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种街道的美叫慕尼黑

彭瑾 城市设计 2021-07-26

有一种街道的美,无声无息影响着人们的感受。没有过多的装饰,也说不上来哪里美,但是让人感觉安心实在。

 

慕尼黑的街道,远比不上巴黎街道的繁复美丽,比不上罗马街道的历史古典,却也不失风采,却也开朗而富有变化,兼具美学和功能性


 街道 © Jin Peng


典型的巴黎街道的布局是明显的放射状网格下的几何分割。由道路连接着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奥斯曼时代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今日巴黎街道之美。5-7层的米白色砂岩立面,黑色的铁艺栏杆,浪漫巴黎的街道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来。


巴黎街道网络 via Mapbox


巴黎街道 via 摄图网

 

而罗马的街道有的蜿蜒曲折,有的大气磅礴,花岗岩麻石铺路彰显着街道的悠久,两旁的建筑散发出古老的气息,街道的尽端总能看见广场或者教堂,古典的构图让人好不满足。

   罗马街道网络 via Mapbox


罗马的街道 via 摄图网


当同时代的罗马和巴黎已成大都市的时候,慕尼黑还不及其北边的纽伦堡的城市规模大。其老城不大,老城内的街道也不具备罗马和巴黎那样的高识别性。确是这样后起的机会,给了慕尼黑在古典街道美学的影响下得以演绎一种现代街道美学,一种兼具交通功能和街道人行空间感受的美学。

      慕尼黑街道网络图 via Mapbox

       

慕尼黑的街道 via 摄图网

 


1

打破街道布局纯几何化分割



随着19世纪后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慕尼黑考虑城市扩张计划并且在1892年举行了城市扩张设计竞赛,然而由于评委会对各个竞赛方案的不满意使得这个竞赛没有最终的获胜者。最终,城市成立了一个城市扩张办公室来逐步修订城市图纸和建筑红线图纸。


这个城市扩张办公室很小,只由一个年轻的建筑师特奥多·费舍带领两个画图员组成。虽然小,但是他们当时的实践工作奠定了慕尼黑的整体街道印象。否则,如今被称赞为美丽的城市 “Schöne Stadt”的慕尼黑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via www.juergen-reichmann.de/


19世纪的欧洲街道分布以广场为中心,呈现强烈的几何分割形态,或棋盘式布局,或放射性布局。相比较文艺复兴时代的街道和广场,这样的几何分割在空间的处理上缺乏艺术性。


典型棋盘式布局的巴塞罗那规划 via 图虫网

 

在1889年卡米洛·西特《根据艺术原则建造的城市》一书出版后,包括特奥多·费舍在内的诸多建筑师深受影响。西特用图底关系来看待城市中的广场及其周边的建筑物,重视空间虚实关系的互相影响,论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和周边环境塑造出来的人文艺术性,抨击当时城市建设的不考究。

       广场和周围建筑的图底关系  via Camillo Sitte "Der Städtebau nach seinen künsterischen Grundsätzen", Birkhäuser, 2001

 

在当时的慕尼黑城市扩张竞赛方案中,卡尔·海因里希 (Karl Heinrich) 在方案中极大推崇城市空间美学,公共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像西特书中分析的一样被有意安排在各个各个扩张区域中。但是该方案缺少当时城市扩张计划最重要的部分,即对交通有效性的考虑。

       卡尔·海因里希 (Karl Heinrich)的竞赛方案,可见点状分布的广场空间。via Stand Punkte online Magazine, 06.2018.

 

而费舍将交通看作是城市的灵魂,因为交通,城市才是流动的,不静态的物体。所以在他主管城市扩张办公室的8年时间内,他对慕尼黑的街道进行细致和系统的修订,以海因里希的方案作为基调,争取各方面的美学协调。


他视公共建筑尤其重要,因此一些公共功能比如市场,银行,邮局都被他认为是中心的活跃性功能。市政厅,法院,学校和教堂则应该在更加安静的地方。

       

特奥多·费舍为主导修订的慕尼黑建筑红线图概览  via Stadtarchiv München,截自 "Theodor Fischer Atlas: Städtebauliche Planungen München",  Schiermeier, Franz; 28.05.2012

 

棋盘式的城市街道布局形式在慕尼黑的城市扩张中没有被推崇,特奥多·费舍主张延续场地历史人文的空间考究和切线形的街道来构成城市的肌理。老城中弯弯曲曲的街道虽然很不利于交通,但是在空间美学上却更胜一筹,仍然有着被现代街道所借鉴的意义。 

     

慕尼黑老城区 via 图虫网

 

 

2

对空间质量的现实性追问



由街道出发,再到街区,然后落实到街道的空间细节,街道极其相邻的公共空间在现实意义中体现着它们的美学。


01 / 由街道引导的视线与行进 


慕尼黑的街道有这样一种微妙的形态:很多街道看着像直的却又是弯的,看着宽度一样却又不一样。稍微弯曲的切线形街道形态成为慕尼黑街道的一大特色。这样的故意为之有意致敬1889年卡米洛·西特所推崇的城市建设的艺术性。


西特在书中借用亚里士多德对城市的看法,认为城市应该是让人感到安全和幸福的地方,由此认为城市建设不单单是技术性的问题,而应更多着眼于艺术性问题。用艺术性的分析手法来分析城市,用和谐和有意义的方式将城市的分离和无趣打消。

       特奥多·费舍规划的慕尼黑Schwabing-West 区域的街道肌理 via  ©Schiermeier Verlag, 截自 "Theodor Fischer Atlas: Städtebauliche Planungen München",  Schiermeier, Franz; 28.05.2012

       慕尼黑Schwabing-West 区域的街道肌理 via 截自 Google Map, 09.17.2020

 

略微弯曲的街道在艺术上的和谐和有意义体现在人的视线随着街道弯曲的不断转移产生的种种微妙变化。

二维平面的细微区别也会造成三维空间的截然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当三维空间服务于人的时候,人的视线动线也在和三维空间互动。在街道这样特殊的线形空间中,人的视线观感前后对比则更加敏感。街道两旁丰富的立面可以不断地被人感知,由不同立面形式形成的统一和和谐的美感塑造了街道空间的整体美感。

       

丰富而和谐的街道立面 ©Jin Peng

 

除了视觉上的美感之外,想较于笔直的街道,切线形弯曲的街道会产生半开放的围合感,人的视线会在前方某个围合面上不断移动,这样的空间会带来一种心理安全感,因为人会被这个围合面所"看到",人所见到的画面是一种被围合和被保护的画面。


由于立面可以从街道的对面被人所见,人们可以很快找到立面的特点,假如有人问你家住在哪,便可以很快告诉他是那栋米黄色有着小小的内嵌阳台和黑色铁栏杆的五楼。这样的街道人们可以在行进中看到街道的不断变换的尽头,从而不畏惧地前行。

        能产生围合感的街道 ©Jin Peng

 

 02 / 合理的居住单元和街区的重要性 


互相交叉的街道勾勒出街区的轮廓。在这种略微弯曲的街道分割下,街区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整体却是统一而和谐,充满着秩序感。即使形成长方形的角与90度稍有偏差,88度或者92度,也不会影响空间的分割和正常使用。


特奥多·费舍认为一个理想的街区大小应该是50mX100m, 这样能保证内院居住单元的采光,同时人们到达相应的主要街道上的路程是愉快的步行可以接受的。

      

由居住单元形成的大约50mX100m大小的街区(Baublock)via 截自Google Map 09.18.2020

 

因为一个街区的建筑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所有者,那么他们委托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的立面也是不同的。


人们不用担心立面的不协调,因为这些立面在相应的建筑红线及控制性规划的指导下形成的是和谐的但是却富有变化的城市立面空间。在某些重要的街角人们也注意到街角建筑会形成一个突出的尖塔,抑或是有着更加突出的立面设计,从而增加了街道空间美感。

       街角建筑的尖塔 ©Jin Peng

       街角建筑的尖塔 ©Jin Peng


费舍认为传统的主街道,次街道结构加上更加安静的居住道路结构比棋盘式的街道结构更能分明地刻画出交通的层次。他将街道的层级性和主题性分类,这样交通的层次有了,街区的层次也有了。

       次级交通街道 ©Jin Peng


居住单元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位构成人们的基本居住生活空间。长方形状的居住单元利于建筑分割,从而形成临街的和背街的不同空间。根据街区所处街道的性质,有些临街面商铺多一些,有着大面积橱窗直接在人行道两旁;有些则采用建筑底层地面抬高的方式形成临街住宅,人在街上走视线够不到高出的窗户,相对保证了居住的隐私性;有些则形成建筑前面面向街道的前花园,用以隔离人行道和建筑,更近一步保证居住的安静和隐私性。   

   带有前花园的街道 ©Jin Peng

 

 

3

街道细节,生活与事件



当然充满艺术性考虑的街道并不只存在单纯的美学,特奥多·费舍作为城市设计的实践者深知街道生活对人们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从他对街口的处理可见一斑。有明显锐角的街口建筑基本上是不被允许的,这样的尖角不能形成很好的居住空间,同时不管是对人还是对车的交通都不友好,如果有这样的尖角口,其建筑必须要至少后退2.5米,而形成人可以从这条街看到相交的那条街的起点的空间。


街口的开放空间尤其会给街区带来活力。街口的建筑一角适当退后一点点,就会形成类似小广场一样却又不是目的性很强的街口聚集空间,当这个空间处于阳光充足的地方时,则是非常迷人的街角。餐馆,咖啡店,小卖部等就趋向于像这个空间聚集。

       通过建筑红线修改优化街口空间 via ©Schiermeier Verlag, 截自 "Theodor Fischer Atlas: Städtebauliche Planungen München",  Schiermeier, Franz; 28.05.2012

       街口建筑削减形成的小广场 ©Jin Peng


除了有锐角的街口空间会有建筑削角的情况之外,在一些重要的街口也会对建筑进行适当削角来加强街口空间和氛围感。这样的街口一般位于有活力,较为重要的街道旁。一方面体现出街道规划的主次性,另一方面避免这种街角的泛滥打扰安静的街区环境。  

      街口的建筑削角空间 via 截图自 Google Map

      街口建筑削减形成临街餐厅 ©Jin Peng


街道,街角建筑和街区的共同作用使人们感受城市。慕尼黑街道的惊喜,不是来自于不远处即将出现的节点,不是豁然开朗,不是忽而狭窄,而是在熟悉的一条街上,在熟悉的一个街口上突然感叹,原来这条街也这么美。

       

街角 ©Jin Peng

      

街区氛围 ©Jin Peng

 

当这样的街道在一个城市重复多次出现, 并且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种标志性空间美学元素时,可以说,整个城市给人一种和谐低调的美感。


在街道美学的实践和影响下,特奥多·费舍的城市规划修订和实践工作最终形成了影响慕尼黑城市规划长达70余年之久的阶梯性城市规划(staffelplanung),影响至今。


这份规划对整个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做了密度控制性规划,依据街道和建筑物在城市中的位置制定了9个不同的密度级别,每个密度级别有着相应的建筑层数和建造方式,直观地反映出了慕尼黑的城市整体印象, 使其名副其实成为一座被设计的城市。       慕尼黑阶梯性城市规划图(Staffelplanung)1904版,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建造级别 图源:LHM, Referat für Stadtplanung und Bauordnung. https://www.muenchen.de/rathaus/Stadtverwaltung/Referat-fuer-Stadtplanung-und-Bauordnung/Stadtentwicklung/Dokumente/Zeitabschnitt2.html


慕尼黑的街道视频 总时长2’16’’


参考资料:

  1. Sophie Wolfrum, Alexandra Block, Markus Lanz, Franz Schiermeier: „Theodor Fischer Atlas: Städtebauliche Planungen München“,  Schiermeier, Franz; 28.05.2012

  2. „Blicken wir zurück und vorwärts! zu Theodor Fischers 150 Geburtstag.“ Baunetzwoche #275, 22. Juni. 2012

  3. „Sophie Wolfrum: "Können wir von Theodor Fischer lernen?“ Stadt Bauwelt  #195, 2012



作者:彭瑾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

在德国工作的景观设计师


点击链接,阅读彭瑾更多关于慕尼黑的文章

实现“绿地自由”,慕尼黑的公共公园走了多远?

慕尼黑地铁站:一座城市的地下展场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原创文章 ▼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辑的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了解城市设计特约编辑招募计划,后台回复“特约编辑”。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