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之城: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综合体

CA当代建筑 城市设计 2023-02-06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出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的发展趋势,依赖汽车交通构建的城市交通体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新途径。在TOD模式下,铁路交通枢纽必将凭借城市综合体的形式成为新的城市活力中心。


关键词:城市更新;站城一体化;城市综合体;轨道交通





李春舫 | Li Chunfang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程锐 | Cheng Rui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建筑院副总建筑师


姜俊杰 | Jiang Junjie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建筑院副总建筑师



1 城市化与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和资本聚集的过程。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呈现出圈层式发展的特征,急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机动车保有量,导致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普遍性“城市病”。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出行时间过长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通常的观点认为,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主要源于职住分离,即上班地点和居住地点距离较远,通勤时间长。

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70%的人口将集中在城市。随着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中国的城市发展体系已从“单中心”转为“多中心”的发展阶段,都市圈、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的多极化发展加大了通勤距离,以汽车交通为导向的交通体系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网络,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新途径。


2 我国铁路客站的现状及大数据分析

1998年,广深铁路的运行标志着中国第一条时速200 km/h的高速铁路诞生。经过20多年的高铁建设,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稳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网和高铁车站的建设促进了城市交通体系的再升级,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调研了三个不同时间维度的车站样本,分别为1996年建成的北京西站(第二代车站代表)、2013年通车的杭州东站(第三代车站代表),以及2020年底投入运营的重庆市沙坪坝站(第四代车站代表)。利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评论,我们获取到种类丰富、结构复杂、时间跨度长的大数据,从中得出乘客和城市居民对大型铁路交通枢纽的真实感受,并结合我国城市更新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基于Python软件,我们根据词频对采集到的网络评论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并运用Gephi 软件对三个交通枢纽进行大数据分析(图1):

1)在对重庆市沙坪坝站的分析中,“进出站行为”“乘车”“票务行为”“候车排队”“建筑功能空间”“交通空间”“火车”“地铁”等“正面评价”的节点较大,说明人们更多地关注乘车、建筑内部及地铁相关的话题,这与北京西站、杭州东站的乘客关注度基本一致。

2)乘客对于重庆市沙坪坝站内部商业的讨论度适中,而对于商场、公司等城市功能属性的关注度则比较大,这与北京西站和杭州东站有所不同。

3)从旅客在站内的候车行为角度分析,杭州东站和重庆市沙坪坝站的候车排队行为与“正面评价”联系紧密,说明旅客在站内的候车体验较好,而北京西站“负面评价”的节点略大,说明北京西站存在人员过度密集的问题,并且与节假日、进出站、换乘、候车排队等因素的相关性较高。

4)除“火车”外,“地铁”的节点体量在各类型交通工具中最大,表明地铁是各车站的主要换乘交通工具。

图1 三个交通枢纽的Gephi分析图


通过对乘客行为词频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乘客及市民在重庆市沙坪坝站的休闲活动最多,杭州东站次之,北京西站最少。这说明重庆市沙坪坝站、杭州东站与城市的融合程度更高一些。在商业方面:在北京西站与杭州东站中,乘客关注度最高的商业形式是餐饮、便利店等基本商业类型;在重庆市沙坪坝站中,乘客关注更多的是大型商场、办公及公寓酒店等商业类型。

从时间维度来看,三个样本对应了我国铁路建设的三个不同时期,也反映了我国交通枢纽建设和城市更新不断演变的过程,总体呈现出站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得益于便捷的轨道交通换乘和更加完善的枢纽核心区功能,与传统火车站相比,高铁时代的交通枢纽并未出现较多的“负面评价”,反而呈现更为正面、积极的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人们的活动轨迹和消费热度更加积极,功能更加复合化的铁路交通枢纽也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目的地。


3 建立在轨道交通之上的超级城市群

从宏观层面来看,基于工程学视角的交通规划和管理理论,难以应对中国高速扩展的城市建设,新的城市更新与建设必将是关于“城市交通学”的课题。今天,以汽车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群、都市圈越来越难以持续,高铁、磁悬浮、城际铁路等高速轨道交通运载工具的相继投产运营,极大地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成为联系城市群的纽带。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都是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呈现出经济互补、规模增长强劲等趋势的超级城市群。[1]

从微观层面来看,目前以市域铁路、地铁、轻轨、智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的经济活力圈正展现出强劲的活力。与城市的大型开发项目相比,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的核心基础设施会长久存在,因此以大型铁路枢纽为中心的开发工程,拥有压倒性优势,在未来也难以被动摇。交通引领城市更新的时代已然到来,大城市的交通枢纽将演变成一个巨大的TOD集成体[2]


4 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综合体

过去的十五年,我们对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铁路交通枢纽进行了多方位的设计实践和理论探索,充分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的无缝对接,未来的铁路交通枢纽将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枢纽核心区功能的复合化,车站成为城市综合体,站前广场演变为城市空间,标志性形象的消隐与转变。

4.1 核心区功能的复合化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一直是TOD研究与实践的核心要素。按照TOD规划的基本原则,高强度、高密度、高混合度地开发枢纽核心区已经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对车站及周边的土地进行高度复合化和集约型的开发,可以提高车站的总体利用率及乘客出行的便利性[3],形成功能高度复合化的站城新格局:城市功能复合化、交通功能一体化、城市环境一体化。

4.1.1 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基于轨道交通便捷性和土地价值的综合利用,交通枢纽在强化交通功能的同时,导入商务办公、休息娱乐、餐饮、购物广场、公共服务、酒店等多元化业态,通过慢行系统,与周边的街区实现5~15 min的步行连通,从而实现各类城市服务功能的聚集与融合。在杭州市钱塘站和武汉市汉阳站的城市概念方案设计中,我们力图实现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让车站不再只是传统的“交通岛”,而是融入城市功能的集合体,使其成为一个特别的城市街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地(图2、图3)。

图2 钱塘站成为城市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图3 高层塔楼簇群与武汉市汉阳站


4.1.2 交通功能一体化

通过前瞻性的交通规划,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畅通有效的城市交通集疏运系统,是车站能够有效运营的首要条件[4]。在交通枢纽的城市设计中,我们将地铁站簇群化布局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城市道路系统形成枢纽核心区立体化的交通路网,完善枢纽与周边街区之间的慢行系统。交通功能的一体化设计,使枢纽与城市实现无界互通(图4、图5)。

图4 地铁站点簇群与武汉市汉阳站

图5 地铁将主要城市空间与武汉市汉阳站串联起来


4.1.3 城市环境一体化

以往的铁路客站,尤其是大型枢纽站,是城市空间中的一个交通孤岛,割裂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同时带来了步行的安全隐患和不便。在站、城、景一体化融合的设计理念下,我们将枢纽与城市景观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城市设计,这将彻底改变交通枢纽的面貌(图6)。

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实现枢纽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在武汉市汉阳站的城市设计中,我们保留武汉“百湖之市”的水生态特征,优化水网结构,体现“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自然环境特色。枢纽面向城市湖畔湿地一侧,形成开放的公园,依托“蓝绿空间”,围绕枢纽编织洄游无界的“城市锦廊”,弱化车站与城市的边界,打造与江湖共生、与绿洲共存的公园枢纽(图7)。

图6 钱塘枢纽城市设计

图7 绿洲之上的枢纽新城——武汉市汉阳站


4.2 交通枢纽向城市综合体转变

交通的本质目的是运用技术手段克服时间和距离的障碍,满足人们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转运需求。通常来说,交通出行不是目的,是到达目的地的过程。“站城融合”的意义在于以“城”的视角来定位交通枢纽,即“站城融合”使枢纽更贴近城市的发展[4]。以车站为中心的高密度复合开发,使交通枢纽及核心区成为人们直接的目的地。交通枢纽成为适宜工作与生活的城市综合体,提高了便捷性和舒适性。

在汉阳站的城市设计中,我们采用“十字光廊”的空间流线组织模式,重新定义了未来车站的功能与空间。在这里,乘客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候车大厅,也可以通过商业服务空间快速进站。非客运功能的城市空间成为未来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车站内丰富的业态涉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车站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城市功能与交通枢纽功能一体化(图8)。

图8 作为城市综合体的枢纽——武汉市汉阳站


4.3 站前广场的演变

长期以来,站前广场作为交通广场,被各类停车场及车行道占据,使车站成为难以步行到达的“孤岛”。当地铁引入交通枢纽,地下空间被开发利用后,枢纽核心区的机动车交通问题在地下空间被解决,地面空间得以释放,传统意义上的车站广场还原为环境优美、可达性高的城市公共空间——商业步行街或绿化公园。因此,站前广场的功能意义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车站核心区的土地价值也将被重新评估。多种功能在广场及其周边的空间聚集,不仅为出行者提供了更加便利、舒适的体验,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商业服务及休闲娱乐的场所(图9)

图9 嘉兴站站前广场成为城市公园

对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枢纽而言,站前广场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自然地融入城市生态系统中,实现车站、城市与景观的融合发展。我们在汉阳站的城市设计中,重点表达了这一设计理念:传统的车站大广场消失了,交通枢纽与城市街区之间的界线也消解了,站前广场被内外贯通的开放的城市客厅所取代;城市湖泊从枢纽穿过,连通城市水网系统,延续汉阳“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车站自然地融入城市自然环境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图10、图11)。

图10 汉阳站站前广场演变为商业街区

图11 汉阳站隐于城市综合体之中


4.4 标志性形象的转变

以往,火车站是城市中一个“高大上”的显性存在,强调其作为城市门户的标识性。在汉阳站概念方案设计中,我们摈弃了传统火车站“高大上”的外在形象,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适宜的空间尺度更理性地展现了公共建筑的形象特征(车站形象实现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变,这一点在已建成的重庆市沙坪坝枢纽中已得以体现)。汉阳站的交通功能空间与商业服务空间交织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穿梭于汉阳站的公园绿道,与四周的城市街道和空间相连,使汉阳站成为城市街区的一部分。车站立面形象展现出来的是多层商业裙房与站台上方的空中花园,而车站则消隐于城市综合体之中,呈现出“见城不见站”的效果。


5 结语

城市是一个活的生命体,需要不断地“新陈代谢”。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以交通为导向,建立紧凑型城市的模式可谓行之有效。城市交通体系和交通枢纽的发展演变呈现出清晰的逻辑:从车站的出现,到站楼一体化,再到站城一体化,以及站城人一体化的转变[5]。高效安全、绿色运行的轨道交通将成为交通枢纽转变的关键因素,随之而来的城市空间和形态也将被重塑,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综合体,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未来交通建筑的认知。

快速、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使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除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还能为其带来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功能高度复合的交通枢纽以城市综合体的形态呈现,成为未来城市的活力中心。


图片来源

图1:北京交通大学提供

图2~图8、图10、图11: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图9:mp.weixin.qq.com/s/m4iWmYXvrz-Mc6KwCKndqg


‍参考文献


[1] 李春舫.城市更新背景下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站城一体化[J].世界建筑,2021(11):18-21.
[2] 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化开发研究会.站城一体开发Ⅱ:TOD46的魅力[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 金旭炜,胡剑.城市核心区铁路枢纽站城融合与城市更新:重庆沙坪坝站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设计策略[J].世界建筑,2021(11):42-47.[4] 莫飞,张亚男,席洋,等.站城融合背景下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2021,45(9):95-102.[5] 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化开发研究会.站城一体开发:新一代公共交通指向型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来源:CA当代建筑

全文刊登于《当代建筑》2023年第1期 p29-31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城市文化遗产活化中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价值——以上海上生新所和香港大馆为例


谁在“添堵”!华阳老城区怎样才能实现“狂飙”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功能业态相关性研究


日本站城一体城市更新的类型与手法


城投债务危机:转型与策略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