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姚长江课题组综述:双离子电池有机阴极的最新进展
双离子电池(Dual-Ion Batteries,DIBs)是一种独特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其工作原理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有所不同。在DIBs中,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不仅涉及阳离子(通常是金属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还涉及阴离子(如PF6-、ClO4-或其他阴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这种电池的设计允许在正极和负极材料中同时进行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存储,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工作电压,为进一步降低化学储能成本带来了巨大希望。
目前,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分为无机电极和有机电极。然而,无机正极的电位通常高于4.5 V(vs. Li+/Li),这超出了常规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同时,大量的阴离子插入/脱出不利于无机材料的稳定性,除此之外,重金属掺杂对环境也将造成污染。有机电极材料则由轻质元素组成,设计灵活、结构柔韧,加以键合型的电荷存储机制,为双离子电池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姚长江课题组发表了综述文章Recent Advances in Organic Cathodes for Dual-Ion Batteries,对双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进行了全面总结。文章深入剖析了不同反应活性位点的有机正极材料的储能机制与特征,包括氮氧化还原中心、硫氧化还原中心、金属有机化合物、自由基和多环芳烃等。文章重点指出了各类有机材料在电化学性能上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在双离子电池设计中,活性基团的有效调控和侧链修饰可以精确调节工作电压;探索双极型材料中容量和电压之间平衡关系是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效策略。针对有机材料溶解,聚合是趋向。电化学原位聚合不仅可提高活性位点的利用率,还能够增强与导电碳的结合,为电池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提供了双重保障,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在双离子电池体系中,阴离子的离子溶剂化半径较小,动力学特性优良,而阳离子的反应动力学较成为电池性能的决定环节,改善阳离子可逆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对于高性能双离子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而言之,有机双离子电池在能源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它们仍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需要克服许多科学障碍。然而,随着对新型能源储存技术的不断探索,有机双离子电池为未来能源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有望解决现有能源系统中存在的诸多挑战,从而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应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硕士研究生胡文莉和博士研究生张卫生,通讯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姚长江教授和梅仕林研究员。详见:W. Hu, W. Zhang, C. Zhang, C. Li, S. Mei, C.-J. Yao. Recent Advances in Organic Cathodes for Dual-Ion Batteries. Sci. China. Chem., 2024, doi/10.1007/s11426-023-1969-3. 该文将收录于2024 Emerging Investigator Issue.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扩展阅读】
南京邮电大学赖文勇教授团队:构建苝酰亚胺共价有机框架提升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传输效率
深圳大学陈光明教授课题组:气凝胶片状电极用于热电池的低品位热能收集
温州大学肖遥教授团队:基于多功能结构调制策略实现空气稳定、高能量密度的单晶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
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探讨面向能源电化学的新一代表征方法——从工况表征到人工智能
北科大姜建壮&王康团队和北化工李晓锋团队:水热合成高晶态介孔共价有机骨架应用于阴极钠离子储存
上海交大薄首行&厦大程俊团队:晶格振动对固态电解质中离子输运的影响
武大曹余良&方永进团队:高效蚀刻提高普鲁士蓝类似物的钠储存性能
温州大学肖遥团队综述: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局域化学调控和结构基元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