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实践 | 临时利用:关于一种灵活的空间发展模式的理论与案例
1 临时城市的兴起
历史上的建筑和城市大都追求永恒与持久,特别是西方的砖石建筑,常常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从古老的神庙、教堂到近代的办公大楼与图书馆等,城市与建筑就在这种对持久的追求中延续下来。由于人类对秩序的向往和对确定性的依赖,理想中的城市结构应当是稳定持久的,城市的景观和结构应当能抵御时间的淘洗。无论是开发商、建筑师还是规划师都在努力地预知未来,试图满足那些尚不存在的需求,创造屹立数十年的作品。然而在今天,对持久固执的追求常常被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和政治格局打乱。显然,当今世界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相对静态和恒定,变化、联系、流动、网络是当今城市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在流动的社会中,没有什么是永恒和完美的,变化才是一种惯常的状态,无论是城市还是城市中的人,都需要找到在这不确定的状态下的新的发展方式。这种对变化与未知的态度的转变是临时利用兴起的重要背景。
2 临时城市主义(temporary urbanism)与临时利用(temporary use)的兴起
2.1 临时城市思想产生的现实原因
临时城市思想的产生主要与当代欧美城市的发展现状有关。欧洲和美国的很多城市都面临城市更新和复兴的工作,但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感到缺乏控制全局的资源和能力,无法像从前那样,通过一纸综合用地规划控制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关注小尺度的、往往是偶然性或临时性的一些发展契机,通过一些松散的规划图景和设计框架,挖掘场地在当下、而非十年之后的潜力[1]。这也激发了土地所有者和开发商对临时利用的关注,他们开始认识到,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项目中允许临时利用的存在,尤其是面对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时,临时利用无疑比长期固定的方式更为灵活,能更好地应对变化的形势。
2.2 临时利用的定义与优势
临时城市的核心策略是临时利用。临时利用指利用被废弃或暂时闲置的场地,赋予其新的临时性的功能,以应对空置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并提供更多元的活动[1]。临时利用并不是任何固定用途的替代品,而是那些从一开始就被规定为临时的利用[2]。事实上,很多用途在长期来看并不一定可行,正是临时利用的有限性使这样的功能可以得到运行。“临时”与用途是否正式、尺度大小甚至持续时间长短都没有关系,强调的是利用者、开发商甚至是规划师对这样一种利用的意图。
很长时间以来,相比于之后要进行的、永久性的功能,临时利用被认为是次要而非正常的,但这种对于主要和次要的区分逐渐被淡化,临时利用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主流规划手段和城市开发系统之外的一种新的、正常化的土地利用方式[3],越发成为城市规划中中心的、战略性的手段。
临时利用对危机下的城市发展有尤其明显的益处,例如,临时利用可以通过利用空置的土地或房产,对城市空间进行更有效率、更经济的利用[3-7];减少土地空置带来的维护费用,并且通过激活未被利用的地产增加社区的收入[5,8];特定的临时利用可能吸引其他的临时功能甚至永久功能,从而提升整个环境的氛围[3-6];有效减少获取土地利用权中的协商[8];吸引更多外界力量进入城市开发,帮助项目的规划、投资与实施,从而缓解城市开发建设的压力[5],等等。
3 临时利用与城市规划实践
3.1 临时利用与传统规划系统
除了作为一种应对收缩与衰退的经济形势的手段,临时利用还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方式进行了反思。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很多积聚已久的城市建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很多大型建设项目都过于依赖来源单一的大手笔投资,受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很大;单一的城市主体(主要是开发商或规划师)的力量越来越弱,他们为发展制定的理想图景(开发项目或总体规划)常常很快就会过时,无法应对未来的变化或眼前的一些短期问题;目前流行的规划方式都强调开发的内容,但不强调开发的手段,最终造成实际的开发手段的无效,等等[4]。总体而言,以总体规划为基础的传统规划手段越发不适合现代城市变化的节奏,无法有效地应对不断多元化的人口复杂变化的需要,缺少适应能力,也缺乏一些短期、试验性规划方式具有的灵活性[9]。
3.2 实践与制度化的可能
在临时利用现象产生之初,这些实践并没有被纳入法定规范或程序中[4]。然而,正因为临时利用具有上述的一些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将市民倡议与公共政策对接,这种空间利用的方式开始逐渐被一些城市制度化,成为正式的城市政策的一部分[10]。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因为案例彼此之间差异很大[11],将临时利用制度化是不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背景都会对临时利用造成影响,因此很难为不同条件下的实践归纳出统一化的框架。其他学者则认为,过度强调临时利用会阻碍长远的城市发展[12]。临时利用固然有很高的灵活性,在解决近期问题方面具有优势,但一味强调发展临时利用会干扰更稳定的城市功能的发展。更进一步而言,虽然临时利用的项目可以将空间需求者与空置的空间匹配起来,实现空间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这种方式却并没有触及最开始造成空置现象的根源[6]。
临时利用不一定会带来双赢的局面,其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于业主是否能从中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来偿付他需要付出的投资和需要承担的风险。在很多实际操作的例子中,在租借空间之前,业主需要负责对空间进行修缮甚至配备新的功能所要求的设施,与临时利用通常十分低廉的租金相比,业主所付出的成本较为高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有时会成为阻碍临时发展的关键障碍。
4 案例介绍
4.1 布鲁塞尔的Precare项目
Precare项目于1999年在布鲁塞尔开展,旨在以空间的临时利用为手段促进和支持城市社会运动,鼓励公共或私人业主将他们目前未利用的空间提供给艺术家、社会团体或筹划之初的小企业临时利用(图1)。
图1 Precare组织项目之一,将一间废弃的车库改造为艺术工作室,包括雕塑工作室、绘画室、音乐舞蹈排练室等
资料来源:http://www.precare.org/Website/Projets/_Photos.php?Code=1
在这样的行动目标下,Prepare是一个协调组织,帮助空间所有者(公共机构或私人)与空间需求者(主要是艺术家或是从事社会活动的群体)匹配。该组织的运行机制如下:(1)在城市中寻找空置的建筑并与所有者取得联系;(2)与空间所有者进行协商;(3)对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其合适的用途,并初步评估维修的成本;(4)计算增加设备或改造的费用;(5)与所有者协商利用期限等;(6)将空间租借给符合要求的个人或组织;(7)通过会议等方式协调、组织空间的利用;(8)帮助空间利用者开展一些公共展览活动;(9)监督空间利用者遵守空间利用的规定,确保利用者按期归还房产。
在项目最初阶段(1999—2003),Precare通过非正式的支持手段,帮助社会上的年轻人获得空间进行自己的活动,而到第二阶段(2003—2008),Precare开始与更多主体(如布鲁塞尔市政府、一些公共组织与私人企业)进行合作,以获得更多可利用的空间,并且不断设计、试验各种合作和组织策略。
4.2 米兰蒙里斯街(Viale Monlise)地区的临时利用与更新
蒙里斯街位于米兰中心城边缘,该地区除了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市场尚在运营,还有若干幢已经废弃空置多年的工厂和市场建筑。由于该地块的战略地位、建筑的历史保护价值以及2015年米兰世博会提供的契机,在2007年,该地区一度成为米兰市计划进行的若干更新项目之一,但因为种种原因,更新项目一直没能得到实施。
一个叫做MACAO的艺术活动组织为蒙里斯街的更新带来第一次转机。MACAO是一个激进的文化艺术宣传组织,强调发展实验艺术活动,在此之前已经在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城市进行了一系列占领空置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的运动,作为对政府缩减艺术投资、艺术活动减少、艺术家失业等状况的抗议[13]。2012年6月,MACAO占领了蒙里斯街区内的一幢建筑,作为实验艺术、文化活动中心。
MACAO占领的建筑是城市公共财产,尽管从法律角度出发这些激进的艺术家的行为是违法的,但米兰市政府还是无声地容忍了他们的行为,MACAO因此可以在此发展壮大[14]。MACAO的占领行为反过来也使城市政府越发意识到地产空置带来的问题,以及临时利用的理念在解决由来已久的艺术活动空间缺乏问题中起到的作用。不久之后,米兰市政府与米兰理工大学城市建筑与城市研究学院以及Temporiuso组织【集研究与实践为一身,以重新利用弃置的建筑与开放空间、开展艺术、工艺、青年接待等功能为目标】签订备忘录,共同开展对城市中废弃或利用率低下的建筑与土地的调查研究,并探索在其中注入临时利用以激发地区活力的可能性。2013年10月,名为“自由、友善、交流”(Liberty,Hospitality,Exchange)的临时项目在蒙里斯街区的另外两幢空置建筑中落成,原空置建筑中被植入了社区服务、学生公寓、青年旅社等功能。同时,Temporiuso还利用项目开幕的机会布置展览,宣传该组织在临时利用方面进行的各种研究成果以及米兰市在城市更新中实施的一系列临时利用的行动(图2)。
图2 米兰理工大学学生们对建筑临时利用可能性的探讨
资料来源:http://www.temporiuso.org/
2014年,在以MACAO为首的若干文化与艺术团体的行动压力之下,以及米兰市政府对城市艺术活动发展与房产空置的状况进行更认真的调查与评估之后,米兰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协商小组,处理市政府土地房产的空置问题,并力求将这些空间分配给需要空间的社会活动组织,特别是众多非正式组织与集体。以此为契机,米兰市将开展更系统的空间整合利用更新项目。
5 总结与反思绍
5.1 案例比较与评述
在本文介绍的两个案例中,Precare体现了较为专业稳定的推动临时利用的中介组织的工作,多方主体对其制定的规则的遵守是临时使用项目成功的重要前提。而在米兰蒙里斯街案例中,临时利用的开端是非法占领,一次非法的占领活动促成了临时功能的出现,后在其他力量,尤其是城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更为正规的临时利用。这个过程进一步促使城市管理部门重视房产空置问题,从而成为城市总体更新策略的起点。
arPrece虽然是较为成熟的组织,但其进行的项目较为点状分散化,对城市系统整体的作用较为有限;而在蒙里斯街的案例中,虽然项目开端于一次违法的抗议占领运动,初衷也并不局限于临时利用,但在政府、学术组织、临时利用推广组织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次实践逐渐成为城市整体更新发展策略的一部分,成为更为体系化、更具有影响力的临时利用项目的基点。
虽然这两个案例从最终效果来看都称得上是较为成功的实践,但仍然暴露出临时利用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在以布鲁塞尔与米兰为代表的西欧城市中,土地建筑大量空置的现象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房地产投机开发、不确定的经济循环都是加剧这种状况的因素,因此,仅靠临时利用这样的规划管理手段本身很难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种更加灵活的空间分配和利用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兼顾多元主体对城市空间越发多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状态与社会需求。
5.2 对临时利用的反思
即使作为一种相对灵活的空间分配、利用方式,临时利用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灵药,在这种理念下的具体实践中,还可能出现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牵涉到如何协调各方面利益,特别是确保空置土地、建筑的所有者愿意参加到这一行动中。在目前的很多项目中,空置或利用率低下的建筑与土地都是政府等公共部门的财产,临时利用多为艺术、社区活动等非营利社会功能,其中牵涉到的利益分配的问题相对较少。但在一些空间所有者和空间使用者都是私人或团体的情形中,临时利用可能会因为收支的不平衡而无法进行。在实际操作中,临时使用要做的不仅是将空间所有者与空间需要者进行匹配,同等重要的是使二者都可从中获益,至少不能使某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需要十分健全的操作框架,需要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以及法律问题进行判断,并尽可能通过实施计划的优化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建立有效的约束框架,确保真正的“临时性”。虽然临时利用强调利用时间的有限性,但目前多数文献都并没有涉及在规定时间结束后这些临时利用的去留状况。如果项目最初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期限,那么就很难界定何时可以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同时终止临时的功能。简而言之,如果没有初期明确的约定,在规定的结束时间到来时,财产的所有者可能无法收回自己的地产,或者临时使用者可能会被无故剥夺使用空间的权利。
同样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临时利用在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策略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与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诚然,临时利用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正规的”城市发展框架之外、应对变化与新需要更为有力的工具,但过于分散的组织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可能违背城市继续良性发展的需要,也可能与城市整体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要想更好发挥临时利用这种手段的优势,不能将其作为行动的目标,而应将其作为城市整体提升的手段之一,与城市发展的整体策略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Bishop P, Williams L. The temporary City[M]. London: Routledge, 2012.
[2] Haydn F, Temel R. Temporary Urban Spaces: Concepts for the Use of City Spaces[M]. Basel, Switzerland: Birkhäuser, 2006.
[3] Lehtovuori P, Ruoppila S. Temporary Uses as Means of Experimental Urban Planning[M]. UDK Brojevi, 2012: 29-54.
[4] SUC Studio Urban Catalyst. Urban Catalysts. Strategies for Temporary Uses –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Urban Residual Areas in European Metropolises[R]. Final report. Berlin: Studio Urban Catalyst. (2003-11-03). http://www.templace.com/think-pool/one786f.html?think_id=4272.
[5] Kotval Z, Machemer P, Mullin J. Transformative Temporary Use[J]. WIT Transactions o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0, 142: 233-241.
[6] Ferreri M. The Seductions of Temporary Urbanism[J]. Ephemera, 2015, 15(1): 181.
[7] Ziehl M, Oßwald S. Practices in Second Hand Spaces: Producing Value from Vacancy[J]. Ephemera, 2015, 15(1): 263.
[8] Németh J, Langhorst J. Rethinking Urban Transformation: Temporary Uses for Vacant Land[J]. Cities, 2014, 40: 143-150.
[9] Arieff Alison. It’s Time to Rethink Temporary[N/OL]. New York Times Opiniator. (2011-12-19). http://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1/12/19/its- time-to-rethink-temporary/#more-114475.
[10] Patti D, Polyak L. From Practice to Policy: Frameworks for Temporary Use[J]. Urban Research & Practice, 2015, 8(1): 122-134.
[11] De Smet A. The Role of Temporary Use in Urban (Re) Development: Examples from Brussels[J/OL]. Brussels Studies: The E-Journal for Academic Research on Brussels. (2013-11-12). https://brussels.revues.org/pdf/1196.
[12] Desimini J. Limitations of the Temporary Landscape and Abandonment[J].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2015, 41(2): 279-293.
[13] https://strugglesinitaly.wordpress.com/2012/05/23/en-macao/1/3
[14] d’Ovidio M, Cossu A. Culture is Reclaiming the Creative City: The Case of Macao in Milan, Italy[M].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2016.
作者:朱静宜,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1009812338@qq.com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