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荐读 | 一出问题就推卸责任,你的学校管理需要引入“中国式思维”
我们是否想过以下问题:为什么学校里总会出现一些类似“警察”的行政角色?每当管理流程中某一环出现纰漏,大家总是忙着去对照制度推卸责任?
又是否深入思考过:西式管理有没有在中国管理中遭遇水土不服?企业管理和学校管理有什么本质不同?制度化管理模式真的适合学校持续发展吗?
本文建立了两条线索:
梳理提炼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
从管理学视角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为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划清界线,指出当下学校管理症结本质,也为学校在操作层面应该进行怎样的“手术”提供了参考建议,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启发。
1
认知:制度化的学校看上去很“美好”1998年,我初次走上校长岗位,和许多年轻校长一样,面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但是面对管理却显得稚嫩与茫然。
一开始,我效仿前几任校长的做法,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大到学校建设,小到卫生常规,原先模棱两可的“摇摆性”政策,被我一再地明确、监督、落实。所有师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变得规范起来:原先备课随意的教师,在备课本规范化后,能认认真真地备上四五页纸;之前有些敷衍的行政会议,在会议制度明确后,变得精准、务实了起来。
看着当时学校的改变,我不禁沾沾自喜,觉得是制度让学校变得井然有序,让行政人员看起来都那么干练、高效。制度化管理模式带来的改变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成效:学校从一所默默无闻的村小成为了区域强校,后来还逐渐发展成一所集团校的核心校。
尝到了甜头,我继续仿照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流程性管理、章程化建设越发“亲近”,但是在短期成功的背后,学校正在慢慢滋生出一种“管理的恶症”:每当人员发生调动,他们都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新部门的规章制度;每当教师有些许违规现象,校园中就会出现一些类似“警察”的行政角色;每当管理流程中某一环出现纰漏,大家都忙着去对照制度推卸责任……
这些问题看似是汪洋大海中的小波小浪,却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知道这些问题如果不去解决,或者没有重新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学校的管理路径,学校的发展很可能止步于此。
当下,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中国企业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式管理”产生了兴趣。甚至有人预测: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20年代,中国式管理将撼动世界管理格局。对于中国人而言,要将中国式管理的“大义”挖掘出来,我们应该站在“中国特色”的角度,不断实践、总结并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
区别于西式的“刚性管理”,中国式管理更趋近于“柔性管理”,也就是更有“人情味”。这股“人情味”不是“矫情”,也不是“随意”,更不是“圆滑”,它代表着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基本态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这种“人情味”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是历经5000年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基因”。
我开始研究中国式管理之道,渐渐地找到了一条符合我们学校管理的路径。借由《易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启发,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管理中“人”的位置,我们发现了中国式管理中“变”的窍门,还挖掘出中国式管理中“和”的意义。
2
纠偏:寻找适合中国学校管理的良方当垂直管理、扁平管理、错位管理、差异管理等西式管理理念涌入学校时,我们发现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总有某种程度上的偏移、背道、曲折让学校管理“上不来、下不去”。这是为什么?
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些舶来的西式管理理念多半是从企业经营经验中总结得来。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获利”,而学校的管理目标是“育人”,目标不同却应用同样的管理手段,必然导致管理效果的大相径庭。另外,西式企业管理模式更看重结果,而在学校管理的实际操作中,过程才是真正应该引起管理者注意的。
具体举例来说,在西方企业管理经验中,每个部门的职责明确且具有稳定性,不同部门的员工只需完成好自己“份内的事”,并不需要去了解其他部门的职责与设立意义。
从企业管理角度而言,这样长期的分工协作、系统管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盈利。但是这项制度本身并不鼓励“变”,因为如果人员发生变动,则调动的人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了解新部门的职责,这样的过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
而学校需要整体育人,育人职责并不能明确“分工”,如果在学校管理中简单地运用西式分工协作、系统管理的模式,上述“变则痛”的现象就难以避免;这会导致校长不敢轻易调换中层,有的中层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六年,一成不变的工作耗光了他们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学校发展自然会出现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是“整体性”“大格局”的思维,正好对应着学校的“整体育人”。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中每个人都应该对学校运作有全面了解,明晰学校愿景及达成路径。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中国式管理思维正是现在学校管理所缺乏的。
因此,我们改革以前的“工作安排会”,把流程化、制度化的一套尽量缩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学期发展规划”。在这份规划里,每一位中层、每一位教师都会找到自己在一学期里的定位与目标,同时还能看到其他人的职责所在,以及可以与之配合的地方。我们将每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愿景挂钩,即使中途有人员调动也能够有其他人快速补位,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都联系起来了,每一个人对他人的工作流程也十分清楚,最关键的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
3
探索:有没有一种简单快乐的管理方式?随着学校的制度淡化,教师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但这还不够,我认为在外部约束淡化的同时还要加强组织中的人对于自身的管理。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自我管理。道家自我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自我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融合的辩证关系,即自我管理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来实现组织管理目标。
而《易经》的“易”字也点明了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奥义,就是“简易”;这里的“简易”不仅仅是指组织结构、管理条例上的简化,而是通过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以“自管理”取代了“他管理”,这才是真正的“简易之道”。
在中国式自我管理理念指导下,我们把学校管理中扮演“警察”“保姆”的成分脱去,转而构建“每一位师生为自己负责”的教育管理机制。
例如,我们提倡每个人都应变为“三者”,即“自成者、为他者、领导者”。
在级部管理中实施了以咨询、服务、指导为职责,以培训、对话为主要方式的“教练制”;
在行政管理中去除了冗杂的金字塔管理层级;在资源管理中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学生管理中改变了“禁止”“不许”等表达方式,多角度、多方位正确评价学生发展。
学校还设立“学生自管理达人”“教师自管理榜样”等奖项,每学年对师生进行嘉奖。
在一系列措施下,自我管理成为了校园里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一种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校各项工作变得井井有条;学生心中有了底线,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的现象减少了;教师心中有了责任,备课、听课等常规工作再也不需要他人来提醒。
更进一步的改革在组织架构上,我们根据“简易”原则,撤销了原有的包含校长室在内的行政办公室,依据社会组织形态,构建了“三会一院”(“三会”:学校发展委员会、教师指导委员会、学术自治委员会,“一院”:教育研究院),形成了多个集决策、管理、执行为一体的低重心组织系统。
例如,在“三会一院”模式中,副校级干部都要兼一个年级或部门的主管,而不是分管,因为“分管”容易增加层级。层级减少了,教师、学生的事可以通过“发展委员会”和“自治委员会”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直接进入决策层面。
4
提升:发现管理中的“人”西式管理惯用“二分法”把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而中国式管理更强调组织的融合互通,进而达到组织的和谐。
这就要求管理者首先要把自己放置于组织之内,不能与下属隔离开来,而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眼中首先看到的应该是“人”。学校中“人”的发现,不仅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包括保安、清洁工、食堂员工……只有管理中有了“人”的位置,“人”的管理才能真正有效落实。
中国式管理中还渗透着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家”的概念,放眼世界,似乎少有其他民族对“家”的情感依赖像中华民族那么强烈。因此,学校努力构建以“家”文化为底色的管理形态,变“校长”为“家长”,改“中层”为“伙伴”,这直接区别于西式管理理念。
在具体操作层面,西方主流管理方式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采用最直接的处理方式,看似简单高效却忽视了“人”的发展性,缺少了“家”的温情。
学校管理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儿童”和“发展中的教师”,因此要预设他们“犯错”的空间,给予他们“试错”的机会,等待他们“纠错”的过程。在管理者素养中我们强调“仁义为先”,每一位干部都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强化“仁义待人”意识,并且注意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事情。各个部门的工作要进行互相对照、点赞、提醒、改进,整体发展。我们力求管理路径丰富起来,面对师生的管理,可以是教导式的、书面式的,也可以是问询式的,还可以是聊天式的。
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下,学校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师生都有更加弹性的空间,学校里的“人情味”也慢慢浓了起来。
5
展望:善易者不“占”孔子说:“善易者不占”,指的是既然通晓了事物变化的规律,便能掌握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就不需要特意去占卜预测了。
学校管理者应该追求做这样不“占”的管理者。首先,是对于现象有准确的把握,对事理了解得十分透彻,有相应的哲学思想和管理方法作为支撑,凡事遵循其中道理和原则进行推进,管理结果会自然显现也可预料,实际上是用不着“占”。
然后,要追求“占”不到。在我看来,成功的学校管理应是激发出每一位师生的内动力,而不是追求对管理结果的“把控”。当管理者不断加大管理力量,甚至在管理中掺入权力时,管理的结果其实是可控的,也就必然能“占”得到;而我所追求的“占”不到的管理,其中包含了每一位师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也涵盖了对师生潜能的唤醒过程,更强调了中国式管理博大、包容、变通的精神内涵。人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所以人的管理应该是“占”不到的。
我很喜欢《易经》中的一句话:“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大意是,通晓宇宙万物的道理是为了用于实践济世,服务他人,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再次提升自我。这不正是学校管理者所应具备的精神吗?学校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发现与改变,在管理中是发现“人”,管理为了人,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品格提升,在改变他人的同时也改变着自我。
来源:新校长传媒
1.喜讯!省中小学生艺术节落下帷幕,鄞州区中小学捧回32个奖项
4.这个山村小学特别有爱 校长说:挽救一个孩子,等于挽救一个家庭
5.集团化办学回眸①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沧海桑田,成就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