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好书 | 林阳《以画入书——换个角度看书法》
林阳著,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版。
作者简介
林阳,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馆馆员。著有《林阳诗草百首》《花甲初逢——林阳丁酉诗稿》《以画入书——换个角度看书法》《小人书大人物——中国连环画大家群英谱》(入围2017中国好书)《左编辑,右营销》《编辑视界》《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一、二)、《君子之风——林阳书法作品集》等。2015 年在北京举办“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展”。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作者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思考和见解,提出了如下观点:书法审美当随时代,书法审美在于收放之间,用笔之道在于方圆之间,书法即书心,诗书合璧是书家的最高境界……并且系统清晰地解答了管理者是如何研习书法的、以画入书对书法创新的意义、书法是否是抽象艺术等问题。
名家评论
林阳先生用开放的眼光、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方法,为我们认识书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吴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目录
序:开放的书法——读林阳书法文论有感
以画入书——书法创作的一个途径浅析书法形态与管理者的关系书法审美,当随时代书法审美,在于收放之间用笔之道,在于方圆之间书法即书心诗书合璧,书家的最高境界书法的承继与创新书法长远发展,重在审美普及书法是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艺术编辑出身的艺术家——沈鹏作者自述
30多年前,书法界曾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书法中有三种字:书家字、画家字、学者字。画家字的特点是:以画入书。我以为,“以画入书”在今天仍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途径。
一、何谓以画入书
在当今书法理论界,“以画入书”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人认为,以画入书多指以书法的线条组成有形象的画面。而我所谈的以画入书,指的是以绘画的眼光看待书法,借鉴绘画的造型、构图等技法来开拓书法创作的新途径,对书法中的字体结构、篇章布局等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
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之法透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周星莲的观点对今天我们的书法创作仍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二、前辈书画家以书入画的创作
先父林锴在杭州艺专时,是黄宾虹先生的学生。父亲曾对我讲,当年先生非常重视书法,认为书家的画才更有价值。到了晚年,黄宾虹先生卖掉许多画,买了许多书家的画。这是个趣闻,也反映了他对书法入画的态度。书画同源,中国古代画家早已认识到书画之间的关系,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指的就是绘画中的书法用笔。唐张彦远提出“书画一理”的论点,他说:“书画一理,画者必知书,明八法而通六法,乃笔势笔趣之转运。”元书画家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以书入画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董其昌论士大夫画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他认为以书入画,才可免去画师的甜俗。
明清的画家如文徵明、徐渭、陈淳、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他们的作品均具有以书入画的特点,成为传统文人画的特征。
近代画家大都也继承了“以书入画”的传统。吴昌硕将石鼓文引入花卉,画树枝,常以篆法为之。齐白石在《学书自述》中说:“书法得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苍劲。”他将书法中的纵横大气引入到大写意花鸟画中。张大千将魏碑用笔运用到绘画当中。潘天寿的书法得益于黄道周,他的绘画作品不拘一格、奇正相生。黄宾虹说:“作画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他将没有书法底蕴的画家比喻为“匠”,说明其对书法的重视程度。
三、前辈书画家以画入书的创作
前辈书画家们的以书入画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格局,而且他们的书法实践同样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彦远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古代许多书画家不一定有意识地以画入书,但他们的字确实有画意的影响,并对传统书法发展作出了贡献。看看中国书画史,可以知道,许多大画家同时也是大书法家,如米芾、赵孟頫、倪瓒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书画家文徵明、董其昌、徐渭、陈淳,以及郑板桥、金农等人,已开始有意识地以画入书。文徵明兰竹的优雅与其书法的俏丽多姿,董其昌山水的恬淡幽远与其书法的冲和简淡,徐渭的大写意花鸟与其书法的跌宕随性,八大山人花鸟的冷峻脱逸与其书法的圆通肃穆,郑板桥的竹石与其“六分半书”等,皆是息息相通的,他们的艺术精神对今天的书法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现代画家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黄苗子、林锴等,更是自觉地以画入书,以画家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书法的结构、篇章的布局,将自己对绘画的独特理解运用到书法的创作中。
四、如何以画入书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对画理研究颇深的李苦禅先生有这样的认识。画家有两点与书家不同,一是对造型比较敏感,二是创新意识强,因而对传统的书法通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在临摹初期,由于有绘画的训练,临摹的字型也较为准确;后期,则强调个性创作。这在美术院校的书法篆刻专业中,表现得较为充分。
在传统书家中,当书家临摹到一定程度时,也在考虑变化,同时试图建立个人风格,但出发点是在对传统的继承上,只是比传统的经典碑帖有了一些变化。而画家,则没有更多地维护传统的顾虑。我听到过一些坚守传统的中国画家说,一直在绘画中受到拘束,而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则能变得大胆和随意,并能够有所创新。由于他们在造型等方面的训练,往往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更有心得。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前人对传统书法的总结。书法的笔法,是东方艺术的精髓,千古不易。而字形结构、章法构成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笔者拙作《书法审美,当随时代》讲的也是这个观点。
在字型方面,许多画家尝试变化汉字的字型,使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方块字,还可以变化长、短、方、圆,甚至大、小、扁、斜,并可以依势造型,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疏密关系、黑白关系、干湿关系,这些往往是中国画创作时遇到的问题,画家们也常常运用这些关系处理书法中的问题。疏密关系是绘画、篆刻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在书法中,尤其是草书,字的繁简选择与布白的安排有很大关系。黑白关系是绘画中的基本关系,如传统中国画中的兰花,三笔穿丹凤,四笔、五笔,直至几十笔,视觉要求是,白的缝隙要有规律,又要破规律,书法创作更应该如此。比如“中”字,中间一竖将“口”字分开,分成两个“口”字,是不是等分?可以设想,两个口字可以不对称,一大一小;或者一边是四边形,一边是五边形或三角形;再或者四边形、五边形、三角形中间的空白部分不留白,而是以宿墨的灰黑色代替。在行书、草书中,更要注意线条、黑白的关系、塑造不同的形态,才会有不同的节奏、变化和美感。干湿关系涉及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有墨色变化的书法更有层次感。我们可以运用以画入书的方式解决墨色中的浓墨、淡墨、飞白、宿墨,甚至是水的运用和变化。
构图是今天美术技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同样,构图在书法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为构图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视觉感受。不论是正方形构图,还是长方形构图,或是圆形构图等,里面的内容,包括黑白灰色调的安排,都是需要书法家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多学习和借鉴绘画的理论和技法,对书法的布局、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要做到以画入书,应当多看画,多临习传统中国画,更重要的是学习美术理论,不仅是中国画理论,还要学习世界美术理论。这样才能扩大眼界,理解美术的本质。书法艺术说到底也是美术的一部分。
五、以画入书对书法艺术未来发展的作用
创新是对历史的反思,是对经典的扬弃和发展,最终是塑造新的自我。如何创新?我以为,以画入书是书法创新的一条路径,也是非常有潜力且不被更多人所认识的发展之路。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强调学画之外的艺术,注重对诗、书、画、印全面的把握能力,在中国画中体现诗、书、印的影响。中国画的意境、气韵不是单纯的色彩、线条所能表达出来的,它需要画家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创作中去。同样,在书法创作中也包含着书法家对其他艺术的理解,包括对诗、画、印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以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以画入书”一定能够起到开拓和引领书法创作的作用。
责任编辑:九龄
责任校对:烟波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