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影书香|致敬青春 致敬经典

吴梅影 开明视点 2019-06-11


看到报道,《时代周刊》评选出史上最伟大的100部长篇小说,梅影说,很幸运,在自己的青春年代,读过其中的大部分,因此,愿意撰写“梅影书香”,将阅读体会分享给广大读者朋友。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梅影

哲人们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对美好的歌颂,对丑恶的鞭挞与揭示、批判,高瞻远瞩,数百年后,依然光芒四射。有些什么改变了,有些什么,是不会变的。文学艺术,若缺乏深度,缺乏对衣食住行的疏离而又深深关切衣食住行的若即若离的洞悉,停留在生活表面,永远也无法产生伟大的作品。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它们,深邃,广大,悠远,绵长,常读常新。它们总是用一些“妙不可言”的瞬间、片段、词句或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悲悯而宏大的叙事,打动着你,启发你的人生:原来生命可以更美更好。

1921年,郑振铎先生翻译泰戈尔《飞鸟集》,这样引用:“我们所以爱他,是因为他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我看文学经典亦如是。

以网络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平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生活,而今,还有多少孩子会静下心来认真阅读?阅读的意义何在?


梅影 

  

古人有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中深意,不言自明。碎片化的阅读、追逐引人眼球的“大咖”,只能图一时之快。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得到深刻启迪,还是要系统地阅读纸质书,读经典。

叶圣陶先生在《读<经典杂谈>》中谈到: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这次回到母校,走访学校图书馆,听到令人震惊的两件小事:一是一名历史学硕士生,不知道“经史子集”的归类。二是文学院学生反映,读不懂《史记》,更有甚者要求读白话版《红楼梦》!因此,个人认为,让经典走入课堂,走入青少年日常,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是原来的人。黑头发、黄皮肤,传承下来,我们叫龙的传人。”这是我们的文化优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发扬优势,引导全民阅读,引领子孙后代,路子要正,方法要得当,才能把事情做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经典的最大意义,在于使人思考,予人启迪。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至少是“文化人”层面的广泛阅读,没有传承,短少人文支撑,那是很可怕的事。这样的民族,没有底气,科技的发展必然受限。






在个人阅读经典的路上,有哪些难忘故事?


梅影

记得少年时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很不理解,生活中,怎么可能会有老葛朗台这样要钱不要命的人呀?后来经过改革开放,经历四十多年社会巨变,慢慢懂得,其实,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讲故事”、耍手段、尔虞我诈、虚伪欺骗、无所不用其极者大有人在。这才明白,巴尔扎克用“典型化”手法揭示的“这一个”,大有深意,值得涵泳体味。

又记得读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读到安德烈公爵一家人,身上的那种教养,那种鄙夷功名利禄,对自己和家人的高要求,明白:原来这就叫贵族呀;亦在大约四十年后,在喜马拉雅“文凯演播室”,听周文凯老师讲述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听到神父将仅存的两支银烛台送给冉·阿让,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承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又一次潸然泪下。

四月回母校,在路上,看着车窗外春日景致,和同学光哥手舞足蹈一起背诵中学时代滚瓜烂熟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桃花行”诗句:“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背完击掌,相视哈哈大笑。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为什么要呼吁加强青少年阅读引导?


梅影

我们国家目前基本为应试教育,学生很难有时间大量阅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希望能形成良好的机制,引导阅读并补上短板。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们还未走向社会,最好的老师,莫过于书本,莫过于经典——那些经过无数哲人深入思考并奉献给人类的经典之作,它们引领青少年回顾历史,思考当下,面对未来。

这是站在巨人肩上、事半功倍的行为,我们当然得做。另外青少年记性好,多读多记,既可开阔眼界,又可以增加人文修养。


“我从未见过你,但你是唯一了解我的人。”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培根



推荐阅读

梅影书香|莎士比亚:我在这夜色之中仰望着你

许广平、雷洁琼的革命情谊

履职故事|有一种爱穿越宝塔山

2019年4期《民主》预告

努力打造古建筑修缮保护『鼓浪屿模式』

梅影书香|郑逸梅:浣花噙雪录

唯有此地最相思 清明踏青值得去

梅影书香|德富芦花:那山那水那乡

策划:闻涓

责任编辑:小涵

责任校对:闻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