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8)|| 基于立德树人的立体化《国际法》课程思政实践



前言: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开展了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为发挥优秀案例引领示范作用,教务处通过本专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本期分享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 李楠老师 | 基于立德树人的立体化《国际法》课程思政实践



作者简介

李楠女,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法、宪法学。

图1 教师风采

一、多角度挖掘“国际法”课程中的思政因素

(一)积极挖掘国际法历史中的思政元素

将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全球秩序理念经历了从国际主义到国际法治的百年演进。

(二)深入挖掘国际法律文本中的思政元素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国际法律文本的贡献和影响,如《世界人权宣言》蕴含的中国元素,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载入《国际法原则宣言》等,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三)大力挖掘国际法案例中的思政元素

如南海仲裁案、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中日钓鱼岛纠纷等,引导学生巩固国家主权意识,理性爱国,更好应对国际法治新环境。

(四)挖掘中国知名国际法学者事迹中的思政元素

介绍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为国维护尊严等事迹,让学生感受中国国际法学者高尚的人格、爱国主义情感、精湛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图2 多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二、三位一体、入盐入水—课程思政元素在《国际法》课程的融入

遵循“法律文本解释—法律价值引导—立法实践回归”的教学设计思路,运用比较式、案例式、讨论式、情境式教学方式,将国际法课程思政资源嵌入“知识构建—价值引领—实践回归”的三环,入盐如水、润物无声的实现国际法课程思政目标。

(一)知识构建方面

本课程依托蓝墨云移动教学平台和优质慕课采取学生课下自主自学,课上教师重难点知识讲解、主题讨论和知识应用的翻转课堂模式,要求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国际法的基础知识与结构框架,学习国际法的产生与运行逻辑。 

(二)价值引领层面

结合国际时事、国际法院案例、中国外实践交等事例组织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透过历史资料、国际立法条文、案例的解读去发掘隐含的价值关怀和制度定位,分析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和新时代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中国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实现知识构建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三)实践回归层面

通过组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让学生融入具体的国际法律应用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图3 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


三、课程思政改革特色与创新

(一)本课程以“思政进课堂 润物细无声”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科属性和课程特点多维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二)本课程注意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整体实现课程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

课程依托蓝墨云移动教学平台和优质慕课资源采取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要求学生观看慕课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活动中根据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设计问题、案例、讨论等,融入爱国主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法律职业道德等思政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传递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图4 自主学习任务单

图5 学生使用蓝墨云移动教学平台

行主题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

(三)本课程对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设置融于专业课程的思政考核评价。

本课程在过程性考核(如课堂汇报、课后作业、教学讨论)和期末测试的结果性考核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考核之中,设计兼具专业考核和思政考核的作业或考题,从中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往期回顾

●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7)|| 《光纤通信技术》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方案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6)|| 《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渗透

●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5)|| 彰显双创教育特色 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改革相结合模式研究

●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4)||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典型经验

●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3) || 绿色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治进路

图文来源:李楠

活动组织:赵建云 胡玲

编辑:王灿亿 卢培婷

初审:孔 贺 邱向宇

终审:向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