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枣儿》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练习

点击蓝字关注我→ 初中微课资源 2021-08-08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知识点讲解





     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 

2.理解“枣儿”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全剧所用的象征手法。(重点)

3.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素养)

男 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暗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思想,而遗忘了传统观念。







课后微练习





《枣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 所起的作用。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二.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首         囫 囵        

踌 躇     竹 匾         咀 嚼

喃喃:    蓦然:       翘首:

囫囵:    喜出望外:     津津有味:

2.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细读感悟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3.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4.如何评价老人?

 

 

5.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五.文本探究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2.“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六.艺术特色

1.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2.“枣儿” 象征什么?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参考答案:


1.字词积累

       首qiáo  囫 囵hú lún   

踌 躇  chóu chú 竹 匾biǎn  咀 嚼jǔ jué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翘首:抬起头来(望)。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2.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细读感悟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

      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

      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3)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老人请男孩吃枣;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都表现了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老人对男孩的疼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4.如何评价老人?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5.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五.文本探究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爱子女的亲情,因而在内容上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升华了全剧的思想内容。

3.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六.艺术特色

1.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2.“枣儿” 象征什么?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生活的象征。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第一单元、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辅导

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4课《海燕》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写作《学习扩写》微课视频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6课《变色龙》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7课《溜索》同步辅导课时导学

第8课《蒲柳人家》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写作《审题立意》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

第三单元、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朗读+微课视频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朗读+微课视频

第12课《词四首》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满江红》+写作《布局谋篇》微课视频

名著《〈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1-2)篇定风波朗读+微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3-4)篇太常引朗读+微课

第四单元、

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朗读+微课视频

第15课《无言之美》朗读+微课视频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朗读+微课

第17课《屈原》(节选)微课视频


往期精彩回顾
人教版七八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人教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沪科版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人教版七八九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人教版7-9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微课视频
人教版初中七八九年级历史下册微课视频
人教版八九年级物理化学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北师大版版八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微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微课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