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国城市学习——德国在空间发展中的挑战与对策》一书对德国在城市与空间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策略进行了总结,为中国的规划学者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和信息。在各个篇章中,作者结合不同城市与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德国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验中可以发现,如果城市和空间规划希望保障并改善所有居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在总体上把握经济、生态、社会乃至文化层面的挑战,并采取整合性的策略来引导城市和区域发展。
本书旨在揭示德国在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多元合作框架下所采取的空间规划实践,精心设计的制度和政策在空间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促使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实现了共同协调发展,使德国形成了平衡发展的基本空间格局。
经作者及出版社授权,本号从今天开始陆续推送该书的案例部分内容。
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乡村的生活水平有待改善,再加上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移居到城市和城市区域中来。不过城市本身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大规模人流的涌入。一方面城市内部的地价飙升,另一方面城市政府为众多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却非常有限。面对城市发展的复杂情况,总体规划等调控城市发展的传统工具也无法解决在空间、社会和经济方面出现的难题。人们的担忧与日俱增,希望重新塑造城市与区域,为此不断寻求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的模式、成功经验和具体策略。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政府、城市政府及其专家顾问会选择把目光投向其他国家,希望了解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时代,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如何解决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德国不仅仅是吸引游客、商人和投资者的目的地,同时也激起了城市规划师的浓厚兴趣。
单从国家的规模来看,德国与中国之间无法直接比较,更不要说两国在历史、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差异了。但是德国在中国享有美誉,许多中国人对于德国优越的经济、文化和价值观都有着良好的印象。那些出于商务或者旅游目的到访过德国的中国人会感叹德国城市和区域所拥有的卓越生活质量、文化特色和优美的景色。尽管如此,德国城市到底有什么值得中国城市学习的呢?
本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书中将展示出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样的景象:面对未来的挑战,德国不同的城市采取并实施了各种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和项目。在这些案例当中,既有像柏林、汉堡、慕尼黑、杜塞尔多夫、莱比锡或法兰克福这样的大城市,人们在注重保障市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致力于在欧洲城市的竞争中强化自身特色;此外,还会介绍像康斯坦茨、班贝格或雷根斯堡这样中等大小的历史名城,它们十分谨慎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努力使新与旧之间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还有一些城市则致力于使当地的大学能够融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步伐,使其成为城市发展中充满活力的伙伴;最后一部分的案例会展示德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和县域空间的发展情况,在德国统一之后它们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资本主义下市场导向体制的艰难转型。由于德国城市之间传统的行政分界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自21世纪初以来,构建多中心的城市区域成为城市间合作的新形式。这方面有一个范例是纽伦堡的大都市区,该区域成功地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政府、经济界和市民社会的代表带到了同一张谈判桌前,共同制定未来的战略并推动实施的进程。
为了探讨城市与城市区域的发展,就要把德国的空间发展放到更大的背景中进行讨论;这就要从战后的历史谈起:(1)德国的许多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被摧毁;(2)德国历史上形成了格外均衡的空间结构:直到今天,德国的中小城市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一直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3)在联邦制的框架下,城市和区域体系的发展涉及到联邦、联邦州和社区这三个空间层次,其中联邦州(共有16个州)和地方社区层级的重要性要大于联邦政府的作用,这种独具特色的空间体系也发挥了重大作用。相比之下,联邦政府的城市发展政策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相当有限。本书将详细地阐述这两个德国城市发展的特点。除此之外,各个城市和区域也一直坚持利用国际建筑展(IBA: Internationale Bauaustellung)这个充满德国特色的工具,人们希望通过这个工具,在政治层面推行各种创新性的城市发展政策。对以前军事用地的改造也是用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及城市住宅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中国当前在城市化领域正在经历的过程,可以使人回想起德国在一个世纪之前的很多现象。快速的城市化和扩张给当时德国的城市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局面,德国的城市规划师和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为国际上城市与空间规划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独具特色的贡献:卡米洛·西特在城市设计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以区划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法规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现代主义规划和建筑的发展与包豪斯学派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基于中心地理论等研究成果,德国构建起了较为系统而完善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198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巨大调整,以柏林国际建筑展和鲁尔地区的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IBA Emscher Park)为代表,德国同行的规划实践始终坚持以国家为代表的力量参与引导空间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新自由主义单纯强调资本利益的道路,始终关注空间发展对于社会方面的影响,面对当前世界急剧变化的局面,寻求包容、强调地方特色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这些原则成为当前德国规划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德国在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领域的发展与演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不是仅仅局限在专业人员内部就能够实现的任务,人们在不同时期面对的问题不同,为了寻求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讨论,今天将注意力放在发展包容与可持续的城市治理方向,在尊重既有规划文化及其路径依赖的同时,还要加强反思意识,才能够不断实现变革与创新。
在关于城市规划的国际文献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往往是英文的专著和期刊文章,而记录德国空间发展状况、并能让中国读者接触到的英文资料却极为少见。本书将首次从多角度提供各种成功的实例,帮助中国读者把握德国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总体情况,作者也希望由此激起大家的好奇心,鼓起大家的勇气,促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德国在城市和区域发展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去钻研德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策略和措施。克劳斯·昆兹曼,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荣休教授,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规划学院名誉教授
来源:易鑫, 克劳斯·昆兹曼, 等. 向德国城市学习——德国在空间发展中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第1章:以德国作为榜样?德国在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的挑战与成就(有改动)
延伸阅读
德国跨地方空间秩序、城市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空间要素管理与协调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战略环评的联动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慕尼黑大都市区小城镇就业空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