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们20年前完成第一版《日常都市主义》的手稿以来,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个概念的涌现源于一个特殊的环境,源于我们自身对洛杉矶迷人城市景观的日常体验。洛杉矶不断地被居民以新的方式重新居住、重新创造,人们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其中,挑战作为设计专业人员和学者的我们。我们周围城市生活的活力,加剧了我们对主流城市设计话语局限性的不满。无论从事规范的专业实践还是前瞻性的策划,城市设计师似乎常常无法欣赏周围的城市,对居住其中的人们几乎不感兴趣。相反,他们主要以抽象和规范的方式认知城市。我们将“日常都市主义”构想为一种替代性的城市设计概念,它是一种将城市研究及设计、普通人和社会意义重新联系起来的新方法。借用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和米哈依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所提出的日常生活概念,我们提出一套新的城市设计价值观,将城市居民和他们的日常经验置于设计的中心,鼓励更多民族志*式的城市研究,并且强调特定的、具体的现实。描绘和设计几乎无限丰富的日常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探索了多种写作风格,也鼓励作者尝试新的图示表达方式、超现实的模型制作和照片拼贴。【*民族志,ethnography,又被译为“人种志”“田野究”或“田野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文本研究方法。其对特定人群及其社会和文化进行详细、动态、情境化描绘,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见解】
回顾可知,比起发明一个新的想法,《日常都市主义》事实上概述了一个广为流传但尚未系统化的城市设计态度。出版《日常都市主义》最令人欣慰的事情之一,是来自志同道合的个人及团体的强烈共鸣。事实证明,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学生已经开始积极地关注城市的日常生活,包括来自中国的学者,他们了解亨利·列斐伏尔和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思想,并在研究、实践过程中逐步调整自己的研究路径和设计策略。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道格·凯尔博(Doug Kelbaugh)主持的“密歇根州都市主义辩论”系列中,将“日常都市主义”视为当代城市主义的三大主流范式之一,反映了这种广泛的共鸣。通过赋予这种影响、关注和兴趣的集合一个名称,日常都市主义提供了一个似乎出人意料,但又与大多数人有关的概念。人们的回应坚定了我们的想法,让日常都市主义成为一项“开放工作”(open work),以保护和覆盖更多不同活动,而不是狭义的、规范化的控制。为了体现这一点,本专辑选取了多样化的文章和项目实践总结,希望能在中国打开一个讨论日常都市主义的空间。其他城市设计学派往往将某种特定思潮设定为目标,然后创建一种方法来不断强化这种世界观,而日常都市主义与之不同,它欣然接受生活的多样性。我很高兴看到本专辑所呈现的主题,包括对中国城市设计理论的反思、日常的输入、图绘(mapping)、社区营造、消极规划、街市文化等内容,这些都显示出日常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已经不再停留于规范审美、意识形态、现代性批判等,还包括了大量对城市社会性、公共性和文化性的思考。中国研究者已经展现出了他们对于城市化的态度和敏感性,他们与中国丰富的日常生活的对话,以及他们实践的灵活性。我知道在中国还有大量与日常息息相关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公共艺术的研究,相信它们终会在未来呈现自己的生命力。寻求多样性和异质性的日常都市主义,从来不追求成为一种超凡的完整设计方法。因其目标并非改变世界或改造建成环境,日常都市主义者可以在中国不同的环境中独立工作。根据情况,中国的日常都市主义者如果发现了实现目标的其他方式,也可以选择进入或跳出自己的专业角色。在日常环境中预见不可知,需要发明和创造。因而,日常都市主义需要自下而上(在主题和共情方面)、自上而下(涉及专业知识技术的准官方行动),以及战略(由权力机构自上而下制定的计划)的共同工作。城市生活已深深地嵌入中国城市政府的日常工作及其监管和执行职能中。这种认识挑战了一些既有理论假设和规划设计人员的思考框架。我们需要代表普通人与权力话语进行沟通,并通过不断辩论,澄清日常都市主义在中国的关键要素。即使在沟通和辩论中不占优势,我们仍可通过可视化和探讨替代方案改变日常城市生活的愿景,并在城市事务辩论和政策倡议方面发挥重要而持续性的作用。
作者:玛格丽特· 克劳福德,加州伯克利大学环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史学会主席。mcrawfor@berkeley.edu译者:陈煊,加州伯克利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博士后,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chenxuan@hnu.edu.cn
延伸阅读
排版:徐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