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阳的3口 “百年古井”,你知道吗?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1-05-29

                                                                      

老沈阳的百年古井

文/宋东泽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水井原是古人常见的饮水设施,只要有聚落就会有井的存在,而且多数水井相沿已久,“背井离乡”这四个字,体现了人、故乡与井的依存关系,承载了太多的乡土情怀和乡愁记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自来水的普及,旧有的水井逐步退出生活舞台,而更多以历史文化意义的方式保存下来。



     老沈阳有著名的三口古井:八王寺井、老龙口井和老北市井。三口井功能各异,八王寺井做饮料酱油,老龙口井之水用于酿酒,老北市井则多为茶馆所用。三口老井见证了老沈阳的历史文化,浓墨重彩地书写在沈阳人的记忆中。



“邑泉之冠”八王寺井


       八王寺,古称大法寺,明永乐十三年创建,占地三十余亩,是沈阳著名的古刹之一。八王寺得名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有关。

     阿济格生性勇猛,能征善战,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和硕英亲王。崇德二年(1637年),阿济格在盛京城东门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邸,名曰银安殿。此殿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样式新颖,用料考究,“座基石质,均系玉性,花样海水”。阿济格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不满。有官员便借机上奏,请求没收银安殿改作它用。因银安殿建于明大法寺的旧址上,故决定将银安殿改作寺庙,名称仍沿用大法寺的寺名。由于阿济格人称八王,世人便将大法寺俗称为八王寺。 在八王寺中有一口井,俗称八王寺井,水质优良,清冽甘芳,为“邑泉之冠”。


      清同治年间的《陪都纪略》有八王寺井的描写:“八王公修,大雄宝殿,游人消暑,井冽甘泉。”八王寺井之所以驰名流芳,重要原因源自皇家“御用之水”。

     《沈阳县志》记载,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东巡时,都从北京玉泉山运水,因路 途遥远,玉泉山水运输到沈阳时已沉淀浑浊,难以饮用,只好用八王寺水洗之。而在用竹杆搅动时却发觉,八王寺水浮于上部,用银勺舀出品尝,比玉泉水还要甘冽。乾隆皇帝大喜,封八王寺井水为“东北第一甘泉”,指定为东巡期间的指定用水。

     八王寺水还是充满浓重的民族情怀,是与“提倡国货,挽回利权”的民族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人的“争气水”。

     1920年的中国风雨飘摇,外国列强渗透把控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国人掀起“抵制洋货、实业救国”的热潮,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招股章程明文写道:“前因奉垣八王寺有著名甘泉,以之精制啤酒汽水,足以振兴国货,挽回利权。”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首任董事长为张志良,总经理为王衡文。建楼房、瓦房、平房共164间,花费小洋19.64万元,足见该厂当时的占地和建筑规模。



      1922年,时任奉天总商会会长、东三省盐运的张惠霖同奉天商工会长金哲忱等人,筹资66万元奉洋,摒弃小作坊经营模式,在原址扩建八王寺汽水厂。注册商标为“金铎”意在以金钟唤醒民众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八王寺汽水口感芬芳,一举压倒了进口饮料,垄断了沈阳市场,畅销东北各地,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在当年的《东三省民报》等报刊上就有“关外第一酒厂,东省无二甘泉”“君欲购清洁适口之啤酒汽水酱油乎?请用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公司出品”的广告语。到了1928年,八王寺年产啤酒10万箱(18瓶装)、汽水6万箱(48瓶装),产品远销至天津、上海等地,创造民族工业的传奇。新中国成立后,“八王寺”与北京“北冰洋”、上海“正广和”和天津“山海关”等碳酸饮料齐名,成为四大名饮。至今,沈城仍有八王寺汽水售卖,成为老沈阳人的童年记忆。

     如今,八王寺重新修缮,仍然香火鼎盛,禅音不绝。古井古寺,梵音袅袅。





“大清贡酒”老龙口井


       老龙口井地处盛京的“龙城之口”,故名老龙口。老龙口酒厂前身为义隆泉(后改称万隆泉)烧锅,创建于康熙元年,素有“大清贡酒”之称,曾授“飞殇曾鼓八旗勇”之赞誉。



      沈阳的老龙口酒厂建于康熙元年(1622年),相传明末清初山西太谷县有一个叫孟子敬的生意人,他在本地开了一个小型烧锅,善于经营,生意很好。后来,山西大旱,孟子敬折卖了店铺,投奔在盛京开酱园的表兄张乐山处。在张乐山的帮助下,孟子敬重操旧业,在小东门外军操场临大街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烧锅。因厂址位于清朝盛京之东边门,正通龙城之口,故名老龙口,相沿成习,名传至今。



      酒好源于水好。老龙口井深达百米,地占其灵,系长白山余脉,素有“龙潭水”之誉。井地处长白山余脉与辽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高敞,水源充沛,属矿泉水质,水中含有的矿物质及微量成分为酿酒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酿酒,这也形成了老龙口酒独有的“浓头酱尾,绵甜醇厚”的风格。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东巡盛京,皆用其酒,素有“大清贡酒”美誉。


当年的酒业前辈合影

      

      由于老龙口井,井水清澈,渊源不息,甘甜适口,沁人肺腑,所以酿造出的老龙口大曲醇香柔和,具有独特风味,有“三杯龙口穿心过,两片彩云上颈来”的美誉。老龙口酒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今,始终没有停止酿造,窖池内的主要微生物没有被破坏变异,这是老龙口酒独特的“水好,曲精,发酵,蒸馏,储存,句调”酿造工艺,也是它与众不同之处。除原址原井水酿造白酒外,又以传统端午采曲和用曲工艺,沿用百年窖池发酵,采用传统混蒸混烧老五操作法,用百年酒海(木制储酒器)陈酿,精心句调,成为沈阳一大名牌,至今老沈阳人爱不释口。





平民味道的北市井

      

      老北市井,位于今南京街市府大路东北角,当年位于“十间房”西边,有百余年历史。“十间房”最早住的是修黄寺的工匠,开始只有十多家,后来逐渐兴旺。北市场开辟后,有几十家茶馆,所用之水皆为北市场老井。井的历史相当悠久,解放前曾是提水井、轱辘井,后来改成压力井和自来水井,老井逐渐废弃。

     清代沈阳是八旗居民较多的城市,吃着俸禄,游手好闲,“泡茶馆”成了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沈阳百咏》曾有记载:“茶坊镇(整)日话津津,晚饭归来意更亲。好待二更钟动后,满街灯火散闲人。”这里记载就是沈阳地区八旗居民平时喜欢在茶坊聊天,沈城的茶馆成为八旗子弟的消遣之地。终日泡在茶馆里,甚至晚上都不愿意回家,一直到二更都不散去,北市场成为了“闲人”的消遣地。


      北市场茶社分为两种,一种是“清茶馆”一种是“花茶馆”。“清茶馆”专门卖水,没有艺人演出,门前柱子上挂块长条的小木头牌子,下边拴红布条。木头牌子两面有字,一面写“扬子江心水”一面写“蒙山顶上茶”。如果打开水,不用一次一付钱,茶馆备有“水牌子”。所谓“水牌子”系用二寸来长的小竹片做成,上面烙有花纹,打水时交付一个,作为凭证。三十个或五十个一卖,后改作水票。


       花茶馆,除茶水外,还邀来说唱艺人,使茶客可以边品茶边欣赏评书、鼓曲表演,逐渐过渡成以听书为主,品茶退居其次的“书茶馆”。缪东霖在民国初年《沈阳百咏》就记载:“张长李短茗谈亲,听盲词稗说古今”,所谓“盲词”即是鼓书艺人演唱之曲。此类书茶馆清末以后大盛,成为一种演出场所。

      北市场的茶馆,设备简陋,观众多为一般小市民阶层,如轿夫、吹鼓手、棚匠、厨师、泥瓦匠、拉人力车的、小商小贩、焊洋铁壶的、店员,他们很少流动,把茶馆做为每天唯一休息娱乐的地方。


     

        北市场的茶馆还兼做“卖外壶”生意。《沈阳百咏》有诗记道:“檐下招牌挂外壶,腾腾汤火漾红炉。吃茶人爱江心水,会向春风小市沽。”在茶馆之外,还有所谓的卖外壶者,招牌上也注明江心水、顶上茶等字样。城中讲究的大户人家,吃茶往往选择此水。所谓“江心水、顶上茶”,是旧时茶馆或茶叶铺常见的广告用语。其实“卖外壶”所卖的只是沏茶的开水,并不是茶水,也不是江心水,多是从老北市井中取出。由此可见北市场老井水的确是颇受老沈阳人的欢迎。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沈阳生活攻略   盛京摆渡

                                                                      

沈阳热点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