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十三)

韩汉白邱燕陈书琳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7-10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梁鹤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梁言实录”栏目从4月14日开始连载三位中国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陪伴大家一起来认识和“解剖”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编辑荐语】生得无意义又活得不好是沉沦;生得有意义但活得不好是苦差;生得无意义但活得好是行尸;生得有意义而活得又好才是幸福。西方人怎样定义和追求生命意义?怎样定义和提升生活品质?现代西方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资本等理念定义自己、衡量别人。这些西方文明的变量来自哪里?将会把西方文明带到何处?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衍生它们、驱使它们?本书通过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去探索西方文化基因的来源、演变以及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摘自本书 


 


第十三章  绝对原则的英国内争产出悲观、功利的经验主义

英国政教关系的演变(上)

 
本章主要介绍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历史背景。从结构上说,本章开启了本篇对古典经验主义的讨论,与前两章古代理性主义形成对比。同时,就历史背景而言,本章与下一章共同组成了古代经验主义的小单元。在内容上,本章主要介绍了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诺曼王朝、安茹王朝,重点是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和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

 

本章讲述了1700多年的英国古代史。这段历史过程中,不仅诞生了英国古典经验主义,也是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肇始和英国称霸的基础。宗教理念和政治原则的争端使得英国动荡多年。在宗教改革后,英国内部形成了天主教、国教(温和改革派)、清教(激进改革派)三个宗教派别;在政治上,国王和国会的权力斗争形成了保王派和国会派。三个宗教派别,两个政治团体,再加上历任国王不同的信仰和原则,以及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介入,引起了英国的长期内战[1]179。最终,各方势力相互妥协,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主要研究英国的政教关系,从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时代、都铎王朝时代、斯图亚特王朝这四个时代来讨论英国政教关系的演变【由于篇幅限制,本文讨论英国政教关系演变的前两个阶段,即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时代。后两个阶段都铎王朝时代、斯图亚特王朝,请关注下周第十四章的读书心得《英国政教关系的演变(下)》】

 

英国,在现代中文语境下,是对“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英国的英文简称为“联合王国”(The UK: The 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Britain)。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和一系列较小岛屿组成,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拥有14块海外领土【详见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本文是对英国历史的研究,文中的英国是一个学术概念,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的地域范围有较大差异,在此予以明确。本文中,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指英格兰地区,在这一区域内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王国;在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时代,英国以英格兰王国为主,先后控制的区域大致有威尔士、爱尔兰、苏格兰、佛得兰和法国领地。在都铎王朝时代,英国指的英格兰王国,包括当今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以及属国爱尔兰。在斯图亚特王朝时代,英国指的英格兰、爱尔兰和英国海外殖民地【本文研究范围之外的英国领土变迁:1653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击败保皇派,建立英格兰联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或译为英吉利共和国。他将被征服的苏格兰和爱尔兰纳入联邦,改国号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联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成功,英国国号改回“英格兰王国”。1707年《联合法令》使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共组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共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中南部26个郡(面积约占整个爱尔兰面积的5/6)脱离英国,组成爱尔兰自由邦(当今爱尔兰的前身)。以上事件的发生最终造就了当今英国,即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拥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的统治在1921年达到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一战后,英国霸权衰落,二战后,英国霸权地位被美国取代。英国的殖民地也纷纷开展民族独立运动,大英帝国解体,被松散的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取代。如今的英联邦是由53个前英国殖民地或者保护国所组成的国际组织】

 

 

公元前55年,罗马将军恺撒入侵不列颠岛,至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把不列颠岛纳入罗马帝国统治。由此,不列颠岛经历了长达400多年的罗马帝国的统治。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罗马人撤出不列颠岛,不列颠岛的英国也随之进入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这个时代从公元449年盎格鲁撒克逊入侵不列颠开始,先后经历了七国时代、维京人入侵、丹麦王朝,到公元1066年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去世为止。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特征是英国王权和教权先后建立,相互促进,完成了政教统一。

 

在600多年的诸侯争霸和抵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英国逐渐形成。英国国王的王权来源于蛮族王权。王权主要包含国王的军权、财产权、财政权和司法权等。国王的谕旨命令带有法律效用,人民不得违抗和修改。王权受到不列颠岛原始部落制度和习惯法的约束。

 

贤人会议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早期约束王权的世俗政治势力。贤人会议是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带入不列颠岛的原始部落民主制,国王处理大事必须先征得贤人会议的意见和同意。贤人会议由国王支持召开,会期不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贵族、国王近臣和地方官员等,基督宗教传入后加入了教士。贤人会议拥有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既是国王的助手,又是王权的制约者,其后期逐渐发展成贵族会议、议会和国会,成为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公元6世纪,基督宗教传入英国,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强化了英国王权。公元597年,坎特伯雷的奥古斯丁奉教皇之命,率领40名传教士远渡英国传教,自此基督宗教传入英国。基督教会的影响力迅速扩展,不仅渗透到王国的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取代了原始多神信仰,统一了不列颠岛的宗教信仰。信教与否成为西方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准。随着英国各国王皈依基督教会,英国王权和教权开始相互合作。英国基督教会打破了蛮族贤人会议和习惯法对英国王权的限制。基督宗教为国王披上了神圣的盔甲,国王拥有了统治王国公共政治的权威,国王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王国统治秩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基督宗教不仅帮助皈依的国王建立了社会管理体系,还建立了一支信仰统一的军队。基督徒组成的军队逐步击溃了国内割据,驱逐了入侵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促进了英国统一。英国王国的统一成为基督教士传播教义的基础,以此逐渐向外围拓展,首先以王国的疆域为大致界限,形成了主教区。大约8—9世纪时,英格兰相继共建立了17个主教区,其中包括坎特伯雷和约克两个大主教区,还有一批修道院,它们都依附于王权。基督教会为英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英国国王投桃报李,给予了教会一些政治和经济特权。

 

总之,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王权逐渐确立,但受到蛮族原始部落制度的约束;基督宗教把英国蛮族王权转化为基督宗教下的王权,从宗教理论到教会体系都极大地强化了王权,教会成为国王的统治工具。因此这一时期英国的政教关系表现为,英国王权强于教权,同时存在贤人会议这一世俗政治势力。

 

 

公元1066年,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他死后无嗣,王位悬空,引来诺曼、盎格鲁撒克逊、丹麦、挪威等世族们的争夺。法国属国诺曼底大公国的诺曼大公威廉黑斯廷斯一役大捷,于1066年加冕为英国国王,称为“征服者威廉”[1]181,开启了诺曼王朝时代(1066—1135年)。威廉的王位仅传至亨利一世后就后继无人,英国因王位争夺陷入内战近20年。而后,来自法国安茹世族的亨利二世继位,开启了安茹王朝(1154—1487年)。安茹王朝中后期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接着就是玫瑰战争。最终,公元1485年,英国都铎世族渔翁得利,登上英国王位。从诺曼王朝到安茹王朝这一时期,英国政教关系表现出的特征是相互合作、冲突、妥协。

 

这一时期的英国王权,逐步摆脱了盎格鲁撒克逊的“蛮族”王权,随着基督宗教的传播与社会封建化的拓展而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封建王权。威廉一世,既是权力“神授”的英国国王,又是各级臣属的封建宗主,封建王权实际上是国家君权与封建宗主权的结合。诺曼王朝建立起的英国王权可以说是西欧最强大的封建王权。在英国封建王权的完善过程中,基督宗教的贡献功不可没。最典型的就是,基督教会为英国国王涂油加冕的典礼成为基督宗教的圣礼之一。当然,英国王权的强弱也直接影响了该国的政教关系,而其王权强弱主要通过英国国王是否强势表现出来。这一时期,英国强势国王和弱势国王轮转。强势国王,外有战功,内得名望;弱势国王则反之[1]181。如诺曼王朝的威廉一世是位强势国王,他在位期间,英国王权保持了对罗马教廷的压制。随着诺曼王朝局势稳定,威廉一世进行了宗教改革,他对教会既打压又拉拢。他任命心腹兰弗朗克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让其管辖约克大主教区;他还把英国教会高级神职人员全部换为法国诺曼底人。为拉拢教会,威廉一世在城镇广建宏伟的大教堂,授予高级教士丰厚田产,并让他们参与政务甚至执掌要政,让主教在地方建立宗教法庭审理教案。但与此同时,他也对教会严加控制,掌握了高级教职的任命和授职权,支配着教会的种种事务,还抵制罗马教廷对英国教务的渗透和干预。

 

中世纪的欧洲,世俗王国是分裂的,各自为政,相互攻伐。而教会则是统一的,它重新建立了西罗马崩溃后的社会秩序。它不仅是宗教,还是管理着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庞大机构。教会通过发行赎罪券修建教堂、兴办大学、开设医院、架桥铺路、救贫赈灾。罗马教廷发展到中世纪中期时权势日盛,教权与世俗王权斗争也日益激烈。当然,罗马教廷教权的强弱也直接影响着政教关系,其强弱也通过罗马教皇的强弱表现出来。强势教皇,对外任免世俗国王,对内推进教会改革;弱势教皇则反之。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发布著名的《教宗谕令》(Dictatus Papae),他宣布:教权高于王权;教皇可以废黜皇帝,所有的主教都应由教皇指派;教皇对世俗王国拥有司法权。格里高利七世的改革推行到英国时,遇到了同样强势的威廉一世,俩人针锋相对。威廉一世认为未经国王赞同,教皇的一切命令不能在英国生效。但到中世纪中后期时,罗马教廷的权势达到巅峰。13世纪初,英国国王约翰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争夺对英国大主教的任命人选。为保证教权的绝对优势,强势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08年对英国罚以禁教令(Interdict);于1209年对英国国王约翰本人施以绝罚(即开除教籍);于1211年再次威胁约翰,称教皇将发表训谕,解除英国臣民对于约翰的效忠。最终,英国国王约翰臣服。他先接受朗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后在和解仪式上,约翰象征性地把英国王权交付罗马教廷,再将教皇封臣的身份取回英国,并承诺向教皇效忠。当然,由于英国偏安一隅,罗马教廷对英国王权的影响有限,而英国国王对罗马教廷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但中世纪罗马教廷的腐败、罗马教廷的阿维尼翁之囚等欧洲大陆发生的政治事件,也影响着英国的政教关系。

 

在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制度也有长足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的贤人会议发展为贵族大会和模范议会。议会(Parliament)一词从法文parley(意为讨论、谈判)变化而来,逐渐被用来专指议会【详见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liament#England】。1217年,议会主要指贵族为国王约翰举行的集会。到1246年,议会的参与者变为全体贵族,即包括主教、住持、修道院院长的高级教士、伯爵、男爵等。议会变化源于税收,但功能扩展到调解世俗权力中王权和贵族权力的矛盾。当王权过度膨胀,国王行为侵犯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益时,以贵族为代表的阶层必然借助合法组织抵制国王、限制王权,而国王自然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局面。英国《大宪章》就是世俗权力分裂的产物,英国贵族阶层用以限制王权。有意思的是,在英国,政教冲突中的罗马教皇和英国国王站到了一起来维护王权,而英国教会和贵族则结成同盟,保证他们两者在王权控制下的利益。这也预示着罗马教廷和英国教会的分裂,以及英国世俗权力中英国国王和议会的分裂。

 

总之,在这一时期,英国政教关系表现出的特征是相互合作、冲突、妥协。同时,英国世俗权力中的议会势力逐步形成并且不断增长,甚至发展到可以限制王权。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都铎王朝

 

1485年玫瑰战争结束,亨利·都铎夺得王位,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开创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1485—1603年),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都铎王朝对英格兰王国的统治,直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为止,历经120余年,共经历了六代君主。

 

都铎王朝君主列表:

(1)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为亨利六世侄子(父亲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的弟弟)

(2)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为亨利七世次子

(3)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为亨利八世的小儿子

(4)琴·格蕾郡主,为亨利七世外孙女的女儿(在位仅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国女王)

(5)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为爱德华六世同父异母的姐姐

(6)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为玛丽一世同父异母的妹妹

 

都铎王朝是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王朝疆域最鼎盛时包含英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同时在法国有众多诸侯领地,在北美洲有殖民地。亨利八世(1509—1547年)和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统治时期是都铎王朝统治的繁盛期。

 

15—16世纪,英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王朝的统治者通过宗教、议会的改革巩固和强大了王权,同时也保证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政治上,都铎王朝时期被称为现代宪政体制的发源时期,其时的王权虽然是君主专制主义,但王朝君主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它不仅受到法律限制,还受到议会等各方面的制约,因此它不同于绝对的君主专制,也不同于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君权与议会达到了协调一致,共同维系着英国政治机器的运作,具有现代宪政体制的性质。都铎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表现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同时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政体改革、英国的海外扩展,都促进当时的宗教、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繁荣发展,表现在思想文化、英语文学、科学技术等方面。例如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在该时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最具代表的是威廉·莎士比亚,其他著名人物有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德克、约翰·弗莱彻、弗朗西斯·博蒙等。航海技术的提高促使英国对其他大陆的考察,尤其是对美洲的考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改革的深入,也促进了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经济的发展、原始资本积累等,都有利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发展。

 

经历了都铎王朝之后,英国的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色彩日渐淡薄,开始向着资本主义民族国家迈进。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守旧而渐进的英国王室

 

我未曾到过英国,没能亲身感受英国这个古老欧洲国家的魅力。对于英国的印象仅仅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报道感受到的,而且经常能关注到的还是英国王室。

 

英国王室是英国的象征。英国王室给我的印象是绅士、优雅、稳重、责任、保守和克制。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了解到,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英国宗教理念和政治斗争力量相互妥协和约束的结果,国会的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约束了君主权力,保证了贵族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权,平衡了君王、贵族和教会的权力,而国王只是个“虚位”元首。直至现在,英国议会仍然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法律的权威也仍高于国王的权威。

 

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中心,曾经拥有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率先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议会民主制度,是哲学经验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发源地。这些都无不彰显了英国的创新力。英国王室的存在实际上是英国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它时刻闪耀着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昔日辉煌和荣光。英王是英联邦成员国的君主,王室是联结英联邦这个松散组织的纽带,维系着英国与各联邦成员国的传统关系。我们访学所在的女王大学就与英国王室有着很深的渊源。

 

我有个朋友曾经在英国留学。有一天下雨,她撑伞走在街上,后面跟上来一个英国老人,温柔地提醒她,只有王室可以打伞。英国人普遍存在的贵族情结由此可见一斑,王室的存在反映了英国人对传统的怀念、尊重和依赖。有人说,王室是英国政体负责高贵的部分,“而贵族管理意味着精英统治,既能防专制,又能防民粹,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管理体系”。

 

封建的王室贵族认可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求生存,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呈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延续性。英国王室为代表的贵族是封建特权阶级,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历经起伏,在守旧与改革中寻求平衡。王室贵族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在旧传统与新变化中的妥协和不断调和,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英国民族性格中传统保守、注重秩序、温和渐进的特点。再看英国宗教改革,它不是激进的彻底改革,而属温和的改革,使得基督教最终成为英国国教。这个旧教和新教教义兼而有之的英国特色新教派,同样也反映了英国在变革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的“妥协”。


作者:陈书琳,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目录

第一篇  源头

第一章  基督信仰成为崩溃中的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二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首次结合:奥古斯丁与柏拉图
第三章  “基督太平”:政治宗教化下的欧洲大一统
第四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二度结合:阿奎纳与亚里士多德
第五章  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真”与“唯一”
第六章  灾难来临:西方人心理失衡
第七章  大变前夕:腐化的教会面对涌现的民族意识和人文思想
 
第二篇  物竞
第八章  充满犯罪感的宗教改革
第九章  宗教政治化的欧洲大混乱:西班牙帝国的盛衰与国家理念的抬头
第十章  迷惘、无奈的时代:命蹇的伽利略
第十一章  绝无原则的法国内争产出乐观、悯人的理性主义
第十二章  做梦的笛卡尔带出“天赋理念”
第十三章  绝对原则的英国内争产出悲观、功利的经验主义
第十四章  做官的洛克带出“天赋自由”
第十五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第十六章  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第三篇  天择
第十七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从和解有望到和解绝望
第十八章  法国从盛到衰:理性主义藏身于浪漫卢梭的“天赋平等”
第十九章  大英崛起:斯密的“追求私利可达公益”
第二十章  资本成形:达尔文的“自由竞争”是天演原则
第二十一章  英、美交替:自由、资本交棒
 
第四篇  适者?
第二十二章  资本世界:功利文明全球化
第二十三章  自由、功利压倒平等意识:资本主义腐蚀共产主义
第二十四章  自由、功利战胜民族意识:资本主义击败国家主义
第二十五章  自由、功利取代生命意义:资本主义吸纳存在主义
 
第五篇  生存?
第二十六章  个人:小我与大我、公众与公共
第二十七章  “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
第二十八章  自由与平等
第二十九章  民主:“是人民的、由人民的、为人民的政府”可能吗?
第三十章  资本主义与自由经济
第三十一章  资本主义是以钱赚钱
第三十二章  法治、人权是资本主义之盾
第三十三章  “唯一、真”、“人、个人”两组文化基因的纠缠:民族性格、时代心态、历史背景与契机的互动
第三十四章  大国盛衰的逻辑

相关阅读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十二)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宾洪超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汤文豪记录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