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纽约哈德逊广场城市更新的多元策略与启示【抢先版】

曾如思 沈中伟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纽约哈德逊广场城市更新的多元策略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城市更新是当前我国从“增量”到“存量”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哈德逊广场再开发项目(Hudson Yards Redevelopment Project)是纽约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其从衰落到复兴,归功于发展定位、规划设计、政策引导的多元推动。文章结合哈德逊地区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与转型进程,系统剖析哈德逊广场的更新策略与经验,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在发展定位、规划设计、运行机制等方面提供借鉴与启示。
 
纽约哈德逊广场再开发项目于2005年正式启动,计划于2024年完成全部建设,目前仍处于持续建设中(图1)。哈德逊广场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其更新改造过程面临诸多挑战:(1)铁路客流逐年攀升,交通运力亟待提升。片区基础设施老旧,公共空间品质滞后;(2)制造业逐渐衰败,产生由原有低密度制造业用地向中高密度、多功能混合用地转型的需求;(3)面对经济萧条和财政危机,政府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手段,以支撑这项庞大而复杂的城市更新工程;(4)哈德逊广场的再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多方博弈的过程,在规划决策与实践过程中,如何协调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实现区域乃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a  哈德逊广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

资料来源:http://www.cooperrobertson.com/work/hudson_yards


图1b  哈德逊铁路站场最新规划方案

资料来源:作者译自https://www.hudsonyardsnewyork.com

 
为了应对以上难题,哈德逊广场首先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借助更新全面提升该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运力,包括扩建与改造莫伊尼汉站和宾夕法尼亚火车站、延伸地铁7号线等,充分发挥其作为新泽西及周边地区进入纽约的门户职能,并加强纽约大都市地区的通勤可达性,推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图2)。

图2a  哈德逊广场地区交通分布 


图2b  2019年施工中的铁路站场上盖空间

 
其次,“弹性”的再区划对于土地、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管控,是哈德逊广场再开发初见成效的重要保障,实现用地转型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环境品质(图3)。再区划中的容积率并非一成不变,开发主体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机制获得额外容积率,达到地区最大可建容积率,有效引导私人资本积极参与整个片区的再开发。

图3a  哈德逊广场中心地标——“容器”(The Vessel, by Thomas Heatherwick) 


图3b  “容器”为哈德逊广场带来活力 


图3c  东部铁路站场上盖城市综合体


图3d  哈德逊广场城市公共空间

 
再者,哈德逊广场采用“价值捕获融资”(value capture financing)模式,获得初期启动资金,用于地铁7号线扩建工程等基础设施升级的费用,实现开发初期的自给自足,通过商业收入(payment in lieu of taxes)以及出售与纽约大都会运输署铁路站场东半部相关的各种可转让开发权(transferrable development rights)获得后期收益维持项目运营,实现持续补给的良性循环。
 
最后,哈德逊广场再开发过程中,纽约市政府牵头成立哈德逊广场基础设施公司和哈德逊广场开发公司,成为项目开发的主体运作机构,两者与城市规划部门、纽约大都会运输署以及相关市、州机构共同合作参与开发。同时,公众和社区对项目的开发和财政资金进行监督并参与统一土地利用审议程序(Uniform Land Use Review Procedure)中的公开听证等环节,建立多方协商的开发运行机制,推动多方共赢(图4)。

图4  哈德逊广场再开发运行机制


哈德逊广场的转型经验表明,城市更新并非一场简单的物质规划,也并非追求短期开发利益的一蹴而就,而是以公共利益为主的可持续开发过程,这需要战略目标层面的前瞻性规划,形成完整清晰的总体框架;需要财政措施层面的多元政策,保障资金来源;需要推进实施层面的多方协作,提升更新“效能”。我国的社会环境资源、土地所有制等与美国不尽相同,不可照搬其模式。由“增量”到“存量”的社会转型背景下,面对人口压力、土地紧缺等难题,“因地制宜”的城市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哈德逊广场再开发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作者:曾如思,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沈中伟(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执行院长

延伸阅读

新加坡和纽约特色风貌地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对深圳的启示

纽约滨水区域综合评估体系研究及借鉴意义
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及其启示

编辑、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