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金经理变形记

寻瑕小姐姐 寻瑕记 2022-10-24

这是寻瑕记第197篇文章

(歌词链接寻瑕新歌|永不衰减的爱

—  以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你对我错 —


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2022年,40度高温的那个盛夏,谁也不会想到,上帝派发的,是一个如此疯狂的剧本杀。


01“长期主义和long only的悲歌”


“不要靠近核心资产,会变得不幸”成为新一代基金经理的刺客信条,他们在石头堆里翻找,在茫茫沙砾中萃取,朝着景气的方向,寻找产业链的痛点,一路前进。


基金经理对于景气度的追逐,就如同客户对风口策略的追逐,从未停歇。


2019年追逐T0机器学习,2020年追逐明星私募和公募,2021年追逐指增,2022年追逐商品CTA策略。结果2019年开始T0策略收益衰减,高频在2019年6月出现大回撤,2020年抱团瓦解,2021年大规模集体回撤,2022年CTA回撤。


那些在第一轮权益转型周期中,明星、顶流、大牌的百亿大佬千亿私募,在佛挡杀佛神挡杀神的2022年,被试炼得黯然失色。


X林,希X,XX泉,XX谷,XXX湾,XX汇X,每一个拥有过光环的人啊,他们都曾经是一把走天涯打天下的剑,随着时间的打磨,规模的堆叠,风格的钝化,渐渐失去锋芒,成为一个盾牌,只能守护beta;或是变成一个石块,美其名曰,压舱石配置。


他们都老了啊,他们都钝了啊。


规模小就决胜景气中小盘,交易室里身轻如燕,做出一个在各大榜单都很能打的业绩,立一个牛股挖掘机的人设,铺渠道募资把规模做大,然后就躺在大盘股的团伙里,讲价值投资的故事了。


@北漂民工直呼,还好,私募不坑穷人。


有人指摘大机构今年普遍亏损,因为大机构调研慢,行动慢,甚至懒得调研,喜欢惯性的买入那些已经成功过的行业龙头,躺在抱团的幻想里等待奇迹。


客观的说,大机构也不是不调研,实在是小票的容量有限。


假设你是一个百亿基金经理,调研一家市值200亿的上市公司,买入,等他到500亿,听起来不错,也有很多案例,对吧?你能买多少?买5亿,占100亿规模的5%,你需要 20个这样的标的,至少也得有10个这样的标的,全市场有多少200亿到500亿的机会?


买多了,买10亿,直接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被人盯上了,媒体把你写上头条,一有风吹草动,其他股东砸你持仓,怎么办?


买错了,核心客户降低排产,技术路线被取代,业绩增速不及预期,200亿到500亿不容易,200亿掉回100亿可是轻轻松松,怎么办?


再说大点,如果你管300亿,500亿,1000亿,这一笔10亿翻倍的机会,在净值里的贡献能有多少?能拿多久?遇到一个是不是要吹一辈子?


所以,大公募已经不满足于把某一个风格、某一个行业作为自己的标签,而发展到通过20-30个产品,超百亿资金,共同持仓一只股票或一个细分赛道。


只要我不卖,筹码就不会松,只要我想砸,别人就跑不了。


所以,大私募也只能把“长坡厚雪”“星辰大海”“时代机遇”写进路演PPT里,头铁的拿着已经套了很久的重仓股,在抱团的寒意里,等待电风扇的眷顾。


所以,先不说大机构是不是勤奋,有没有挖票能力,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收管理费就能覆盖成本甚至盈利,当资产管理做成欢乐豆的生意,勤奋往往,不是超额收益的来源。


02“一代版本一代神”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长股。1992-2000年第一阶段,以万科深发展的金融地产为代表;2000-2010年第二阶段,城镇化浪潮,家电白酒为代表;2010年至今第三阶段,经济结构重构,锂电医药消费电子为代表。


一代版本一代神,股票如此,基金经理亦如此。


我军哥作为一个混迹一二级市场多年的资深投资人,精准的刻画了A股主力投资人的代际特征。


从1993到2010年,主力投资人基本是60-75年生人

2010年到2020年,主力投资人基本是75-85年生人

2021年后,85后主力投资人正式进入C位


每代主力投资人的风格,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


60-75年人,出生经历养成了“捡漏”习惯,所以做股票风格,习惯做“补涨”,就是没赶上,就去挖掘没涨的,所以一轮行情下来,板块轮动得很均匀,板块里同一梯队的股票,涨得都差不多。


75-85年人,进入社会环境的阶段是一轮债务周期的起点,也是充分竞争的起点,没有太多可依靠,所以做股票风格,习惯避开热点板块,相对逆向风格,然后抱团搞,比如之前的金融地产行情、茅指数行情。


当下的投资人主力是85-90后,他们通常不缺钱,有依靠,所以做股票风格,敢于大开大合,一股劲往上顶。“补涨”和“逆向”都不是强者思维,热点结合基本面,强者恒强。一只股票习惯“三波流”,不搞完三波不结束。


叠加量化在整个市场成交量占比的提升,存在感的凸显,方法论的普及,但凡走出趋势,就会被人工看图派和机器看图派共同强化,原本的左侧建仓右侧卖变得很艰难,还没等买够呢,已经翻了一倍了,还没等出货呢,已经被砸晕了。


也因此,2021年后的强势股票普遍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同一板块,不管市盈率高低,就怼龙一龙二龙三,多高都敢继续怼,怕高才是苦命人。


年轻的、未出圈的基金经理在规模和名望的憧憬中,充满了闯劲,“我怕什么呢,就这点规模”,筹码固化的核心资产抡不动,筹码轻的科创板、次新面前人人平等。


渴望业绩、渴望规模的驱动下,挑那些“宏观弱相关,景气赛道,短期不可证伪,中期看不到天花板,大机构来不及入池”的标的,建仓,买满,等趋势形成,自然会一条机游共振的产业链,把小作文写好,把逻辑直白的呈现出来,等其他人高位强烈看好,咣,卖了。


也因此,曾经如鱼得水的基金经理常常对当下的市场感到困惑:


“为什么天天反包,大阴大阳来回反包?”“切换轮动怎么越来越快?”“怎么复盘风平浪静,开盘血雨腥风?”“怎么先手割后手,快手砸慢手,出手不如不出手?”


在游戏规则不断迭代的赌场里,一个人要自我变革,不断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的知识边界,太难了。


为什么上一代基金经理特别喜欢买白酒?因为白酒的商业模式故事太好讲,业绩太好算了,产量/销量/价格/增速,一路可以正推到2025,反推每一年的利润空间。


一旦打开科技股的界面,9900页的科普PPT,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迭代,纷繁复杂的名词概念,要花多少沉淀的时间,才能算是“知道是什么”,才能跟上“具体炒什么”,才能明白“炒到哪一步了”


也因此,基金经理随市场风格和打法而动的进化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pet铜箔能搞出2025年300亿的需求规模,为什么chiplet实际落地还没影就被爆炒,为什么特斯拉出了个机器人模型减速器龙头就能翻倍?


追求确定性的基金经理,可能困惑于产业上用不用这个解决方案不一定,产业上能不能批量交付或大规模替代不一定,真的批量交付或者大规模替代了,行业格局和利润分配不一定。


但在今年,阶段性的超额收益,就来自于这些“不一定”的朦胧美。


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资产荒下,炒的就是,此时此刻,这个技术,这个路线,这个可能性的看涨期权。


但看涨期权的奥义在于,能让你赚钱,但不一定能把钱带走。


03“超额是个饼,大家一起分”


如果全市场,能跑赢指数的股票,能跑赢指数的时间,就那么多,是一个大饼,所有的人,机构,散户,游资,量化,都在其中切分这个饼的一部分。


每一年,这个叫做超额的大饼随着GDP增速、上市公司扩容净增速、上市公司利润增速而缓慢扩大,但是,显然没有这几年涌入的流动性带来的欢乐豆增速快,所以整个A股市场,能跑赢指数、赚到钱的容量,其实就一张饼那么大。


假设超额这个饼有四层,分别是,选股,交易,持有,择时。


那么,游资和量化,通过凌厉的手法,程序化的手段,共享了交易层的饼,还对选股和择时的饼虎视眈眈。


佐证是,几乎所有的量化机构都宣称至少有20%的基本面因子,都宣称对产业链数据、分析师一致性预期、消费交易数据等另类因子投入颇深;而游资老师们,也开始每周通过嫂子的小作文引导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左右市场风格的判断。


那么,留给机构和散户的,只剩下基本面选股、深度价值、逆向买入和坚定持有的饼。


对于只能做多的死多头而言,当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流动性宽无可宽,增量资金匮乏,剩下的这点饼渣,显然是不够的。


也有一些基金经理想明白了。


比如,某基金经理说“我没有框架,没有风格,没有约束,一门心思想把净值跑得更快一点”。而当他选择抛弃框架,选择跟随趋势,业绩反而变得更好了。


比如,某基金经理说“已经四十二三岁了,天天跟踪景气指标,不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心脏都要不好了,为了挣一点钱命都不要了吗?”


比如,某基金经理在被问及“要控制规模,为什么还要募资?”的时候称,“管两三百亿不是问题,有了规模,对上市公司才有定价能力。”


管自己的钱和管别人的钱,管短久期的钱和管长久期的钱,管相对收益的钱和管绝对收益的钱,管日度考核的钱和管年度考核的钱,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一旦决定管钱,就是接受了开放自己的负债端,用自己的赚钱能力,去换取规模的杠杆,并且需要对话、路演、写书、抛头露面,不断进行负债端管理。


所以,开放负债端的年份和自己的风格是否匹配,成为基金经理能否一战成名的关键,某种程度上,运气>贝塔>阿尔法


基金经理在负债端的重塑中成长,也在杠杆的压力下变形,但中国式资产管理的路,才刚刚走出点名堂。


真正的世界还大着呢,一个变幻无穷,充满希望与忧虑,激动与兴奋的市场,正等待着那些有胆识者,去挑战,去征服。


Flow Always Find Its Way.


猜你想看

Alpha是水,Beta是风

致我们深爱的市场

基金经理没有告诉你的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