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辅导作业,家长才不会愤怒失控?
欢迎点击上方“澳洲妇幼Dr韩”加关注 ↑
文 | 王悦微
来源 | 我们1班王悦微
一上小学,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往往会有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源头之一就是来自作业辅导。
孩子一坐到小桌子前开始写作业,所有的一切都变了,他不再是那个软糯可爱活泼机灵的小孩,妈妈也不再是那个慈眉善目满腔温柔的大人;妈妈的眼睛里喷射着怒火,孩子的眼睛里流露着恐惧和泪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作业改变了。
我仔细回想了小菜上一年级时候的状态,我自己的状态,也总结了我所观察到的家长状态,在这里说点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学习习惯必须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幼儿园毕业前夕送孩子去上幼小衔接,让他们学会拼音、一些简单的口算,以及认字。其实,这种针对内容的学习,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不是太大的问题,也许上学以后,有些孩子掌握得慢些,有些快些,都没有关系,他们最终都能掌握。过于纠结于是否要在规定时间里学会,我觉得意义不大。
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学任何知识都不会很难。幼小衔接相当于抢跑,虽然可以让孩子暂时领先,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动力和稳定的能力,光是在一时抢跑,作用不会很大。
什么是小学生必要的学习习惯,并且要从幼儿时期就应该培养呢?
专注的倾听能力
有些孩子从小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回到家还搞不清自己所有的作业要求,妈妈不得不帮忙在家长群里问,这有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思想,觉得反正不认真听也没关系,总会有人帮忙解决后续问题,虽然少不得要被妈妈骂一顿。
对作业要求都不能明确的孩子,你怎么要求他还能听清老师在课上对其他题目的讲解呢?
如何培养专注的倾听能力?我想父母在孩子幼时就要以身作则,每次孩子跟你交谈的时候,你都要认真听他说,和他保持目光对视,积极给出回应。同样,当你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也要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持之以恒后,孩子就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也能非常清楚,回家写作业就能胸有成竹,而不需要家长的插手帮忙,避免了一波家庭冲突。
集中精神完成一项任务的毅力
很多孩子回家写作业的历程是这样的:到家先找吃的,然后东游西荡一下,看看课外书,玩玩手机,跟家人聊聊天,时间很快到了晚饭时间,作业才刚摊开来。
即便是开始写作业,也不停地有状况出来,一会儿出去喝口水,一会儿上趟厕所,写着写着就发起呆来,眼看着到了该睡觉时间,作业还差很多,没做完,父母的吼声就开始响起来了。
小孩拖拉现象非常普遍,要怎样让他们加快速度呢?
我以前给小孩试行过分阶段任务完成法,就是鼓励她半个小时内不做任何杂事,坐在桌前专心写作业。半小时后可以休息五分钟,并给予一张贴纸的奖励。这张贴纸往往是一只小猫咪或一只小狗之类,贴在一张愿望卡上,卡片上写着她最想实现的某个心愿,比如去看一场电影、妈妈陪她睡一晚这类。当她集满贴纸规定数量后,可以得到这个奖励。
当然,这是她上一二年级的时候,现在她上三年级了,作业速度加快很多,已经不需要用这样的办法了。
也可以限制作业时间,比如在孩子做作业前,你和他一起大致推算一下,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大家一起约定一个时间点。到了这个时间,不许再写作业。无论孩子如何哀求、哭泣,你都要温和而坚定,不必要大声斥责孩子,骂完以后又给他继续写作业的时间,你只要给他擦把脸,平静地告诉他:“这是我们约好的,大家必须要遵守”,这样就好了。很多时候孩子不遵守约定,是因为家长没有坚持的毅力,往往在孩子的吵闹中败下阵来。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妈妈那里是有空子可钻的,约好的时间是可以不作数的,我是可以拖拖拉拉的。
很多孩子缺乏专注的毅力,很容易分心。除了要给他们一间安静的书房来写作业,我想在幼儿时期,家长也要注意给孩子充足的独处时间,让他能静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来读一本书、观察一只小虫子、搭一次积木城堡,而不要频频呼唤,打断他锻炼专注力的机会。
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迫没有完成作业,家长一定要跟老师沟通联系,告知实情,取得老师的理解和配合。一般这样的孩子去上学时候会比较忐忑,如果能有老师进行引导和补充教育,鼓励他下次加快作业速度,对他的促进会更大。
但作为老师,其实我也蛮同情和理解当代学生。在我接触到的教育里,学生们的作业难度真的不算小,确实需要花费工夫。家长总拿自己的童年和现在孩子们的童年比,其实没有可比性。你去看看他们的试卷就会发现,好些题目你也做不上来。我记得我小学时候的语文考试题常有组词和造句,现在的试卷哪里还有这样简单型的题目?这也导致平时作业的练习题也相对提高了难度。孩子们做得慢,在某个角度来说,也是情有可原。
最后,我觉得最要紧的,就是家长的心态。把孩子看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他机灵顽皮,也会捣蛋偷懒;你认为他是天才,其实大家都是平常人。所以,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适当地放低心理期待,允许他犯错,允许他成绩没你想象得那么优秀,有足够的耐心陪伴他成长,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身为家长,你多想想我能怎么帮助他,而不是怒发冲冠,先想到“他怎么这么不听话”,也许你的愤怒值就会降低很多。
和自己和解,就是和孩子和解。
- END -
往期推送精选
长按关注,阅读喂养、睡眠、养育、孕产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