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梁鹤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梁言实录”栏目从4月14日开始连载三位中国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陪伴大家一起来认识和“解剖”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编辑荐语】生得无意义又活得不好是沉沦;生得有意义但活得不好是苦差;生得无意义但活得好是行尸;生得有意义而活得又好才是幸福。西方人怎样定义和追求生命意义?怎样定义和提升生活品质?现代西方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资本等理念定义自己、衡量别人。这些西方文明的变量来自哪里?将会把西方文明带到何处?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衍生它们、驱使它们?本书通过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去探索西方文化基因的来源、演变以及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摘自本书
用笛卡尔心法证明“宇宙是否有规律”
本章作为本篇《物竞》的重点之一,主要讲述了欧陆古典理性主义的开创。本章和第十一章对法国历史背景的介绍组成一个小单元,与后两章对英国历史背景和经验主义的介绍形成对比。最终,通过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归纳总结,提出了西方文明的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从内容上看,本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古典理性主义的三位大师: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第二部分,以笛卡尔为主,从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这三个方面介绍了三位大师的观点;第三部分,总结古典理性主义动摇了中古哲学的统一性,并引出了下一个单元的英国经验主义。
本章的重点是古典理性主义,论述的要点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三位古典理性主义大师的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古典理性主义的宇宙观是乐观的。宇宙是美好的,有秩序、有规律。纯、确、稳的“真”是存在的,是可以寻找的。寻找的方法是内省和演绎,寻找的方向是内在的天赋理念,人人都有[1]173。古典理性主义的伦理观的特色是乐观,先是对神、对宇宙的乐观,继而是对自己、对人类的乐观[1]175。古典理性主义的政治观是保守中带浪漫。保守是出于理性——破旧立新往往得不偿失;浪漫也是理性的——个人慷慨会驱动全社会慷慨[1]176。其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我思”即代表了“个人意识”出现。首先,“我思”肯定个人、否定经验,瓦解了中古亚里士多德与阿奎那的哲学与神学的统一;其次,“个人意识”是现代哲学和上古哲学、中古神学的分水岭[1]170;第三,“个人的所思”决定一切是“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一[1]171。(1)绝对君权的兴起对古典理性主义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以个人意识为起点的人权是如何切入到教权和君权关系中的?
(2)“我思”是如何从个人意识逐渐发展为个人主义的?
(3)本文中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来自于拉丁文“Cogito, ergo sum”,英文为“I think, therefore I am”,但中文一般译为“我思故我在”,省略了句中的逗号。那么,该句中有无逗号是否会影响该句的意思?
(4)奥古斯丁在《神的国度》中提出“我犯错,故我在”,拉丁文为“Fallor, ergo sum”,英文为“I err, therefore I am”。不仅是奥古斯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早已开始讨论类似的观点,那么,西方对于个人意识、理性以及普遍怀疑的方法论是如何演化的?
(5)如何用笛卡尔心法来验证宇宙是否有规律?
(6)笛卡尔普遍怀疑的方法论是否为现代西方学术界推崇的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7)为何三位乐观的古典理性主义大师都命运坎坷?
在这里,我想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用笛卡尔心法来验证宇宙是否有规律?我将分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介绍笛卡尔的心法;第二部分,介绍“我思,故我在”的演绎;第三部分,验证宇宙是否有规律。“笛卡尔心法”指的是“笛卡尔方法”,也就是笛卡尔发明的一套求真的方法。这套方法有两个准则:第一是直觉。直觉是纯理性之光,透过一个清晰而留心的思维而产生的一种清楚而分明、无可置疑的“理念”。第二是演绎。演绎是把已确定的真作为基础去往前推理[1]169-170。笛卡尔心法的关键是利用逻辑演绎和概念分析去“理解”(understand)不可知觉的本体世界,而不是以观察、实验和归纳去“解释”(explain)官能所能接触的现象世界[2]150。因此,按人、事、时、空而异的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是非真的。笛卡尔求真手段是怀疑,以不断提出怀疑去达到“不可置疑”的真知。在怀疑堆到极限时,得到了“我思,故我在”的论断。我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就是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我思,故我在”是理性的出发点。那么,宇宙是否有规律?验证步骤如下:第一步,怀疑一切我们通过官能接触到的有规律或者无规律的宇宙现象。第二步,从“我思,故我在”的演绎出发,用“我思”来推理“神”的存在。我思神的时候,我思的神是无限的和完美的。但是,“有限的和有缺陷的我”怎么能思想出一个“无限和完美的神”?因为,这个神早已存在,而且是独立于我的[1]170-171。第三步,神是全知全能的,神创造了万物,赋予了万物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永恒之法和自然之法。所以,神创造的宇宙是有规律的。第四步,神创造了我,我拥有天赋理念,也就是神赋予我能够认识宇宙规律的理性,所以,我可以用清楚分明的理性去理解宇宙的规律。最终可以证明,宇宙是有规律的。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2]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文本的城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直觉和演绎,数学与哲学
笛卡尔在《指导心灵的规则》一书中写道:“我们要注意那一切能使我们毫无错觉地获得关于事物知识的精神活动。这些活动我只承认两个,即直觉和演绎。”
笛卡尔认为直觉和演绎是获得一切真知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并对二者的含义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直觉是指心灵对其所理解的事物形成直接、明确、没有任何疑问的概念;演绎是指心灵从确实无误的事实(概念)到另一个事实(概念)的必然推断。他认为直觉与演绎的主要区别在于:直觉的概念是心灵“直接”“全部”地把握事物,是“非推理的”;而演绎则是推理的,它需要由此及彼的思考过程。笛卡尔将是否具有推理特征作为区分直觉和演绎的标志。
笛卡尔的直觉和演绎法方法是从数学严谨的方法中概括而来。我们知道笛卡尔在数学上的造诣很高,他创立了解析几何学,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提出了几何问题的统一作图法等。数学思维对他的哲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数学公理的确定性是演绎必然性的保证;与此相对,笛卡尔反对将感觉、想象和或然性推理当作有效的科学方法,因为它们是不确定的,最多在科学研究中起辅助作用。
笛卡尔将“直觉”引入哲学,与经验主义将“常识”当作认识理论的出发点相似;他将数学的精确性引入哲学,是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改进。直觉与演绎方法不仅影响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休谟等人,也奠定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第十二章展示了古典理性主义三杰——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梁老师曾经在课上提到以给人磨镜片为生的伟大哲人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断然否认意志自由,也不认为理性可以克制情绪。情绪是感性的表象,笔者认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有如之前思考的“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不能融洽平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和合力促使它们相辅相成。因为我们是有情感的人,有情感的人需要理性智慧。
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会将事物尽力分解、分析,算计各种得与失、利与弊,没有主观的感性,仅剩下理性思维。这样的人是冷漠的,失去了“人性”的意义,犹如人机对战中的机器人“阿尔法狗”一样,仅靠绝对的逻辑演算得到最完美可靠的对弈棋局。人永远无法做到绝对理性或者纯粹理性。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纠结于赖床的舒适与勤奋的目标,纠结于美食的诱惑和减肥的坚持。人们不断地处在感性与理性的较量中。(正确)理性促使我们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敦促我们制定计划,专注于目标,排除外界和自我欲念的干扰,不感情用事。个人觉得,理性和感性并非总是矛盾的,感性并非理性的对立面。有时候觉得,当我咽下口水,放下到口的那块蛋糕时,我的理性其实是被压抑的感性。我的一位外国朋友每天中午必喝一杯Tim
Hortons的double
double咖啡【Tim Horton为加拿大咖啡品牌,double double咖啡为其特色产品,指黑咖啡加双份糖和双份奶油,以味道香浓而著称】,而梁老师则是每周喝一次,他说这叫延迟快乐。显然,延迟快乐带给人的感性更浓烈更持久。儿童教育家往往利用这种延迟快乐(也叫“棉花糖效应”)来训练儿童的自控力,这应当也是一种理性能力的训练吧。人类对理性的追求从未停止,理性导向的感性是我们所期盼的,使我们的感性更明智。斯宾诺莎曾说,“没有理性的激情是盲目的,没有激情的理性也是毫无活力的”。斯宾诺莎还说,“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我愿世人放声哭,开怀笑,哭过笑过而后清醒。毕竟情绪需要释放,清醒才能冷静思考和理解。愿你我不断进行“生的沉思”,理解自然和宇宙的永恒秩序,拓展爱的范围,与自然和世界和谐共存,不断向至善至美的幸福境界靠近。与大家共勉。但我仍有一个疑问,斯宾诺莎否认意志自由,岂不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了意志自由,人如何在不断修正中完善个人的理性思考和对上帝的认知呢?
第一篇 源头
第二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首次结合:奥古斯丁与柏拉图第四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二度结合:阿奎纳与亚里士多德第七章 大变前夕:腐化的教会面对涌现的民族意识和人文思想第九章 宗教政治化的欧洲大混乱:西班牙帝国的盛衰与国家理念的抬头第十一章 绝无原则的法国内争产出乐观、悯人的理性主义第十三章 绝对原则的英国内争产出悲观、功利的经验主义第十八章 法国从盛到衰:理性主义藏身于浪漫卢梭的“天赋平等”第二十章 资本成形:达尔文的“自由竞争”是天演原则第二十三章 自由、功利压倒平等意识:资本主义腐蚀共产主义第二十四章 自由、功利战胜民族意识:资本主义击败国家主义第二十五章 自由、功利取代生命意义:资本主义吸纳存在主义第二十七章 “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第二十九章 民主:“是人民的、由人民的、为人民的政府”可能吗?第三十三章 “唯一、真”、“人、个人”两组文化基因的纠缠:民族性格、时代心态、历史背景与契机的互动相关阅读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