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会员王熙与她挚爱的皮影戏艺术
为了让皮影戏传承下去,她在艰难中探索出一条路:将袖珍人和皮影艺术相结合,让社会更多地关注袖珍人群体,关注皮影戏。
王熙:让皮影戏活下去
“如果我死后,皮影死了,我管不了,但不能我还活着,却看着皮影死了,所以再难也要做下去。”100多年前,王熙的爷爷的爷爷就是皮影戏艺人,清朝时常进京演出,地点在西山附近;100多年后,由王熙创办的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就坐落在圆明园南门的中华皮影文化城。尽管该团已是我国最大的皮影艺术团,拥有全国唯一的皮影戏专门剧场,还让近百位袖珍人在此安居乐业,中央领导人称其为“创造性保护非遗典型”,但她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并不敢有丝毫放松。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通常认为“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现为民进会员的王熙,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日照一个皮影戏世家。小时候,她就很喜欢看皮影戏,不过经历了“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加上收入微薄,皮影戏已不太容易看到,家人也不愿过多谈起。到了大学,王熙学的是设计,毕业后进入一家知名的上市外企工作。到2006年,她已经月收入过万,并持有公司股份,是很多人羡慕的小白领。
“其实,真正让我鼓起勇气从事皮影戏艺术发展和传承的是我的丈夫,他很热衷传统文化,小时候也爱看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得到政府重视。”王熙说,但当时状况并不理想,真正参与、传承、弘扬皮影戏的人并不多,而且还在不断流失,我们觉得传承皮影艺术是自己喜欢同时又很有价值的事儿。
2006年,王熙和老公林中华拿出攒下的数十万积蓄,成立起皮影艺术文化公司。两人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一开始就在人流密集的前门大栅栏租了800多平米的演出场地,每年租金85万元,并从河北请了一支十几个老艺人组成的专门皮影戏团队。
“地道的皮影戏,快来看啊!”在大街上,他们一边吆喝,一边发小广告,四处招揽行人。老艺人也很卖力,在后面演得满头大汗、热火朝天。但原以为的人气爆棚、满场叫好并没有出现,有时演完一看,整个大场子就两三个观众。
“老爷子心理落差特别大,我们也很受打击。”王熙说,那段时间很艰难,积蓄全都投进去了,却很少有营收,有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她常常是刚在自己公司领了工资,就赶到剧场发给老艺人们。还有一次,王熙刚到剧场,发现门居然被封了。原来是因为拖欠房租,她连忙向房东求情,四处凑借,才终于熬了过去。
尽管如此,王熙并不气馁,她和丈夫分析自身原因,认为是剧目过于传统、题材过于老旧,不够吸引人,而且艺人说的是家乡话,观众听不懂。他们和艺人沟通,尝试排新剧目,但几个艺人面露难色,以不习惯或家里忙为由,纷纷离去。剩下的几位艺人,更显独木难支。
2008年,皮影馆经营了两年后,仍起色不大,王熙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住观众,延续千年的民间瑰宝,在新时代面前不堪一击,这难道真是许多像皮影戏一样的传统文化的命运吗?
“国外都非常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自己不能不重视。”王熙执拗地认为,皮影戏总要有人传承下去,她一定要探出一条路子。
一次,王熙的老公说起,他曾采访过有“中国第一袖珍女歌星”之称、并入选“世界上身材最袖珍的女歌手”的袖珍人吴小莉。“要不问问她?有没有像她一样的袖珍人在找工作。”王熙说。
几经周折,他们终于联系上了吴小莉。而她身边,恰好有几个袖珍人正在为找工作苦恼。
“这么小,能行吗?”看到只有一米出头的袖珍人,皮影馆的老艺人忍不住怀疑。吴小莉对着4个袖珍人说,“那你们试试?”
“他们虽然人小,但很聪明,站在垫高半米的台子上,小手握杆,羞涩地挥着皮影,我看了很感动,很多人都围着看。”想起当时场景,一直快言快语的王熙,目光柔和了许多。
2008年4月1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4个袖珍人加入皮影戏艺术团。老艺人和袖珍人很快熟了起来,手把手教,还让他们看光盘,不停磨练。到了6月1日,袖珍人已经能演《黑乌龟》、《金斧头》、《东郭先生和狼》等简单剧目。袖珍人皮影戏一亮相,立即让人们眼前一亮,媒体也给予高度关注。
据统计,我国有数百万袖珍人。从2008年开始,王熙几乎每天都接到来自各地袖珍人家庭的电话、短信,咨询情况,希望加入。“袖珍人虽然很小,但大都可爱、聪明、灵巧,他们在成长中承受了很多,是父母的牵挂,社会要理解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到有尊严有出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我觉得很有意义。”王熙说。
袖珍人和皮影艺术的独特结合,不仅让社会更多地关注到袖珍人群体,关注到皮影戏,也让历经磨难的皮影艺术团逐步走向正轨,发展壮大。截至目前,该团已有88人,其中袖珍人76人。
原创剧目《林冲夜奔》在“中国第三届道情皮影文化节”上夺得“表演一等奖”;新编剧目《圆明园传奇》、《少年孙中山》获北京市文化局舞台优秀剧目奖;多场剧目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场场爆满……无论是剧场、学校,还是百姓舞台、电视台演播厅,随着他们演出亮相的机会增多,袖珍演员走到哪里,都有着不低的人气。
“有时演出结束了观众都不走,非要过来要签名合影,有的袖珍演员已成为小明星。他们父母也很高兴,说每次回家都有变化,越来越自信了。”王熙说。
王熙与袖珍人演员合影
“皮影戏不就是过时的杂耍么?”“靠袖珍人来传承皮影戏,靠谱吗?”“怕是利用袖珍人吸引眼球挣大钱吧。”……在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不断发展的同时,质疑声也不断出现。
在王熙看来,皮影戏的发展目前依然处于不及格状态,如果不加以重视,随着老艺人的离去,可能一二十年就消亡了,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包括不少官员在内,很多人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是当前皮影戏等陷入尴尬的根源,为此中央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我认为抓住了根本。”
皮影戏剧场内到处悬挂着精美的皮影作品。
在发展和传承皮影戏的道路上,虽然辛苦,但王熙并不觉得孤独。“剧团在圆明园南门的场地就是海淀区政府提供的,每年的民俗庙会、居民周末文化广场、传统文化进课堂等,都会给我们展示的机会,社会上的支持也很多,2012年袖珍人集体婚礼的婚房,就是爱心人士提供的。”王熙说,除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关键我们自己还要争气,要真正做出成效,不能光天天抱怨,想着“等靠要”。
为了回馈社会,同时引导袖珍人更好地懂得感恩,王熙还常年带领剧团参加公益活动,每年捐建一口母亲水窖,带剧团去养老院、福利院、太阳村等地义务演出,参加民进组织的各种文化帮扶活动。
“文化传承离不开团队的发展,我们要守住这些人,文化是高附加值产业,要让他们感到价值,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大的舞台。”王熙说。随着剧团不断壮大,2012年3月,剧团与山西平遥古城合作,建立平遥龙在天皮影分团。2013年4月,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立杭州龙在天皮影团。2013年9月在上海七宝老街建立袖珍人皮影艺术馆。而这些分团都是由袖珍人参与管理运营。
对于皮影艺术的发展,王熙表示,首先要对皮影这门传统艺术有信心,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是宝贝,更加认同本民族文化。其次,要尊重市场规律。为此,他们研制出了仿皮雕的皮影人玩具和皮影宝盒,深受民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让这门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第三,舞台艺术要与时俱进。剧团在原有皮影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具有时代的新剧目,探索真人和皮影结合皮影演出新形式,并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使皮影戏自身魅力大大提升。第四,探索皮影戏在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家积极倡导民俗艺术进校园,王熙也在积极参与,为学校开设皮影戏课,让袖珍人现场演示,将皮影作为特色教具,充分发挥皮影艺术在传统文化方面独特的教育功能。
同学们一起即兴表演皮影戏
学生们观看皮影戏表演
将皮影展览带进校园
王熙创编了民族艺术进校园皮影读本《皮影戏的秘密》。
关于皮影戏,王熙说她还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是希望袖珍人皮影戏能登上央视春晚;第二个是实现“双百工程”,即在一百个大学建立一百个皮影剧社,让更多的学生认识皮影戏、爱上皮影戏、传承皮影戏;第三个是带领皮影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中国皮影艺术在世界文化大花园里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原载《民主》杂志2014年7期)
推荐阅读
讲述一位“最美声乐教师”的故事赵丽宏:梦究竟是什么?人生的另一条轨道,还是生命的另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