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的四次热钱,从煤老板到BAT
作者 / 卡箩
编辑 / 周燚
与前些年如火如荼的国有企业改制一样,我国的影视行业也经历过“国退民进”的过程。
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是最好的见证。八一厂曾是我国电影作品的主力制作和出品方,主要作品包括《永不消逝的电波》《林海雪原》《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晚钟》《四渡赤水》《庐山恋》《冲出亚马逊》《太行山上》《八路军》等电影。但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内容产业逐步开始向民间资本开放。
1996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推进影视一体化,拓宽电影资金渠道”被正式提出。民间资本开始入场。
2003年,广电总局颁布《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将影视内容产业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民营影视公司地位显著提升。
在民营资本开始逐步成为影视行业的主力参与方的过程中,各路热钱也纷纷入场。
影视行业总体来看共经历过四次热钱冲击。
第一次:
煤老板、房地产商
煤老板和房地产商作为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富豪,也是我国影视内容行业进入的第一批非专业资本。
从时间上来看,煤老板和房地产商资本涌入的阶段大致是从2003开始到2013年以前。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煤炭需求迅速增加,原煤出口路径打开;2002年1月,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煤价市场化,煤炭价格爆发式上涨,煤炭价格从2000年的129元/吨暴涨至2007年的330元/吨,动力煤的价格甚至被炒至1100元/吨。煤老板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躺着赚钱、富得流油。这一时期暴涨的财富让煤老板获得了极大的物质上满足,而影视投资则是他们寻求精神上和文化上提升的路径。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随后的去产能、去库存、供给侧改革让煤炭价格在短暂的回暖之后再次下跌,在这一时期煤炭行业也开始重组改革,小型煤矿关井、私人老板将煤矿卖给国企或大企业,很多煤老板手握巨额资金开始寻求新的赚钱方式。影视投资也成为了他们的转型选择之一。
作为山西临汾人的贾樟柯导演就和煤老板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报道,2009年,贾樟柯导演在北京的办公室就常常有山西的老乡找上门来,所询问的无非就是:“煤矿不让办了,手里都是现金,该怎么办”。甚至有一个县政府的官员带着他们的企业家在他的办公室办了一场小型座谈会,而他们当中实力最差的一位年轻企业家,手上都有3个亿。
煤老板投资影视的多是奔着“文化人”的形象,就有煤老板曾表示之所以投资影视是因为“有面子呗!饭桌上能和朋友吹嘘自己这个大老粗,如今也成了文化人”。同时,煤老板投资影视几乎不干预内容创作的过程,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安排女演员。2012年,山西太原出身的导演宁浩拍了部《黄金大劫案》,在雷佳音、陶虹、范伟、郭涛一众主演中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程媛媛,此人后来传出与曾经的山西首富、“煤二代”李兆会的绯闻,其中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煤老板投资影视大多失败离场,这和当时的国内影视产业仍处于发展早期有一定的关系,但也和大多数煤老板不专业有关。当然,也有煤老板成功转型的,比如由部队转业到河北开滦唐山矿的吴怀玺,他在2008年成立的龙腾艺都曾主投过电影《绝命岛》《给野兽献花》,参投并发行电影《嘿店》《守株人》,单独发行电影《金陵十三钗》《双城计中计》《无底洞》《饭局也疯狂》《查无此人》等。再比如曾经风光一时的贾跃亭也是通过倒卖煤炭获得第一桶金。
与时代造就的煤老板一样,房地产行业自2008年开始进入黄金十年。王健林的万达、许家印的恒大、孙宏斌的融创都喝影视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王健林切入院线和影视内容制作、许家印也曾邀请范冰冰为恒大站台并成立恒大院线等。
煤老板和房地产商投资影视虽然多以亏损收场,但是相比较煤矿和房地产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资金进出,影视行业当时百万、千万级别的投资额对于煤老板和房地产商而言,着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但是,这一阶段却为中国影视行业随后的大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前几年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大爆发离不开煤老板和房地产商在这之前的资金支持。
而且相比较之后的热钱,煤老板和房地产商反倒是最尊重影视产业专业人士的投资方。著名影视人,编剧汪海林在谈到投资人时曾说“怀念煤老板做投资人的日子,从不干预我们创作,除了要求找女演员外,没有别的要求”,汪海林还表示希望煤老板再回来。
第二次:
影视公司资产重组、
上市公司对赌和资本化
在煤老板和房地产商离场后,影视公司进入了以资产重组方式实现资本化的阶段,开始试图通过公开市场融资。这一阶段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达到巅峰,之后随着监管政策收紧,该阶段宣告结束。虽然从文体娱乐行业并购事件数量来看,2017年依然有257起,但从完成率来看,实际上这一阶段到2016年就已结束。
这一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欢瑞世纪、慈文传媒的借壳上市,以及各大上市公司疯狂收购影视类资产。下表为部分上市公司在这一阶段期间发生的主要收购事件情况。
与资产重组相配套的就是业绩对赌,下表所列是主要交易的业绩对赌情况。(关于业绩对赌,可参照文章《影视业绩对赌》)
第三次:
互联网金融的进入
这一阶段的热钱主要来自众筹平台和P2P。影视项目的特点决定其很难从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众筹平台和P2P为影视项目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渠道。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14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崛起开始,到2018年P2P行业暴雷、政策监管截止。在时间线上大致与第二阶段重合,但是热钱主要针对的领域不同。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主要针对的是影视类公司,而互联网金融的热钱则是更多的涌入了影视项目。
《大圣归来》是互联网金融热钱进入高潮的起点。2014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由出品人陆伟在朋友圈发起众筹,共筹集780万元,最终影片票房达9.56亿元,89位众筹投资人获得本息3000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400%。公开数据显示,2014、2015年影视行业众筹资金分别突破2亿元、5亿元;2016年中,全国共上线影视众筹项目约1400个,零壹财经报告显示,泛众筹(不依赖众筹平台,包括有众筹特性的理财产品等)保守估计融资额在10亿元以上。
互联网金融的热钱在2016年《叶问3》暴雷后遇冷,并在P2P接连爆雷、监管收紧之后开始退潮。2016年3月,《叶问3》上映,首日票房1.55亿元,随后成为最短时间突破3亿、4亿元记录的华语动作片,一时风光无限。但是,不久该电影就被爆出票房大量造假,并被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通报处罚,而电影的投资方上海快鹿投资集团也因通过旗下多个金融平台为《叶问3》违规募集资金,涉嫌重复募资、自融、非法集资等行为而被警方立案侦查。《叶问3》让互联网金融投资影视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受到了质疑。
而其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接连暴雷更是让这波热钱走到了终点。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已经暴雷的影视互联网金融平台包括民生影视,京都影视,辰威影视,勒沛影视,九号影视,国元影视、金谷影视、和平影视、西双塘影视等,这些平台大多存在虚假项目、超高收益等问题。以盈联影视为例,投资者50元起投,每日可获4%分红;投资5000元,每天返利200元,50天为一轮,翻倍退出。
第四次:BAT进入
最后一波热钱就是BAT的进入,其实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中已经或多或少已经能够看到BAT在其中的间接力量。比如,阿里、腾讯入股影视公司,BAT投资互联网金融平台等。
BAT热钱涌入影视行业的时间点有两个,一个是以优爱腾开启版权大战为起点,一个是以BAT通过优爱腾及旗下公司介入影视制作与发行环节。根据之前三次热钱的特点,这里还是以介入制作发行为节点较为恰当。优爱腾在内容方面大量转向定制和自制,腾讯影业、阿里影业深度介入电影制作,淘票票、猫眼从在线票务平台向内容投资与发行延伸,都是这一阶段的特点。
以BAT目前的行业布局和话语权来看,BAT已经走出了与前三次热钱完全不同的路径。BAT不仅仅是在投资影视行业,而是开始参与到行业规则的制定当中,成为了专业玩家。关于BAT及其旗下优爱腾和投资布局及逻辑在之前文章中已经进行了深度阐w述,在此便不再赘述。
结语
影视行业的四次热钱,经历了从财务投资人煤老板到战略参与方BAT的转变,这背后是投资人的逐步成熟,在2018年行业大地震之后,BAT透过优爱腾及旗下公司已经成为了影视行业的重要力量。也许未来随着行业规范化和透明度的提升,煤老板、地产商、公众投资人都还会再次回归。
近期热文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zsh762079852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