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党史 敬楷模||唯一一次冬季高考,“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破冰而来


又到一年高考时
上千万名考生走进考场
很多人也追忆起自己的高考记忆
那张意义非凡的准考证
你还保留着吗?


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的
数张1977年高考准考证
无声地诉说着
一代人于历史转折点上的迸发


在许多亲历者心中
1977年的冬天
是一个火热的冬天
那年
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
重新打开

570万
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
涌进考场……
一个通过公平竞争
改变命运的时代就此到来



高考恢复了!

1977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
被人们争相传阅
这个好消息犹如一记春雷
让成千上万的人激动不已
他们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牧场矿山
重拾书本
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有了重大改革”
“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地、市初选,学校录取
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这一决定重启了停滞11年之久的高考
当年,全国570万考生参加高考
录取新生27.3万
我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改革先声

“把最优秀的人

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1977年的中国,人才青黄不接
国民经济受到重创
没有人才,怎么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与中央两位领导同志
谈话时指出:
“要经过严格考试
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1977年8月初
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
一大早,时任武汉大学化学系
副教授的查全性就来到会场
他在一张纸上打着草稿
也许是太激动,铅笔尖断了好几次
“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
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
查全性的话,引起了与会者共鸣

座谈会上,邓小平问道:
“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
大家表示:“今年改还来得及
最多招考时间推迟一点”

邓小平当即表示:
今年就要下决心
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

8月8日,邓小平在会上
讲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这篇讲话,使教育战线成为
当时全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先声
可是,此前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已决定继续维持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

怎么办?
8月13日,根据邓小平指示
教育部再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这个会,足足开了44天

9月19日
邓小平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
希望教育部门的同志
大胆解放思想,争取主动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到9月25日终于有了结果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
讨论通过了招生工作文件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
《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
两个文件
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改变命运

“幽暗的隧道里

出现了一道亮光”


“高考恢复了!”
深秋正午
黑龙江集贤县生产建设兵团
的大喇叭响起广播
知青尤劲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北大荒的草垛上
他不知多少次哼唱着交响乐旋律
现在,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要来了!

整整11年
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涌向了社会
“当时的高考对我们那一代青年人来说
犹如幽暗的隧道里出现了一道亮光”
复旦大学教授褚孝泉说

喜讯传来时,湘西山沟的工厂里
21岁的赵政国
正伴着震耳欲聋的车床轰鸣声做工
江苏宜兴林场
插队知青徐沛然忙着搅拌农药
福建龙岩江山公社铜砵大队
知青刘海峰刚刚结束手头的活计……
“那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大家奔走相告
广大知识青年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
和奋斗意识被点燃了”
1977级考生、浙江大学教授刘海峰回忆

一时间
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人潮涌动
很多考生全家出动
连夜排队抢购复习材料
曾于60年代前期出版的
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
创下了发行7395万册的纪录

广大考生努力填补知识空白
积极复习备考
隆冬时节的松花江畔
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陈宝泉挑灯夜战
“我们那时用柴油灯
看一晚上书,第二天鼻孔都是黑的”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
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
这场来之不易的考试
让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1977年高考后
赵政国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如今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还有艺术家尤劲东
深圳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原秘书长徐沛然
中国教育报退休记者陈宝泉……

“我们家四代务农
从来没有出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更没有人上过大学
我把四代人的梦想实现了”
1977级考生、国家档案局原局长
杨冬权笑着说

人才强国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正在成为现实



一张黑白照片
记录了那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这是1978年春
北京大学新生入学时拍摄的
“迎新站”横幅格外醒目
新生或推小车,或提行李
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图为清华大学1977级学生在课堂上


“到了大学图书馆
古今中外什么书都有
真想一下子把所有书都看完”
被南京大学录取的杨冬权
每天都琢磨着怎样在图书馆抢到一个位置
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
在当时各地的大学蔚然成风
这些“超龄”大学生们
争分夺秒想把失去的时光追回来


这些新生中
有矢志报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
有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专家李永舫
也有经济学家钱颖一……

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

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77级山东考生刘相
用“空前绝后”来形容当时的场景:
“不少父子、母女、
兄弟、姐妹、师生、夫妻
携手同进一个考场
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


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这一年19岁
只有考试大纲的他
尽全力汲取所有能够接触到的知识
凭借从小养成的快速学习能力
他在考前背完了
两本300页的政治和史地复习书


经济学家钱颖一,这一年21岁
他找同学借来文革前的中学教科书
背到乡下进行自学
他的英语和数学都是在田埂上学的


画家罗中立,这一年29岁
每天下班之后
他跟着辅导老师重新学画
离开课堂多年的他不敢怠慢
起早贪黑地复习,甚至熬出了结膜炎
终于补上了缺失的美术课程


1977年11月至12月
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
驱散了1977年的寒冬
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
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次年3月,27.3万名大学生
怀着对校园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待
走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高考制度的恢复
吹响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号角
为创造中国奇迹、为我国实现
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那个火热的冬天
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拐点
恢复高考三年内
有90多万人才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这批人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
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
正在成为现实

还记得那年夏天
你的高考故事吗?
那张意义非凡的准考证
你还保留着吗?



往期回顾

● 凌靖波书记骆少明校长率队检查春季学期初教学工作

● 速递||苏晖副校长率队检查河源校区2020-2021年春季学期初教学工作

● 实践科||关于做好我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实践教学工作的通知

● 评估科‖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领导干部听课工作的通知

● 严于律己,逐梦前行

转载:共青团中央

排版:谭培荣 梁惠杭

编辑:喻太红 邱向宇

审核:向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