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茶叶进化史:由“荼”到“茶”

刘景文 开明视点 2023-05-25


我们非常熟悉的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如今我们将茶当作一种饮品,可您知道茶最初是做什么用的吗?

茶,古称“荼”,又有槚、蔎、茗、荈等称谓。中华民族发现和应用茶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时期,茶最早是作为药用的。



《神农本草经》记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就是说,神农氏发现了茶的药理解毒作用。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年)编写《凡将篇》,记载蜀地中草药材中有“荈诧”,可谓是茶明确作为中药材的最早记载。

东汉三国时期,医家华佗(约145—208年)将茶写进他的《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茶作用于中枢神经,经常食用有益于思考,以上是茶的药理功能的较早记述。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的药理作用更是作了具体阐述:“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药用的实例,明顾元庆《茶谱》中有记载:“隋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茗作药,服之果效。”另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载,唐大中三年(849年)时,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茶的药用功能随着茶文化的传播也影响到日本,史载镰仓时代,1191年荣西禅师自中国带回宋点茶用具及茶籽,初种于九州背振山。

汉字在形成之初还没有“茶”字,有“荼”字。然而,除当作茶饮的含义之外,“荼”字还有“苦菜”“荼毒”“茅芦白花”等多种释义。茶的应用发展到以饮用为主的阶段,“荼”字显然不能够概括茶在社会生活中出演的角色,以及人们对于茶的认知。为与含义广泛的“荼”加以区别,随着人们饮茶越来越普遍,同时也是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需要,文人创造出了专指的“茶”字。

“茶”字何时所创?谁是最早使用“茶”字的人?

从现存的碑帖拓片上看,晋王羲之还写作“荼”,而在唐陆羽(733—804年)的茶学著作《茶经》中,已写作“茶”。另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按茶荈之茶,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铭,见大历十四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会昌元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见《日知录》)

顾炎武

顾炎武的证据源于书法碑刻铭文,但从现存的古籍刻本上看,《茶经》写作修订历时14载,大约成书于大历十年(775年),要早于柳公权(778—865年)、裴休等人的书法。或者说,书法中使用“茶”字在“中唐以下”,而书籍刻本中使用“茶”字则在“中唐以前”。 又据清《尔雅义疏》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茶”字仅为陆羽一人所创,或在同时期其他著作中不曾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茶”字产生在“中唐以前”,大约在730年前后;陆羽是最早使用“茶”字的人之一,而且由于陆羽在茶学的地位及影响,以及著述《茶经》的流传,“茶”的字形广为传播,并得到进一步确立。

茶作为食用的记载见于东周时《晏子春秋》:“晏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杙五卵茗菜而已。”贵为相国的晏子吃糙粮,以少量的野果、烤蛋和茶下饭,可知先秦时期茶已作为菜肴食用。

据西汉末年的一份史料记述,公元前59年有个叫王褒的儒生写有《僮约》,为僮仆规定的家务中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的要求,即僮仆烹茶要使用专门用于烹茶的器具而且要洁净,买茶要到知名度高的集市(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以上记载反映出在汉代民间吃茶已很普遍,一些读书人家对茶叶已经有了质量意识,对烹茶也很讲究。另有成书于汉代的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对茶的生长特征、食用方法和名称有着具体的记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释木篇》,晋郭璞注)羹,浓稠的食物。从以上描述看,那像是在煮稠稠的菜汤了。

茶作为饮料,最新的报道研究,并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的是出土文物。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对汉景帝陵墓的一只木盒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内容物表面绒毛间的微小晶体作质谱分析后确定,盒内盛放的是茶叶。据报道,汉景帝墓中发现的茶叶全部是尚未展开的小叶,看起来是顶级品质的茶芽。汉景帝卒于公元前141年,也就是说在距今2150年前,茶叶已作为皇室与贵族的饮料,且对茶叶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具备了较高的制茶工艺。而茶作为饮料的明确文字记载,则见于三国时期。《三国志·韦曜传》提及东吴国君孙皓密赐韦曜荼荈以当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茶应用的演化并最终确立为饮用功能,并发展出茶艺、茶学和茶道,是自唐代开始,并经宋元明清历朝逐渐完善而成为的一门学问,和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现象。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茶文史美术资料可谓汗牛充栋,已足够丰富。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各朝一些代表性的文献、诗歌与轶事,足见茶作为饮料得到朝野的认同。

开山著述自然是唐陆羽的《茶经》,他经田野考察,发掘整理,并创造性地、系统地论述了华夏的茶种起源、各地州府出产的茗茶,以及烹饮方法、茶具种类,尤其是关于用水、用柴、候汤,以及对饮用的研究,是很具科学性的。比如,茶要趁热及时饮用:“乘热连饮之……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讲的是,茶的精华会随热气而挥发,喝不完的茶放久了也会色香味尽失。他强调饮茶要用清洁的茶具:“膻鼎腥瓯,非器也”,否则会侵茶味坏茶香。这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悠长的历史岁月,丰富的茶学典籍,期间文化人更是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曲,如唐卢仝的《七碗茶诗》、宋苏轼的 “活水还需活火烹”“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从来佳茗似佳人”句,四次巡游西湖茶区的清乾隆皇帝,每次驻留都留有茶诗,佳句如“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朗朗上口的茶诗成为茶学史料的补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对于茶的应用和认识,大致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三个发展过程。茶由满足先民的药理、生理需求,发展完善为兼具调养身心的精神文化活动。饮茶不再仅为解渴,而成为修身养性和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特别要指出的是,因为中华医学向有“药食同源”之说,所以药、食、饮三种应用时或有交叉,在历史上并没有截然的分期,其中任何一项更没有从历史中隐退。就是到了今天仍有以茶入菜的肴馔,如“龙井虾仁”“樟茶鸭”“茶叶蛋”等,但也只是作为辅料,茶作为药用或食用已不占主流。

(原载《民主》杂志2018年3期)

推荐阅读

看看古人的端午节怎么过

六一来了,荐一荐民进作家的精彩童书

揭秘:第一届世界杯是什么样的?

储金霞:铁锤声声入画来

培根说,这种情绪有点接近于巫术,是蛊惑人心的

故剑情深:史上最浪漫的诏书

学外语有多难?鲁迅为您指点迷津

揭秘中国面条是如何传播到日本的

策划:闻涓

责任编辑:梦缘

责任校对:烟波浩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