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精粹 | 津巴布韦首都地区城镇化特征和问题探讨【2018.5期优先看·主题】
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国内非洲研究专家舒运国指出,非洲国家的城镇化并非工业现代化的结果,而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经济发展不足,致使大量农业人口盲目流入城市造成的,相应产生的城市病问题严重。相关研究普遍认为非洲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城镇化,本专辑第一篇主题文章的作者亚瑟·敏赛特也持这一观点,并基于此提出中阶城市在缓解非洲大城市病、提高农村生产率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以一个规划项目为契机,研究了津巴布韦首都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希望对宏观的城镇化研究有所补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进行了数据更新和文献的补充研究,作者所见所感已是三年之前,此后津巴布韦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读者加以甄别。
1 津巴布韦的独特性
津巴布韦国情在南部非洲国家中具有独特性。
第一,津巴布韦是非洲最晚独立的几个国家之一,也是少数独立后没有发生大规模内战的国家,主要城市和基础设施基本完好,首都哈拉雷是南部非洲重要的大都市和宜居城市(图1)。
图1 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
第二,独立前的津巴布韦被誉为“非洲面包篮”,农业经济基础较好,但独立后受国际关系和国内政策等影响,国内经济形势经常反复。特别是2000年政府发起的快速土改运动,使津巴布韦与西方世界的冲突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是农场经济的崩溃和经济严重衰退,到2009年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一百万亿津元成为人类货币史上最大面额的货币(图2)。
图2 一百万亿面值的津巴布韦货币(网络图片)
第三,得益于独立后大规模的教育公共投资,津巴布韦识字率在整个非洲位居第一(92.5%),是非洲重要的劳务输出国家(图3)。
图3 津巴布韦街头的学生
因此,津巴布韦的城镇化问题,难以用简单的人口自然增速高和农业经济发展不足来解释。事实上,政府长期执行了去中心化和放权地方政府的抑制城镇化政策,一定程度掩盖了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观察研究发现,尽管国家总体发展水平停滞不前,但城镇化问题正在累积和显现,可以说“穷病”和“富贵病”同时存在,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穷病——容易理解、情况类似
(1)人口总体流出
从国家层面来看,除独立之初人口经历了短期的快速增长,1997年以来人口出现持续的负增长,经济衰退是引发大规模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此后,虽然人口总量有所回升,但仍大大低于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持续的净流出(图4)。移民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净流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2%,移民既包括技术人才的流动,也包括贫困人口的移民,非正式移民和通勤人员也占比不少。据统计,前往南非和博茨瓦纳的日通勤人数达63万人,约有150万津巴布韦人在南非居留。
图4 津巴布韦总人口变化情况(1980-2014年)
(2)城镇化水平低
非洲许多国家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总体城镇化水平达到40%,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津巴布韦全国城镇化率约32%,按照一般经验已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但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止步不前。2016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将其列入四个逆城市化国家之一。这一现象与快速土改运动有一定关系——一些城市居民返回农村。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结果受统计方法影响,大城市向周边地区的蔓延可能未被计入有效统计。
(3)首都地区核心作用突出
首都哈拉雷的人口规模是第二位城市布拉瓦约的2倍,是第三位城市的4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哈拉雷两次人口普查期间迁入人口比重超过30%,而同期其他城市人口,包括第二大城市在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遥感影像的分析,1984年建成区面积约118.6k㎡,到2013年达到342.2k㎡,人口聚集与用地扩张明显。尽管在此发展阶段一直有主张发展中小城市代替大都市的声音,但哈拉雷找工作的难度仍然最低(按雇员数/城镇人口数衡量),提升首都承载能力显然是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切实选择。
(4)基础设施状况恶化
哈拉雷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已疏于维护多年,供排水问题尤其突出。除供水规模缺口以外,城市水源地是城市排水的主要方向,水源和水质难以保障。2018年9月,津巴布韦卫生部长宣布,哈拉雷因超过2000人感染霍乱,宣布进入霍乱紧急状态(图5)。而2008年发生的疫情已经导致超过4000人死亡,感染人数超过4万人。此次霍乱爆发即源于西南郊的高密度居住区,由于下水管爆裂导致水源被污染。
图5 2018年哈拉雷的霍乱疫情
图片来源:央视网新闻
3 富贵病——殖民地的“特殊遗产”
(1)大都市区蔓延式发展
中国在与津巴布韦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时期,并没有产生大都市区的概念。这与当时交通机动化水平不高、户籍政策限制等原因有关。而津巴布韦首都地区已形成都市区,由狭义的哈拉雷市与周边4座卫星城组成。卫星城的形成由来已久,例如奇通圭扎市(Chitungwiza)殖民地时期建设的非洲裔居民生活区,居民普遍在市区就业,具有明显的卫星城特征。其他大型居住区也不断向郊区蔓延,影像分析表明,近年开发的重点地区是距离市中心15~25km的区域。哈拉雷的城市住宅形态主要为低层院落,城市人口的低密度蔓延极大增加了政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成本。
(2)城市中心区衰退
市中心空心化一般指随着城市的发展,因出现交通拥挤、犯罪率升高等问题,使城市居民向郊区流动,而市中心衰退的现象,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哈拉雷中心区的居住人口密度仅2000人/k㎡,与其高楼大厦的建成环境非常不一致,商业办公建筑空置严重(图6)。
图6 哈拉雷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图(绿线的范围是市中心)
这种情况也与其殖民地发展背景有关,按照过去法律,黑人在城市中心无法拥有土地和住房,而由于白人大量离开,原有资产被闲置。另外,经济衰退使原来城市中心的商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衰退,中心区的店铺出现较多关停或搬迁至郊区的情况(图7),中心区出现了服务设施质量和数量的明显下降,甚至有本地学者称之为城市农村化。
图7 哈拉雷市中心关停的商铺
(3)居住标准高
2012年普查数据显示,哈拉雷的住房中,94%为现代住宅,即具有坚固的建筑结构和一定条件的现代设施。76%的城市家庭接入电力,85%的城市家庭拥有冲水马桶,这一生活标准与其过去优越的基础设施水平有关。而目前,城市供电保障率很低,家庭普遍使用自备发电机,而其汽柴油燃料依赖进口,成本很高。
此外,尽管独立后实施了严格的去种族主义政策,但居住社区的隔离依然存在。城东北地区多数为富裕阶层(图8),西南地区居民收入普遍较低,新的房地产开发延续了隔离的模式,由于政府没有能力在短时期全面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成区环境的不断自我强化使居住社区差异不断扩大。
图8 哈拉雷市富人区一处住宅
4 结语
其实所谓“穷病”和“富贵病”是相互关联的,然而,这并非本文的重点研究范畴。以上背景介绍更多是想说明殖民国家的特殊性——自1888年被称为英属南罗德西亚以来,津巴布韦经历了近100年的殖民统治,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独立后,虽然一些政策借鉴了我国经验,但事实证明选择正确的道路终究要根植于本国历史与国情。
作为仅去过一个非洲国家的作者,难言对非洲城镇化有多少了解,但以此为契机,在与多方沟通的基础上,收集信息相对全面,期望对于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期间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对未知的非洲大陆、对津巴布韦这个国家“加关注”,了解到多样化的发展难题。中国在规划引导城市快速建设方面经验丰富,应能帮助很多非洲国家避免失序的城镇化现象,但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基于不同国情,在尊重其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措施,仍待进一步思考。
上文中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在调研资料基础上加工绘制
——全文——
【摘要】研究概括了津巴布韦在南部非洲国家的特殊性,描述并分析了国家独立以后的人口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是与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关系密切的过程。通过对全国城镇化地区、城市人口及就业分布情况、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首都地区在国家城镇化中发挥核心作用,在都市区范围吸引人口和就业聚集。研究指出,尽管国家总体发展水平停滞不前,但城镇化方面的问题正在累积和显现。城市单中心蔓延、中心区衰退、中低收入住房短缺以及基础设施瓶颈等,极大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限的政府应对措施将导致城镇化质量的进一步下降。本文以哈拉雷新城规划建议项目为契机开展研究【本项目由中信建设集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作者为项目组成员】,希望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当代城镇化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专门针对非洲城镇化的研究较少,一般由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等综合性研究机构涉及。舒运国较早开始关注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他提出非洲国家的城镇化并非工业现代化的结果,而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经济发展不足,致使大量农业人口盲目流入城市造成的,相应产生的城市病问题严重。李晶等人指出非洲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住房短缺、失业与贫困、人与自然矛盾等,并判断未来非洲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包括中小城市的迅速发展、跨国城市走廊逐渐形成,以及城市病将长期存在等。其他相关研究还包括赵桂芝等人梳理了独立以来非洲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并提出非洲工业化进程的滞后原因主要包括自身政策不合理,政策执行情况欠佳,以及国际市场动荡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等。
关于津巴布韦的国别研究一般聚焦政治经济方面,如李新烽分析了津巴布韦土地问题的由来,吴传华解释了津巴布韦本土化政策及其对外国投资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对津巴布韦国内的特殊政策环境做了进一步阐释。
国外对津巴布韦城镇化问题开展的研究较为广泛,包括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国家城镇化策略等方面,但研究时间普遍较早,由于政策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大多难以反映当前津巴布韦实际情况。最近的研究中,南非学者穆乔丹依卡等人分析了独立以后政府治理采取的不同城镇化政策,包括长期执行去中心化和放权地方政府等抑制城镇化的政策,指出政府强烈干预了国家城镇化进程,且当前城镇化存在很大危机,包括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接近崩溃,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增速不匹配等。日本学者卡穆索科等人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对哈拉雷都市区1984年以来的用地变化情况作了解译分析,研究了城镇化的空间演变。另外,非洲发展银行、联合国发展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国非洲研究院等国际组织对津巴布韦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区域层面的研究数据主要采用国际组织机构的公开数据,主要包括非洲发展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国内研究数据主要采用津巴布韦国家统计署(ZIMSTAT)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参照了国民人口和健康调查数据。
本次研究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研究首都地区在国家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是研究哈拉雷都市区发展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从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由于城镇化现象的背景和成因复杂,殖民地的特殊影响与我国国情十分不同,缺少相关研究经验,本研究力求做到数据准确,客观反映事实。
1.3 津巴布韦概况及在南部非洲国家的特殊性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的内陆国家,2015年全国总人口约153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29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仅850美元。津巴布韦是世界最大的烟草出口国之一,也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国家,曾被誉为“非洲面包篮”。目前国家支柱产业为农牧业、制造业、矿业和旅游业,其中农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约20%。
津巴布韦是非洲最晚独立的几个国家之一,也是少数独立后没有发生大规模内战的国家【基于兰彻斯特大厦协定,津巴布韦一般被认为是政权和平过渡的国家。1980年独立以后的十年时间里,英国和南非的跨国公司对工业仍有绝大部分所有权,白人的土地和政治权益基本得到延续】。国家独立时发展基础较好,首都哈拉雷是南部非洲重要的大都市和著名的宜居城市。独立后得益于大规模的教育投资,津巴布韦识字率在整个非洲位居第一,达到92.5%,是非洲重要的劳务输出国家。
受国际关系和国内政策等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经常反复。2000—2002年间,政府急切地施行了快速土改运动(Fast Track Land Reform Programme),津巴布韦与西方世界冲突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是持续的严重经济衰退【2000—2009年间,津巴布韦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约40%,农业产出降低51%,工业产出降低47%】。快速土改运动对津巴布韦的影响深远,独立以前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以白人农场为主的农业经济,1992年政府修改宪法强制性赎买或没收白人占有的土地,2004年津巴布韦政府提出取消土地私有化,到2007年国家所有土地占80%,私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各占10%,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模式,客观上也使农业生产力严重受挫。这一运动除造成粮食短缺外,也导致了2009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目前津巴布韦政府新内阁刚刚就职,经济发展形势仍十分脆弱,没有本国货币、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对外国投资的高度警惕,以及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等因素依然存在。
1.4 国家独立后的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情况
参考拉夫托普洛斯等人的研究,本文将津巴布韦独立以后概括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民族国家建立阶段(1980—2000年)、津巴布韦危机阶段(2000—2010年)、政策摇摆阶段(2010年至今),分别以快速土改运动(2000年)和废除津元法定货币(2009年)为标志,分析不同时期的城镇化发展。
独立前,殖民政府和自治政府【指1880年代—1930年代的殖民政府,以及1980年以前半独立的自治政府,实质上仍由英国支持】实施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并且限制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独立后,由于政局转为稳定和政策限制解除,人口经历了短时期的快速增长,且大量涌入城市。如图1所示,1980—1996年间,由于人口出生率稳定上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总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年均综合增长率达3.29%。
图1 津巴布韦总人口变化情况(1980—2014年)( 单位:万人)
津巴布韦危机时期,人口出现持续的净流出。1997—2003年期间,人口保持负增长,经济衰退是引发大规模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2003—2010年,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有所回升,但仍大大低于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2.2%)。
津巴布韦移民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尽管近年来人口净流出比例有所降低,但仍占总人口比例的1%~2%。津巴布韦人口流出地主要为南部非洲国家,移民既包括技术人才的流动,也包括极端贫困人口的移民,非正式移民和通勤人员也占比不小。据统计,津巴布韦前往南非和博茨瓦纳的日通勤人数达62.94万人,共有约150万津巴布韦人在南非居留。
非洲许多国家当前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总体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2014年),近年增长率虽有放缓,但年均增长率仍超过1个百分点。津巴布韦现状全国城镇化率约为32%,按照经验一般已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但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止步不前,2016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甚至将其列入四个逆城市化国家之一。国家人口数据普查显示,2002年居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比重为35%,到2012年这一比重降低至3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快速土改运动有关,一些城市居民返回农村,使城市化进程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结果受统计方法影响,大城市周边地区的蔓延可能未被计入有效统计,存在实际城镇化水平被低估的情况。
2 首都地区在国家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城市首位度高,人口增长迅速
津巴布韦全国共有2个城市省(包括哈拉雷和布拉瓦约)和8个一般省,每个省都有主要的城市化地区(一般为省会)。首都哈拉雷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首位城市哈拉雷人口规模是第二位城市布拉瓦约的2倍,是第三位城市的4倍。全国主要城市中,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2座,分别为哈拉雷和布拉瓦约;人口规模10万~50万人的城市包括奇通圭扎(35.7万人)、穆塔雷(18.6万人)、埃普沃思(16.7万人)、奎鲁(15.5万人)、奎奎(10.1万人)5座,其他城市人口规模均小于10万人(图2,表1)。
图2 全国主要城镇和城市化地区分布
表1 全国城镇人口分布情况(按省统计)(2012年)
从城市分布来看,奇通圭扎、埃普沃思是哈拉雷两座主要的卫星城。其他城市中,穆塔雷(Mutare)位于津巴布韦与莫桑比克边境,是重要的陆路口岸城市,奎鲁(Gewru)与奎奎(Kweke)是中部矿产资源集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因此,哈拉雷及周边城市组成的首都地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城镇人口集中区,位于哈拉雷市的城镇人口比重占全国城镇人口的60%(包括奇通圭扎和埃普沃思)。2012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哈拉雷常住人口的49%出生地在外省,两次人口普查期间,迁入人口比重超过30%,净迁入比例为5.12%。同期,包括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在内的其他城市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2 首都在全国非农就业中具有核心作用
津巴布韦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2012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比重为49.7%,因此也有国内外学者提出发展中小城市代替发展大都市,以减少城市病的出现。与2002年相比,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的析出一般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关,但津巴布韦的情况还与快速土改运动密切相关——分散化的小型农业生产规模下降、效率降低,导致农业劳动力需求下降,这与舒运国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而同期全国制造业就业比重也由5.3%下降至2.3%,制造业衰退使得更多失业人员出现,国家就业形势总体恶化。
全国经济活动人口(Economically Active)比例最高的省为哈拉雷(63.13%,201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3.07%)10个百分点。如表2所示,哈拉雷是全国有薪雇员、雇主以及具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或求职者最多的省份,城市中寻找非正规就业的人口迅速增加。从职业分布来看,哈拉雷就业结构中比例最高的为服务业(占比34.8%),其次为商业和金融业(8.4%)、采矿和建筑业(7.1%),是非农就业岗位最集中、最多元化的地区,在全国非农就业中的作用无可代替。因此从促进城镇化、发展非农经济的角度来看,优先发展哈拉雷都市区,提升首都承载能力仍然是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切实选择。
表2 津巴布韦经济活动人口分布(按省统计)(2012年)(单位:万人)
2.3 哈拉雷城市外围集聚人口能力较强
按照行政区划,哈拉雷省范围由哈拉雷、奇通圭扎、埃普沃思三个城镇及哈拉雷农村(Harare Rural)组成。由于西马绍省的诺顿(Norton)和东马绍省的鲁瓦(Ruwa)、格罗蒙奇(Goromonzi)、塞凯(Seke),以及中马绍省的马佐伊(Mazowe)的部分地区与哈拉雷城市紧密相关,一般被认为是哈拉雷都市区的范围。
2012年,哈拉雷省常住人口总量为212.31万人,较2002年增加22.7万人,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1%,与全国水平持平。但哈拉雷都市区范围人口总量达到280.67万人,较2002年新增42.5万人,年均综合增长率达1.7%(表3)。如图3所示,根据1995年以来的人口增长趋势,预计到2030年哈拉雷都市区人口规模将达到400万人左右。
表3 哈拉雷都市区人口分布及增长情况(按区统计)(2012年)
图3 首都地区常住人口增长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单位: 万人)
研究都市区人口分布采用2012年全国人口普查以及哈拉雷省数据,其中,哈拉雷省范围精确到街区(ward)【基本统计单元单个规模1~10k㎡外围地区单个规模10~100k㎡不等,哈拉雷农村为一个统计单元,总面积195k㎡】,外围精确到分区(district)。
如图4所示,2002—2012年间,哈拉雷农村成为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年均综合增长率达17.31%,鲁瓦、诺顿、埃普沃思、格罗蒙奇等地年均人口综合增长率均超过3%,为人口迁入地区,而城市中心区则人口增长较慢。
图4 哈拉雷都市区人口增长情况(2002—2012年)
从人口分布数量来看,如图5所示,按街区统计,哈拉雷农村地区总人口最多,其他地区人口一般在1~3万人之间。从人口密度来看,如图6所示,哈拉雷省共有3个较为集中的高密度片区,分别为两个卫星城奇通圭扎和埃普沃思,以及城市环路以西的部分,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在5000人/k㎡以上,局部可以达到10000人/k㎡以上。相对来说,中心区居住人口密度明显较低,仅为2000人/k㎡,与其高密度的建成区环境不符合。
图5 哈拉雷省人口分布图(左)哈拉雷省人口密度分布图(右)
图6 哈拉雷都市区主要功能区现状示意图
3 哈拉雷都市区发展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3.1 都市区呈单中心蔓延式发展
哈拉雷省辖区面积约942k㎡,根据卡穆索科等人通过遥感影像分析的结果,1984年辖区内建成区面积约118.6k㎡,2002年增长为233.9k㎡,2008年为302.7k㎡,2013年达到342.2k㎡,距离市中心15~25km距离范围是新增开发的主要区域。城市建成区范围实际上已经蔓延至鲁瓦及其他周边地区,同样地,奇通圭扎已经使相邻的塞凯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化地区。
如图6所示,哈拉雷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呈单中心蔓延式发展,采用放射性路网与城市中心区相连。其中,城市中心区包括国家行政办公、金融、文化机构,以及大型商业、铁路交通枢纽等功能,面积约5k㎡;与城市中心区相邻是多所大学、医院、体育场馆和大型公园等。外围4个主要的工业组团分布在铁路以南的地区。4座卫星城(奇通圭扎、埃普沃思、鲁瓦、诺顿)除居住功能外,各自布局了独立的工业园区,其中奇通圭扎是殖民地时期建设的非洲裔居民生活区,大多数居民在市区就业,埃普沃思是以非正式住房为主的居民点。其他城市大型居住组团被城市主干路以及公共用地【指相对于私人土地的公共所有土地,即public lands,一般为政府所有】分割,居住组团内配有公共服务设施,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与社区经济水平紧密相关。此外,城市蔓延与本地居住习惯也有关,哈拉雷主要的城市住宅形态为低层住宅,新增商业开发以3000~5000㎡的院落式住宅为主,不断向城市郊区蔓延。城市人口密度过低极大增加了政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成本。
3.2 城市中心区衰退问题突出
城市空心化一般是指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型城市中心出现的交通拥挤、犯罪率升高等问题,使城市人口向郊区流动、市中心出现衰退的现象,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
如前所述,哈拉雷中心区居住人口密度仅2000人/k㎡,与其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非常不一致,商业办公等建筑空置严重。哈拉雷中心区的空心化与其殖民地发展背景有关。一方面,黑人在城市中心无法拥有土地和住房,而由于白人的大量离开,原有资产被闲置。另一反面,经济衰退使原来城市中心的商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衰退,位于中心区的商业店铺出现了较多的关停情况,或搬离到较为富裕的郊区或机场等地,中心区出现了服务设施质量和数量的明显下降。津巴布韦学者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农村化(ruralisation),即指城市生活质量的整体下降,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低劣、基础设施不足和生活方式不可持续,甚至逊于农村地区,并将其视为需要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3.3 城市社区差异扩大,中低收入住房短缺
尽管独立后实施了严厉的去种族主义政策,但居住社区的隔离依然存在。津巴布韦目前全国非洲裔占比为99%,欧洲裔人口总数仅4.7万人。其中,居住在哈拉雷的非洲裔占比98%,欧洲裔人口总数为1.6万人。居住在哈拉雷的欧洲裔居民总体上为富裕阶层或雇主,并且大多居住在城东北地区。城市西部、南部居民收入水平则普遍较低。这种现象源于殖民地时期的住房政策,即对不同的住宅区域实施隔离,非洲人住在高密度地区(奇通圭扎),其他种族(主要为白人)住在低密度地区,并且限制非洲人拥有住房他们以租房为主。不同类型住宅的居住密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状况差异显著。新的房地产开发延续了隔离的模式,显示出殖民地对城市开发的持续影响。由于政府没有能力在短时期全面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成区环境的不断自我强化使居住社区差异不断扩大。
另外,贫民窟问题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普遍问题,整体贫民窟居住人口比重高达65%,而津巴布韦贫民窟比重明显较低,津巴布韦仅3.4%的城市居民住在贫民窟中,甚至比大多数工业国家水平还低。一方面,由于快速土改运动已经使大量的城市贫民在邻近城市的地区获得了占有土地的机会。另外,津巴布韦仍然执行殖民地时期的《区域与城乡规划法案》【《区域与城乡规划法案》,即Regional,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于1976年颁布实施】,建筑标准严格,既不能占用公共用地建设住宅,也不允许过低标准的居住条件。2005年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清除贫民窟运动(Murambatsvina),集中拆除了不符合建筑标准的临时住宅或临时商业场所,通过政府干预减少了贫民窟数量。
尽管受到政策限制,哈拉雷都市区的人口增长依然很快,而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住房,特别是低收入者的住房短缺已成为突出问题。津巴布韦学者芒兹瓦指出,目前普遍采取的变通方式是“后院扩张”(backyard extensions),即在存量地块中增加一部分建筑,作为一种可支付的低收入住宅,以应对居民住房需求,并为房主提供一定收入。笔者走访也发现,一些城市新移民居住在雇主的大院中,生活和工作均与雇主紧密绑定在一起。2012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哈拉雷仅29%家庭居住在自己的住房,租房占比为48%,这种非正式的住房供给已逐渐成为主流,如穆塔雷、维多利亚瀑布城等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短缺的问题。
3.4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不足
2012年哈拉雷人口普查中关于住房特征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94%的住宅为现代住宅,即具有坚固的建筑结构和一定条件的现代设施,但基础设施保障不足。
在能源系统方面,全省76%的城市家庭接入电力,73%的家庭以电作为厨房能源,但哈拉雷城市供电保障率很低,市政电网经常断电,富裕家庭普遍使用备用发电机,但津巴布韦汽柴油严重依赖进口,能源成本很高。农村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仅有20%的家庭接入到国家电力系统。当前国家电网电源及网络输电能力均不足,由于哈拉雷当地缺乏建设电厂的煤炭运输条件及水源条件,除非国家电网负荷和输电能力的整体提升,否则电源瓶颈难以得到解决,无法满足区域人口规模的持续增加和新增的产业用电需求。
城市供水问题更加严峻,仅37%的家庭使用室内管道自来水,32%的家庭使用住房单元以外的管道自来水,其他家庭使用井水等自备水源。如图7所示,目前哈拉雷主要有两个水厂,水源为位于低地的切维洛湖(Lake Chivero),两个水厂目前实际供水能力4.5亿升/日,总供水人口达450万人——除哈拉雷省以外,周边地区约有200万人依靠这两个水厂供水,城市供水规模严重不足。另外,哈拉雷城市东高西低,现状城市中心区约为1500m,最高处海拔1671m,最低处切维洛水库约1300m,现状主水源地位于城市排水的主要方向,水源和水质难以保障。城市供水提升达200~300m,供水成本较高。
图7 哈拉雷都市区水源地分布与地形对照图
4 规划政策建议
4.1 津政府发展设想与相关规划
政府发展设想和相关规划表明,津政府已经意识到国家发展中首都的驱动作用,编制了包括《总统任期发展计划(2013—2018)》、《哈拉雷城市战略规划(2012—2025)》等,如图8所示,其他国家计划还包括新的水源地以及引水工程、新的国会大厦,空港经济区及新工业园区等规划设想。一些私人财团提出了位于马佐伊省的汉普顿新城(Mt. Hampden)、商业办公综合体等项目设想,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也在考虑研究范围。
图8 规划津巴布韦新国会大厦效果图(左)规划商业综合体效果图(右)
总统任期发展计划以2018年大选为时间节点,提出重点建设的领域包括新国会大厦在内的公共建筑建设项目、社会住房项目,以及建立经济特区,发展信息通讯产业等设想,希望提升津巴布韦兴形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恢复哈拉雷非洲有影响力的首都地位。
社会住房项目是总统任期发展计划中备受关注的领域,由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和国家住房部(Ministry of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Works and National Housing)制定。该计划拟引入多种投资方式,在哈拉雷都市区范围建设超过10万套社会住房项目,住房形式为中高密度住宅,主要面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其中最庞大的计划位于哈拉雷农村地区(ward 1),共安排了近4万套住房,奇通圭扎市也安排了1.5万套住房,由于市中心几乎没有可用的土地,因此并未安排住房建设项目。
另外,由于城市供水矛盾非常突出,为应对用水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保障供水安全,津政府已经考虑其他流域远距离调水,提出新的供水解决方案。
4.2 规划政策建议
目前津巴布韦基本沿用了英国殖民地时期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和标准比较健全,但基本处于搁置状态无法执行。其中,与城市发展建设相关的主要法律包括《区域与城乡规划法》(Regional,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96 revised edition)、《道路法》(Roads Act, 2001—2002)、《环境管理法》(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 2007)、《城市管理法》(Urban Councils Act, 1997—2002)等,技术规范方面有《城市布局手册》(Layout Design Manual)、《建筑设计标准图集》(Model Building By-laws)等。殖民地时期的法律政策以限制哈拉雷城市地区发展,防止非裔居民涌入城市为目的,加上现行的《区域与城乡规划法》修订于快速土改运动以前,实际难以适应目前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因此,津政府与投资人均希望在新城规划建设中颁布新的条例,以达到先行先试的目的。
本次津巴布韦首都新城规划建议项目应津方邀请提出,我方在项目论证基础上对首都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展开研究。津巴布韦的自然条件、农业产业、人才资源等在非洲国家中具备优势,对国际投资者具有较强吸引力,人民对开放发展需求迫切,未来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基于前述认识,规划建议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首都地区,引导哈拉雷都市区向多中心大都市有序发展,并重点从提高中低收入住房供给、增加经济开发区、减少交通长距离出行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着手。同时,规划建议重新梳理都市区空间结构、新城定位及规模,提出社会住宅、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
5 结语
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广大的新兴独立国家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最终认识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是要根植于本国历史文化与传统,依据相对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津巴布韦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贵金属矿产资源优势,以及与东西方传统的社会经济联系,这些优势应该成为国家推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首都哈拉雷已经集聚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必要的基础设施、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但仍然是津巴布韦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最好的地区,应充分发挥首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吸引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可以有效增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国家整体发展实力。津巴布韦全国人口规模不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以首都地区作为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也是比较符合小国特点的有效措施。
中国在规划引导城市快速建设方面经验丰富,能够帮助津巴布韦避免很多失序的城镇化现象,但如何更加有针对性地面向津巴布韦国情,在尊重其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规划措施,仍待进一步研究。
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佳文、徐有钢、戴继锋、王家卓、魏保军、车旭等人对本项目研究所做的贡献,感谢陈明博士对本文的指导和建议!
作者:邵丹,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dancaupd@qq.com
延伸阅读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荔鑫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