盛时期,疆域南据燕云,北至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西近阿尔泰山,是继匈奴、鲜卑、突厥、回鹘之后在北方兴起的又一个对中原产生巨大影响的游牧政权。历史上,辽宁地区是辽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现的大量辽代遗迹遗物,反映了契丹族曾经的辉煌和辽文化的独特魅力。



契丹先民曾实行树葬和火葬,,建国后趋同汉制改为土葬。贵族的家族墓地,往往构筑不同规模的砖石墓室,多见木结构或仿木结构的椁室和壁画装饰,少数墓中还有小帐式木椁建筑和奢华的随葬品。金属面具和网络衣罩是契丹贵族独有的葬具。辽宁辽代墓葬众多,已有契丹族与汉人墓葬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北镇医巫闾山则为显、乾两座皇陵所在地。


契丹族最初信奉崇尚自然的萨满教,建国之后逐渐信奉儒释道三教,并以佛教为主、儒教为用、道教为辅,佛教尤以圣宗、兴宗、道宗时期为盛,佛寺、佛塔遍布境内。佛教建筑继承唐代粗犷豪放的风格,又体现出草原民族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四方三进式的佛寺和八角实心的密檐塔。辽宁境内至今保存有辽代著名寺院奉国寺和诸多的佛塔,出土了大量的造像、佛画、刻经和法器等佛教艺术珍品。



金戈铁马 女真建国


兴起于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于公元1115年建立“大金”国,定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后灭辽破北宋。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1214年,金宣宗因受蒙古人所迫而迁都南京(今开封)。1234年,金朝灭亡。金朝统治时期,长期居住在辽宁大地上的女真、契丹、渤海、汉等民族成员,均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辽宁地区的民族融合。

                                                                

金王朝统治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加之大量中原及东北从事农耕的汉民迁徙定居辽东,使土地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辽宁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金属铸造和烧窑等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则与政治、经济相适应,达到了较高水平。















































































本图片系列已获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字编辑自博物馆展览资料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乐艺会延伸阅读


芥子:在谁的路上/谁在歌唱: 记西藏古代珠佩的贸易之路

草原瑰宝刀剑:蒙古族图海中的藏传佛教元素

草原文化的永恒魅力:鄂尔多斯青铜器

金色中国大展:先秦汉晋及北方草原篇

《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中的大辽文物

石宏斌:辽印精灵—契丹童子押印纽式初识

老赵:草原上美丽的流星——布鲁头

老赵:八个辽代娃娃之间的美丽故事

大辽,大宋,大元—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西京印记:大同辽金文物展

宋辽金流行玩具:从摩合罗到辽金铜人

壮硕遒劲: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石雕欣赏

契丹字吉语钱“福寿延长”的文化探索

猫:《内蒙古博物院:天骄蒙古——蒙古族历史文化陈列》大展

猫:《内蒙古博物馆大辽契丹——辽代历史文化陈列》大展

乐艺会《内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