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崖山之后无中华”?没这回事! | 班布尔汗

班布尔汗 搜历史 2019-03-23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厓山之后无中国”,是流传已久一句话。

陆秀夫抱小皇帝跳海

这句话的出处,尚无确考。有一种说法是由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诗中 “海角厓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一句衍化而来。至于是如何衍化的,也无从可考。

但这句话的意思,却是很明确的,是指1279年,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覆没于厓山海面,这不仅是南宋的灭亡,也是中国文化的灭亡,这不仅亡国,而且是亡天下了。

说到亡国与亡天下,人们都会想起顾炎武的那句名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虽然亭林先生的亡天下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的学理修养和处世行为,认为不坚持儒家正道,而如魏晋士人一般去“清谈”,如去信奉孟子所斥的“杨墨之言”,那就是“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但后世的人们还是更愿意将亡天下视为文明的中断和文化的湮灭。

如以此来看,历史上确实有过“亡天下”的事件。比如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灭亡萨珊波斯帝国,波斯曾经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被毁灭,波斯人被迫皈依了伊斯兰教,古波斯文明被打断,从此成为伊斯兰文明之一部分,这对波斯人来说,算是亡天下。公元1532年,西班牙开始入侵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到1572年,最后一任印加皇帝阿马鲁被杀,印加灭亡,而与之一起灭亡的,还有古印加的文明,连印加人也因瘟疫的传入几乎灭绝,这也是亡天下。

元朝代替南宋之后,是否是这样的“亡天下”?

铁穆耳

有关元朝是亡天下的论据,常见有这些:第一,人口大灭杀,天下户口减半且始终未能恢复;第二,儒学遭到毁弃,不开科举,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第三,种族压迫,人分四等;第四,专制加深,打断了宋朝走向宪政的可能。

让我们看看,这些论据是否站得住脚。

先说人口问题。每次朝代更迭之际,都有大量的人口损失,元朝也不例外,但要说人口未能恢复,则并不是事实。一般认为,元代人口高峰期有一千四百余万户,五千余万口。而宋、金时期,南北方人口则是二千余万户,九千余万口。也就是说,元代鼎盛时期的人口也仅有前代的68.8%。

不过,这个数字是有问题的。惟一具体记载元代户口的《元史·地理志》本身存在极大缺陷,其对户口统计的范围很不完整。在全国十一个行省中,仅记有八个行省的户口数字,其中辽阳、陕西、甘肃及四川四行省,以及中书省多有残阂,不足以反映全貌。已有学者考证,元朝在极盛时,达1831万户,倘按《地理志》平均每户4.47口计,则为8185万人。

八千多万人口,不算少,但与宋金时代近亿人口相比,还是少了一千多万。不过,这只是隶属户部管辖之内的户口数字。元代不隶户部管辖的还有几类人户,比如岭北行省及中书省北部的蒙古部民,云南诸路行中书省的人口,山泽溪洞之民也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宣政院辖地也就是西藏及甘、青、川藏族地区人口,蒙古诸王贵族私属人口中的“投下户”以及奴婢、游民等。这些人户,总数达720万户。尚按《地理志》全国在籍平均每户4.47口计,则有3218万余口。

所以,元朝极盛时的人口数,是2335万户,11408万口,已经超过了宋金全盛时代。

再说所谓对儒学的毁弃。元朝确实科举不盛,这其实是前朝反思科举的思潮在元代的反应。科举自隋代开始实行六百多年以来, 已经流弊众多。广大读书人潜心于科场学问, 疲于仕途竞奔,竭心费神,却并不着意于经世致用。而权贵借科考私授官位、结党营私,科场舞弊之风横行。在宋代,有识之士对科举制度便已经有了激烈的批评:“今奔竞之风大炽,请托之弊公行,监司郡守以权势高下为论荐之先后,孤寒之士无所求知,或贿赂以于义私,或曲谄以阿其意,仅而得举。”大儒朱熹便认为“科举之弊极矣!

朱熹画像

所以,宋元之际的儒者,鲜有对科举有好感,学者胡祗遹便认为:“记诵章句、训诂、注疏之学, 圣经一言, 而训释百言、千万言, 愈博而愈不知其要, 劳苦终身而心无所得, 何功之有!” 曾经和文天祥一起并肩作战,失散后隐居乡里的宋末词人赵文在其《学蜕记》中也认为没了科举实在是对读书人的大解放: “四海一, 科举毕。焉知非造物者为诸贤蜕其蜣螂之壳而使之浮游于尘埃之外乎?”元世祖忽必烈曾为开科举之事咨询大儒许衡,许衡直截了当的回答:“不能!”

而对儒学本身,元朝不但没有毁弃,反而极为尊崇。孔子的尊号是“大成至圣先师”,“大成”的尊号就是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所加封。到第八任皇帝元文宗时,更是对儒门先贤集体加封:“孔子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鲁国太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颜子兗国复圣公,曾子郕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河南伯程颢豫国公,伊阳伯程颐洛国公”。

孔门十哲之五

对于传播儒学的书院,元朝“学制尤备,郡若州邑,莫不有学”,即使对元朝成见很深的钱穆也承认:“书院之盛,上凌宋,下躐明。宋以下一千年来之书院林立,惟元最盛,莫与伦比。”学术方面黄东发、王厚斋、胡三省、马端临、吴澄、刘因、许谦、郑玉、蒙卿、柳贯、虞集等等大家群星璀璨。民国史学大家,《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作者陈垣先生便感叹:“以论元朝,为时不过百年。……若由汉高、唐太论起,而截至汉唐得国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论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计乾隆二十年以后,则汉、唐、清学术之盛,岂过元时”。

至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是宋遗民对元朝的牢骚之言,清代便有学人考证“知其为不然”。及至近代,一些元史大家,如陈垣、姚从吾、邵循正等先生也都曾指出“九儒十丐”说出于南宋遗民诋词,不足为据。元朝设立户计制度,无论什么职业都要编户,比如匠户、猎户、军户等等,士人也被编户,称为“儒户”。各个户计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儒户的义务是“就学”,也就是在书院里教书学习,并且在国家遴选吏员的时候参与考试。而儒户履行就学备选的义务,便享有免除兵役、劳役以及领取奖学金性质的“廪金”的权利。在元朝诸户计中,儒户的地位与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伊斯兰教信徒等户计相同,仅次于皇族和官员。

人口和文化问题说完,可以说说“人分四等”了,所谓人分四等,是说元朝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汉人(北方汉人及契丹、女真等)第三,南人(南方汉人)第四。这是最让今人痛恨的制度,也是“亡天下”最有力的证据。

可惜,这也是不存在的。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元代的法令和规制上有过人分四等的证据。

最早提出元朝人分等的,是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魏源提出的元朝用人“人分三等”。之后,日本学者箭内亘于1916年写出《元代社会的三阶级》,提出“蒙古、色目、汉人三阶级”。到1934年,史学家屠寄于1934年出版的《蒙兀儿史记》中才正式提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的人分四等,可也并没列出来源。

元朝继承了两宋以来对繁荣发达的工商业的扶植与参预,也继承了唐宋以来持续发展的海外贸易事业,鼓励经商,便会促进社会流动和阶层变动。那么,所谓人分四等只能在官场上表现明显,但这也是古代皇权制度的通例,即按照征服的次序给予信任,例如唐朝时,朝廷任官便有着关陇、山东、江南的区别,金朝任官则依次是女真、渤海、契丹、汉人。而在社会上各色人并没有被这种等级所影响,汉人、南人富甲一方,权势赫然的大有人在,而蒙古平民因为穷苦卖身为奴者也比比皆是。正如《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中所言,因为“元代政治之粗疏放任”,所以“汉人、南人之地主富商更易发展,财富之数量日增,潜在之势力日大”。

最后,可以辨析一下元朝专制加深,打断宋朝的宪政进程的问题了。

不可否认,宋朝有“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的“祖宗之法”, 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看似很有走向君主立宪的可能。但是,皇帝不愿意滥权与不能滥权是两个问题,宋代皇帝大多数宽仁懦弱,权力欲不盛,但在制度上宋代皇权是比前代大为扩张的。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

与士大夫治天下

同时,皇权的加强是与社会原子化的程度成正比的。两汉时代,豪门士族势力庞大,因此选官用察举制,皇帝只有任命权,而察举权却在士族。唐朝的科举并未完全实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设想,士族仍能很大程度把持官僚体系。待到宋朝,经过黄巢之乱与五代十国,士族彻底衰落,科举才能真正大兴。官员的选举和任命都在皇帝手中,官员对皇帝的依附性加强了。

宋以尊行“祖宗之法”著称,在宋仁宗这样的皇帝治下,自然可以维持,而到了宋徽宗时,便是“祖宗之制坠废殆尽”,宰相在皇帝面前,也是“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至于“虚己纳谏”的祖宗之法,也成为“变祖宗成宪,使人君无兼听之明”了。

而元朝因为保留着浓厚的草原贵族封建制的“漠北旧制”,皇帝权力受制于贵族勋戚,集权皇权未能真正建立。在地方上,采取的又是间接统治,社会控制力也仅浮于上层,统治粗疏,崇尚放任,以至于被推翻它的朱元璋总结为“失之以宽”。

当然,即使如此,元朝的政治也不可能走向君主立宪,但皇权比元朝更大、社会控制力更强的宋朝,也无可能。所谓打断宪政进程云云,借古喻今则可,考察历史则大谬不然。

总之,宋元易代,只是“亡国”而非“亡天下”,仅是一次易姓改号而已。唐朝皇帝即是皇帝又是天可汗,统治中原江南草原西域,元朝皇帝即是可汗又是皇帝,统治草原西域中原江南。所以,元代宋,何谈亡天下。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班布尔汗 | 元朝商人真的发现了澳大利亚吗

班布尔汗 | 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当官,到中国避难,娶高丽媳妇:元朝的地球村传奇

班布尔汗 | 成吉思汗和他一生的兄弟与宿敌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433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