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构建大都市区多中心格局策略研究——以大悉尼区域规划2056为例【抢先版】

彭亚茜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9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构建大都市区多中心格局策略研究——以大悉尼区域规划2056为例》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悉尼作为澳大利亚的首位城市,在有限的城市框架下,不断攀升的人口给住房、交通、公共设施等充足供给带来不小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由大悉尼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编制了《大悉尼区域规划2056:一个三城并立的大都市区》(,下称“大悉尼2056”,图1),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提出“三城并立”的理念,其核心要义就是对现有都市中心的部分功能进行剥离与转移,完成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格局的裂变,这对同样处在人口持续增长的中国大都市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1  《大悉尼区域规划2056》
资料来源:Greater SydneyCommission
 
首先是建立了相匹配的区域协调机制和治理工具。新一届政党上台后,设置了作为独立平台运作的大悉尼委员会(Greater Sydney Commission)(图2),通过议会法案明确其对大悉尼的规划编制、管理、监督审查等法定职责。委员会是新州政府为强调规划整体性和实施性而设置的一种协调机制和治理手段,通过一定程度的集权改进既往对大都市区的治理不力。此外,委员会多元化的成员设置,在保证规划体现政府意志的同时,又能真切反映问题,整合各界各方诉求,使规划更具可行性。

图2  大悉尼委员会组织架构
资料来源:https://www.greater.sydney/who-we-are
 

其次是建立均衡化的区域产业协作和布局模式。针对大悉尼产业结构和就业分布的不均衡(图3,图4),规划大力引导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三城两心四组团”的复合布局(图5,图6)。


图3  2016年大悉尼各区各类别的岗位情况 


图4  2016年大悉尼各区工作岗位数占比情况 


图5  大悉尼“三城两心四组团”复合布局
 

图6  大悉尼规划结构

 
从大悉尼的产业及其相关就业的规划引导和布局看,再均衡的思想贯彻始终,其以地区间产业协作和互补带动多就业中心成型,进而支撑起一个资源统筹、有效配置的多中心大都市区。
 
最后是建立适应性的基础设施供给和共享机制。为促进整个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连通性,规划提出在最大化利用已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新增设施,包括地铁、轻轨、公路等,以高等级、多元化种类的综合廊道充分串联各层级中心(图7—图9)。同时,围绕这些都市中心、组团中心布局接驳换乘点,并布局覆盖该地区的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其30分钟可达性,进一步促进各中心片区的高强度集约开发,从而构建从都市中心至边缘的区域交通体系,实现空间结构进行“轴向延伸”的弹性生长。
 

图7  大悉尼基础设施布局示意图

图8  大悉尼2056城市塑性网络愿景


图9  大悉尼2056战略性道路网愿景
 
大都市区是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空间形式,其可以被视作一种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先行经验尝试,不仅可作为破除大城市发展桎梏的题解,还可为中后期阶段的城市化提供系统性的普适经验参考。如今,在中国,一些大都市区初成规模,但在顶层设计、制度构建、区域协同等方面仍需要更进一步,尤其需要在中国特色背景下,探索大都市区规划理论的创新,探寻发挥社会、公众、专家等多方智慧广泛参与的作用。
 
注:文中未标注资料来源的图片均来自《大悉尼区域规划2056》 
 
作者:彭亚茜,深圳市坪山区规划国土事务中心

延伸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国区划管制实践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改革的启示

荷兰《环境与规划法》对我国规划法律重构的启示

面向实施的规划制度设计:美国1920年代的两部规划立法示范


编辑 | 张祎娴

排版 |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