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元涛 | 奇人王云五:一口气娶姐妹俩你学不来,八十岁后著书百万字学得来不?

王元涛 搜历史 2018-09-19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一百三十年前的今天,王云五生于上海,但终其一生,他都说自己是广东人。

他祖籍广东香山是没有错的,不过,操一口流利上海话的他,一直以外地人自居,其原因则主要在于,当时沪上的风气与今有异,谁承认自己是“上海人”,反会担心被视为土里土气。

而和一般印象中广东人唯利是图、浮夸欺诈不同,真正的老广,多明朗实在、勇猛精进、豪爽慷慨,但如果遇到挫折,也懂得顺势达观,进退自如。

可以说,这种精神气质,贯穿了王云五的一生,他的确是广东人。


1


作为胡适和鲁迅的同代人,王云五从不搞婚外恋,他直接就娶了两位合法妻子,徐净圃和徐馥圃。如你所猜,她们是亲姐妹,为他生育九个子女,八个长到了成年。

按通俗电视剧的套路,这种复杂的大家庭,恐怕难免云谲波诡的宫斗戏。但事实上,王家长幼有序,和睦亲爱,堪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五好家庭”。

对两位妻子,王云五评价相当高:“净圃识大,馥圃谨小,各有所长,而对我外间业务均不稍过问。”是啊,他年纪轻轻就干大事,赚大钱,买大房子,妻子又何需过问?男主外女主内,他们家是上海滩的模范标本。

王云五好友朱经农的儿子朱文长曾小住王家,目睹过王云五与儿女的关系。逢休息日,王云五必给大孩子们上课,其方式,在小朱看来,相当独特。王云五会给每个孩子选一本英文书,指定若干内容,让他们在限定时间内译成中文,之后,由他逐个评点。

令小朱吃惊的是,孩子们有不同见解,可以直接与父亲争论。王云五不以为忤,反会兴致勃勃地与孩子一起查词典、翻资料,反复讨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学习,这样的父亲,让小朱油然而生大羡慕。

这种让小朱惊奇的研究式学习方法,与王云五自身的求学经历有关,可以说,他是在把自己自学成材的宝贵经验,不动声色地灌输给孩子。

王云五家世代务农,素称寒门。到他十岁时,长兄王日华却中了秀才,在闭塞的香山乡下,已足以造成巨大轰动。十数代土里刨食的王家,居然也培养出了读书做官的种子?这太令人震惊了。

不幸,三个月后,长兄因足疾病逝。乡间流言四起,指称王家祖荫太薄,消受不起这等福份,王日华的“破天荒”违背了天意,要不然,不过是脚肿而已,怎么就会生生夺人性命呢?

王云五父母深受刺激,郑重决定,小云五绝不再走科举之路,只粗通文墨即可,额外可学些英文,将来稳妥投身商业工作。

这是王云五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十四岁,他不得不离开私塾,入五金店当学徒。老板认可他的聪明,也认可他的吃苦精神,但不久,还是把他辞退了,因为他常常在店内读书沉思,怠慢客人。老板对王云五父母说:这孩子就是个书虫,不适合做生意。

王云五对书痴迷到什么程度呢?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柏拉图的《对话》等,他都是直接读的英文版。而且,他还先将其中的精彩篇章译成中文,然后再将中文盲译成英文,与原书对照。这种无师自通的天才学习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王云五一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在各类杂牌课堂打滚的时间也不满五年,最后连一纸小学文凭都没有。不过,他从不自卑:“我读的书很多很广,老翰林也没有我读的古书多,洋博士也没有我读的英文书广。”

读书多且杂,王云五可以自豪,但在专家看来,却是大毛病。广而不深,博而不专,不管他如何使力,终难成为大学问家。这种批评有道理,可问题是,如果他根本没想成为大学问家,只想把所学用于工作,比如出版,那么这种广博会不会成为一种优势呢?


2


事实证明,拿王云五的学识与出版业相配,简直属于天作之合。

当王云五被胡适推荐给商务印书馆时,这家国内最大出版机构的创始人张元济还吃了一惊:商务一向重视网罗人才,可眼皮底下藏有王云五这样一员能将,我居然不知道?

王云五初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即总编辑,设定的工作原则是:绝不做小打小闹的事。因此一上手,他策划的就是《万有文库》,把蔡元培以下全国大部分一流学者一网打尽,请每人就自己所在学科的最前沿新知撰写书稿,编入文库。

所以,他才不操心哪本书是不是热点或者有没有卖点呢,你想啊,有关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全部硬知识,都收入了这一套书里,还需要什么额外的热点或卖点呢?

《万有文库》第一辑共两千册,开机印刷五千套,迅速销售一空。不少机构购买一套《万有文库》后,必须专设空间存放以供人阅览,于是顺势建起了图书馆。据统计,因《万有文库》,各地新建图书馆一千多座,占当时全国图书馆总数的一半。

王云五策划的《万有文库》系列丛书

什么叫出版家?这就叫出版家。

因业绩突出,王云五升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不想,却因推动深度改革,惹出一场社会注目的大风波。

1930年,王云五赴欧美观摩考察半年,归国后,雄心勃勃地制订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誓言要让商务印书馆再次脱胎换骨。

比如在商务印刷厂,他首先推出一项实验,选若干熟练工人,完成一项操作,取平均时间,定为标准。之后,全体工人中,达此标准者,获基本工资;超过标准者,得绩效奖金;达不到标准者,下岗培训,再无进步,直接解雇。

同样,对编辑人员,也不再凭个人自觉推进工作,而是规定每天处理稿件的数量,不达标,同样扣发奖金以至解雇。

尽管王云五事先做了大量工作,详细阐释改革可能取得的双赢效果,但在商务同人眼中,文化人王云五,已堕落为资本家的忠实走狗,所谓的科学管理,不过是想强化压榨劳动者而已。

商务印书馆全体员工大罢工,坚决不接受王云五式的改革。

这种状况,让王云五意外伤感,但他没有一硬到底,而是顺应形势,宣布改革暂缓。

他也想不到,最后,居然是国难,给了他机会。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商务印书馆整体毁于日军轰炸,面临破产危机。王云五以此为契机,顶住恶骂,将3700名员工全部解雇,重新招录,而新入员工毫无选择余地,必须签字画押接受科学管理规章。

1932年,轰炸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

的确,是王云五,笑到了最后。1936年,工作效能明显提高的商务印书馆出书量占全国新书出版总量的52%,一举跻身世界出版机构三强之列。


3


第一出版家及四角号码检字法改良人的声望,让王云五在各界拥有了丰厚的人脉资源。抗战期间,他又凭坚忍的意志,将商务印书馆从上海搬到长沙,从长沙搬到重庆,一路坚持编书印书,给大后方的高等院校提供教材,为战时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蒋介石对王云五的实干精神印象深刻,抗战胜利后,诚心诚意邀请他入阁。

早年,父母曾强硬阻断王云五“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让他一直耿耿于怀;没料到,凭自己的苦斗,又得到了“商而优则仕”的机会。凭无党派身份,王云五先后任中央政府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及财政部长。

在财政部长任上,他与近代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紧紧联到了一起,那就是发生于1948年的金圆券案。

提到金圆券,大部分人可能马上想到蒋经国,他在上海打老虎,枪毙不听话的资本家,一时风头无两。但实际上,币制改革的前敌操盘手是王云五。因为金圆券的整体方案,正是由他一手完成的。

回头看,在当时众多高官中,可能只有王云五这个半路出家的财政部长,基于商务印书馆的改革经验,还真的相信只要运用手段合理,金圆券也照样能取得成功。

因此他手订的方案,非常符合市场规则,拟用央行存有的三亿美元作准备金,按一比三的兑换率,发行九亿金圆券。

可是,他马上就被告知,央行只有两亿美金。

账面上的另一亿哪里去了?别说他这个财政部长,就连央行行长俞鸿钧也说不清,只含混知道与前任行政院长宋子文有关。这是禁忌话题。那好吧,两亿就两亿,估计也可以顶上一阵子。

结果,金圆券甫一发行,就达二十亿,远远突破了王云五的“科学”设计。通货膨胀的种子,在政策尚未出台前即已埋好,王云五纵有三头六臂,又能起什么作用?

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面额为500万元的金圆券

而此前的官方货币法币,发行量已是十年前的四十七万倍,导致物价飞涨,纸币不如同样大小的手纸值钱。因此,事实上,即使不发行金圆券,法币的崩溃也是必然的。只能说,蒋记政权如一架庞大而老锈的机器,所有部件均已失灵,金圆券相当于给它陡然加上了过重的负荷,促使它更快地报废了而已。

说到底,导致法币破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因素没有变化,那么新出一种金圆券,又凭什么能避免破产的命运呢?

可惜,书生王云五对此看不破。

金圆券的币值,只稳定了一个月,之后就不可阻挡地一路看贬。军队连续吃败仗,但催起军费来,总是急如星火。政府手里没钱怎么办?只有加印一条路。

因此,金圆券出笼八个月,发行量增加六万倍,贬值五万倍,已形同废纸。王云五承认币制改革失败,引咎辞职。

后来在台湾,曾有人严厉指责王云五,说他主推的币制改革是蒋氏政权崩溃的唯一原因。并轻蔑地说他充其量是个买卖人,惯打小算盘,这才搞出了金圆券大惨案。

但实际上,明眼人都理解,这些人之所以逮住王云五开骂,是因为不敢骂那个背后指使着王云五的人,即蒋介石。


4


王云五成名于出版,损名于政治,晚年到台湾后,痛感一生读书,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却没有自己的学术成果。对此,他无法接受,于是决定进入学术领域。第一本专著,定名《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年,他八十岁。

年过八旬动手撰写人生第一部学术专著,这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王云五的工作方式,颇似当年他对商务印书馆同事的要求。全书计划200万字,两年完成,那么倒推计算,每周应执行恒定的工作量。万一因应酬而无法实现,下周则必须雷打不动地补齐。他当年对人有多严格,如今对自己就有多严格。

从1968年6月起,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每天伏案十余小时,完全把自己当成一头依然年轻的毛驴。至9月,完成第一分册《先秦政治思想》。至12月,完成第二分册。不到两年,220万字全部完成。

紧接着,他又用两年时间,撰成200万字的《中国教育思想史》。再两年,完成《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及数十篇论文。

六年,足足六百万字,八十高龄王云五的痴狂干劲,令多少六十岁的年轻人和三十岁的娃娃咋舌不已,心向往之而无力至。

1979年7月25日,九十一岁的王云五,使尽最后气力,为张元济文集完成一篇情深意切的跋文,二十天后,安然离世。


-  推荐阅读  -

王元涛 | 苏曼殊:用一生的时间自杀,痛苦又漫长

王元涛 | 叔本华可能是史上最烦人的哲学家,而他还有个更烦人的妈

王元涛 | 蒋经国的一生三变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246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