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战岁月里的文化名人在香港

2017-06-30 霄云 开明视点


 

不能忘记的岁月,不能忘记的人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文化人便是民族灵魂的承载者。

  上个世纪的20 年代末,鲁迅赴港,作了题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两场精彩的演讲。香港给他的印象难以言说又难以磨灭,他说:“香港虽只一个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他在演讲中沉痛地提到中华民族的危机,国家兴亡的历史与现实,中国人民不能再做“哑巴”了,“不能再唱老调子了”,号召“青年应该把中国变成有声的中国的时候了”!要冲出去救亡了!

  20 世纪30 年代以后,日寇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灾难,中国内地局势动荡,大批文化名人纷纷南下香港。他们有些以香港为转赴后方的中转站,有些以香港为暂居之所,有些更以香港为主要宣传阵地,从事办报及出版等事业。香港顿时成为中国文化名人的集散地。

  1937 年,年届古稀的蔡元培从上海来到香港。当时《大风》是香港抗战时期著名的刊物,为鼓舞中华民族抗战救亡的决心,蔡先生在《题〈大风〉旬刊周年纪念号》云:“八千子弟死亡多,三杰徒夸良信何。眼见四方皆猛士,新编民族大风歌。”又在《和周泽青戊寅岁朝二绝韵》其二云:“由来境异便情迁,历史循环朔大原。还我河山旧标语,可能实现在今年。”表达了他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了殷切的期盼。1940 年,蔡元培卒于香港,哲人其萎,埋骨香江,港岛长街挤满送别灵柩之市民,建筑物多降旗悼念。

著名作家许地山于1935 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于港岛。

  1935 年,报人邹韬奋因遭受国民党在上海的压制,转而投奔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 年,晚年的蔡元培寓居香港,撰写《自写年谱》;1937 年起,诗人戴望舒在香港主编《大公报》副刊、《星岛日报》副刊,当时其他曾在香港逗留的名人还包括萧红等。

蔡元培《自写年谱》手迹

  1939 年冬,由郁风、戴望舒、叶浅予、叶灵凤、马国亮、张光宇、张正宇、黄苗子、丁聪等人发起出版《耕耘》杂志,要一振香港的文风。杂志在1940 年4 月正式出版了,由郁风主编,戴望舒任编委。

暂时破碎的家园,永远完整的心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香港抗战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与内地形成鲜明的对比:“皖南事变”爆发后,抗战文化运动在内地国统区开始进入最低潮时期,在香港却空前活跃起来。这与中共香港文委的成立及周恩来的关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941 年上半年,旅港知名文化人士已有数百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流亡青年知识分子,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1941 年2 月初,因“皖南事变”发生,夏衍被迫由桂林去香港,在廖承志领导下,和邹韬奋、范长江等人筹办《华商报》,夏衍负责文艺副刊。这一年夏衍还写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春寒》。1941 年12 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华商报》于12 月12日被迫停刊,夏衍和大批民主人士及地下党员,于翌年1 月9 日由东江纵队护送,逃离香港返回内地。2 月5 日抵桂林,与洪深、田汉合著《再会吧,香港》,由欧阳予倩导演。但排完之后,未等上演即遭查禁,后改名《风雨同舟》上演。

夏衍与田汉、王莹等合影。

  1941 年12 月25 日,香港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日军一进香港,就开始对中国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进行大搜捕,妄图一网打尽中国文化精英。邹韬奋等文坛翘楚更是属于日军密令“就地逮捕和惩办”的对象。周恩来亲自部署了文化名人香港大营救行动,其中东纵负责的香港-九龙-白石龙营救路线是营救文化名人最多的一条线路。被营救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邹韬奋、茅盾、胡绳、戈宝权、胡风、廖沫沙和丁聪外,还有张友渔、沈志远、宋之的、金仲华、刘清扬、胡仲持、周钢鸣、张铁生、黎澍、蓝马、于伶、凤子等文化艺术界名人。

  1941 年5 月7 日, 周恩来就“ 领导文化工作者的态度”给廖承志发出电报指示,随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中共香港文委成立,由廖承志、夏衍、潘汉年、胡绳、张友渔5 人组成。文委下设由夏衍负责的文艺小组,由胡绳负责的学术小组和由张友渔负责的新闻小组。小组之外还组织了各种文化人参加的座谈会。这些座谈会在团结和帮助文化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青年诗人徐迟参加文艺座谈会读书组之后,告别了现代派,改变了自己的作品风格,自认为是“自我革命,自我改造”的“第二次诞生”。戴望舒参加文艺座谈会之后,一扫阴柔雅丽的诗风,贴近战时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以爱国主义的热情呼喊回应时代的召唤。而且“思想性的提高,非但没有妨碍他的艺术手法,反而使他的艺术手法更美好,深刻地助成了思想性的提高”。

廖承志在广州与文化界人士合影(前排左起为茅盾、夏衍、廖承志;后排左起:潘汉年、汪馥泉、郁风、叶文津、司徒慧敏)

  1842 年8 月29 日上午,是一个中国历史上耻辱的时刻,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就在这个条约中,中国近代第一块被割让的土地——75.6 平方公里的香港岛被英国侵占了。

  香港沦陷后,戴望舒因为“舍不得这一屋子多年来收集起来的好书”去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便留下来了。1942 年春,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他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光辉的诗篇。出狱后,既无固定收入的职业,又患了严重的气喘病。他在屈辱与苦难中企盼着民族解放的曙光。《等待》、《等待其二》就是他这时候炽热与焦灼的生动写照。

  香港殖民者本身的文化濒临绝境,但因有大批著名戏剧家、诗人、作家抵达香港,他们向从沦陷的北京和毁于战火的上海逃出来的苦难同胞进行宣传,使香港文坛顿时活跃起来。

  茅盾于20 世纪30 年代末至40 年代末曾在香港做过3 次较长时间的居留。第一次是在1938 年2 月至12 月;第二次是在1941年3 月至1942 年1 月;第三次是在1947 年12 月初至1949 年1 月,前后共居约3 年时间。茅盾在香港不仅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主持编辑文学刊物,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他主编了《文艺阵地》、《立报》副刊《言林》、《笔谈》半月刊、《文汇报》副刊《文艺周刊》和编辑《小说》月刊,发表了《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锻炼》等3 部长篇小说及近200 篇杂文、论文、散文及短篇小说,还经常给香港文艺界及学生进行讲演,指导香港文学青年的创作,对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48 年5 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 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 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

  文学巨匠郭沫若于1937 年“八一三”事件后,到广州创办《救亡日报》。11 月,他和史良、邹韬奋到香港。12 月3 日,出席了香港文化界为欢迎他而举办的座谈会。这一次仅做短暂停留。1947 年12 月初,又与茅盾从上海到香港,这一次居留时间 51 29627 51 15290 0 0 3567 0 0:00:08 0:00:04 0:00:04 3567长,到1948 年11 月23 日离港北上,约1 年时间。在这一年内,他与茅盾一起为民主革命呼号呐喊,发表过《纪念“五四”致国内文艺界同仁书》、《斥反对文艺》;还与茅盾发表联合宣言,反对美国扶持日本。在港期间,他还创作了《二十年自传》及《洪波曲》,还在《华商报》及《中国诗坛》上发表了许多论文和杂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当时香港民主革命文艺的一面旗帜。

  1946 年6 月,国民党当局加紧文化迫害,查封进步刊物,陈残云第四次抵达香港,与司马文森坚持出版《文艺生活》,创办“文艺生活社”。1947 年春陈残云到香岛中学任教,深得学生爱戴。此期间,他发表了一批校园文学作品,对香港校园文学具有开拓意义,其中篇小说《新生群》是当时香港校园文学的代表作。1948 年冬陈残云完成了电影剧本《珠江泪》的创作,《珠江泪》1949 年夏投入拍摄,1950 年2 月1 日,同时在香港利舞台等三家一流影院首映,取得很大成功,被誉为香港粤语影片的经典之作。1949 年2月陈残云进入南国影业公司后,致力于香港粤语片的清洁运动,与黄宁婴联合组织了《粤片集评》和《家庭病院》栏目,为香港粤语影片的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电影《珠江泪》片段

  1948 年,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与读书、新知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了三联书店,在邹韬奋的领导下,成为著名的进步书店。


推荐阅读

《东方有大海》爱奇艺热播,冯小宁谈影视作品与观众

林徽因:一个春天的童话

【教育普法小课堂】你知道吗?考试作弊也会入刑

《济公》主题曲演唱者也是咱民进会员哩

关于烟袋斜街,您知道多少?

赵朴初诞辰110周年&启功诞辰105周年——追忆两位大师之间的友谊

赵朴老留下的这个宝贝,对人生启发太大了

《红楼梦》作曲王立平:好人不吃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