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机构拥护监管倡议书
最近,量化有点出圈。
上一次,一个大类策略出圈,还是今年年初的CTA。
因为国际投行高喊“史诗级通胀行情”,因为上半年商品市场的持续火爆,因为2020年CTA策略出现了年度收益260%+这种想让人报警的选手,普通投资者开始知道还有CTA这种“镰刀互砍”“免费杠杆”的策略类型,代销机构开始把CTA当作“危机阿尔法”大量兜售,期货公司证券公司还盘出了CTAFoF这条产品线,妄图将其作为“低波动稳健型”的非标替代,卖给客户。
结果呢,5月10日晚间,三大期货交易所对近期涨幅过大的交易品种进行提高手续费,追加保证金等窗口指导工作。
熟悉的窗口,熟悉的枪,刚刚出圈完成零售线普及的CTA中枪倒地。
5月开始,CTA行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撤,超过70%的机构回撤幅度超过了历史最大回撤,剩下的20%也接近了最大回撤,只有少数短周期王者,极少数古典主义长周期和部分基本面量化CTA还能维持正收益。原来每周发预估的市场小哥找不到人了,HX,JC,SS,ZX都开始给投资人写信了。
要说A股真的是一个呵护韭菜的市场,股票跌一跌,基金经理给持有人道歉,量化跌一跌,老板出来说我不该动凡心,CTA跌一跌,管理人都纷纷给投资者写信。
真是镰刀护韭菜,让世界充满爱。
9月,量化在领导讲话中爆裂出圈。讲话一共点了四件事,一是JG智能化;二是社交平台操纵和散户运动,三是SPAC上市,四是量化交易JG。
看完讲话的核心感受是:
领导啥都知道,领导只是不说。
大家知道领导知道,大家只是在政策出台前“接着奏乐接着舞”,板子没打下来先这么干着。
领导知道大家知道领导知道,领导只是先放一个政策气球,看看市场风向和更高层的温度,备手的方案可能已经拟定并进行摸底,可以随时交给大领导决策后执行。
(在公共政策学上,有个术语叫“决策气球”。有关部门先放出气球,试探一下风向。如果风向没问题,“气球”就变成了真的政策;如果风向不对,“气球”就只是个临时工。“放气球”还有个功能,叫“政策靴子”,心理暗示。告诉你,这事是迟早的事。谁让你不吭声的?)
在A股这个政策因子强alpha的市场里,揣摩政策制定者“要什么”和“怕什么”,异常重要且有效。
比如SPAC,年初刺客大哥在文章中写到,因为IPO审核骤然收紧,某知名科创板公司撤了材料,说审核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披露外资基金的幕后股东方,二是要求核查中东王室有没有代持情况。
外资股东说,上什么劳什子A股,老子给你发个SPAC,平均175天最多一年,就从IPO到宣布并购了。
一个从大洋彼岸资本主义流水线上下来的IPO盲盒,把因为政策套利失败无法顺利上市,因为估值过高可能带血上市,把股东结构过于复杂可能要很久才能上市的资产,打包装进一个空壳的SPAC里,等着对冲基金、大股东亲友团和一级大佬来欣然拆开。
好小子,挖墙角挖到我大A股来了,把我们“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都挖到夜夜笙歌,月月新高的美股去了,这合适吗?符合资本市场改革方向吗?
回科创板,回港交所,回北交所,肉烂在锅里啊。
再说说量化,我如果是一个阴谋论患者,这一次的量化出圈,完全可以解读为是公募界的一次反扑(当然我只是一个小破博主,手动狗头保平安)。
凭什么公募量化指增要大比例成分股选股,私募量化指增可以全市场选股,大票好的时候500指增买300大票,小票好的时候500指增买1000小票,躺赚beta假装alpha。
凭什么公募要严格控制跟踪误差,私募可以自己定义跟踪误差,有的紧有的松,有的索性做成空气指增,不对标指数不做风格约束。
凭什么公募不可以做日内回转交易,私募可以,把T+1的A股玩成T+0,还可以单独包装成产品。
归根到底,公募负责的是“共同”,私募负责的是“富裕”。
从某券商那篇“私募量化占据A股半壁江山”的荒谬研报开始,量化在市场中的存在感就开始发酵。
第一步,量化机构开始发挥数理基础,掰扯掰扯这个漏洞百出的“成交量占比50%”。
其一,股票交易在量化私募中只是一个部分。
量化私募规模1万亿,凡是用量化方法辅助决策的都称为量化私募,包括了指数增强和量化多头、CTA和多空策略,CTA交易的是期货期权,多空策略的空头部分也通常是期货期权,股票交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二,高频量化在量化交易中,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头部量化机构普遍降频的大环境下,中低频还是市场的主流,即便有高频策略,换手很难实现每天换20%,如果有这样的高频策略,请立刻留给我;
其三,T0的技术门槛很高,只能在策略中部分叠加。
量化平均交易换手率是已经包括了T0和算法交易后的换手率,T0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技术要求很高,6000亿预估过于夸张;
其四,交易趋同和波动加剧在部分情况下存在,但不是一直存在。
大部分情况下,量化机构是看到了市场波动尤其是错误波动,主动吃掉波动,捕捉短暂的失效窗口,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再者,量化机构对趋势的判断可能趋同,但策略表现分化极大,也丰富了市场的多样性。
然后,券商金工开始给出反方意见,包括麦子店高盛等大机构站出来说,量化交易占比没有那么高,不要妖魔化量化,以下是一个较为公允的测算过程,测算出来的交易占比在20%左右,相对合理:
最后,量化大佬看不下去了在朋友圈吐槽:
最近怎么又那么多人出来妖魔化量化交易,这行真要是那么无脑印钞,我们还犯得着秃头么?
说实在话,这些年也看过了大几十家量化机构了,发际线坚挺-超额收益突出-核心团队稳定,基本上是quant界的不可能三角了。
如果中国量化行业能在占据A股成交量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还能每年贡献两位数的超额收益,那居民财富搬家,权益产品转型的重担,完全可以交给量化机构独自来背了。
JG希望大家做些思考,目前大家思考的情况如下:
据传,几家头部机构已经被叫去了解情况了,注意,不是“窗口指导”,而是“建言献策”
同时,几家百亿机构已经选择主动封盘或者限制新增规模了,注意,不是“奉旨限流”,而是“主动封盘”,这个趋势还有可能进一步向腰部管理人扩散
核心策略是高频或T0的机构,本来也在努力增加其他频段的信号,和alpha能力的塑造,应对可能的监管压力同时也扩大策略容量。
别问,问就是在迭代。
说到最后,量化行业的同志们还是要好好想想,自己正义的大旗是什么。说熨平波动别人也不信,说提供流动性还不够,A股从来也不是缺流动性的地方。
虽然大家都是来A股割韭菜,公募基金就是打造居民财富管理的新蓝海,智能投顾帮你发财;价值投资私募大佬20页PPT都在讲怎么与伟大公司共成长,支持实体经济,扶持硬科技等先进生产力,瞬间拔高ZZ站位,虽然背地里也不知道到底搞了啥。
建议量化行业积极设立基层D组织,号召华尔街精英回国,促进高精尖人才就业,担起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纳税的社会责任,帮助市场快速进行价格发现和价值发现,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保驾护航。
以上倡议建议广大量化机构背诵并默写,做进模型里。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