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把新疆、蒙古、西藏丢出去的谭嗣同是卖国贼吗? | 羽戈
本 文 约 30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谭嗣同一生,曾师事数人,如从黄凤歧学剑,从王五、胡七学刀,从杨文会学佛,从康有为学救国等。这些煊赫的名字之前,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欧阳中鹄。谭嗣同之孙谭训聪记述道:“先祖之学,其始实承教欧阳师,其时公才十龄,五经诸史之教导,欧阳师实启沃之。”照此说来,欧阳中鹄乃是谭嗣同的启蒙老师,虽然日后政见渐有分歧——同为新派人物,欧阳中鹄倾向渐进,谭嗣同倾向激进——师生之谊却无损分毫,从往来书信来看,二人堪称肝胆之交,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谭嗣同
谭嗣同写给欧阳中鹄的信,在其就义之后,多有焚毁,欧阳家仅存二十七封,称作“烬余”。1942年,欧阳中鹄之孙欧阳予倩把这些残信与唐才常致欧阳中鹄信、欧阳中鹄复信编成薄薄一册《谭嗣同书简》。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那封两万余字的长信。此信论甲午战争及败后的国事,慷慨激昂,悲愤填膺,“眦裂血沸之情,跃然纸上”。欧阳中鹄读信之际,声应气求,共作了二十七处批注,后将信与注公开印行,即大名鼎鼎的《兴算学议》。
欧阳中鹄
兴办算学馆只是信中一端,欧阳中鹄如此命名,抓小放大,以免授人以柄,正可见他的老成。话说此信主题,则在横议国事,危言竦论,层出叠见。
试举一例:“窃谓古有亡国之君,亡国之臣,今则有亡国之士,亡国之民。务空谈而无实济,而又坚持一不变法之说,以议论为经济,以虚骄为气节,及责以艰钜,又未尝不循循然去之,此亡国之士也。烧教堂,打洋人,明知无益,而快于一逞,于是惑风水而阻开矿,毁电线……此亡国之民也。”如果注意到谭嗣同写作此信的时间点,不得不叹服他的敏锐,早在五年前,他已经准确预测了义和团的杀伤力:当一个国家出现义和团,大抵是灭亡的前兆(义和团啸聚京城期间,袁昶曾感慨“红巾处处有之,真亡国之兆”,红巾者,义和团也,不过这属于见证者之言,不比谭嗣同见大风于青萍之末)。
这封信还有一段危言。按照此前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以中国之贫困,这笔钱怎么来呢?谭嗣同主张卖地:“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统计所卖之地之值,当近十万万。盖新疆一省之地已不下二万万方里,以至贱之价,每方里亦当卖银五两,是新疆已应得十万万,而吾情愿少得价者,以为十年保护之资也。”不难想见,这番论调倘若公开,会迎来怎样的骂声,无论当时还是今世。
电影《谭嗣同》达式常饰谭嗣同
欧阳中鹄读到这一段,批注道:“此论绝骇怪,闻者必加痛骂。”随后笔锋一转,举出先例:当年左宗棠经营新疆,“即有谓决不能守,宜趁彼时卖与俄罗斯者”,张百熙诗云 “宰臣体拟弃昆邪”——昆邪是汉代匈奴诸部之一,此处代指西北边地——即咏此事。他还说,如今中国东北、西北的险要之地为俄罗斯、英国所占,门户洞开,无从扼守,“苟不卖此,固不待其卖,将如缅甸琉球故事,屏息不敢置问”,大意是,假如现在不卖,将来也许连卖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割去了事。听起来,似在响应谭嗣同之议。
左宗棠像
谭嗣同卖地,绝非心血来潮,而属深思熟虑。除了老师欧阳中鹄,他还与好友贝元征商议此事,并引俗谚“与其欠钱,不如卖田”为证:“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为二国垂涎。一旦来争,度我之力,终不能守,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犹可结其欢心而坐获厚利。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万方里,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如果英、俄不愿出这么多钱,还有一个变通法子:以减价为条件,请二国保护中国十年,免受外敌侵扰。“吾得此十年闲暇,固足以自强矣。”
这貌似一手好算盘,不过仅限于纸面。一来其可行性大成问题,中国愿卖,英国、俄罗斯未必愿买,尤其花这么大价钱去买;至于“请归二国保护十年”云云,更是一厢情愿之谈——谭嗣同不是书生,而是豪杰,然而论及国事,依然高蹈,不得不令人废书而叹。二来关乎政治正确,我们用的词是卖地,换一种冷酷的说法,则是卖国,谭嗣同因此被后人扣上了“卖国贼”“汉奸”的帽子,这是近世以来最严重的罪行,区区二、三字,足以将一个人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永世不得翻身。
达式常饰谭嗣同
但是,只要对谭嗣同稍有了解,可知他对中国之爱(他爱的是中国而非大清)何其热烈而真挚,为此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提议卖地或卖国呢?要解决这一疑惑,必须重回晚清的政治语境。
甲午一战而败,中国从此陷入危急存亡之秋、四分五裂之局,当时的问题,已经不是中国该怎么保全,而具体到国内的哪块土地该怎么保全,国家从大一统的幻象之中挣脱而出,化作每一位中国人眼前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山河。就此而言,爱国不再是伦理问题,而是技术问题,不仅需要热血,更需要算计。说白了,怎么爱国,已经沦为一种功利主义考量。这就像一个人,急需割肉来救命,他的头脑与眼睛,必定舍弃虚幻的全身,而聚焦于割掉身上哪块肉。
这么说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呢?我们来看看谭嗣同的同时代人如何响应他的卖地计划。据夏孙桐《书孙文正公事》,戊戌变法期间,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问康有为:“如君策,万端并起,无一不需经费,国家时力只有此数,何以应之?”康有为答:“无虑,英吉利垂涎西藏而不能遽得,朝廷果肯弃此荒远地,可得善价供新政用,不难也。”与谭嗣同的口径如出一辙,不愧同志。此外,康有为还提出腹地自立计划(筹划湖南等内地独立),以及更玄乎的“合邦论”(中国与日本合成一国,其党徒杨深秀、宋伯鲁等专门上折,“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汪康年亦有此说,不知与康有为孰早孰晚),皆与中国所面临的瓜分豆剖之势有关。
康有为像
同样是戊戌年,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给徐世昌写信,谈及在京城拜会各路大佬,种种建言如石沉海底,判定晚清气数将尽,回天乏术:“……已切言必亡必分之道,必须大变法以图多保全数省各语,然均不能照办;惟大局直无法挽救,只好以极坏处设想也。”——可参《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1898年3月17日),当时袁世凯曾拜谒他,“且以瓜分中国画报示我”。请注意袁世凯的措辞,一是中国“必亡必分”,二是力图“保全数省”。不难发现,此时之袁世凯,根本未尝考虑保全整个中国,而只求保全数省,甚至做好了最坏准备。
袁世凯像
还是戊戌年,为张之洞效力的钱恂在北京狂言:“中国决必分裂,如江浙吴楚得为日本所割,为日本臣妾,此大幸也。”此言经郑孝胥而传入张之洞耳中,不由大惊失色:“此何等语,钱守乃妄发耶!”(《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1898年12月20日)这是典型的“殖民地论”,今人绝不陌生。相比谭嗣同,钱恂似乎更该扣上“卖国贼”“汉奸”的帽子。然而纵观其人生平,何尝不是血性男儿,其爱国之心、谋国之忠,未必弱于那些爱国者。作此愤激语,正痛感国事不可为。
钱恂像
当爱国与卖国在一个人或一批人身上表现得如此纠结,爱国的手段是卖国,卖国的目的是爱国,此中难题,绝非一枚宏大的政治标签所能打发。对后人而言,实在要以同情的态度重审那段血泪史。
相关阅读:
羽戈新书
《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
作者: 羽戈
ISBN: 9787203106043
定价: 48.00元
出版时间: 2019-1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守旧、渐进、激进,哪一条路更适合内外交困的大清?
◎变法者如何处理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既得利益者又如何处理与变法者的关系?
◎两甲子后反思戊戌变法,如何考量其成败得失?
◎一世纪后重审大清国运,如何评判其盛衰兴亡?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羽戈 | 预备立宪为何救不了大清,杨度:假立宪,必成真革命!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382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