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丨龚湘玲:我很反感用“加工率”来描述学生的成长

大事君 教育大事 2023-12-18


本文字数:7335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说起龚湘玲,在深圳教育圈,尤其是高中教师圈儿,可能很少有人不知道她。作为市教科院高中教研中心主任,扎根教研工作20年的资深专家,她对教育和教研的专业且独到的见解常常给人深刻印象,而率真直爽的性格则更让她有着一般教研专家所不具备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此,她拥有众多的教师朋友和拥趸。


北大才女、教改先锋、省级名师……龚湘玲身上有着很多标签。而现在,她有了一个新身份——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园筹备组副组长。从教研专家到一校之长,龚湘玲说,转变的是身份,而不变的则是对教育的情怀与追求。


谈及自己的办学理念和育人观时,她说首先是“尊重”二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所以她说自己很反感用“加工率”来表达学校办学成绩:“说‘加工’时,我们已经没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了。”

从北大高材生到深圳教师


1992年,在国家级科研单位工作三年之后,北大毕业的硕士生龚湘玲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随同家人一起,来到了深圳。


作为北大的高材生,她有很多职业选择,但最终,还是效法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的父亲,成为一名教师。她想:“像父亲一样当个孩子王,是不是也不错?”“孩子王”果然成为她此后30年的职业。


在未名湖畔


那时,创办才7年的深圳实验学校,在金式如校长的带领下,正发展得如火如荼,还是当时深圳唯一开办“教科室”的学校。头顶着北大生、研究生光环的龚湘玲,被金式如校长安排在教科室工作,金校长精细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她悉心的传帮带让她和教研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入职学校不久,龚湘玲的重要任务就来了。广东省高考采用标准分计算成绩——这一打破直觉的计分方式(以考生排名百分位计算成绩,而不是以卷面分),其规则较为复杂,很多教师感到难以理解。


教科室一向被校长定位为“问题解决机构”,这棘手的活儿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来自科研单位的龚湘玲身上。她没有让大家失望,一番仔细琢磨研究之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小试牛刀”后,龚湘玲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教研工作,并迅速成为学校教研主力。

“数据说话”让高考成绩节节攀升


2003年,作为深圳市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龚湘玲调入深圳市教研室(市教科院前身)工作,她的任务是为整个深圳的教育教学工作出谋划策,为这座城市的教师发展充当“智囊团”。在这里,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研究特长。


2004年,市教研室在进行深圳高考成绩分析时发现,大综合科目成绩不断下滑。“那时深圳高考重本率一直在16%左右、本科率在45%左右徘徊,考生规模和整体实力与广州相比有些差距。”龚湘玲记得,教育局领导很着急,多次到教研室召开会议,试图找到突破方法。



当时兼做综合科备考工作的龚湘玲,敏锐地发现用数学模型分析比仅靠经验发现问题更可靠,她据此把深圳的综合科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比对,发现当年高考采用“3+x+大综合”的测评选拔方式,大综合的试题涉及6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难度和区分度不大,用标准分呈现时会出现原始分差1分而标准分相差20-30分的情况,其竞争贡献巨大但很多学校和学生不太重视综合科备考。


随后,市教研室举行了深圳市有史以来第一次高考备考会议,龚湘玲在会上做了关于综合科备考的报告,在深圳高中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效果明显,此后,深圳的高考成绩开始有了起色。


由此,龚湘玲开始思考深圳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问题。针对深圳此前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与小学教学质量检测等问题,她提出调整课程设置,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意见。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将深圳高考存在的问题更加显性化、可视化,不仅更容易理解,而且更易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用数据说话”成为龚湘玲身上的鲜明标签。


十多年过去,龚湘玲为深圳高考研究所设计的模式早已被广泛应用为备考工具,市级层面已建立起完整的“一模、二模”考试数据分析体系和高中高考成绩增值评价体系。


如今,深圳学子的高考成绩,早已实现了大幅度提升。2021年新高考第一年,深圳物理类考生高考重本率(高分优投率)超过了49%,差不多有一半物理类考生都能考上优质大学。这其中,龚湘玲的贡献不可抹杀。



2021年,广东迎来“新高考”,科目、分值、考试形式和难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新课程新教材”以及“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格局。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教研领域该如何在新时代下继续保持“先行示范”?龚湘玲带领她的教研团队成员们,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去年11月她参与组织和指导的“深圳市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教学展示”活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龚湘玲认为,“新一轮高考和课程改革,新的教学和评价理念,引导我们的教育往育人方向走,引导教学往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综合思维、缜密思维方向走,引导学生往解决实际问题方向走。”


转变育人方式,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龚湘玲可谓名声在外。20年的教研生涯,她独创的“问题导向任务式教研模式”培养了数十位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干部。



她指导的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获奖无数,她的评课常常成为省内青年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动力。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举行了三届,她指导的深圳初中地理教师连续三届夺得学科组第一。

把对教育的热爱书写在校园里


作为深圳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之一,正当龚湘玲准备带领团队在新高考新课程改革中再创辉煌时,她被教育局派往深外高中园筹备组。虽然惜别教研领域,但她积淀多年的经验和资源,无疑让力量本来已很强的深外高中园如虎添翼。



教育是什么?这是龚湘玲最近思考比较多的问题。从实验学校到教科院,再到现在的深外高中园,从教学研究到真正的“孩子王”,或许这才最符合她当初进入教育领域的想法?所以,她说自己非常珍惜这次立足教育教学一线的机会,将会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热爱书写在高中园里,精心为深圳教育培养一批有教育情怀、有教学能力的年轻教师,进而培养一批有追求有境界的学生。


龚湘玲认为,从教育教学研究者转变成教育教学实践者后,自己需要践行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这些素质:


树立远大的立志报国、服务社会的理想;

学会规划人生,可以面对变化万千的社会;

有高质量的学习能力,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

有做事的专注力和多元的思维力,能做成事;

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我调控力;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在深外高中园,对新教师进行了2个多月的系统培训后,龚湘玲欣喜地看到,这批新教师素质过硬、好学勤思。她认为,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极度丰富、学习路径多种多样,学生找到五花八门的知识容易,找到能教授学习方法的人不容易,能找到交流的人就更难。“我们要让年轻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灵陪伴者和前行路上的助跑者,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




您本人在市教科院从事高中教研工作20年,期间取得了非凡成绩,现在担任一所高中的校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龚湘玲:其实我已是临近退休的年龄,我为自己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做好了设计和安排,就是准备用我20几年的教研经验以及培养年轻教师的方法,在退休之前再带一批年轻教师出来,让他们将来对深圳教育发挥更大作用,他们也可以运用我带他们的方法带动周围更多年轻教师的成长,使我无愧于深圳教育对我多年的培养。


所以我申请了省名师工作室,也感谢各级领导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我。我积极申报,学科教研基地得到了省里的批准。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教研员和高中教师,初中学科基地培养了一批初中地理骨干教师。不到一年,我们的成绩非常突出,基地和工作室都取得很多教研成果,教师得到很好的专业提升。我被评为2021年优秀基地主持人,我的工作室也因为参与人多,在省教研平台上被推为重点关注工作室。



我没想到组织会调我去高中园,甚至之前都没有关心过高中园的建设以及它的推进程度,我只知道这是市政府为解决深圳市民对高中学位迫切需求的一种回应,一种措施,一种新模式的探索,一种战略高度的改革。


有一天,市教育局突然通知我去谈话,局领导告诉我,教育局党组研究通过,决定派我去深外高中园。我很意外,当场跟领导说:我不去,我做教研做得挺好的,我的教研经验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领导说这是党组织的决定,你是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就这么,我来到了高中园。


这个转变,其实我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至少有一个多月才适应了这个角色转变。当时面对我部门的教研员,跟他们说我被教育局派到高中园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是我奋斗了20年的岗位,我们这几年也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当我一下子要把这些全部放下,去从事一个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岗位时,确确实实有些茫然。


但是只要是组织的决定,只要是深圳教育需要我,我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所以也没有任何情绪,没有跟领导提任何条件,就愉快地参加到深外高中园的筹备组了。



其实我与深外缘分很深,深外的老校长龚国祥早在2007年就聘我为深外的教学顾问。十几年来,深受“本家校长”人格魅力的感染,学习他处事面面俱到而不失大势,待人接物亲切而无谀辞,学校管理非常人性化。


到了深外高中园的筹备组之后,我发现这一帮伙伴,很多人都是我过去熟悉的朋友,他们非常平和、包容,对我非常接纳,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现在我觉得,能来到高中园,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与我一同工作过的教研员以及我所熟悉的一些老师,知道我来学校做校长,给了我很好的祝福,他们都说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校长。他们也说,做我的学生应该是很幸福的;更有老师说,这个学校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如果我做校长的话,他们很有福气,因为有一个懂得培养自己并提供发展平台的校长。我说,但愿我能做到他们对我期望的那样。



您在教育事业上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能给新学校带来什么?

龚湘玲:实际上我的经历并不复杂,我当年以我们县城第一名(我们学校是省重点高中)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后来在北大读书,我们班40个人,只有我一个人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也是全系被保送的研究生中唯一的女生。后来在国家级科研单位读研究生,毕业以后留在了这个单位工作。三年之后来到深圳,进入到深圳实验学校,从教科室一名普通教师开始,开启了我新的职业生涯。


在实验学校11年,我深受金式如校长的教导。金校长认为我是一个简单、纯粹、有悟性的年轻人,所以总是锻炼我、培养我。凡是学校里的一些新事儿,要解决的新问题,那都是我的任务。让我形成了教研是研究问题的这么一个基本观念,对我后来做教研工作影响非常大:做教研,就是要解决问题,不能做虚事,做虚事最终会贻害学生。他还经常让我处理一些矛盾尖锐的事儿,极大地提高了我做事情注重整体权衡的能力,锻炼了我在错综复杂的冲突中找到最佳平衡点的眼力。



金式如校长在教学管理上的精细思路和严谨的做事风格,对我影响也很大。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教学工作中,找出最关键的着力点,从而确定最优先要做的工作,我们每次做事之前都会充分讨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这些程序讨论清楚之后,就会建立做事的组织机构,制定做事的流程。所以我后来做管理工作,就会先思考清楚然后做规划,再制定实施细则,进行工作流程设计。


这些年我带着我的教研团队,我们不做虚事,从没有浪费人力、物力,因为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先想明白,然后才开始有序行动的。可以说,“精细务实”的工作作风已然成为我工作的习惯。



您在教研领域20年,如何把自己的专业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发展动力?

龚湘玲:做教研20年,通过我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使我能够比较好地掌握教学当中最关键的东西以及老师们最需要的东西等等。


很多人可能认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是我认为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作用是最大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老师的专业水平更加重要……这是我长期观察、调研得出的一些结论。在教科院,尤其是我主管高中教研这七八年里,我做了很多调研报告,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对于我了解老师、学生很有帮助,帮助我摒弃了很多主观臆断的东西,使主观认识更贴近客观事实。


做教研20年,我也积累了大量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专家资源。比方说高中教育,我们市里的高中教研员我都很熟,谁的水平如何,特长是什么,能为学校做哪些指导和服务等等。我对各个区教研员也非常熟悉,还有深圳市各学科名师,我都了解。所以,在培养我的教师队伍时,找名师我一定能找得准。当我的教师队伍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培养,教学出现问题需要指导的时候,我很清晰地知道应该找谁。


深圳市以外的,广东很多地市的,包括国家级的教研专家,很多我都认识。因此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指导路径,我比一般校长更清楚。我不会因为谁的名声大就请来,而是基于谁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作为深外高中园筹备组副组长,您将担任其中一所学校校长,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有何举措?

龚湘玲:我们做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做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生,也是全体教师及工作人员的目标,我一直以这个目标来鞭策自己。金式如校长一直强调:办学不能媚俗,学校要领社会风气之先,它是一片净土,是灯塔,是圣殿,要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要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走向社会后有能力承当重任影响社会。这个教导我一直牢记着。


我认为我办学校,不会盲目随波逐流或遵循世俗的东西,比如怎么办学能博眼球,怎样讨得家长欢心我就怎么办,一定不是这样的,一定不能这样的。我办学就是两点:第一为国家培养人才,第二为学生的终生健康发展奠基。


这样的办学目标就一定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要让人成为他自己,让人成为人。



我一直比较反感我们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都用“加工”来表述,用“加工率”的高低来表达学校的办学成绩。说“加工”时,我们已经没把学生当人了。你想想看,当你拿着一个刀子,拿着一个模具,按照你的意愿对活生生的人去“加工”的时候,他会多疼啊,他的血肉之躯会觉得疼,那种尖锐的疼会直指他的心灵乃至他的灵魂。


所以我的办学理念,首先就是两个字:尊重。尊重学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在想成为这样的人的路上,我们能给予他什么帮助和指导,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那我们就把他们培养成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国家有人才了就有了不断发展的方向和产业,我们的学生自然也有了他的生存发展之路。也要尊重教师,尊重他们的差异,发挥他们的团队力量。只有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而有个性的学生。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才汇集而成,然后它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丰富的社会。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去上北大、清华,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去做领导,当科学家,或者都去发大财,各种各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尤其是当我们已经进入高中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本的教育需求时,我们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理念要从精英教育转变成“育人”教育。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自己擅长的工作、喜欢的工作做到极致,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所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尽可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尽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提高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精神境界,提高他们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意识,这是我们教育要做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学生精神的、品格的要求越来越少,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在追求高分的同时丧失了自我。我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有了更高追求和境界的时候,他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够取得好成绩。


我希望在学校里,能让老师有个性地成长,有丰富的生活、健康的体魄和向上的精神,他们才能示范学生;我们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让他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体会到:学习是让他能够拥有更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过程、方法和手段,让他因此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因为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热爱学习。



您作为深圳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之一,对当前全市高中大规模建设以及高中园的发展怎么看?

龚湘玲:今年有18所新高中要在九月份开始招生,深圳这么大规模的建设高中,跟政府满足老百姓迫切的需求有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想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或者人才强国,教育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因为我们长期的一孩政策,家里所有的希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举全家之力,甚至是两家之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可想而知,他的责任和负担有多重。当然现在有二孩、三孩好一点。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高中,读将来选择面更大的公办普通高中。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市政府为老百姓着想,把高中大规模建设和高中园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也是政府的一种担当和魄力。



我们也只有把高中园办好,把高中办好,才是真正完成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愿望。市政府投入这么大,办了这么多高中,能不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就在于我们能否把这些高中办好,让老百姓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好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高中园的发展一定是政府、老百姓、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为它倾注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也承担了深圳市高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超规模而又需要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所以,这也是高中园承办者的一种光荣和责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它办好。



您是深圳教育领域较早一批北大高材生,未来,博雅高中的学生是否也以北大为目标?您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龚湘玲:高中园是一体化运行,办学有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但三个学校也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和管理架构。高中园总校长跟我说了,我可能会负责博雅高中的日常教育教学运作。


博雅是北大的象征,因为有博雅塔,对吧?博雅的意思就是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这个非常符合北大学生的特质。我在想,如果我们深外高中园的博雅高中是朝着北大这样一种综合性、文理兼容人才的培养方向的话,实际上我们的弘知高中就是朝着清华这样的工程技术拔尖人才的培养方向,这其实跟国家需要的研究型和技术型两大类人才非常吻合。



我们的学生是不是都要以北大为目标?其实适合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在北大,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将群体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


优秀者在这个群体中一定是一个骄傲的大公鸡,它会受到各方面追捧、表扬,他在这个环境中如鱼得水。


中等的,他跟得上节奏,不是那种备受瞩目的人,没有那么多荣耀,但是他也能够完成任务。在这个环境中,他觉得有点累,不是那么舒服,但是他还能够前行。


但是那后面的1/3,他觉得很累,完全没有找到存在感,是被忽视的那一个,但他当年在高中可是佼佼者,可是那个骄傲的大公鸡啊。这样的失落,其实对人的成长并没有多大好处。


所以是不是进了北大一定就有远大的前途?不是的,我进了北大,我也回来做了一个中学教师。也许作为一个出色的中学教师,我要完成这么一个职业定位的话,当年我可能根本不用上北大,对吧?我可能上一个,比方说北师大、华东师大这样的知名师范院校,也许在我今天的专业成长上会发展得更好,也难说。


我的女儿不是北大毕业的,但我认为她比我更优秀,因为她比我勇敢,比我对这个世界更充满着好奇和探索欲,她的人生一定比我精彩。


所以,进什么大学,进不进大学,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阶段,这个学习阶段,是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基的。


所以,我们可能更多的是要明白,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实现这样的目标,你要从事什么职业,你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你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样的贡献,你才能够达到这样的人生目标?


这些东西想明白了,你就知道哪个大学是最适合于你。尤其在今天互联网时代,大学之间的壁垒已经打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穿过一个个大学的围墙,深入到另一个大学,从网络上虚拟的校园里去探索这个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吸收她的精华成就自己。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南方都市报《龚湘玲:“双减”背景下,深圳高中教研如何做到先行示范?》/记者周正阳,特此鸣谢!



END


作者:教育大事编辑部

编辑:倩倩


往期精彩


深圳中招指标生政策突变,普通学生如何实现逆袭?

2022-04-24

“五一”能跨省出游吗?最新回应来了!

2022-04-24

高中择校③丨深圳十大、二十大之后的高中如何选择?独家分析!

2022-04-22


独家访谈


尹昌龙

张梦曦

张雅琳

黎新风

谢楚楚


扫二维码,添加小助理进群

最新教育资讯一手掌控

更有资深教育人士坐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