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训练

点击蓝字关注我→ 初中微课资源 2021-08-08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同学们也可以选择下面的名师课堂2观看!

名师课堂2:


知识点讲解






第22课《太空一日》

    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重点)

      2.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凡过程。(难点)

      3.学习航天人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素养)

一、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同年11月,他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获“航天功勋”奖章,成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二、故事背景

三、字词讲解

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五、问题归纳

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


3. 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

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

本题运用信息提炼法。(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5. 作者特别交代在飞船中特意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说明了什么?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 “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删除,“也许”“可能”表示猜测,表明“我”把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认为是灰尘和高空不纯净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作者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7.“本末倒置”的错觉指什么? 这种错觉会产生什么后果?

“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下的倒悬错觉。


8. 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的?

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敲击声是神秘的。


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


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

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六、课堂小结











同步练习







22 太空一日

一、填空

1、          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年     月      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        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              奖。

二、加点字注音

炽热(      )       负荷(       )

赫兹(     )        五脏六腑(     )

聂海胜(    )      拍摄(     )

轮廓(      )       俯瞰(     )

舷窗(      )       遨游(        )

褐色(      )       稠密(      )

砰 (        )           拽 (          )

步骤(       )      生命无虞(    )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第一部分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什么意外?

 

 

 

2、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种现象后来解决了吗?

 

 

3、这一部分中表现了杨利伟什么精神?

 

 

3、第二部分    我看到了什么

1、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2、杨利伟在太空没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看不到?

 

 

 

3、你认为“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会是什么?

 

 

4、看了杨利伟的太空所见介绍,引起你什么样的遐想?

 

4、第三部分   神秘的敲击声

1、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会出现什么错觉?

 

 

2、这种错觉对杨利伟来说感受怎么样?他是靠什么来克服的?

 

 

3、你猜想一下“神秘的敲击声”会是什么声音?

 

 

5、第四部分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1、归途中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是什么?

 

 

 

2、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

 

 

3“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为什么要强调飞船停住的时间?

 

4、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杨利伟什么精神?

 

四、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                                ,表现了                         

                                      的精神。

五、请你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六、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准备为祖国航天事业做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采访杨利伟时会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1、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加点字注音

炽热(  chì     )      负荷(    hè   )

赫兹(   hè zī    )  五脏六腑( fǔ    )

聂海胜(  niè   )      拍摄(   shè    )

轮廓(  kuò    )     俯瞰(   kàn     )

舷窗(  xián    )     遨游(    áo     )

褐色(  hè     )       稠密(   chóu    )

砰 (   pēng      )        拽 (    zhuài   )

步骤(    zhòu   )生命无虞(   yú     )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第一部分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什么意外?

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种现象后来解决了吗?

并非正常现象。“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3、这一部分中表现了杨利伟什么精神?

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3、第二部分    我看到了什么

(1)、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1、地球只是一段弧

2、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3、中国上空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4、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5、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2)、杨利伟在太空没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看不到?

长城

因为“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

(3)、你认为“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会是什么?


(4)、看了杨利伟的太空所见介绍,引起你什么样的遐想?


4、第三部分   神秘的敲击声

1、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会出现什么错觉?

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这种错觉对杨利伟来说感受怎么样?他是靠什么来克服的?

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  。

•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3、你猜想一下“神秘的敲击声”会是什么声音?

5、第四部分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1、归途中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是什么?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 ……”

2、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

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

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3“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为什么要强调飞船停住的时间?

表明飞船安全着落,“神舟五号”出征成功归来,表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杨利伟什么精神?

临危不惧,沉着镇定

四、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请你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如: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太空的神秘,激发读者对太空的向往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杨利伟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

六、略

第一单元、

第1课《邓稼先》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辅导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4课《孙权劝学》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同步辅导课时导学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6课《老山界》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辅导微课

第8课《木兰诗》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写作《学习抒情》同步辅导课时导学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同步辅导

第三单元、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朗读+微课

第10课《老王》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1课《台阶》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2课《卖油翁》朗读+微课视频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微课视频

课外古诗词诵读|微课视频|同步辅导

第四单元、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微课视频

第14课《驿路梨花》微课视频|知识点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微课视频|知识点

第16课《短文两篇》微课视频|知识点

写作《怎样选材》微课视频|知识点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第17课《紫藤萝瀑布》微课视频

第18课《一棵小桃树》微课视频

第19课《外国诗二首》微课|知识点


配套辅导教学视频每天同步更新中~~


往期精彩回顾




部编版七八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微课人教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沪科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人教版七八九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微课部编版7-9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微课部编版初中七八九年级历史下册微课人教版初中八九年级理化下册微课北师大版八九年级物理下册微课视频
微信号:czwkzy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微课视频!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