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茶代酒”原来出自后三国故事,宛如又一部大戏,快来脑补一下吧

2017-07-07 王旭烽 开明视点


展现后三国时代的《军师联盟》大戏正在热播,随之掀起魏蜀吴三国后期相关知识、典故的全民求知热,这期我们讲的“以茶代酒”就是一则吴国后期君臣关系的故事,从中可以窥见东吴政权的频繁迭变和人心的波谲云诡,其中“权力游戏”的色彩与《军师联盟》异曲同工,但更着重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解构茶与酒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层面的意义……



我们今天在酒席上的以茶代酒,往往是一种明智的善举。这事儿差不多两千年前就有了,发生在宫里,以茶代酒就成了君臣之间的美谈,《茶经》就专门把这一段截图下来,传播于后世。其“七之事”转录于《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陆羽在《茶经》中是把韦曜列入茶人行列的,所以我们得先把这位君子叙述一番。许多事情,只要回到元典上来就一清二楚,比如关于韦曜的这条茶事史料。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这条茶事的句号之后,还有一段话——“至于宠衰,更见逼强,辄以为罪”。这样就能够把前面那句“皓初礼异”的“初”接应上了。一开始孙皓对韦曜是不错的,喝酒时悄悄地将他的酒换成茶,可到后来恨上这韦曜了,便开始更加厉害地逼韦曜喝酒,甚至为他安上莫须有的罪名。

韦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孙皓最后竟然杀了他呢?且听我从头道来。

韦曜(204―273年)是今天的江苏丹阳人,他还有个名字叫韦昭,字弘嗣。他有两个最:东吴四朝重臣,最老的老臣之一;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三国志》亦多取材其《吴书》。他是那种一路读书做官上来的文人,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中书郎等一流的文官。直到258年,吴国的一场宫廷事变改变了他的命运。

时代的境况,那是最大最大的茶空间,我们这就得转到吴国的国祚上来

话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的那个孙权,自己是个高人,在对待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又成了一个蠢人。他本来早就立了太子孙和,可这时候他又疼爱起他的小儿子孙亮来。结果250年,他就废了太子,立了孙亮为太子,又过了一年,还把孙亮的母亲潘氏册立为了皇后。

252年春天,孙权去世,太子孙亮继位登基。不曾想登上了宝座就大祸临头。这边还在弹冠相庆,这边征召大将军诸葛恪出征不利打了败仗,朝野怨声载道,卫将军孙峻发动政变,杀死太子太傅诸葛恪,自己出任了丞相大将军,还被封爵为富春侯。从那以后吴国宫廷中就没有消停过,暗杀,政变,对外的战争,轮番上阵,直到257年,孙亮亲政。但他的施政常被孙峻的弟弟孙綝掣肘。孙亮这个皇帝当得郁闷,建立了一支三千余人的子弟兵,天天在皇苑里操练,要和孙綝拼出个死活来。没想到反被早有警觉的孙綝逮住,他包围皇宫,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权的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将孙亮夫妇押送到会稽居住。以后又想法子将他给弄死了。

孙休做了皇帝,改元永安,做了一件大事,和韦曜这个读书人有关。他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立太学博士制度,韦昭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没过几年孙休死了,临终时遗诏要他的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来辅佐幼主。可是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了,真是风水轮流转,他们改立了23岁的孙皓为帝,和韦曜相克的这个家伙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要论出身,孙皓倒也是鲜亮的,他的父亲就是废太子南阳王孙和,可惜30岁就被赐死了。韦曜就曾经是孙和的老师,所以孙皓对韦曜是有一份父辈之情的。孙皓即位,韦曜被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一开始是相当不错的。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把多余的宫女放归民间配给广大光棍,旁人看着他还像模像样,可没多久就原形毕露了。

这家伙就是个浸在酒缸子里的暴君,自己好酒,又每每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而且酒宴还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他还专门安排了几个黄门,名曰“司过之吏”,就是专门监视大臣们有没有耍奸的。有个散骑中常侍王蕃喝了7升酒,当堂醉倒了,孙皓吩咐人把他送回,过会儿又突然把他召回,没想到那王蕃睡了一会儿又清醒过来,孙皓大怒,骂他装醉,干脆砍了他的头。

要那样对待韦曜,那还不死几十回了,他可只有2升的量。可孙皓对他却很是照顾。每每喝酒,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以茶代酒”的千古韵事,竟然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知道,孙皓在没有登基之前,曾经任过乌程侯,那就是湖州长兴一带,那里还有他的御茶园。所以吴帝的皇宫中有酒也有茶,那是肯定的。但孙皓生性残忍,属于他的饮料只可能是使人放纵无度的酒,他最终怎么可能与干净正派的韦曜走到一块呢。

韦曜一直就是靠他的文才立于朝野的。早年在孙和府上,曾经尊太子之嘱,就君子该不该沉溺于下棋,洋洋洒洒写过很长一篇文字,一直流传到今天。孙和被废黜后,韦曜任黄门侍郎。孙亮即位,诸葛恪奏任韦曜为太史令,撰著《吴书》。 孙休登基后,韦曜被任命为中书郎、博士祭酒,命韦曜依照刘向所创体例,校核审定各类书籍,还打算请韦曜担任侍讲。

当时的左将军张布非常害怕韦曜任侍讲儒士,因为韦曜性情处事精明确切,他怕他正直的性格影响了孙休,韦曜最终还是被阻止,未能入宫。孙皓即位,一开始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后来越看这老头越不顺眼,就降职为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您想,身边都是马屁精,一个清高自爱的文官怎么能够让孙皓心里舒服呢。比如说周围的小人为了迎合孙皓,常常胡说八道,编造各种祥瑞感应之事,孙皓很是兴奋,询问韦曜,是想得一个肯定回答,没想到韦曜回答说:“这只是人家箱匣中的东西而已。”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孙皓想为自己父亲孙和作“纪”,这是帝王的历史待遇,但韦曜却认为孙和未登基,只可定“传”,这让孙皓非常生气。韦曜也感觉出这暴君的怒气来了,他非常忧惧,七十老人身体有病,需服药护理,便请求辞去官职,那孙皓却死不答应。三天两头地设宴,而且也不再以茶代酒了。

最让韦曜无法忍受的是,三杯酒下肚,孙皓就命令侍臣们侮辱诘责大臣,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以为乐趣。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岂能如此行为。每每轮到他了,老人家又不敢拍案而起,只能出一些经典辞义搪塞。哪知孙皓认为韦曜这是抗命,凤凰二年也就是273年,孙皓干脆将他收捕了投进监狱。

韦曜还是想活下去的,他的史书还没有完成,因此上书孙皓请求放他余生著书立说。 但孙皓是绝对不想让他活下去了,竟然找了一个奇怪的理由,说韦曜给他看的奉章搞脏了,是污辱他,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可怜的韦曜再次上书说自己不是故意的,还说自己补加谢罪叩头五百下,两手自我抽打。但就是这样,他也没有说要为孙休写“纪”的话,最终也没被他的御茶收买。

他的朋友华核也同时接连地上奏营救韦曜,说韦曜这样的人才自小就勤奋向学,至老不倦,探究融通坟典,温故知新,以至于心中熟知古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朝外官员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又说韦曜年纪已届七十,剩下的人生不多了,恳切希望陛下赦免他的头等大罪,改判他终身为囚徒,使他完成著书的事业,让《吴书》永昭后人,流传百世。

可是这个孙皓,怕就怕韦曜著《吴书》呢,哪里肯答应华核的请求,他杀死韦曜,还将韦家人流放至零陵。韦曜死了,他知道他自己的学术成就还在人间,他著有《吴书》(合著)、《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还给近两千年后的人们留下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而那个豺狼之性的孙皓,吴国被魏灭后,他当了四年归命侯,便一命呜呼,时年42岁。我以为,他多半是酒精中毒死的。

而孙皓未登位时,封地吴兴郡,也叫乌程。南朝山谦之在《吴兴记》里写道:“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孙皓曾经当过乌程侯,他必定在这茶的土地上熟悉了品饮之道。其人登基之后,乌程就开始给他进贡茶。他给韦曜以茶代酒换的茶,很可能正是从乌程来的浙江茶。

以茶代酒,一方面说明了当时浙江吴兴的饮茶习俗,已经在吴国宫廷里流行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茶汤从外观上看已可以假乱真,作为液体而取代酒。茶进入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精神领域,而以茶代酒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茶自身的物理功能,完全进入了文化层面。

(本文原载《民主》杂志2016年11期,作者系民进浙江省委会原副主委、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推荐阅读

讲讲民进与香港的三个故事

林徽因:一个春天的童话

鱼与茶叶都是水的骨头

吟诗词,感古人端午情怀

长安,是一幕至今仍使人为之震撼的意象

赵朴老留下的这个宝贝,对人生启发太大了

邓伟志:走进台湾山区

陈漱渝:我接触的第一本新文学读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