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弹性网络:曼哈顿合并街区空间特征研究》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曼哈顿是现代网格城市的典范,其城市形态以严格正交的均质网格为基本框架,具有街区规模小、道路密度大的基本特征,被认为有效支撑了该地区高密度的社会活动和经济集聚,也激发了良好的城市活力。在均质网格的基础背景下,曼哈顿网格中存在着部分由街区合并(指由相邻若干原始网格街区合并成为统一开发地块,且该单元内原有车行道被去除的开发模式)引起的网格变形现象,合并街区也广泛分布于曼哈顿岛各个区域。合并街区是组成曼哈顿城市形态的重要异质性元素,对其进行研究能更深入地探讨曼哈顿城市形态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为理解曼哈顿城市空间与功能之间的互动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合并街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研究不同功能合并街区的空间特征及其背后的空间社会逻辑,探讨城市形态对高密度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作用(图1)。
在应对过度郊区化、改善城市环境等社会背景下,合并街区的开发模式被用于现代城市建设。而曼哈顿网格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及弹性,在实施合并街区开发模式时,能在保持城市形态稳定性与较高交通可达性前提下,一方面回应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面积用地或高开发强度需求,另一方面也能解决曼哈顿这样高强度高密度开发的紧凑型城市较易出现的土地供给与使用失衡的问题(图2)。图2 曼哈顿网格街区的不同开发模式展示了原始曼哈顿网格的不同建造可能性(左-->右:基础街区布局模式,不同开发强度的两种摩天楼模式,柯布西耶现代主义模式)图片来源:MARTIN L. The grid as generator[J]. 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0, 4(4): 309-322.
研究分析了不同功能的合并街区的几何特征、空间句法整合度及选择度、内部人行道路设置方式、周边开发强度等。
在形态及分布上,合并街区的规模普遍较小且没有集中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域,而是趋向布置在网络边缘即海岸线附近,保持了城市中心的街道密度,保证城市更广泛的区域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从而维持了曼哈顿城市中心性结构的稳定性,但又以合并街区的模式推动形成了城市结构的多样性,在空间上呼应了不同层面的社会经济需求。
在功能上,不同功能的合并街区体现出独特的空间社会逻辑:如住宅、大学及政府设施类合并街区仅体现为局部中心,将与城市的交流界面维持在街区外部,保证了适度私密性;而公园及商业设施则与此形成明显差异,其合并街区周边具有更高的开发强度,嵌入状的街区形态呈现一定的节点意象性,与城市的交流界面深入到街区内部。如公共设施、办公设施及交通设施类合并街区具有较强的公共可达性,且从街区尺度上营造出独特意象,并满足了演艺中心、博物馆、交通设施等建筑或构筑物对大街区的需求(图3)。
合并街区在空间特征上呈现的共性与分化差异均体现了城市形态对各类型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的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再次验证了空间句法关于空间社会属性的理论,即空间的使用与空间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会推动空间以不同的方式组构或者使用。在曼哈顿中,无论是宏观上网格形态的变化,还是微观上合并街区的内部结构,都体现出街道网络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其形态蕴含着承载不同空间社会逻辑及不同功能开发建设需求的特质。最后,尽管曼哈顿城市形态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及不可复制性,但对其合并街区的探讨依然能对我国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不仅为具有结构弹性的高路网密度街区制规划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还强调了在城市功能设施选址布局时要考虑不同功能设施用地本身的空间社会特征,及其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
作者:马敬然,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市建筑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王浩锋,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市建筑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
纽约市区划条例的百年流变(1916-2016)
洛杉矶城市空间特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