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一个男默女泪的话题,赚一把“阿臾”的眼泪。前两天看到一个帖子,“如果亲人不在了,你会抚养他们留下的孤儿吗?”其中获点赞数最高的回复,答主说的是亲妈为了改嫁抛家弃女,自己被小姨和姥姥养大的知音体故事。小姨为了女主受尽艰辛,甚至相亲都被人嫌弃,大龄仍嫁不出去。好不容易时来运转,小姨遇到真心人,女主也长大自立,赚钱分担家务,亲妈见女主长得不赖,又从角落里跳出,对着女主打亲情牌,声泪俱下,想认回闺女,目的是将来好收彩礼……当然,女主也是个三观超正的吕孩纸,冷漠地将亲妈拒之千里之外,声称自己只有一个妈,那就是小姨妈妈。故事赚了不少眼泪和正义之士的点赞,同时,大家也禁不住呼吁,现实还有多少这样的好小姨呢?其实,尽管世界常让人感叹着人心险恶,但相对地,人间也处处有温情故事。在宗族观念盛行的古代,不敢说每一个人都能对这个提问持肯定的答复,历史上由亲戚养大的名人,却也是车载斗量的。西汉著名的“六出奇计”的丞相陈平,就是由亲哥抚养长大。
陈平的大哥叫陈伯,就是伯仲叔季中的老大,这个名字类似于现在的陈大哥。陈家有三十亩田,全靠陈大哥夫妻操持。那会儿没有袁隆平,只有陈平,陈平从来不搞生产,不研究水稻和麦子,因此,陈伯的日子是很辛苦的。正所谓,每个人生来都是有使命的,陈伯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培养好弟弟,弟弟的使命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发扬陈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实本分切实际,说的就是陈伯。陈伯对弟弟的照拂,就像呵护孙子似的,不让他干活,一心读书和养大个儿,以至于陈伯累如老牛,陈平则长得白白胖胖。连周围邻居都看不下去,问陈平:“你吃了啥吃得这么高大?”因为,街坊邻里都心知肚明,陈伯家完全是无产阶级,陈伯夫妻俩都是纤弱劳碌的疲态,怎地就陈平可以长成高穷帅?可见陈伯对弟弟的爱护。但,嫂子可没大哥那么好,也不如潘金莲有觉悟。嫂子见陈平整天躲在房间里玩手机……哦不,是葛优躺地看书,她就愤愤不平,每每逮着机会就讽刺几句。这会儿见邻居问,嫂子的酸劲儿又来了,抢先回答说:“不过吃糠咽菜而已,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这事很快就被陈伯知道了,也不知道陈伯是当场撞个正着,还是爱八卦的邻居相告,陈伯得知弟弟在老婆那受了欺负,当即拿出十字真言:“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把老婆给休回娘家了。以现在标准,陈伯是典型的渣男,兄弟子女将会各自娶妻组建家庭,只有妻子是陪伴自己最长久的人,可古代讲究兄友弟恭,陈伯的做法是可以评上村里十大优秀中年的。骨肉亲情,血浓于水,虽然陈家没了父母,陈伯就用一己之力,为陈平挑起了整个家。“如果亲人不在了,你会抚养他们留下的孤儿吗?”把这个问题抛向隋唐,时人会怎么接招?纵使朝代更替,人事全非,人类的感情始终贯穿于历史之间。大唐著名的贤后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就是由亲戚抚养长大的。
长孙皇后的父亲是有着“一箭双雕”美誉的长孙晟,隋朝著名的外交家,长孙兄妹的母亲高氏是长孙晟的续弦。在长孙皇后七八岁那年,父亲长孙晟去世,长孙晟原配的孩子对这些取代母亲存在的三口人排斥至极,合力将他们扫地出门,高氏只好带着小小的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返回娘家,渤海高氏。
高家对这个带着两个小“拖油瓶”回家的妹妹什么态度?当时高家的家主是高士廉,长孙皇后兄妹的亲舅舅,对妹妹和外甥,高士廉张开双手欢迎。此后,高士廉升迁,便尽力优待妹妹和外甥们,贬职,便变卖家产,继续奉养老母和妹妹一家。可以说,没有高士廉,长孙皇后恐怕将会是另一种命运。长孙皇后母女被长孙家驱赶,为什么第一反应是投靠娘家,难道长孙家族的其他叔伯都不愿意收养吗?这倒不是,只是对长孙皇后比较看好的大伯父长孙炽,似乎和弟弟长孙晟有着解不开的缘,俩人相继去世,无力抚养长孙皇后他们了。而堂哥们相对来说就更没有这个义务了。因此,长孙皇后兄妹是成长于舅舅家的,后来一朝凤凰飞天,长孙皇后对舅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连唐太宗都十分敬重这个舅舅。贞观二十一年,高士廉去世,此时长孙皇后早已埋香黄泉,唐太宗仍视高士廉为舅舅,带着病躯亲自参加追悼会。因为,没有舅舅的照拂,就没有他的好妻子长孙皇后,和这么多优秀的好儿女啊。高士廉最后图挂凌烟阁,是贞观朝不可或缺的重臣。杜甫出身显耀门庭,京兆杜氏,母亲是大唐门阀大族清河崔氏,不过,在杜甫小时候,崔氏就去世了,父亲续娶了另一个门阀大族范阳卢氏。作为后妈的卢氏大概对杜甫不咋地,一来她自己要生孩子,二来老公前妻生的孩子,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啊。杜甫在家中瞬间成了个多余的存在,长安那么大,也没有他的家。杜父想把杜甫送出去托给亲戚抚养,于是,杜甫就这样辗转来到了姑妈家。
杜甫很忙,最近一次上热搜,是杜甫画像的绘者,画的可能是自己……可问题是,姑姑也有自己的家庭,也要抚育自己的孩子呀。杜姑妈既可怜杜甫少年丧母,对大侄子也血缘深厚,便承担起了抚养杜甫的义务。杜甫三岁左右,洛阳可能掀起了一阵流感,孩童抵抗力弱,杜甫和姑姑的儿子都不幸被击中。姑妈求医问药没什么作用,只好召来女巫占卜,女巫神神道道地操作一通,得出结论,“房子的东南角比较吉利”。此时此刻,死马当活马医,姑妈立即把杜甫放到东南角,而把自己的儿子抱到别处,最后,杜甫活下来了,而小表弟就这样夭折。古人画的杜甫
当然,咱们不搞封建迷信,杜甫之所以能活下来,跟方位什么的自然没啥关系,而是姑妈内心觉得对兄弟的孩子更有义务,便一门心思照顾杜甫,忽略自己的儿子了。
杜甫每每想起这件事,经常泪流不止,逢人就念叨自己姑姑的好,在大诗圣杜甫的渲染下,听故事的也禁不住纷纷为杜姑妈而泪涔涔。当初,齐鲁相邻,既是姻亲,又时常磕磕碰碰,有一次齐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国打不过,齐军长驱直入,追击鲁人。只见鲁郊外有一个妇人正携带着两个小孩在逃跑。追兵远的时候,妇人手里抱着更小的,手里牵着稍大的在跑,等追兵近了,妇人放下小的,抱起大的,仍在奋力地跋涉。要说,春秋时期的人还是非常人道主义的,齐国将领不明觉厉,抱着大的跑,速度肯定会被减慢,连忙赶上去拦截妇人询问原因。齐军更不理解了,为什么追兵近了反倒放下自己更弱小的孩子呢?妇人说:“开始跑的时候,抱着小的,牵着大的,能跑得更快,眼看跑不过了,二者不能两全,我只能抱起大的,抛弃自己的儿子。”齐军更疑惑,孩子对于母亲来说,那是命呀,这得经过怎么样的思想斗争才选择放弃自己的孩子啊。妇人讲了一通大道理,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要不是只能做单选题,谁愿意把自己的心头肉割让啊?还不是你们齐军逼的。我虽然是个女人,私心爱着自己的儿子,但做人不能只有私心吧?齐军一听,哎哟这妇人简直比很多大贵族还懂礼,鲁国连女人都有这种见识,可见全民教育普及得很好,齐国是不好再觊觎啦。于是,齐军撤军。鲁国一个大义收养亲戚孩子的妇人,就这样化解了两国的兵戈。《史记》中的赵氏孤儿也是此种路数,赵家被灭后,收养赵氏孤儿赵武的,甚至都不是赵家亲戚,只是赵氏家中众多门客中的一位——程婴。程婴甚至甘愿舍弃自己的儿子,力保住老主人家的独苗,忠义精神堪称典范。当然,真实的历史上,赵氏孤儿并没有那么惨。不过《史记》编的这个故事,也算是有原型可寻。中华大地上从来不缺这种让人感动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事迹。有人说,对于遗孤,姑姑和舅妈是全然不一样的,姑姑会全力爱护大侄子,没有血缘关系的舅妈则不会,即使舅舅要收养小外甥,舅妈也总能从中作梗,露出尖酸刻薄的样子。
杨艳尚在襁褓中的时候,父母就双双辞世,被舅舅赵俊带回家抚养。舅妈善良仁爱,当时也恰好刚生完,正有母乳,舅妈便亲自哺育杨艳,而把自己的孩子给奶妈喂。嗯……禁止抬杠谁的母乳更多更浓更有营养的问题。抛开自己的孩子而喂养一个于自己而言没啥血缘关系的孩子,无论从哪种角度看,也是值得点赞的女性。
话说,杨艳上辈子一定拯救了银河系,她大半生遇到的,都是纯种好人。在舅舅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不知出了什么变故,杨艳又被送到了后妈段氏家生活。按亲疏关系推算,后妈只有和杨艳父亲是夫妻关系的时候,她才在名义上算杨艳的母亲,而此时杨艳的父亲早已去世,后妈如果再该嫁他人,几乎就和前夫的前妻之女没有任何关系了。可段氏还是收养了杨艳,一直把她抚养长大,直到后来出嫁晋武帝。要问后妈图的什么?大概,就是个心安吧。历史上不乏由亲戚养大的孩子,著名的唐明皇李隆基,幼年丧母后,就由窦姨妈和他爹后宫的其他妃子豆卢氏一起拉扯大。尽管,以李隆基的身份,他并不缺衣食,幼年的孩子在还没练习好怎么接受离别时就失去了母亲,他缺的是母爱和女性的柔情。而姑姑、阿姨、嫂子、舅妈,甚至是后妈,这些各种称谓的人,其实都只有一个名字——女人。她们用女性独有的恻隐和怜悯之心,一并谱写了历史深处最柔软的一笔。日月临空,风拂大地,悠悠历史,除了金戈铁马,不也在诉说着亘古不变的人性吗?
- 推荐阅读 -
这句话有毒,载沣一说大清就完了 | 羽戈
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职场关系户:比你关系硬的,还比你努力,比你有成绩,比你会做人,气不气?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576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