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垣平 | 那个被删的地动仪,曾预测过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新垣平 搜历史 2018-12-21

本       文       约       5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传诵千古而又聚讼纷纭的地动仪诞生于东汉阳嘉元年(132),汉顺帝在位期间,或许并非偶然——这位皇帝和地震颇有缘分。

陕西历史博物馆,地动仪

当年,安帝刘祜与宫人李氏生下刘保,并在邓太后主持下立为太子。好景不长,永宁二年(121),邓太后一死,皇后阎姬就毒死了李氏,并威胁刘保的太子之位,此后年年都有蹊跷的地震发生。到了延光三年(124),安帝乳母王圣等人在阎姬授意下大进谗言,废除刘保太子之位,是年,京师与二十三郡国大地震,史称为废太子之故。

更惊人的事变发生在第二年(125),当年春,安帝驾崩,阎皇后升级为太后,立年幼的北乡侯刘懿为帝,不料刘懿命短,即位半年就死去了。阎太后秘不发丧,征召宗室王子进京,想再找一个属意的孩子当傀儡皇帝。十一月丁巳,京师和十六郡国地震,正在人心惶惶,当天夜里,中黄门孙程、王康等十九人斩杀了阎太后的亲信党羽,把被废黜的刘保接来,在洛阳正宫德阳殿即皇帝位。阎家势力被一扫而空。刘保当时只有十岁,不过这个地震之夜的奇迹,想必会一直印在脑海中。

当然,对于天下所有人来说,地震总是意味着重大的政治危机和变化。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天地的异变与人事密切对应,称为天人合一。天上日月星辰的奇异变化,和地下的地震山崩等都意味着帝国的统治秩序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必须要通过帝王修德和朝政的改弦更张来应对。如果说天象的变化还只是象征性的,不受点专业训练看不懂,那么本身就能杀人毁城的地震,对人的威慑力就连三岁孩童都能了解,引起的朝野恐慌之强烈更是可想而知。

此时,想必小皇帝刘保乃至朝野上下都想到了一件事:这事得找人好好整个明白。

恰巧,这个时代有一个众望所归的人选。

顺帝永建元年(126),公认精通“天文、阴阳、历算”的南阳人张衡被任命为太史令——此时司马迁当过的太史令已经不管修史,变为掌管天象、历法和其他祥瑞灾异的天文台长。官职不高,只有六百石,但地位处于天人之间,十分重要。

张衡画像

张衡在安帝年间已当过多年的太史令,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比如对“浑天说”的系统化改造,对于日月角直径的测量,对于恒星表的综合整理等等,属于专业的学术范畴,一般人不懂也不敢懂——擅自学习天文可能被视为图谋不轨。据说浑天仪上能够显示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靠水力推动,其运行完全吻合天象。朝野公认,再没有比张衡更适合担任太史令的人选了。

然而邓太后一死(121),张衡立即被调任他职,很可能是阎姬、王圣等人专权,生怕天象中有什么警示,被这位天学奇才发现,要在这个关键岗位上换上听话的自己人。到顺帝即位,张衡又重为太史令,回到了灵台,这些看上去枯燥乏味的调任记录,却和宫廷政治斗争的风向紧密吻合。

六年后的阳嘉元年(132),张衡造出了一架神奇的地动仪,或者叫“候风地动铜仪”。我怀疑,地动仪可能是应朝廷的要求打造的,属于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即便是出于张衡自己的兴趣,也显然受到了朝廷格外的重视。如上所述,找到地动的方位,这不仅是为了救灾,也是帝国塑造和巩固自身合法性的需要。

造地动仪的事,不仅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大书特书,而且在惜墨如金的《顺帝本纪》中也提到“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连月份都写出来了,相比较而言,更具科学意义的浑天仪根本没有在本纪中提到,列传中也只有寥寥一笔。除了编撰于南北朝的《后汉书》外,更早的袁宏的《后汉纪》,司马彪《续汉书》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而没有人提到浑天仪。在朝廷极为重视的情况下,关于地动仪的几条记载都应当来自于汉代的官方档案。当然史官所录下的只是原始文献的梗概,今天,我们只能凭借其中的两百个字左右来推究地动仪的本来面貌。

地动仪有“候风”二字,有人推断是从风向辨认地震方位,纯属望文生义。如果刮大风就能看出地震,那一年得有一小半时间发生地震,冬天北方震,夏天南方震,这显然是荒唐的。实际上,候风是太史令下的一个职位名,与“候日”“候星”“候晷景”等并列,有三个人的编制。这也说明,地动仪不在别的地方,就安置在太史令主管的、洛阳南郊的国家天文台——灵台。

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后汉书》等文献中详细描述了其大小形制:“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如此具体生动,记录下来的人显然亲眼观察过,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内在构造。

地动仪详解图

《后汉书·张衡列传》中进一步描写其报告震中位置的机理:“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虽然说得十分神秘,但其中部分原理不难理解:大地震动,让仪器中间的“都柱”往某个方向倒下,触发龙头中的机关,让铜丸落在下面的蟾蜍嘴里,自然是“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这进一步证明了地动仪不可能是出于后世的传说,以汉朝一般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你让他编出能大致讲通的机械原理,还不如编几个预言地震的童谣谶纬容易。

这些描述可以捕捉张衡对地震的认识:他发现了地震是由某个震动中心向外发散的过程,其发散过程就是震动的传导过程,类似于地下传来某种向外推的力,如果是这样,稍加设计后,让都柱倒向力所来自或指向的方向并不难办。有些人认为,张衡不了解地震学的原理,只能根据传统中国宇宙论的阴阳气化理论去解释,怎么可能造出有用的仪器来?但张衡并不需要知道板块运动之类的深层原理,只需要知道地震大致的传播方式,就可能造出这样的仪器。正如造出模拟天体视运动的浑天仪,不需要知道地球是绕太阳转的。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看上去很简单,一有地震就能验证了。阳嘉二年(133),果然发生了一场地震,不过震中是在洛阳附近,难以判断出更具体的位置。地动仪是否灵验没法验证。不久之后,可能是地震余波,洛阳出现了地陷,当年,顺帝战战兢兢,下诏罪己,对张衡也越发重视,他升张衡为侍中,给他以出入禁中的权限,让他在左右服侍进言。侍中是加官,张衡的本职工作太史令还在。

史书中记载了张衡为顺帝解说洛阳地震的上书:“京师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扰也。君以静唱,臣以动和,威自上出,不趣于下,礼之政也。窃惧圣思厌倦,制不专已,思不忍割,与众共威。威不可分,德不可共……愿陛下思惟所以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大意是说,洛阳地震是皇帝大权旁落,政出多门所致,这当然来自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当代人对此也许会嗤之以鼻,甚至觉得有损大科学家的形象。不过从托勒密到开普勒都是占星术士,牛顿也沉迷圣经神学,历史上真实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图景,本就比一般科学史的概括要复杂得多。

张衡的话并非纯粹理论推演,而隐隐指向顺帝一朝已经崛起的两大势力:外戚和宦官。外戚早已有之,不过顺帝的老丈人梁商家族,将成为东汉历史上最飞扬跋扈的外戚势力;至于宦官,顺帝即位就是中黄门孙程、王康等十九人武装拥立的结果,十九个阉宦全部封侯,形成史无前例的贵宠。顺帝还宠信小宦官曹腾、曹节等人,他们的威势将进一步持续到桓灵时代。最后,曹腾的干孙子——曹操——将为汉朝划上句号。顺帝时代,正是宦官集团从克制低调走向权倾天下的转折点。

梁商那边还好,此人号称贤明,举荐了不少士人,他的儿子、后来毒死小皇帝的跋扈将军梁冀还没上台。但宦官和士人的矛盾已经开始剑拔弩张。张衡当了几年侍中,有一次,顺帝问他天下最厌恶的是什么人,张衡刚起了个头,意有所指,周围的宦官觉出不对,一起瞪着他,逼张衡住口。张衡不得不东拉西扯,避开正题。不过张衡走后,宦官们仍然怕他再在皇帝身边说出不该说的话,一起大进谗言,要把他搞下去。

但张衡满足于太史令这个区区六百石的技术官员,也挑不出什么错处,宦官根本不易对付。到了永和元年(136),总算想方设法,明升暗降,让顺帝任命张衡为河间国相(相当于郡守,二千石),调出了洛阳。

这几年中,洛阳略有两次地震,没有外地的大地震发生,地动仪也没有办法得到验证。但到了138年,情况就不一样了。陇西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张衡列传》中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地动仪一举成名,彪炳千古。

《后汉书》和《后汉纪》还写到:“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充分佐证这一次“成功”预言地震一事不虚,从传统史学的标准来讲,似乎没有理由怀疑。

但质疑来自于科学层面。现代人尝试复原地动仪的多种模型都没有产生这样的神效。由科技史学者王振铎所模拟,实体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放在北京,却半个丸子也没有掉落。问题出在哪里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找到张衡所采用的特殊构造么?

不止如此,地动仪还有其内在的理论困难:一方面,人们疑惑它如何能够区分近处较小的震动和远处真正的地震?几百米外一辆马车驶过,所引起的地表震动可能和一千里外一场大地震差不多。怎么能不被这些地表的近处震动所干扰?当然,我们可以把地动仪造得十分稳固,须得一定的震感时才能启动,不过这样一来,所谓“龙机发而地不觉动”的效果就没法实现了。

另一方面,更根本的问题是,地动仪难以指明地震的方向,虽然在地震中,张衡设想的那种地震推动力是存在的(称为纵波初动),但实际的震动并非一个单纯的线性矢量,而是复杂的波动,其具体方位必须通过将多个震动参数代入数学方程求解,张衡时代不可能具有这样的理论基础,再天才的个人也难以弥补。所以在理想的情况下,即使地动仪感知到了远处的地震而都柱倒下,很可能也不一定会触发震中方向的龙头机关。不过毕竟有八分之一的机会,偶然碰巧打中的可能性仍在。

在138年陇西地震中,地动仪倒的确是可能做出这样的成绩的。那次地震,其实并非张衡传记中所说的“地不觉动”,而是洛阳也有明显震感。《后汉书·顺帝纪》载,那一次“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 在京城有明显震感的情况下,地动仪的都柱倒下,龙机发动就不奇怪了。

既然洛阳也有震感,如何能判断震中在何处呢?陇西和金城一带地震的烈度要大得多,再看《顺帝纪》记载的朝廷救灾情况,显然,震中一定在西方。

那一次,地动仪可能恰好是正西方的铜丸落下,凑巧指向了陇西所在,甚至也可能是西南或者西北,这些宽泛点都可以算成是地震方位,反正古人自己的认识也比较模糊,这么一看,随机蒙对的可能性都有3/8=37.5%。

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点是,地动仪既然放置在张衡长期担任太史令的灵台,负责观测的人,包括灵台的主要负责人都可能是张衡的弟子或前属下。虽然张衡如上所述已被外放河北,但弟子和部属们对张衡崇拜备至,如果恰好十分准确自不待言,即使效果稍微有些偏差,在对朝廷的报告中也会设法遮掩,并夸大其灵效。这很可能还有现实的政治考虑:比如以地动仪的灵验为由,上书朝廷将老师召回京师,所以更有动力夸张渲染——反正看到实情的只有自己人。

事实上,张衡的确在第二年(139)被拜为尚书,召回京师。这可能是地动仪的神效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和朝廷的内部斗争有关:当年正月,中常侍张逵、蘧政、杨定等人矫诏,想扳倒梁商和曹腾一党,结果失败被杀。如果当年把张衡赶出京师的是这一批人,那么他们一倒,张衡自然就可以回来。

张衡在河间任国相时整治豪族,颇有作为,但也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回到洛阳后已老病缠身,他一定想再亲自验证一下地动仪的效用,但已经没有了机会。是年,张衡病逝于洛阳。

桓帝元嘉年间(151-153),《东观汉记》有一次大的修史活动,补充了很多顺帝朝的人物,张衡的传记稿很可能是这一时期加入的。相隔十多年后,记忆早已有了偏差,加上赞扬这位不世天才的强烈愿望,地动仪指示出陇西地震的故事被大书特书,其中并不太理想的部分,比如京师其实也有震感,比如可能方位略有偏差,自然都被选择性地忽略了,甚至还有许多夸张描述。张衡的地动仪,就此成为不朽的神话,在科学的时代来临后,更升级为中国科学精神的图腾。

不过,在东汉一朝,地动仪指示陇西地震的传奇,更多是与帝国的现实困扰相关联的。《五行志》载,陇西地震后半年,西羌二千余骑入金城寨,自此肆虐凉州。在史书作者看来,二者内在相关。地动仪不仅指向自然现象,也指向边疆的叛乱冲突,各州郡的骚扰不宁,以及帝国命运莫测的未来。这才是大汉朝廷如此重视这部仪器的本质所在。在理想情况下,它能够告诉朝廷,帝国的病灶到底在哪里。

终顺帝一朝,凉州各郡的羌乱没有停止过,地震也频繁发生,汉安二年(143)更是夸张,陇西等郡竟然发生了一百八十次地震!顺帝被搞得焦头烂额,但他自己没法摆脱烦扰,当年八月,这位与地震结下不解之缘的皇帝驾崩,年仅三十岁。

《三国演义》汉顺帝

在这些后来的地震中,史书并没有记载地动仪有任何表现,事实上,地动仪就此绝迹于史书。“证明”了张衡的卓越之后,它似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续汉书·五行志》的记载来看,后来对地震的记载,似乎也没有明显改进。甚至有大量记载,只有发生时间和“地震”二字,说明根本不知道其方位所在!显然,地动仪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很可能基本的机械装置也坏了。

官员们大概知道这件东西已经失效了,不过对之前的灵验却没有人敢于质疑:你如果不是张衡那样的天才,有什么资格去否定?中国人很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往往是站在他的阴影下。

张衡死后整五十年,灵帝中平六年(189),一个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更熟悉的年份,东汉最后一个有实权的皇帝驾崩,宦官和外戚在火并中也同归于尽,一个来自陇西,很可能出生在那次大地震前后的凉州军阀控制了洛阳。他叫董卓。董卓不懂经济又贪得无厌,将洛阳的铜人、铜马、大钟等铜器都熔化了拿来铸钱,据推测,地动仪和浑天仪应该就毁于此时。不论地动仪是否真正起到作用,这都是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

但换一个角度看,也许恰因为其毁灭,具体构造和工艺都不得而知,地动仪的传奇才得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今天。我们不必再相信作为神器的地动仪,但作为在历史深处艰辛探索的天才的发明,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恐惧与希望的寄托,作为被无限神话又遮遮掩掩的存在,被永久铭记又早就遗忘的造物……它的复杂意蕴或许更加耐人寻味。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新垣平 | 《鹿鼎记》里的明史案,金庸祖先是不是告密者
新垣平 | 古代皇帝为什么都要弄个年号?

新垣平 | 旧项链与大革命——一则搞死法国的政治绯闻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如姬

这是第 327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搜历史新书现已上市,当当有售。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