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微软做研发 | 包揽 KDD Cup 2018 三大奖项,这名微软小将有点料

钱锦 微软丹棱街5号 2021-04-22


丹棱君有话说:在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赛事 KDD Cup 2018 上,刚入职微软一年的“萌新”,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必应广告项目组的罗志鹏,与团队共收获了三大奖项。“冠军”是怎么炼成的?微软给他和队友带来了哪些帮助?跟丹棱君来~


有着数据挖掘领域“奥运会”之称的 KDD Cup 2018 早前公布了比赛结果,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必应广告项目组的算法工程师罗志鹏所在的参赛团队 Getmax 获得了两项第一、一项第二的好成绩。 KDD Cup 2018 关注空气质量问题,为参赛选手提供中国北京及英国伦敦过去一年的历史空气质量数据,选手需要预测未来 48 小时内 PM2.5 、PM10 和臭氧的浓度(伦敦仅需预测 PM2.5 与 PM10)。


与往年只有最终奖项不同,今年 KDD Cup 2018 将通过计算比赛中的成绩设立三大奖项—— “The General Track”、“最后 10 天专项奖”与“最佳长期预测奖”。罗志鹏作为一名刚入职微软一年的“萌新”,所在队伍却成为唯一包揽三项大奖的队伍。能在国际赛事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笔者非常好奇这位幕后的大神究竟是何方神圣。带着对获奖选手的好奇,笔者联系到了罗志鹏,希望能获得一次采访他的机会。


见到罗志鹏的时候,他正在细心地为我们打印采访中可能要用到的访谈提纲和个人简历。这位看起来稍显腼腆的工程师在面对我时略微有些羞涩。但转头聊起技术与比赛经历,他就像换了个人一般神采飞扬,侃侃而谈。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算法工程师罗志鹏


冠军炼成记


凌晨 3 点,罗志鹏的电脑屏幕依然亮着,电脑前的他正飞速的敲击着键盘,一边与队友激烈的讨论着今天在数据上的新发现,一边实现着脑海里刚刚闪过的新方案。验证过新思路后,他终于可以安心躺下。不过,三个小时以后罗志鹏必须起床获取最新的空气质量和天气数据来对未来两天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然后把结果提交到线上,整个流程必须在 8 点之前完成。这样的节奏,他和他的队友自参赛以来持续了足有 31 天。


KDD Cup 2018 初赛开始于 4 月,从 5 月开始复赛。在比赛临近复赛时,罗志鹏联合好友胡可,以及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师弟黄坚强,组成了 Getmax 队。由于三人平日都有工作与学业需要兼顾,熬夜打磨比赛模型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这才有了前面所描述的场景。


罗志鹏(左二)及黄坚强(中)在领奖后与 KDD Cup 2018 几位主席合影

 

而罗志鹏是一个狂热的技术类比赛爱好者。从本科开始,他就一直热衷于参加各类国内外计算机比赛,可谓战绩赫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参加比赛对我来说就是玩比赛,我喜欢玩比赛。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去最大程度地解决一个问题,这件事情本身很吸引我。”丰富的比赛经历不仅打造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帮助他获得更多创新灵感。


实际上,对于罗志鹏来说,奖牌和荣誉固然诱人,但能在比赛中创新,并运用创新成果更好的解决问题,才是比赛真正吸引他的地方。“刚开始打比赛的时候我会比较局限于已有的模型,但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钻研后,我想做一些创新的东西,不仅仅是希望它效果好,还要能够解决一些现实场景中的问题。”罗志鹏说。


在这次比赛中,罗志鹏和队友发现时间、站点位置和天气预报在预测空气质量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基于这些发现,罗志鹏设计了一种时空门的网络结构和一种基于未来信息的 seq2seq 模型。模型经过调整后,效果得到显著提升。KDD Cup 2018 的两位主席亦对他们的模型表示高度认可,并鼓励他们将这次比赛的经历和成果写成论文发表,与其他机器学习研究者一起共享比赛中的创新。


罗志鹏所在队伍 Getmax 在 KDD Cup 2018 上的模型展示海报

 

这次比赛结果的出炉着实让他激动了一把,对罗志鹏而言,这不仅仅是比赛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他的新想法与新思路在比赛中得到了验证。随后,罗志鹏又一次带队夺得 CIKM Cup 2018 冠军,这个爱玩比赛,喜欢创新的湖南伢子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黄埔军校”育人之道


张良杰是罗志鹏所在团队的首席工程师,也是罗志鹏的老板。如今他的团队里有多位年轻的工程师,这群活力四射又极富创造力的年轻人给这个团队带来了很多惊喜。与此同时,张良杰也时常在思考如何更好的帮助这群年轻人成长。


在目前 AI 的商业化路径中,互联网广告是落地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张良杰和罗志鹏所在的必应广告团队专注的正是这一领域。他们需要通过大数据挖掘与深度学习,构建用户画像和知识图谱,让广告业务指标得到提升。


“来到我们必应广告团队的年轻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追求技术,对技术特别痴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真的想做出一些东西。”张良杰在描述他的团队时这样说道。这位年轻的首席工程师说话爽朗,一如他对待技术和团队的态度。“我们有非常自由开放的工作氛围,大家可以积极尝试、互相交流,不断优化我们已有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工作氛围激励下,张良杰也时常从这帮年轻人身上获得惊喜。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工程师张良杰(右)与罗志鹏(左)

 

此外,张良杰也时常会思考自己能够持续给团队里的年轻人带来什么。“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尽量地让他们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融合起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只有这样的话年轻人才能在工作中保有激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不断成长。”尽管这个过程对张良杰来说很有挑战,但他依然在不断地尝试了解每位年轻人的想法与兴趣所在,并尽可能的帮他们实现工作和个人成长的双赢。


尽管正式入职才一年,但此前从 2015 年开始,罗志鹏就已进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实习。对他来说,这三年多的时间不仅实现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而且在这样的氛围与环境中实现了自己能力的跨越。“我是一个技术控,本身就对技术非常感兴趣,也会经常想办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些创新。在微软有很大规格的数据库、领先的技术平台与工具、国际化的视野,还能够和非常多的技术专家共事、开放的交流,再加上老板给予我充分的发挥空间。这都有利于我的快速成长。微软就是这么一个能让我发挥价值的地方。”罗志鹏说。


这正是微软的吸引力所在。微软的人才从没有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习惯,无论是探索科学的无人之境,将新技术落地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还是内部创新活动“骇客马拉松”、外部的 KDD Cup 一类的技术挑战赛,这里的所有人都习惯“上一线,打实战”,团结攻坚。正如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张祺所说:“人才要放到真正的战场上去打才能练出来。”而这就是微软的育人之道。


拓展阅读:




后台入驻微软小冰

如果你很萌,请跟她一决高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